杭州是如何变成“美食荒漠”的?

作者: 圈内师老师分类: 财经商业 发布时间: 2023-07-17 17:57:35 浏览:1099996 次

杭州是如何变成“美食荒漠”的?

小江睡了:
师老师,有个点我觉得可以补充一下,杭州这几年砸钱去发展预制菜,像江浙菜都是靠时令和手工火候的,不适合预制菜。我觉得预制菜是菜越来越没有烟火气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感觉可以聊聊,还蛮让人遗憾的。

【回复】春天就吃竹笋,就算是腌笋也行。 竹笋这么简单的东西不加酱料都很好吃。 但是做的难吃,我是没想到的。
【回复】我一直觉得中餐做成预制菜很奇怪,没有日本料理和汉堡那样容易接受,可能是因为我们吃了几千年的热菜一下子突然要吃剩菜冷菜会很不适应 这是中餐的文化包袱 所以现在的连锁店都是火锅麻辣烫之类的
【回复】回复 @沉迷物理的陶YOTA :你吃过多久的料理包?去年因为封城,我把各个品牌,各个菜系的料理包基本吃了个遍,来来回回有几百份了。前几顿还行,感觉和现做的没有太大区别,和平时吃的外卖一样,毕竟外卖用的也是料理包。但一个礼拜过后,就受不了了,你能从各种口味中吃出一股非常非常非常明显的料理包味,这是一种非常难形容的味道,是一种极其怪异的味道,让人生理抵触的味道,和长时间吃泡面的感觉非常类似。和品牌,价位,菜系,加工方式都无关,是一种普遍的味道。大的餐饮企业有自己的中央厨房,品质肯定比料理包要好,但也是存在这种味道的,在饭店一道菜是不是预制菜,是能吃出来的,如果你吃过大饭店提供的包子就能明白我说的那种味道是什么样的了。预制菜只配做最廉价的快餐,高端,它不配。
吃罐头的鹿:
开头说杭州就是美食荒漠,作为杭州人我心里是不舒服的,但是听下去也确实有点道理,作为一个90后的杭州本地人,有些问题我是没有深层的想过,因为从小生活在这里,很多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跟外地游客或者新杭州人是没法共鸣的,最多的就是每次看到网上又有人说杭州美食荒漠我们杭州人怎么活下来的时候很气愤,因为对我来说,我每天家里吃饭都很好吃,这是事实,但是给他们评论说我家烧的好吃吧,不仅人家不买账,有些还会骂人对吧。然后按照酒家、餐馆、小吃来说,为了反驳美食荒漠,我们也会说紫薇厅、金沙厅好吃的,最多就是怪他们吃不起不识货咯,但是作为拆迁户我自己也就一年能吃个寥寥几次,不会特意去吃,而且确实价格也高的,个么小餐馆以及小吃呢,这可能是杭州被评为美食荒漠的最核心一环,因为普通老百姓每天吃饭如果家里不开火,吃的最多的就是这些,私心来说,我觉得好吃的小店是有的,外地人口味不一样吃不惯肯定也是一部分原因,但是仔细想想高速发展UP主是说到点上的,因为我小的时候,放学路边小摊还是多的,我现在都在外地旅游吃各种当地小吃,我小时候的油墩儿、葱包烩儿现在真的不太找得到啦,更甚至夹素烧鹅的葱包烩儿变成网红小吃了,我们以前放学的时候哪家葱包烩儿的甜面酱好吃都好一家家比比看的,里面的酱真的很重要,谁同意谁反对!现在去外面吃个饭,除了自己朋友会推荐几家还过得去的家常菜,约个饭都是什么?西餐、火锅、烤肉、其实去下商场哪里的菜系都能吃到,玖五京菜、南京大排档(当然这个是南京菜我不同意),云南菜、川菜湘菜,哪个没有,但是都是预制菜,火锅烤肉满大街,又不用什么厨师,有配菜师傅就好了,底料都是中央厨房预制的,说到底都是在压成本,请个厨师一个月总得上万吧~钱都花在营销上了,出去吃饭也都要看大众点评、看小红书,单位中午吃饭也要饿了么、美团,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管这叫打工人饲料,不是正儿八经的餐,因为没有堂食,没有仪式感,没有摆盘,你甚至都不知道这个外卖是在哪里做出来的,更加没有小时候的烟火气,于是我现在宁可午休扫一个共享单车去附近找,找到小店就进去吃吃看,试图找到一家自己觉得好吃的店,我原来没有认真想过为什么这么做,就是想这么跑来跑去吃吃看,结合这条视频,我想了想,我可能是下意识的想在这个冰冷的城市里找找看旧时的烟火气息。(老底子的大衣板、竹排凳儿,靠样片儿都回不去了~)

【回复】同意啊,我也是本地人。以前放学的葱包烩啊牛肉粉丝小摊子都没有了,的确是年年文明城市,但是烟火气没了,连好吃的早饭小铺子都很少了。烧饼油条做做太累了,店一家家少下去了。本地人觉得油条怎么能蘸甜豆浆?葱包烩怎么能加素烧鹅?但是本地人都不做了,谁知道正宗的味道是什么呢?
【回复】本地人说下杭帮菜不难吃,美食荒漠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那些外地人在杭州开的外地餐馆难吃,很多外地人在他们那边做他们那边的菜不一定能做的很好,来到杭州之后,食材用料什么的和他们那边的完全不一样,再加上现在杭州外地人这么多,难得在杭州看到他们家乡的菜馆,吃了一次之后感觉这么难吃,所以说会觉得杭州是美食荒漠。但是我一直觉得对于我来说杭帮菜,包括江浙这边的菜并不难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的口味千差万别,就像我有个朋友,他就吃不来辣的菜,每次出去就一定要吃清淡的
【回复】回复 @堇沁茗翎 :是的,我同事还问我去哪儿能吃到这些以前的东西。我说,你只能去相对现在比较市中心附近,非常老的小区,不是饭店,也不会是地摊,最好是那种家厨房后面有窗子,有栏杆,然后是个婆婆叫卖的,我个人觉得那种才比较正宗。 因为以前做这种的都是中年或者老年人。但是,这种非常非常少,不好找。现在么,老的做不动,年轻做不好,而且都找别的工作去了,慢慢就消失了。[辣眼睛]
分型种子:
湖南人在杭州点了份黄焖甲鱼,端上来尝了一口,甜的!

【回复】去无锡吃小笼包子都是甜的。相比江苏杭州不算甜了。
【回复】上海江苏不是更甜,我浙江人都受不了
月牙上的牧风人:
美食荒漠的形成,应该与本地平民美食的发达与否挂钩。如北京,就缺少上得了台面的本地平民正菜,你似乎只能找到爆肚、杂酱面和烤鸭。再如杭州,由于本地菜制作过于繁琐,平民并不易得。当外来人口大量涌入,而又缺乏本地平民美食来慰籍人们口腹,就很容易形成美食荒漠了。而同样是大城市,长沙和成都背后的川湘菜系易制作,平民美食花样多,广州、香港背后有各种海鲜大排档等等,即便人口大量涌入,也能保持住自己的本地味道。

【回复】说的很好(大部分都对的),但是有点点相反。杭州最开始的一些好吃的,都是最最平民的食物。以至于有些难登大雅之堂,而且讲究的东西也奇怪。一个是时令新鲜,一个是便宜下饭。这两个都没办法做到饭店卖,时令没办法全天候供应,便宜下饭的利润点不够,举个栗子就是西湖醋鱼就是要最便宜的草鱼,加醋,姜,糖咔咔敲碎一烩,一盆成本都到不了十块钱的东西。它怎么卖的了88块?得,给你换个贵的鱼,比如桂鱼。好,那味道不乱七八糟了。
【回复】北京缺乏本土正菜有俩原因,一个是它很早就是个政治因素成就的大城市,不是搞本土农产品生产集运的…这就造成没有多少特色的东西可以给厨子玩儿 另一个问题也是因为它是大都市,所以历史上大量外地人涌入寻找工作机会,这些人当中那些厨子和饭馆老板将老家的菜带入北京。那么对于北京的人来说,五湖四海汉满蒙回的正菜想吃哪个都能去的成,加上北京正菜和天津正菜的趋同性,于是导致没有动力发展典型的本地正菜。
【回复】回复 @布布战舰小舞号 :……本来醋 姜 糖调味,这个味型就不够大众,西湖醋鱼还是把鱼煮断生之后捞出,保留煮鱼的水去勾调糖醋酱汁淋回鱼上(眼熟不?九转大肠。“我觉得保留了一部分肠的味道,才知道你吃的是大肠。”“你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的?是故意的。”导致评委尝了一口面露难色的那位,就是这样操作的,煮大肠的水回锅做高汤。他是诸暨人,当时在杭州学厨。),说实话很这很难不腥。
山高无人:
我身边的大部分都认为,杭州美食荒漠的原因是缺少平价的美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好吃的不是日常吃到的,日常吃到的都是难以评价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位好友到北京去学习,随便找了一家小餐馆,人均80,吃的很丰盛很好;但是在杭州,人均80,我想到的只有海底捞和少数几个餐馆

【回复】emmm人均80在北京很难吃得很好很丰盛吧,北京也是美食荒漠,来自湖南、广东学生的一致评价
【回复】回复 @月牙上的牧风人 :在我们一群学生当中,一致认为,哪怕和上海、北京相比,杭州也是美食荒漠,从性价比上来说,杭州远不如上海和北京
【回复】回复 @Peace-Li :还真有可能是。 我个人认为,美食荒漠不是由什么美食专家评选出来的,而是普通的平民百姓,只有我们日常吃的,才是判断某地是不是美食荒漠的根本,所以有的几十万粉丝的up,花几千几万吃一顿饭,然后说杭州不是美食荒漠,我只想说,爱咋咋吧[笑哭]
叫我小L就好:
杭州人来评论一下原因,根据个人的心态和经历: 1.早期生活节奏慢,外地务工人口相对少,对饭店需求小,多数人家里吃饭,饭店少(多数居民区可能一个片区可能只有几家饭店); 2.早期作为旅游城市,居民区饭店少,而景区饭店多赚一次性生意,并不用心; 3.因此本地人多产生了一种,饭店没什么好吃的的心态,不如家里,对饭店的期望值本就不高; 4.中期产生了大量如白鹿,外婆家这类餐馆,其平价与相对较同价位餐馆更好的装修导致大量本地小饭馆灭绝; 5.诸如上述几点早期因素,导致餐饮行业其实并不发达,不够卷,垃圾饭店就没有淘汰; 5.后期因为互联网快速发展,大量外地务工人员进入杭州,餐饮需求增加,但较差的底子,与暴涨的需求,导致饭店品质进一步降低,简单来说就是阿狗阿猫都能开店; 6.然后这些难吃的菜就被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品尝到了,不好意思; 7.客观因素:杭帮菜对食材要求较高,注重食材本身的味道,大多数菜调味料只有盐,剩下全靠火候和搭配,以及食物本身的鲜味;餐馆多数情况无条件做到这点。 总结:杭州餐馆一直以来就不咋地,本地人也不屑于吃,讲究的人更倾向于自行挑选新鲜和优质的食材然后精心烹制。 最后,如果说让我用一道菜来代表杭帮菜,我会选择笋干老鸭煲,首先这确实是一道杭帮菜,很家常,其次他也很能提现杭帮菜的特色。首先对食材本身有一定要求,必须是老鸭,和笋干,还要有火腿。其他种类的笋或者鸭子或者火腿都不合适,要么炖起来不搭,要么就是很肥狠恶心,或者不够鲜美;其次一定要炖很久,火候不到位,就变成水煮鸭块了。然后放的调味品只有盐,如果口味淡甚至不需要放盐(火腿和笋干里有盐了)。 如果是饭店里做这道菜,首先他会给你买老鸭吗你在逗我,其次笋干和火腿他会给你精心挑选特定种类的吗?再最后他有功夫给你文火慢炖到苏烂吗?这些大部分饭店都做不到,最终你吃到的不是笋干老鸭,而是水煮鸭块和笋块。 以前妈妈烧这道菜,会在大清早就去菜市场挑选上好的鸭子,然后去特定的老板那里买笋干和火腿,越优质的越好,然后早上就开始准备,到上午就一定下锅慢慢炖了,炖到晚上放学回家才会吃。 有的时候可能是前一天晚上炖到第二天。炖到最后鸭肉都苏烂了,油脂融入汤中,笋干又能解腻。 光汤+饭就能干好几碗。

【回复】其实第一条我觉得也侧面说明当地饮食文化少,简单的说,不那么爱吃。我老家很偏很小的镇上,馆子非常非常多,我们这儿的“大集”上最热闹的也是饭摊儿。有些地方的人就是爱“吃”,嘴馋,感觉杭州人在我眼里口腹之欲很淡。(在杭务工三年)
【回复】确实笋干炖老鸭真的好吃,但是在外面吃基本不能看到这种菜[捂脸]
【回复】回复 @温柔的EvannaBo :我杭州本地人重庆上大学,确实感觉重庆人明显更爱吃一些[笑哭]商场综合体里餐馆占比都更高
速比儿时:
12年到16年杭州基本就没有城中村了,一次g20彻底改造了杭州,以前老底子杭州3条美食街,直接变成购物商城,城中村的外来人口一律赶走,老城区全部改造,小店一律严格管理,大餐厅才可以贡献人流,杭州有特别多的商业中心广场,如果广州把城中村和垃圾街全部拆掉,全部变成写字楼,购物中心,外来人口全部赶出去,变成景区配套,广州以后哪有广州美食了呢,估计只有高端酒楼还有吧。这次亚运会,我家门口平时吃吃早餐店的地方,影响市容,都已经被警告不能营业了,后期要全面拆除改造,改造成大型写字楼,你说还容得下杭州小吃美食吗?小时候真的挺不错的,所以还想吃饭真的好吃的杭帮菜,要么去做客,要么去高端包厢酒楼,要么去一些农家僻静的餐馆,或者找一些真正的老字号,或者是一些50多岁杭州老头子抽烟喝夜老酒的地方,味道也不会差,或者有机会去机关单位小食堂去吃,还能吃到美味。

【回复】回复 @ou728 :杭州的旧改比广州彻底得多,广州荔湾越秀小巷子骑楼那种街区在杭州要么网红化要么拆除
【回复】回复 @ou728 :广州的老城区文化特色还是保留的挺好的,你看杭州还有老城区吗?
【回复】现在去杭州的下属县城呀,比如富阳,临安之类的,我吃到过很好吃的本地菜馆子[星星眼]
92664769880_bili:
形成美食荒漠的因素很多,up只是抓住了一些相对侧面的。最近十多年来人口结构的快速变化,才是形成美食荒漠的决定性因素,这也是为什么三十年前没有美食荒漠,哪怕十年前这个说法也并不流行。或许可以作个初步的解释,所谓的美食荒漠,大概就是一个城市随着非本菜系人口的大量迁入,失去了其食物最大公约数的现象。当新食物的猎奇期过去,又不能适应长期吃一种菜系,美食荒漠就诞生了。换言之,只有具有超越文化地域(菜系地域)人口吸引力的地方,才容易出现美食荒漠。当然这个猜想还需要数据的支持[doge]

【回复】上海、成都、广东(深圳)的发展也很快速,外来人口也很多,但并没有发展出美食荒漠的说法
【回复】回复 @隔壁家大黄汪 :深圳在珠三角内部就是被称为美食荒漠和旅游荒漠了,外来人口比例比深圳还高的东莞,都起码有烧鹅濑这种地道美食
【回复】回复 @隔壁家大黄汪 :建议搜索一下关于美食荒漠的报道,标签排名前十:北京 杭州 深圳 上海 武汉 南京 天津 苏州 青岛 澳门。并且可以想一想,为什么相距不远,同爲广东,深圳一般被认爲是而广州不是。成都的话,可以查一查成都流入人口的来源地分布
散装优秀:
西湖醋鱼真的没有大家以为的那么难吃,前提是你不上餐厅吃,在本地人家里做客如果主人会做还是可吃的,杭州大大小小的餐厅基本上没有几家能做好吃的。 醋鱼是道费时功夫菜,首先草鱼得先单独用清水养几天除泥土味,其次身上那层黑膜得除干净了,不然很腥,但现在餐厅一般连那层黑膜都不除,甚至使用冷冻鱼能不腥吗?其次醋鱼是温水慢慢沁熟的,火候很重要,现在餐厅又讲出餐速度压根不管醋鱼到底沁没沁熟,掐着点出餐,经常出现有的没熟,有的又煮过了… 西湖醋鱼本质也只是一道家常菜,一般餐厅做的不好吃,做的好吃的餐厅收费又太贵,五六百吃一道普通家常菜,性价比不高,一点也不值,结果大家就普遍觉得这道菜很难吃了[笑哭]

【回复】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做不出好吃又不贵的菜呢?本质还是“超级地租”效应。杭州的房租人力成本都是国内数一数二高的,前几天看本地博主去打卡杭帮菜博物馆,一份莼菜汤做的像隔夜铁观音茶,毫无食欲,就是开水冲的,卖46块。我之前去苏州观前街的小饭店,人家至少还放了蛋花火腿丝,还勾芡了,色香味俱全,一半的价格
【回复】回复 @河澜之家男人的衣柜 :杭州菜主打的就是一个特色菜不家常,家常菜没特色,杭州人自己家里天天吃、日常下馆子爱吃的菜基本上都是哪哪都有的菜,也就笋吃的多些,而且杭州近些年外地人开餐馆的非常多,小区楼下就能吃到起码七八个不同省市的菜还都是当地人开的,下馆子当然就优先考虑这些了
【回复】被叫做美食荒漠就是因为好吃的东西少啊。。。就是因为真的好吃的店还得去费劲的找,能点到的外卖能吃到的大店全都是又贵又难吃的预制菜,才被叫成美食荒漠的。。
这句话是错误的:
关键词:杭州,五一,西湖 痛苦回忆开始

【回复】回复 @鳳凰院兇真丶 : 西湖醋鱼并没有节日限定,全年365天都难吃
【回复】还少了个“龙翔桥站”[吃瓜]
【回复】西湖真的和苏州园林一样,人少才好看。。。非节假日饭后去西湖遛弯景色都比游客一群人在那里好看,我真的,跟人去逛个博物馆结果差点在地铁站里人没了。还有之前过年断桥还出了限流,不然就是真“断桥”了,大为震惊,这桥是远看的,站上去看的什么?
古月酱cc:
来杭州好几年了,然后又去了广州和长沙,感觉最大的区别就是别的地方都有街头小巷和烟火气,有很多小店,而杭州太城市化了,翻新率太高,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大马路,装修的很新,连我这郊区也是,但因此少了烟火气,全是商城和连锁店,不仅价格不低,味道都大同小异,导致我上个月去长沙每天吃的撑得要死

【回复】是的。北京杭州这种修大马路的地方就容易导致缺少好吃的小店
【回复】我是杭州土著,官巷口长大的,食物只能说合不合你胃口,这是别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配方和做法就凭几句,太淡了,不够辣给打压下去了,我觉得如果不喜欢吃杭州菜,可以说不合自己胃口,而不是说难吃,是美食荒漠,我们杭州人自己从小吃到大的小吃和菜要是难吃的话为什么吃到现在呢。定胜糕,葱包烩,油墩儿都是我上学时放学最喜欢买的,家常菜也会烧葱油鲈鱼,油焖春笋,糖醋里脊,干炸响铃之类的。然后很多人都觉得,为什么这么多人说杭州美食荒漠呢,本地人才占杭州总人口的20%都不到啊,那说不好吃的看到是大多数。反正我这个杭州人看到自己家乡的食物被说难吃是很难受的
【回复】你原来在杭州啊?白银八连跪腐乳先生
独酣:
在那些学校周边的小饭店,还是有可以吃的。不过这些大多不是杭帮菜,口味也比较偏重。只有一些少数学校的小食堂,还有平价的杭菜可以吃。

【回复】我在杭州天天吃湘菜[笑哭]
【回复】你看到没,杭州人觉得口味重的,他们还觉得口味轻,杭州那些川湘菜说实话杭州本地人都不要吃的,嫌重口。就这样他们还觉得清淡,那还谈什么
【回复】回复 @即安安 :我是温州的,来温州给你指路[脱单doge]临安当年也是临安本地朋友带路的
大玲珑家:
谁告诉我杭菜具体是怎么个难吃?没去过,想去。是酸,还是咸?

【回复】回复 @圈内师老师 :得了吧,杭州土著表示杭帮菜不是甜的。瞎说
【回复】我曾经吃过一顿甜的烤肉[热]
【回复】火锅店的芝麻酱是自带甜味的
鸣上悠丶:
听我一个游戏群的一个杭州老板说,根本没有杭州菜的说法……他是80后……

【回复】回复 @圈内师老师 :所谓的杭帮菜。其实都是周边带来的[doge]自己本土的菜真的不行
【回复】回复 @黯雨案语 :?杭州只有甜,牛逼了。本地人家里除了红烧和卤鸭这种,其他菜就没甜过。只能说是现在大量餐馆做出了刻板形象的杭州菜罢了。本地人本来就很少,开餐馆做厨师的更少了,本地的味道没办法流传下来,再加上有大量外来人口口味差异很大就更加了
【回复】回复 @黯雨案语 :甜口的杭州菜到底是哪个啊[笑哭]可以说两道菜名吗,从小到大在杭州长大的我确实感觉杭州没什么代表菜,但是更不觉得杭州有什么甜口的菜啊(西湖醋鱼龙井虾仁我真觉得就是旅游菜,谁家好人家里烧这玩意吃啊)
vancast:
我只能说杭州本地人少,本地文化真的是弱势,为了游客和新杭州人在改口味。强势点的城市,如广州,管你认为好吃不好吃,我只照顾本地人口味

【回复】但是外地人的嘴不也是奔着好吃的吃吗[笑哭]怎么会难吃的越来越多
【回复】回复 @牛奶不甜-不乐本座 :那也是我们的口味,请尊重本地文化。浙江本省5000、6000千万人都是吃你口中太难吃的东西长大的。 而且我大概率猜测你也没吃全浙江本地菜,希望你不要妄下结论。
【回复】回复 @牛奶不甜-不乐本座 :再讲一下,广东菜并不是全部清淡的,跟四川重庆一样,广东菜是复合味为主,只不过没有四川重庆加的海椒和麻椒。
蝸牛伯伯:
那问题来了,更注重食材和清淡原味的广东菜,怎么没被高速的发展和大量的游客给弄到变形?

【回复】回复 @少女的网瘾 :广东是一个省……这里你们说的杭州概念,是一个地级市市区里面狭小的一片老城区
【回复】哈哈哈哈哈,杭州人觉得有点好笑,你拿一个省跟一个市比?[笑哭][笑哭][笑哭]你也太抬举我们了。
【回复】因为粤菜是六大菜系,杭帮菜不是菜系,。
涉世未深的花蝴蝶:
判定是否为美食荒漠的几条因素: 1、本地原生菜系的发展水平。菜品的丰富程度,是否具备全面的,包括四时四季,各种口味,各种多元的烹饪手法,多种食材的运用,形成一个完整的菜系;菜品普世度,烹饪方法是否便捷,成本和价格是否合适,食材稀缺度;口味是否符合当代大众口味,主要是重油重辣重盐;本地菜品的推广水平,宣传力度,下沉市场和上层市场都需要发展;本地菜品的特殊性,差异性是否足够;菜系自身迭代创新融合的能力。 2、外来菜系的发展水平。是否有数量充足种类齐全的多元的各地各国菜系餐馆,各种口味,并且需要兼顾外来菜系的地道口味和本地人的口味相平衡。 3、餐饮从业者是否合格?够不够卷?当地餐饮业是否在,口味、价格、卫生、创新、外观、社交属性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努力提升水平,而不是摆烂,甚至是料理包泛滥。这一点受城市扩张发展速度,租金价格,以及城市本身的餐饮业竞争历史文化和习惯有关。高速扩张发展的城市,吸引了很多低水平,味道差,菜品过于大众化,没有历史底蕴的小型餐饮从业者。高租金导致一些经典老店难以维持,为了尽快回血盈利,饮从业者往往缩减真材实料,选择了快出餐速度、口味一般但是稳定的料理包。以上原因在叠加本地本身就不够卷,对饮食口味要求不高行业现状,就会恶性循环,放弃精尽口味。 4、城市居民本身对于餐饮业的要求是否高,对于菜品味道的追求,嘴够不够“叼”。不可否认,过去各地本土菜系的发展水平是有高低上下之分的,吃惯发展水平更高本地菜系的消费者,自然会对菜品味道有更高的要求,这导致,新的餐饮从业者,更需要努力卷味道,摆烂的被市场抛弃。当然,本地居民对于食物味道追求程度的高低,也会收到其它历史文化已经社会现实背景的影响,比如该地区热衷工作赚钱,拜金主义盛行,反而对食品味道没有很高的追求,或者是长期历史环境下的影响,艰苦奋斗、勤勉,认为食物的味道并不重要。 5、上层市场和下沉市场是否有很大的隔阂,发展水平是否有巨大落差?尤其是下沉市场,街边小店的水平。下沉市场才是普通民众日常接触更多的,所以一个城市不能只是在上层市场上,看起来有很多价格昂贵的、多元的、味道优秀的餐厅,更需要,味美价廉的下沉餐饮业的支撑。餐饮的价格,是否更多的市民能够消费的起,除料理包等廉价处理方式外的菜品。一个城市餐饮业菜品味道的上限和下限都需要维持。

【回复】反而像成都、长沙、广州、佛山这些城市就和上面的反例不同,丰富多元的本地菜系,不断推陈出新,符合当代人口味,足够的差异性,有地方特色,餐饮从业者够卷,下沉市场发展极好,菜品口味下限极高,价格实惠,可谓是味美价廉(相对的),租金合适(广州也比京沪要低很多),民众对食物味道的要求高,嘴足够“叼”,才能被评选为美食之都。
【回复】回复 @涉世未深的花蝴蝶 :很简单的东西,在珠三角地区,你开饭店做饭不好吃就直接倒闭完蛋的,本地人不跟你说那么多装修不装修的,菜都还没做好说什么服务说什么装修
【回复】第4点最重要,外来人口比例过高,导致消费者整体的挑剔程度降低,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开店

知识 吃货 北京 美食 商业 杭州 餐饮业 美食荒漠 城市推荐官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