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学01】硬核老头让我直呼我悟了!你不是不行你只是把不行当借口!

作者: 林林Eileen分类: 社科·法律·心理 发布时间: 2020-10-31 20:00:28 浏览:638121 次

【阿德勒心理学01】硬核老头让我直呼我悟了!你不是不行你只是把不行当借口!

糖葫芦神教:
我一开始是从老高那里接触到阿德勒心理学的,到现在我已经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忠实拥护者。我对于阿德勒心理学的理解很简单,人的主观意识可以改变现实(并不是唯心主义)。 以我自己的生活举例子的话,我以前总觉得自己非常的不幸,而别人总是顺风顺水,所以生活总是使我嫉恨。直到今年毕业季碰上疫情,这种情绪差点让我走了极端。但是我开始寻求自救,从老高那里第一次接触到了阿德勒心理学。说实话我一开始感觉这是一种近乎与唯心主义的心理学理论,个人的想法能够改变现实,你所被困扰的是你内心驱使自己这么做的,多么的天方夜谭。 但是我别无选择,我告诉自己,我不想要现在的生活,我是一个积极的人我可以积极的面对一切。于是我不断的向我的朋友亲人诉说我如何如何的乐观,如何如何的幸福。渐渐的他们真的认为我是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再到后来连我自己都觉得自己是一个乐观积极的人。最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觉得我开始走运了,生活也变的好起来。 现在看来,我真的开吃走运了吗,或许吧,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现在开始满足,开始快乐,也不会觉得别人比我幸福了(当然我也时常会反复,还在努力)。 我所认为的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发掘内心最真实的自己,最根本的目的。 如果你不接受,改变他。 (上面只是我个人的草根见解,发出来的目的在于我想让那些与我过有同样经历的朋友们可以去尝试改变自己,如果你觉得改变自己太难,那你第一步可以从欺骗别人对你的看法开始,希望各位主动的追寻幸福而不是等幸福来敲门)[打call][打call][打call]

【回复】大学的时候,我非常自卑内向。听了朋友的建议,我主动跨出去和他人交流,去做超市促销员,发传单,问卷调查。朋友说,我真的变得外向了。但是说实话,我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真是痛苦啊。现在又回到了自我的世界了。但是不再那么自卑了,主要是因为看了一些书,了解这个世上各人有个人的烦恼,各人有各人的优点。 那段经历我也不清楚对性格有没有用,但是确实赚到了钱,让我满足去旅游。我觉得变得美好,主要还是去做了让自己快乐的事情。
【回复】为什么和我理解不一样,我以为阿德勒强调的是自我接纳,而非自我肯定。感觉你这个更像是自我催眠的效果。自我接纳和自我肯定的区别在于,我看见真实的我自己,我虽然并不乐观积极,但是我愿意改变。而不是有点自我催眠地说,我本身就是乐观积极的人,还一定要让其他人去相信。我觉得这个很不一样。当然自我催眠也是一种手段。只是觉得和阿德勒没啥关系。
【回复】阿德勒心理学里提到的课题分离,即把“个人问题”与“别人的问题”拆解开,其实就是基于“元认知”概念的对自我的认识,以及自我的谅解。而现代心理学已经初步的利用神经科学去解释“元认知”了,所以,唯心主义的“帽子”,差不多可以摘掉了。总结一下就是,阿德勒心理学是利用心理暗示和认知转变,从而促进脑神经元的重构,进而影响意识与潜意识。[热词系列_你细品]
莫踪荀:
我其实觉得现在什么都怪原生家庭慢慢变成一种病态,原生家庭或许带给了我们很多难以抹灭的痕迹,但我觉得我们不应该这样下去,我们应该去改变,去挣脱束缚,去变成我们想要成为的人,不能把一切怪罪于原生家庭,更不要用这些理由框住自己的发展。 我或许就是个自私的人,总是想想着生活能带给我什么,总要等着别人付出,把一切均等化,这或许就是我本身软弱,总觉得自己拥有的太少,把自己限制得贫瘠,才会等待别人的给予,我可以成为强大的人,富有的人,得到我要的生活

【回复】责怪原生家庭和积极改变自己又不冲突。 我可以一边找自己缺点形成的原因,一边责怪自己原生家庭并且对自己有一些理解和宽容,一边想着这些已经过去了还是活在当下找办法改变现状。 层主如果是说“只找原因却不求改变”对自己不好我还是赞同的。但是看下来感觉在指责大家去找原生家庭的毛病,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错了。
【回复】回复 @一汤酸菜 :不是,原生家庭有问题是事实,没有必要遮掩,只是觉得如果老是去找问题,把自己的一切原因归咎于原生家庭,不仅有问题,也会造成自己限制自己,觉得都是原生家庭带来的,我完了,无法改变了这样的困境。 能够认识到,想办法去改变或者接受最好了,一直抱怨我觉得对自己的人生会有更大的危害
【回复】回复 @你对我真是爱的深沉 :我觉得总要有意识认识到是错误的,是可以有机会去改变的,不能说一直强调被定性了,被框住了,然后认定自己的人生就这样了。人生还有更远的路,要么选择去改变,要么就接受,一直张着嘴抱怨,责怪我觉得很不好,很懦弱,我希望自己可以跨出这一步,可以去冲破这样的影响,得到我想要的人生
Hope_Rocky:
前两天我才买了这本书,我严重怀疑你在偷窥俺的生活[doge] 我大概是属于绝对随和的吧,不想和世界建立过多联系,只喜欢往自己感兴趣的圈子里去钻,的确,我曾经也因为发现自己现在很多懦弱的原因都是来自于同年那大男子主义和绝对权威主义的父亲,“以爱为名”把我牢牢控制在他的世界里,稍微不满意就是各种辱骂和家暴,对我妈也是这样,外公外婆那面都觉得一家人嘛,忍一下就过去了,然后,呵呵(我高考前一年我妈忍不住也终于离婚了,我跟着我妈,瞬间感觉。。。。。好吧,那时候就和脱缰的野马一样,一下子太过放纵了,再加上我妈自己心态也不好没心思管我,所以,我更没心思学习了)~~~~为了在他朋友面前显得自己谦虚,当着我的面把我说得一文不值;因为下楼梯无意间目光斜视了他一眼,当着他朋友和我朋友的面直接给我一个耳光(我都一脸懵逼);现在还是一样,打个电话听着我跑步喘气都喘不过来还TM纠结我给他说话的语气....呵呵,已经眼不见心不烦了,他还以为他说个:以后再也不和我这个畜生联系了~~~~就可以把我吓着,殊不知我早就不想和他说话了~~~~~之前工作里也是自卑到了根本无法接受别人说我一点好,感觉都是在讽刺我,现在虽然自己调整了有时候会接受了,但是还是有一点那种别扭的感觉~~~~ 都说: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我曾经也这么认为,但是我发现,现在我所做的(健身),并不是为了治愈童年,而是为了给未来的自己一个最好的自己,当然,包括终于完全接受自己是gay这个事情,咩哈哈哈,其实只是想把自己打造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回复】回复 @羊驼鹿 :.。。。。。。。。。。咩哈哈哈,我觉得吧,国内一直什么把希望寄托在自己子女身上,我就寻思,为什么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难道自己就没希望了么?说白了就是自己不想去搞,就想让别人去搞,许多人都一天到晚说:现在我都怎么怎么样了,哪还能去搞什么什么~~~~~ 说白了,给自己找借口,如果自己真想搞,想尽办法都会给自己腾出时间和空间,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其实就是对自己不信任和不负责任~~~~ 我自己现在的座右铭就是:只要我愿意,那我就去试试~~~
【回复】回复 @多一分韵律 :看你接触的是哪类了,其实说实话,好的人都是积极向上的,一般给你花言巧语耍阴招的基本可以不用理
【回复】我从小就知道自己是基佬,知道的那一刻我就接受了,反而是20岁以后开始接触群体里的其他人让我对这个身份越来越不能接受
武陵人扑鱼为业:
总结啥都不能过度,所以教育其实是低谷的时候给你打鸡血,飘了就给你点教训让你知道天高地厚[doge]

【回复】忽然想到小学课本里的一篇文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和你说的好像。[OK]
【回复】回复 @你哥你大爷 :刚去看了下,哇原来我也学过,看了就想起来了
momoyooooo:
被抑郁症折磨了很久。直到阿德勒出现,走仿佛找到人生的灯塔。他的核心学说在当代社会非常具有实践价值。课题分离和现在就开始改变,让我脱离了抑郁的苦海。我现在也非常积极的给身边人安利阿德勒。我觉得这并不是强者心理,是独立个体的必经之路。只是在当代社会,要成为独立个体,依然并不简单。

【回复】娇宠那个太对了,我就是那种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除了爸妈很溺爱我,作为家族里最小的女孩子,舅舅舅妈们和叔叔(大爷)们也很宠我,我确实丧失了一些独立性,觉得世界亏待了我,一个人面对问题会手足无措不知道做什么,不自信,害怕做事,觉得自己会搞砸一切。
【回复】回复 @不穿衣服会冷 :童年被惯坏了导致我也有点这样,但青春期后有了弟弟,发生了些转变,内核是童年那种比较无能的状态,但表现的却是一直会主动让自己去担些事情的独立一面,问题就是择偶观念上我就想找个能照顾我顺着我的[妙啊]有时候觉得这个想法就是比较恶臭,但真的是真实需求哈哈哈
【回复】阿德勒并不主张逃避社会 而是先接纳自己 然后为社会贡献 阿德勒其实是一位特别喜欢教育 小孩的一位心理学家[星瞳_mua][星瞳_mua][星瞳_mua]
逛吃逛吃喝奶酱:
我就是那种,不喜欢小孩,觉得比起小孩更爱自己的人……

【回复】我也是……对于幼儿这种不可控制的生物我从来都无法忍受,我只有面对年龄大到能平等交流的孩子才能感到自在[无语]
【回复】同樣...如果生了小孩 我一定會將我的失去(金錢、時間、生產造成的健康與外貌損失)全都怪罪到孩子上,但我不想傷害孩子,所以選擇不生
【回复】我也是 我无法对他们保持耐心 也没有足够的爱心 虽然我很废柴 可是我很慕强 我想过如果我的孩子不如期待 我还是会很嫌弃ta 没必要了
BiBiDanづ:
家庭不和睦的童年,真的很痛苦,会变得无法相信任何人 如果生活不快乐,就千万不要去生产“另一个自己”,制造出不断延续的悲剧,未免太自私了 生命为什么不能左右自身的降生环境,这问题真的很蠢,也很无奈 既然做出了选择就要对其结果尽到应有的责任

【回复】我家庭也不和睦,但是我觉得现在还好。自己提升自己呗。
【回复】擦,我也觉得大多人的繁衍就是悲剧的延续
【回复】我也是,但我现在生活的还挺不错的,我给你的建议就是自己选择一个更有利你 发展的环境,如果不能,就把伤害降到最小,人都是自私的,这是人性,父母也是一样的,这个社会把父母的形象塑造得太正面,也太片面了,其实大部分父母都无法做到教科书级别的,不要再把自己带入不幸的一方去,你的未来绝大部分握在你的手里,成长就是一个把人生的主动权逐渐掌握的过程,既然你意识到了就不要把悲剧延续到下一代,这就很了不起了[粽子]
终焉逆行:
其实让身体去习惯相信他人也是很重要的 你需要一点一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克服创伤 不要妄想喝点鸡汤就能让理性完全的支配你的大脑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要一步步来 还有就是要了解些与人相处和了解他人性格的知识。

【回复】回复 @棠梨煎雪zxq :假性亲密关系 自我边界之类? 虽然自我边界这本书有点太强势了。其实只有名字奇葩的《奇葩心理学》也挺好,就是读起来有点枯燥(或许作者还觉得自己还挺幽默的) 。实在不行可以看看武志红在b站视频(在b站发的呢些药劲不会太过猛烈)
【回复】回复 @仙草的风 :爱自己的人应该比较倾向于建立亲密关系吧
【回复】比如读一些 心理咨询师写的经验类的书籍
发了疯的钢琴:
感觉这是唯意志论[喜极而泣]因为不是所有人的所有思维过程都在脑中以明晰的话语形式执行下去,也不是被理性审视过 完全贯通的无矛盾整体,而是模糊朦胧的“实践意识”(比如你饿了不会先跟自己说“饿了”再拿手机)。不过,就明确的话语意识部分而言,确实存在对自我行为的解释陷入一种自我欺骗或者意识形态假象的情况。也确实存在 在社会成员的共同实践中,一部分人不断成功获得了尼采式的“主人道德”,另一部分人的自尊和信心被吞食,获得“奴隶道德”,从而悲观消极主义扩展到生活的所有方面——包括本来其实是有机会成功的方面,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也就是人格)。这个比较有价值,是值得注意和反思的地方。

【回复】也不是,阿德勒也强调了环境的重要,当你被他人干涉而无法自拔的话就需要换个环境
【回复】我也想到了尼采,以及是否世界大战对于他们各自的学说产生了影响?
先让你三弹幕:
我以前听起过一个观点,说人生下来后,他的基因,家庭在他无法塑造自己前会塑造他,但这个初状态并不会定型,当然影响是绝对的,当开始逐渐带着这个自我雕像靠近社会时,剥落和增加不断的叠加,要么不断的深化原来的状态,要么不断的剥落,换成新的东西,还有就是混合成自己的艺术品,这三个状态没有好坏之分,具体不分析,只举例第一种情况的好坏(基因是完整的,家庭是美满的,父母带给他物质和精神都是可以适应当前社会坏境并且有所得,他很大程度上选择深化现有状态是好的一次做人之旅,反之开局不好,却深化现有的妨碍生存的行为,那这次旅行可能不太友好),每个人都是在拿得起刻刀后自己的雕刻手,至少有三十年是自己主刀,总结一个合格的刀手,第一,对于家庭(国家,宇宙)给你的初代模型你要有明确的认识,而且不能有任何的埋怨,即使埋怨也不要做无用功,这种认知只有自己才能清楚,也是最难的认知,第二,明白自己是属于哪种雕刻手,是埋头雕刻,成了之后不管好坏听天由命,是过分听取他人(包括第一代雕刻手,你的父母)的意见,最后的作品是在他人眼里或好或坏,却与自己形同陌路,是自己雕刻,但隔段时间和站的远些审视一下,完成最后满足与否的作品,是时常与他人合作,完成听取他人意见但自己又有主观意见的作品,这四种雕刻手基本已经涵盖了大多数人,我个人总结为超内向雕刻手、超外向雕刻手、内向却知自观察雕刻手,外向却自坚定雕刻手,注意外向和内向是平等的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程度,当然也可以转化,所以第二步简单而言是如何确定自己是哪个极端雕刻者,我想一开始即使后两种的不太有吧,就算有他的作品应该是鲁伯特之泪,第三步,就是不要与他人比较作品,这是最重要的(接下一段评论)

【回复】写的挺好的。所以对自己雕刻的刀也是前期雕塑本身,原生家庭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喜极而泣]
【回复】想问一下这个理论出自哪里啊,说的很好
Dorly-cain:
我就是从小被宠大的小孩,但我非常感谢我的原生家庭。[藏狐]就是他们的宠爱让我开始独立思考这一切到底对不对,十岁时候有一次我随口想到了一个玩具,我爸当时就骑车去买,我就那时开始反思,我是不是应该把他们的人生还给他们,而不是以我为中心。他们给我我童年能接触到的最好的生活,所以我默认了我就是值得最好的,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社交上我都要争一口气,做最耀眼的那个人。我觉得他们的宠爱不仅是物质上的最大满足,更是从小给我选择权。我没上小学前就开始玩电脑,基本上是在通过赛尔号来识字。他们不会逼我去学什么,一切都是把利害关系摆出来让我自己选择,去不去辅导班兴趣班、要不要去隔壁市最好的私立学校住校、学文还是学理,当我习惯了主权在手的感觉,浑浑噩噩对我来说才是最绝望的。

【回复】其实这是好的家庭关系,不是在溺爱,而是给予爱的同时让你知道你自己做也可以
名字假的吧:
说真的,看被讨厌的勇气一本书,我可以说是在认识自己的‘恶’的过程,所以看的过程我并不是很开心,甚至可以说非常痛苦,看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是青年,在和哲学家对话。我是一个非常内向,而且没有什么勇气的人,面对高考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一度厌世,但看了这本书,他没有安慰我,反而让我一次一次的面对自己不敢面对的问题,可想而知读书的感觉,但书本的青年完美的表达我的感觉,书本的哲学家完美的回答了我的问题,他面对青年的愤怒,非常冷静,清晰的逻辑,一点一点的反驳我的观点,刷新我的认知。没有任何安慰的话语,但却能让我一步一步的接纳我自己,我目前就是这样,我会嫉妒那些轻松就能考出好成绩的人,我就是一个害怕社交的人,我就是一个乱用自己情绪的人,我会把我的不幸说是我以前的不好经历的错,就是因为以前的不幸经历造成了我现在的样子,这是因果关系,无法改变的。但哲学家的一个个观点:目的论,一个人为什么无法改变,舞动现在,课题分离,贡献感,一个个观点的出现,看完痛苦过,哭过,不能说我会立刻改变,但会拿出勇气去接纳现在的自己,不断舞动现在,也不管过去发生什么,不管别人会做什么课题,只是自己做好自己的课题,不会片面的认为世界的所有人就是敌人,思考自己现在的引导之星,慢慢的走路,未来会如何,我不知道,但努力的做好现在,一点一点的找自己的幸福感

【回复】我们一起,我跟你一样的感触。
乱码211:
我几乎全中。。我有一个自私和忽视甚至打压孩子的父亲,以及一个把孩子当成一切,把一切奉献给孩子却唯独忽视了孩子健康人格建立的母亲。所以我现在是一个封闭自我,逃避合作,对同类冷漠,不信任自己和他人,对婚姻和孩子反感的人。真希望阿德勒能站在我面前,教我怎么改变自己。

【回复】好想哭,逼自己跟别人接触好难受,特别对方都是老油条,话说的一套又一套[囧]工作一年,还是被人忽悠
【回复】回复 @お没信号 :不要气馁,不可以逃避!我用过来人的经验劝你,不可以封闭自我,你今天逃避的,总有一天会加倍回来找你。趁年轻改变自己还来得及,就算过程痛苦,也是未来能积极面对生活的基础。加油!
【回复】我也是,从小父亲重男轻女,只重视成绩,虽住同一屋檐下却仿佛缺席童年成长,无沟通交流。母亲特别宠爱我们,以至于到小学四年级都只有人生痕迹只有母亲角色,不敢与他人接触,因为不是别人的中心,踏不进去。现在突然明白自己适合什么工作了。艺术类,不需要与其他人过多接触的艺术,沉浸一个人的世界就好,这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大哭]可惜误打误撞进了个需要沟通的行业,如果不突破自己,强迫对方配合自己的合作,工作就完成不了[笑哭]
阡陌圣骑:
也不能说弗洛伊德与阿德勒谁对谁错吧,弗洛伊德的归因理论不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但是至少能帮助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少走弯路,不过对于已经成年的人,阿德勒的主动性更实用。 还有,评论区大家争论挺多的自私性与互惠性,其实红色警戒里面有句经典台词:真理往往介于两者之间。如此说来,中庸之道还是有点用的。

【回复】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道精神也有这说法
酒酿年年:
我更极端点吧。我觉得孩子就是吞噬母亲的存在。成为母亲之后自己就消失了,未来到死都在为母亲这个角色服务。

【回复】回复 @今天也想讲个冷笑话 :是社会塑造的这个属性吧,把母亲跟孩子捆绑在一起,女性没有自己独立人格
【回复】因为孩子和母亲没有办法做到课题分离,母亲认为自己是孩子的一份子,孩子也会认为自己是母亲的一份子。
【回复】可是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它本意啊
雨后hyd:
对于看不进书的我来说 以这种概括书籍为内容的视频也太棒了吧 又可以找借口少看一本书了[doge]

【回复】这一本还是推荐看一下的,因为书里举了大量的案例,身边一定和案例描述契合的人,甚至就是自己。所以看的时候特别有共鸣
【回复】我个人觉得每个人的角度不同,对书中内容的解读也不同。 我还是建议你自己看看书
SS璇玑湖:
精神分析三巨头直接变成心理学三巨头了,不戳

【回复】回复 @我又不扇金 :本人心理学毕业,精神分析是心理学的流派之一
【回复】回复 @东方舞的东方 :量子物理 和 物理
【回复】回复 @东方舞的东方 :精神分析是哲学,心理学是科学

万圣节大作战 心理学 人文 心理 人物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