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王阳明龙场悟道,参透了什么奥秘?为什么后人很难学他?

作者: 傅佩荣教授分类: 人文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7-08 09:43:03 浏览:134388 次

傅佩荣:王阳明龙场悟道,参透了什么奥秘?为什么后人很难学他?

水果摊牌了:
我觉得过于主观不是心学的锅,是人间杂欲没除掉,错把杂欲当本心

【回复】把一个功利的目标取代了人生的目标。
【回复】王阳明的本心,追究到最后,不是“空”,而是“缘”,是有一个内核在的,实质就是价值观,指导入世活动的话就基本是儒家的价值观,与自然对话就是“天人合一”。
【回复】本心即本体,即是烦恼也是智慧。
ps找luke:
不立文字,见性成佛,各有各的得道法门。 心即理,很对,你不可能一直向别人学习,也不能一在看书,书看不完,路走不完。

【回复】但这不适合绝大部分人,只会让很多人自以为是。王阳明也是在儒家的文脉上继承和发展的,读了很多书,经历了很多,才有的悟道。就算不读书,也要向生活学习,多观察和思考,才不会偏狭。今天的你和明天的你的心都是不一样的,不断地磨炼到了一定的时候才能明白自己的本心到底如何,如果不学习思考也不走路实践,那就只有出家了。
【回复】自以为是的人不是真正的悟道,王阳明先生本就是求圣贯穿一生,后来历经千难万难才恍然大悟,求生之道其实已在心中。所以才做了五经噫说。自己心中道理和五经想通。这个和六祖慧能也一样,虽然六祖不识字,但是佛经所讲之理和他心中想的一样。 一言以蔽之,悟道,得道不是让自己自以为是,而是做圣贤。
【回复】回复 @白日灼灼 :不需要看那么多书,书看不完的,直面本心,答案自会浮现
RavenLLu:
但求无愧于心的前提是这个心已经顺应了天道,而不是私欲

【回复】你说的是对的,寻求内心这个方向是没错,自己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有感受,要把道理融汇贯通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内心契合自身。但实际上先秦儒家对这方面的诠释已经很充分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孟子也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早已讲了真诚和良知的重要性。区别在于孟子讲人性向善的趋势就像水向下流的趋势,但人性也会受到环境和形势的影响而改变,所以强调从真诚出发,同时注重家庭和社会对于人性的培养;而王阳明讲“心即是理”,把“心”作为最高标准,他能这么说是因为他有基础,学习和经历了很多,在儒家文脉上继承和发展,但是对普通人不适用,可以参考但不能照搬。良知和真诚确实是在心中,但是只依靠自身是不行的,还要注意培养,真诚会在与家人、他人互动的社会生活中得到发展。一般人除非想要出家,否则想要学他也要先对自己、社会和世界有足够的了解才行。
【回复】清除内心的杂念,直到能够分得清私心与真心的区别时,这需要修炼
【回复】回复 @RavenLLu :你说的没错,哲学的目的就是让人活得明白,每种学问都有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分别心是不可能消失的,不然我们也不会在这里讨论了,佛家道家也是知道这点所以提倡尽量减少减少。人是一个整体,人的生命体验也是完整不可分割的,所以必然会有某些时刻会与某些学问产生共鸣,所以各种学问都可以参考,但就像佛家道家讲的你如果没有一个大的原则把控,你向外求的道理越多有时候越混乱,而如果想要真的活得明白,人就要向着自己的一套哲学体系去发展,尊重个性的同时也要能看到共性,向先贤学习同时体验和思考就是最好最快的方法,而前人的学说为什么有不同流派,就是因为有分别心,对人性的诠释和侧重有不同,所以核心理念不同,造成的影响和受众也不同,有普世的也有小众的,有些学说的核心观点并不适合大众。我是比较推崇先秦儒家和道家作为基础,因为它们是在对人性的根本需求上发展起来的体系,包容性是最强的,基本不会过时,就像两个主干,其它很多学问都能在上面看到影子。对儒家的天和道家的道有过思考后,其它很多问题都比较容易理解了。
322路人甲233:
你对王阳明真是理解错了。 这也难免,现代人多数都不能完全这些历史上真正的至圣先贤。 如果你真的研究懂本体论的相关思脉,真的研究懂柏拉图的理念论,老庄的道论,佛家的宇宙观,就知道【吾心即宇宙】所言非虚。 若用现代学科解释,就是分形学。万物都是分形同构的关系。而且本源都是同一个“一”。 所谓的不同人观点不一致的问题,《齐物论》已经解释过了。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而且这些世界都是同一个世界。对,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玄妙。

【回复】我也觉得他对王的心学理解有误。错在把宇宙固化了,傅认为宇宙是一个不变的实有的存在,而宇宙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不一样的,他误以为自己所理解的宇宙也是他人所理解的宇宙,谬即在此。境由心造,各人造的境怎么能一样呢?还有对心的理解,亦是斯意。
【回复】不要过分吹,王阳明本人确实是牛逼,但是心学确实不行,王阳明厉害是他自己厉害,不是心学厉害
【回复】兄弟,您讲的很好[支持][支持][支持]但是我们还是要实修,做到了才有资格讲,否则就是打妄语,是别人的二手资料而不是自己的一手的体验
喵星铁憨憨:
“吾心即宇宙”其实就是同一个宇宙。如同大数据库和无数个终端,如能连通,则进入大数据库。理论上讲,是不存在彼此意见相左的。因为是在同一系统中信息共享,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们即是宇宙。 但是傅老师的观点也指出了问题,就是没有量化的验证标准。假设我们都确定“心”的存在(或者法,或者道),这些“哲学思想”随着时间的流逝,依然存在,依然可以如拥抱和体悟,但实践出成绩的人,我们却很难见道。因为他们不在身边了。现在身边虽有人在讲这些道理,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人仍然“执相”,言行举止,难免离不开“心外之理”。 傅老师的意思,“法”理不增不减,就在那里。历代人都能接触。但修行成功之人,现实中又在哪里呢? 如果有很多人同时宣布,已经开悟,因为无法量化测量标准,大家就很难判断。法不变,道理就在那里,一眼可见,只是感悟境界不同。可人会有妄念,会自以为是,会伪装。 所以,当人人都以主观标准行事是,我们怀疑的并不是法,而是人! 许多人们,真的见到本心,心存慈悲,具备宇宙最高的生命情感了吗?

該用戶不想取暱稱:
我覺得理解的有道理,但稍有失偏頗。這些我覺得復旦大學的王德峰教授理解的更透徹

【回复】王教授讲心学不错,但是宋明儒学早就走偏了,早已不是孔孟之道。
吃饱撑的来浪费时间:
向内求是求心内之理,向外求是求心外之理,心外之理即是别人的道理,别人的道理不一定适合你,别人的道理基本上也就是听听而已,真正听到心里去并实践的,最后会与自己的人心相结合,还是变成自己心内之理

bili_379472680:
我也感觉 他没跳出对错的观点 老是强调对立 这根本不是心学之道 我个人理解 阳明先生说诚意正心 就已经包含对人物的态度 比如中国人的孝悌 礼义廉耻 和对待其他人不一样的态度 双方和平相处以心安 对手没办法消灭才是对他的尊重 又随时而立 变化万千 如果有其他观点请赐教

【回复】傅是一位学者,而不是一位修行者。
【回复】本就有对立的立场怎么办
笔生风:
致良知,关键在一个致,这个致字很关键,你光搞良知,谁都有这个没错,但是谁都致吗?未必吧,君子之道,反求诸己,致此良知,诚字而已。两个不同的人在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意见,如果二人真是致良知之人,二者不会在一事上争论太久,相反,很快会出来一个结论。毕竟同理,我良知,最终也同你良知,孺子入景,你我皆不忍。

【回复】其次,良知并非只是向内死求,而是致我良知于事事物。
【回复】良知其实还要重要,上面傅教授说的就是每个人的良知不一样,会形成主观对立,形成迷惑。
bili88861844986:
吾心即宇宙,并不是汝心也宇宙。汝心即人心,此教授也人心也!从内向外看,心即宇宙,是一。从外向内看,心与宇宙,是二,且对立。内外说,也是沒办法的硬说,是指月的手指。手指与月亮,不是一个东西。因此,凡有说、有文字者,皆错,包括,吾心即宇宙之说。再此之上,再加以解说,更错。屋上叠屋。

【回复】大爱普朗克[脱单doge][脱单doge] http://b23.tv/zqaJ6p
【回复】看合道人言行给我们的启发,小心以传道人身份所说的言语。行在道中,多行多悟。
【回复】言语道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在下匹夫:
一个卖鞋的,一个卖伞的。他们都对天气的“好坏”来至于什么?一个人的心是怎么成长的?或者说在意识到自己有颗“心”之前,是外部环境在逐步的塑造你。你认识到“心”,并感受到“心”的强大,但不能认为这就能客观。“心”更多的是自己对自己的把握,而不是对他人的,对万物的控制。一个广东人的心,和一个内蒙的心,区别就会非常大。所以“如来说有心,即非心,是名心”,也是道可,道非,常道。

北姬风神:
怎么有这么多读书人 ,神化王阳明 ? 我拿毛来和王阳明做对比 ,不算欺负他吧 ? 一件件事 ,都可以拿来做对比 。 我看不出王阳明有什么可以比的过毛 。 捧这么一个人 ,让他成圣 ,百思不得其解 。

【回复】无论他们俩如何,当你开始踩一捧一时,你就是最愚蠢的。
【回复】你这就像在论证拿破仑和伏尔泰哪个更伟大[doge]
【回复】传习录记载中,王阳明回答过他的学生,关于孔子,伊尹,姜尚,周文王这些人在"圣”上的比较,以精金作喻,圣为金之精纯,而无一丝豪杂质,而金之份两是多少,只是其人能成就世俗观念中类似功业的大小。
账号已注销:
道理都对,各有侧重点。师父教一个武功,方法都说了,有人学到精髓,有人学到皮毛,有人走火入魔。道理都懂,做到就是圣贤,做不到满腹经纶,也是普通人。

与真实同在:
我觉得有些观点我其实不太能认同,傅佩荣老师说人人问心无愧,但是两者彼此对立会有问题,但是我觉得吧,就算真有问题也无所谓,就像两个运动员争夺奥运金牌,你不问心无愧全力以赴难不成还放水嘛,人和人本来立场就不同,做好自己的就行

【回复】放到生物层面,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大鱼小鱼都不会问心有愧。
【回复】你就没有听懂老师的意思
【回复】回复 @蓝天云好多呀 :那你说你觉得我什么意思,你觉得老师什么意思
单身前夜:
知行合一后还能说是太主观了吗?[吃瓜]

【回复】当然主观啊,当个小人很多情况下也是行得通的,此外还有好人和好人的冲突,真诚和真诚的冲突。可以参考但不能照搬。王阳明能悟道,也是因为有前半生的学习和经历,对儒家文脉的继承和发展。
【回复】回复 @唯轩123 :那你说良知的标准是什么呢?每个人对良知的标准或多或少不同,良知和真诚确实是在心中,但是只依靠自身是不行的,还要注意培养,真诚会在与家人、他人互动的社会生活中得到发展。一些小人还有反社会人格的人也能做到知行合一,他做坏事的时候也很真诚,有时两个真诚的好人也会起冲突,或者为了真诚的理由做了不好的事。寻求内心这个方向是对的,自己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有感受,要把道理融汇贯通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内心契合自身。实际上先秦儒家对这方面的诠释已经很充分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孟子也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早已讲了真诚和良知的重要性。区别在于孟子讲人性向善的趋势就像水向下流的趋势,但人性也会受到环境和形势的影响而改变,所以强调从真诚出发,同时注重家庭和社会对于人性的培养;而王阳明讲“心即是理”,把“心”作为最高标准,他能这么说是因为他有基础,学习和经历了很多,在儒家文脉上继承和发展,但是对普通人不适用,可以参考但不能照搬,一般人除非想要出家,否则想要学他也要先对自己、社会和世界有足够的了解才行。
【回复】回复 @唯轩123 :没有人是出生就是反社会的,就算基因里有这种成分,如果在和谐的环境下成长,经过社会化的过程,也不会成为反社会的人,这个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儒家所重视的。而且反社会的人只是极端情况,现实生活中根据每个人的生理差别、学识、认识、经历的不同,对良知的标准是不同的,所以儒家在真诚的同时还要注意社会规范和与人沟通。如果只凭真诚的话,每个人都有很多真诚的理由,难免冲突,往往只是感动了自己,还会有社会乱相。
斜月相迎:
我们都是绝对宇宙的投影,个体只是假象,体悟无我自然会发现宇宙就是我,也是你和他。这个无我的圣贤自然就体悟到,“有小我”的迷途状态下的认识的有限性,并能够谅解小我众生,并同时不怕诽谤斗争,坚持自己要做的道路。即所谓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自作自受,自负自责,自尽其使命,无愧于良知即如是。老师的知识讲解的很好,可惜只是理上的认识,所谓为学甚多,离道越愈远,陷入西方式思维的窠臼。可惜可惜。

【回复】回复 @NothingPersonal :这种话屁用没有。学者也好,先行者也罢。只看观点是不是清晰,在我看来修行者是实践者,学者是思考是否可以实践,实践的意义何在。所有的和尚都是实践者,那么他们对佛学的了解都一样吗
大藏恭敬:
论心性的关系 譬如病目视空花, 眼翳若除不见华。 莫论此华生灭相, 空中本来就无花。 本来无生, 何曾暂灭。 本来无缚, 更不用解。呵呵这里的无生无灭才是超越有无生灭色空对待的真空,但有假名,所谓毕竟无生假名真空,这是对妙明真心的描述。此真空就是心的性质,又叫空性自性,心就是性,性就是心,本不二故,一个讲心体,一个讲心体的性质。都说心生万法,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呵呵其实没有个能生之体,即无能生,所亦不立,就是说更无有所生之法。那么法怎么来的呢?因缘生诸法,佛说毕竟空。一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性空缘生诸法,缘生诸法本自性空。诸法都是因缘所生,如上偈所言,生灭变化的空中花朵是眼睛有病妄生的诸有,假的。虚幻的,就像金刚经里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人论法辩义,多从空花的层面妄论生灭变化,其实不知,眼睛有病呀。这是诸法缘生之义,本性空故,眼有病故,坚固的妄想执着故。这么讲才对呀。还有不要片面的理解六祖坛经里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这句,就以凡夫理解的能所往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上套,那是胡扯的不对的。呵呵真真实实没有个能生所生哇!所谓: 譬如病目视空花, 眼翳若除不见华。 莫论此华生灭相, 空中本来就无花。 本来无生, 何曾暂灭。 本来无缚, 更不用解。参!!

娟子007:
其实应该既要向内也要向外求索,然后再内化思考,那么结论就更精准了啊!……

王阳明 奥秘 心学 悟道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