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罩南方千年的瘴气怎么今天就没有了呢?

作者: 何解毒分类: 人文历史 发布时间: 2023-12-31 21:30:00 浏览:2274051 次

笼罩南方千年的瘴气怎么今天就没有了呢?

往遥远的绿洲:
据说古代河南都能跑大象,广东大约也比现在更湿热。

【回复】商周时黄河流域跟现在长江流域似的,还有鳄鱼犀牛一类,到三国时期,北方连大象都几乎绝种(也是曹操得象为什么这么高兴的原因)
【回复】你猜河南简称为什么叫豫?[笑哭][妙啊]
【回复】回复 @言外之意是 :还有“白象食品”这些,我以前还纳闷中原之地哪来的象,都那么喜欢用大象做标志logo
安南都护静海军节度使:
动植物腐败产生的气体和污染的水源,加上各种有毒害虫。

【回复】想象一下人住在茅草竹木做的房子里,然后回南天到来,连房子带衣服通通发霉长蘑菇,然后蛇虫鼠蚁到处爬,这是否是文学作品里描绘的岭南[doge]
【回复】还有就是南方湿气太重,动不动就让东西发霉
【回复】回复 @还虚蹑太清 :作为一个南方人来说确实是这样的,不提茅草屋。就是那种砖石房屋长年累月的经过暴雨浸扰如果你不去处理的话,墙壁外围会生长出植物,房屋内部会长出苔藓植物。
玩命儿追:
也不全是偏见吧,湿热地区更容易爆发疟疾,而且古代气温相对更高,任何瘟疫一旦起来就很难扑灭,北方好歹还能靠冰雪降温稍微阻隔一下传播。 历史上欧洲殖民者面对疟疾和各类瘟疫,也是死伤惨重。

【回复】顺带一提,欧洲殖民国家普遍也是高纬度地区,他们面对疟疾这一类“热带病”的伤亡数据,跟宋代以前中国的记录还是挺相似的,所以有人推测,高纬度地区的族群可能丢失了一部分疟疾抗性,这也许能解释,为啥汉人祖先可以从甘肃一路东进、汉唐可以轻松往西域派驻大量的移民,反而对南方开发要花费几千年,底层逻辑大概就是同纬度迁移更安全。
【回复】回复 @玩命儿追 :这个问题其实也不好说,汉唐清三代出兵西域的直接原因往往都是为了解决北方游牧势力的问题,这关乎中原证券生死存亡,是必须不计成本去解决的。南方对中原证券的威胁一般都比较小,通常都是次要目标
【回复】回复 @臣为子龙现在聋了 :现在传染病基本都是公共场所传播吧,学校、医院、公共交通、公司啥的,跟南北方关系应该并不大了。
万里白嫖:
南宋才开始变得寒冷干旱了。黄河和淮河之间的一系列湖泊过去几乎都是一起的,河北中部全都是沼泽地,河北北部连山海关都省了,唐山,秦皇岛夏天经常发洪水,根本就没法走,曹操也是从太行,燕山,大兴安岭的高地绕过去的,乌桓都纳闷儿他怎么过来的。北京出了城就是一大片沼泽,湖北就是云梦大泽,在往南那就更热更湿了。现在的南方实际上就是古代北方的气候

【回复】回复 @很菜很菜的菜 : 宋代学者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五《仪礼》中指出:“汉始以惊蛰为正月中,雨水为二月节。”“太初以后,更改气名,以雨水为正月中,惊蛰为二月节,迄今不改。”“又按《三统历》:谷雨三月节,清明中。而《时训》《通卦验》清明在谷雨之前,与今历同。”秦嘉谟编《月令粹编》卷二三分析,“金氏履祥疑下者阳气特盛,启蛰独早。”清人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又以花期比较各地气候,由此推论古今气候差异。他说:“今历本亦载七十二候,本之《月令》,乃七国时中原之气候也”,而“今之中原,已与《月令》不合”。
【回复】回复 @Auv火火- :大兴安岭山脉很长的,有一千多公里长,可以看作是从内蒙古绕道进东北
【回复】回复 @很菜很菜的菜 : 宋代学者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五《仪礼》中指出:“汉始以惊蛰为正月中,雨水为二月节。”“太初以后,更改气名,以雨水为正月中,惊蛰为二月节,迄今不改。”“又按《三统历》:谷雨三月节,清明中。而《时训》《通卦验》清明在谷雨之前,与今历同。”秦嘉谟编《月令粹编》卷二三分析,“金氏履祥疑下者阳气特盛,启蛰独早。”清人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又以花期比较各地气候,由此推论古今气候差异。他说:“今历本亦载七十二候,本之《月令》,乃七国时中原之气候也”,而“今之中原,已与《月令》不合”。
焰色反应114:
其实19世纪的英国军队在中国遇到的最大敌人并不是任何一支武装力量,而是疟疾等热带疾病 哪怕是在1865年,在英军已经驻扎、适应了二十多年的香港,在没有任何交战的状况下,新来轮换的部队同样得付出极其恐怖的非战斗减员,直到奎宁等特效药研发成功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压缩蚊子的生存空间热带人类才逐渐摆脱了疟疾的梦魇

【回复】回复 @4KGrubbyPPG :就城市而言确实压缩了,乡下蚊子是真的多
【回复】回复 @4KGrubbyPPG :在城市里蚊子不管再多单位都是只,在深山老林里单位就是团了[doge]
【回复】蚊子真的被压缩了生存空间嘛?我家里全是蚊子[大哭]
诺司命:
我也觉得逻辑反了,没有大规模开发,疾病更容易传播,来的人会生病导致以讹传讹的说有瘴气,经济重心转移,开发力度大导致环境改变,人口多起来之后,瘴气自然而然就“不存在”了。

【回复】统计数据是清朝都还全国爆发疟疾,某些“文科知识分子”真是自古以来喜欢歪曲事实[吃瓜]
糖糖果果一起装:
这一期挺主观的,不知道up主有没有意识到

【回复】他很早之前就很主观,关于地域长相的那一期,他匆忙地“自证”两广人的长相没有那么“丑”,反而引战说是那种单眼皮塌鼻梁的长相北方才多,看到那期我直接就取关了,这人纯纯的地域狗
【回复】回复 @吃花椒的秃酱 :一个地理气候生物医学问题被他扭曲成话语权的问题,无视客观存在,真牛,这是想挑拨国内对立还是干啥[脸红]
【回复】最终得出的结论竟然是与文化话语权有关我也真是醉了,还扯到什么地域黑,唉,取关了这up
鞭福侠出击:
说的确实不太对,古代流放到广东 ,说明广东当时确实不适合生活,并不是文人贬谪之后黑的,是本来就不适合居住

【回复】回复 @安魂奏 :改变不了什么指的是古代河南河北可以让大象存活吗🤣,所以是古人给大象烧暖气才活下来的对吧
【回复】他现在做的科普视频跟那个回形针有什么两样? 这不就是西方的认知作战吗?,
【回复】回复 @安魂奏 :一两千年对地球的确不算什么,但对人类影响就大了,对人类社会来说,气温高或低个一度两度,都会使大片地区不适宜居住和大片地区从此可以开发,经典例子就是唐朝的吐蕃帝国,唐朝时期整体气温的温暖化甚至能让雪域高原上崛起一个从未有过的军事帝国,但这段温暖期一过,西藏再无任何一个甚至可以说还行的国家崛起,整个西藏青海地区都变成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猎场。
锤头龙:
瘴气跟歧视有什么关系?即使是现在经济发达,卫生水平非常高的南方,蚊子的毒性,水源的污染都比北方高很多,更别说是古代了。就是单纯的气候环境的问题,扯什么别人对南方的歧视。

【回复】这个视频讲的和标题完全不符,跑题跑的太严重,内容也有点乱
【回复】确实,连蟑螂的个头都不一样。
【回复】回复 @獨步木风林 :经典读史读一半,康熙得疟疾是因为南征的士兵把病源体带回北京导致康熙染上疟疾[偷笑]
zhimingsuoding:
观点过于绝对了,还是应该考虑地域开发后沼泽湿地面积减少和整体气候变冷的影响,很难量化研究的最好不要给出这么绝对的观点。

【回复】差不多吧,瘴气肯定是多种源头,既包括真正的有毒气体中毒,也包括水土不服导致代谢紊乱及过敏现象,但是湿热地带蚊虫多,疟疾作为蚊虫叮咬后的主要传染病必然是重中之重
【回复】各种泽都没有了,荥阳泽,云梦泽
【回复】UP说的是瘴气作为地域黑梗如何变化的,夸张部分现实就是歧视了,现在的地狱黑梗都是夸大部分现实的产物。要是南方开发后还是远不如北方,这个遍地瘴气的说法依然会大行其道,很常见的经济社会地位影响舆论的例子。
千古風流:
个人认为UP的意见只是一家之言,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古代南方人烟稀少,蚊虫多,瘴气多,所以个人觉得这不是什么文化偏见,恰恰是因为当时自然环境使然,而随着人类的开发,迁徙到南方的人口越来越多,瘴气自然就越来越少了

【回复】文化因素肯定是有影响的,但确实不是主导的原因,up的错误个人觉得是只说了文化方面,而对其他方面忽视不提或者一笔带过,不能全盘否定up之观点。
【回复】没错。UP把所谓瘴气单纯归结为北方歧视南方。明显是错误的。
【回复】人越多疟疾越少?1951年,全国疟疾流行的区县达到了1782个,大约有2500万人感染病例,尤其在云南、广西、广东、海南这些南方省份,最为严重。此时的南方比起古代开发程度好得不是一点吧?古代城镇没有现代化的市政规划,垃圾,污水更容易滋生蚊虫,加上人口密集,疟疾有可能更加严重。非洲国家就是很好的例子,黄金海岸周围人口密度高的落后国家,疟疾非常严重。
激光sonic:
你这说的也不准啊,你能说古代北方对南方的描述不准确?我现在就在江西,江南西道,一年有10个月的时间有蚊子,早晚温差极大,30度以上气温的天气能持续6个月,湿度日常百分之八九十,哪一点说错了

【回复】这个博主应该是没在乡下住过。瘴气其实很简单,就是人气少的地方。乡下那种很多年没人住的房子,进去几次就知道啥交瘴气了
【回复】回复 @中箭的吴起 :[辣眼睛]木质霉变加上空气不流通,想想就刺激
【回复】回复 @中箭的吴起 :对呀,别说人少的地方了,就那种开窗小、见不了光、空气不流通的土屋,我在里面待一会儿都浑身发痒,不知道是过敏还是啥
就叫什么来着:
中国两大流放地,一个是黑龙江,一个是两广,现在广东确实是发展的牛批,可是在古代这个地方年代越往前是生活越极端,你也可以看看民风,广东的治安勉强还可以,以前那个治安真的是还不如东北了,毕竟共和国长子在东北会受到影响在加上闯关东去的山东人。我那天看了网上一个人说越受儒家影响的地区可能腐败性大,但是基本治安是有保障的,距离中原越远治安越差。

【回复】土客械斗那是说这玩的吗,何止是治安,那地方古代都是村落民族之间混战!清末咸丰年记载械斗都能把土炮拉出来的地方。
【回复】[吃瓜]革命就是从两广一代开始的
【回复】回复 @雨落秦城夏微凉 :从宋之后人口经济南移,北方就慢慢比不过南方了,加上水运的开发,清朝时江南,广东已经是富饶之地了
铀餐:
这次实在太片面了,好像直接出了结论然后找东西往上凑,“你看我说得没错吧”

【回复】在不少古书里都有记载,一团乌烟瘴气飘过之后,人就都毒发身亡了,这团乌烟瘴气就被当作是瘴气。然而,实际上,那团黑压压的气体并非真正的气体,而是大量的蚊子聚集在一起飞行,让古人误以为是气体。 这种蚊子带有群,倒是很有可能恶性疟疾病菌,人畜被它们叮咬过之后,便会感染恶性疟疾,很快不治身亡,如同中毒一样。 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不可能产生毒瘴的,山谷雾气里藏着毒蚊倒是很有可能。
【回复】没错,这次up视频太令人失望了,充满了主观臆断
鼓捣猫了拧咕:
这期不行,话题远超up能力范围,表面不少内容都是纸上谈兵的臆断,内在逻辑也是破碎的。 举个最简单的臆断例子:“南方人去南方不会水土不服”。我老家东北的,(山海)关内都属于我们认知中的“南方人”。徐州人去厦门第一次直面台风登陆,上海人去广州第一次见识回南天,广州人去海南第一次见识雨林蛙鸣,甚至如皋的孩子去用用深圳自来水,真的不会“水土不服”? 现代循证医学思维下,以生理学病理学、流行病学寄生虫学病原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医用生理化学等等学科为依托,认知体系和古代那个相对唯心的、缺乏同行评议的时代完全不能同日而语。“瘴”这个东西,基本上等同于一个兜底大箩筐,各种未被认知分类的过敏症、传染病、皮肤病直到毒蛇虫和食物中毒,沼泽沼气、臭水泡子味、恶劣气候甚至高原反应都可以装进去。《魏书》《南齐书》《旧唐史》都提及吐谷浑(西藏)有瘴气,“使人断气,牛马得之,疲汗不能行。”《清稗类钞》里说外蒙有“冷瘴”,“使人腿足肿溃”。这个筐不是“广义狭义”这种简化方法论可以厘清的,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研究谁在哪篇里说的瘴到底是个啥。如up这样试图泛泛地“论”出“瘴”是个啥,而材料选择也指向“南方瘴气”,实在是先有结论再有论述,打哪指哪,依箭画靶本身是社科类吹牛蒙外行的常见手段,但出现在up这里,还是让我有些失望了。

【回复】up主整个视频就在说瘴气是古代地域黑,然后其他客观的东西毫不考究,质量确实很低
【回复】说得好,错误就应该指出来
【回复】回复 @kukka2000 ::只读万卷书却不行万里路是这样想问题的
提包哥一号:
瘴气是啥我不知道,但是现代南方适合生存是因为开发,零几年的时候我上小学,那时候老家山里各种野货不少,大路上偶尔还窜过去条毒蛇,我爸那一辈就更多了,那时候去山上打猎的种果砍树的,一年要死不少人,毒蛇都算好的,小虫子才是防不胜防,还有那些有刺的树,有些是有点毒的,还有就是那时候森林面积比现在大,空气潮湿的很,有个稍微大点的伤口就容易感染然后就嘎了,那时候的医疗条件比古代可先进多了,就这样死于伤口感染的人都不少,以我老家的地形来说,只要你天天出门远点,不受伤的概率其实挺低的,古代的地形比现在复杂多了,我爸那一辈只要不往山里走受伤还是比较少的,古代的话,在村里走都会受伤,我家的田离房子有个一千六七百米这样,是在一个山谷里,我小时候每次去田里的路上都能看到蛇,那时候还流行抓蛇卖钱,村里天天有人去抓蛇,怎么抓都抓不完,后来修了很多路,各种建筑也建立起来,加上农药的普及,蛇一下就不见了,最近十年我回村很难看到蛇了,以前我老家还是瓦房的时候,蜈蚣,蜘蛛,蛇,蜥蜴,马蜂,甲虫什么的在我家全都有,要么在家里要么在门口,我小时候挨蜈蚣咬过好几次,我哥还被毒蛇咬过,零几年在家都被咬,古代你自己想吧

【回复】回复 @台风将至- : 还记得哀牢山死的那四个人么?不是瘴气是什么?
【回复】岭南和长江流域是两回事,岭南和东北都是古代南北方的边陲,人口核心区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0FEATHERWIT0:
这一次的视频不客观,通篇只围绕文化因素-地域歧视这一个因素在说,对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环境变化、土地开发、科技发展等因素基本不提。

【回复】鄱阳湖水里有血吸虫,也算一种瘴气。 这种寄生虫喝生水,或者下水泡到毛孔打开,都会被寄生。 直到建国后喝开水、清沼泽、专家、赤脚医生等等才治好。这是环境土地科技生活习惯医疗条件的改变才治理好瘴气的典型案例
【回复】屁股歪罢了,整个视频都在说北方瞧不起南方,不知道那时候的条件南方就是开发程度比北方
【回复】回复 @SeeMarshak :这个up不是第一次了,的那期讲棒子等俗称视频强行扯到南北对立,整个视频还没到一半后面全是搞对立
莊捷升:
在台湾出生,去过大江南北,待过山东及海外很长一段,深刻体会所谓“瘴气”,重点是因湿而生的虫霉及肉眼不可见之微生物。 我住过最南方的南方是新加坡,没有四季的雨林热帶,城市和雨林融合在一起,曾住过政府组屋一楼帶窗没有空调没有光照的小房间,牛皮制品全都无可奈何的发霉,这就算了,连掛在衣櫥的很久没穿的棉牛仔裤都发霉… (想像一下蓝色牛仔裤变绿绒裤的样子),最后全扔了,因为弄干净也会再长,个人感觉在南方没有控湿条件就无福消受高级制品,还不如人造材质用的心安。 中医里也讲究去湿,湿生百病。故然像up说的那样,带有诗人的主观意念(因为被贬官心情不好),但湿气的环境条件个人觉得还是比较主要的。 顺便一提,我也是第一次在新加坡才知道,可以湿气重到牆长蘑菇。

【回复】去东南亚玩酒店房间里的吸湿器一天能凭空吸出来三升水[喜极而泣]
【回复】森林里绿汪汪的死水蚊蝇飞起来颜色都是绿色的
【回复】回复 @cbeeeeee : 才3升吗 我在香港的除湿机夏天每天可以倒4.5升水桶四次。现在大约每天2次
青羽吟:
啥都是偏见,这下意识决定物质存在了

【回复】你没理解up的意思,疟疾是客观的,一直都有,但是瘴气这个说法是主观的,是疟疾+偏见=瘴气,所以不是疟疾没有了,而是偏见没有了
【回复】回复 @bzhsjdh :康熙怎么得的疟疾?被南征回来的士兵传染的。请问,瘴疠之地是和地理环境关系大还是和文化歧视关系大?这up就是粤佬,他维护的点你没看到吗?是想说明两广被歧视,不是地理环境决定的瘴气。
【回复】回复 @cc_kyoukai :他所有的假设都是建立在瘴气等于疟疾的基础上的。但是中医对疟疾分类不只有瘴气这一种。还有正疟,温疟,劳疟,疟母等多种。得疟疾不等于有瘴气,有瘴气不等于得疟疾。他不看中医记载看文人的书,就是因为中医书支撑不住他的观点,特意只选个了唐朝的书,还是方书不选理书,无非就是因为他记载不全面。

历史 地理 人文 疟疾 瘴气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