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这句话鲁迅究竟想了几层?【大师计划·倪文尖问答】

作者: 观视频工作室分类: 人文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3-26 18:42:27 浏览:455323 次

“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这句话鲁迅究竟想了几层?【大师计划·倪文尖问答】

ppt_devil:
我小时候看到这句话,以为鲁迅是虚作深沉。现在一个人在城市里头工作,加班到凌晨四点回到宿舍。看到门口放的鞋子,一双是我的,另一双也是我的。

【回复】孤独感袭来,会不会忍不住想再多买几双缓解焦虑。
好像没死一样:
我的床上有两个枕头,一个是我的,另一个也是我的。 就懂了。

【回复】我的床上有两个枕头,一个是我的,另一个是我老婆[doge]
【回复】回复 @Leluch :你改悔罢[嫌弃]
【回复】[doge]现在都把单身说的这么文雅了吗
0志木杉0:
我对高中语文老师的一个记忆是 在高三最后复习的时候,夏天特别热,大家中午刚午睡醒,特别的困倦。 老师站在讲台上看着一脸倦意的我们,叹了一口气说“生命之树常青,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现在还是必须要学习这些枯燥的知识的” 我当时觉得特别好笑,这两句怎么感觉风马牛不相及,还以为老师是随便说的两句。一直到后来,我无意去读了浮士德,知道真的有这么一句话。才知道语文老师,不止是知道那几本语文书和辅导书内容,也许他曾经也是随口就可以引经据典的热爱文学的人。只是没办法在那几年教给我们更多。

【回复】回复 @我想知道会员的世界 :我的老师对我说过,我写的很好,但不符合考场要求,他很开心于我的才华,但考场不是施展这些的地方,让我尽量收着些。老师说这话时是真的有种无奈之感,所以没有必要去责怪你的老师(除非他真的很坏),谁知道你的老师曾经是不是个同样意气风发,但被现实磨平棱角的青年呢[tv_皱眉]
【回复】回复 @黑夜小三轮 :个人觉得有时候语文老师觉得学生太傻就不说了[脱单doge]因为我们语文老师有时候暗讽我们听不懂[笑哭]比如到学校的湖里去测测水深,到现在没明白啥意思
Little土豆:
我家门口有五棵柳树,所以我叫五柳先生。 鲁迅,又名二枣先生。[doge][doge][doge]

【回复】我有两个硬币,所以我自称[doge]
【回复】人家先生 你是五柳后生[doge]
【回复】我家门口没有五颗柳树,所以我叫无柳先生
酒馆长寿仙人:
想起来《战国野心家》某一卷末尾时,作者化用了这个典故。 墨子临死前吩咐弟子节葬,但要在墓前种树以示路人。弟子问种什么树时,墨子不让种松柏之属,而让种枣树。他说松柏虽然长青,但不如枣树能产果解渴,以后路人经过时,枣树更能“交相利”些。 于是最后一幕,作者写道“墨子坟前有两棵树,一颗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拳拳之心,天地可鉴。

【回复】回复 @守护阿淼 :冬枣、青枣,反正不是红枣
【回复】回复 @守护阿淼 :还没干的枣
【回复】回复 @黄昏时的等待 :@黄昏时的等待 不是阴气逼人的刹地的话,路边的野果都有人吃的,毕竟古时候容易饿死渴死。
猫大人打人:
这句话越看越有意思,小时候不懂,后来认为这是描写视线移动的手法,“我”先看到一棵是枣树,然后才看到另一棵是枣树。 再后来认为其实“我”知道两颗都是枣树,可是“我”太孤独了,又没什么事可做,就像反复摆弄自己为数不多的物品那样,其实知道自己有些什么,还是一遍又一遍去摆弄它们。 热评是我没想过的另一种理解。

【回复】以那种朦胧的状态,一眼看去, 先看整体,嗷,有两棵树, 然后细看,诶,一颗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 瞬间,一种孤独感油然而生。 举个例子:下午睡觉,晚上醒来。
【回复】回复 @伊千果超可爱 :打开手机,辞退通知[doge]
【回复】回复 @污条污 :不加狗头小心喷死[doge]
白衬衫加运动裤:
说到底,标准答案这个东西,是文学的理想性在教学的现实性面前进行妥协之后的产物,很多语文老师离开标准答案之后,就完全不会讲课了,审美不高,解读能力非常有限,阅卷老师同样如此,离开标准答案,他是没有能力判断学生答案的优劣的。 所以,如果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的话,那么语文教育就完全成了胡闹,老师说这篇文章是什么就是什么,一千个老师就真的有一千种解读,有垃圾的有优秀的,而垃圾的肯定占了多数,这对于整体教学质量来说就是一种致命的打击,考试也不再有公平可言,因为对于一个水平不高的改卷人来说,差生和优生的回答都差不多,结果就是不管我优不优秀,分数都是薛定谔式的,考试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考试必须有标准答案,教学必须有标准答案,这是一种无奈的现状,改变这个局面需要很多人踏踏实实地投入工作,光靠谩骂抨击解决不了问题。 比方说,如果我们需要从“通过研究标准答案从而写出标准答案”的阶段,过渡到“通过提高审美自己想出接近标准答案的答案”这个阶段的话,需要做什么? 显然,这其中的差距,既需要全国广大语文老师们整体能力的提升,也需要制度的改革,给语文文学性的成长腾出喘息的余地,需要整个社会对语文教育的认知水平提高,改变“分数就是一切”的价值导向,需要学生自己有对文学的热爱,等等等。 最后,总结起来就变成了“发展才是硬道理”,所有人,能发光便发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摒除一切冷气向上走,这些问题终究会迎刃而解。 少一些无端的指责,多一些理解、宽容、敦促、期许和鼓励,这样更有意义得多。

【回复】我认为,标准答案是必须的,至少在应试这个过程肯定是少不了的。 应该考虑的其实是怎么引导学生在除应试之外去发现文学的美好,去培养一种没有绝对的标准的阅读习惯。我个人就是在高考完彻底随心所欲,各类书都去尝试读一下,然后就按照自己当时的见解去写一点感受和理解,之后下次再读,又会因为时间空间情绪的不同有了新的想法。(讲真,在读《理想国》的时候特别明显,有时候觉得苏格拉底这人怎么这么喜欢杠啊,还特别喜欢诡辩;有时候又会觉得这人对待知识的态度特别严谨,不是听到一点结论就满意了,而是想要追求一个逻辑和思考的过程。而这两种看法,是我在看同一段内容时,不同心情产生的看法,两段感悟放在一起贼好笑。)
【回复】同意你的观点,我也来补充一下吧。 标准答案,应该叫标准参考答案。有部分人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被标准化产生了抵制心理,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不了解义务教育的目的。 语文义务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培养青少年的听说读写能力,考虑到青少年的知识量不足,在课文的选择上更多是国家,家庭和一些寓言故事,故事情节单一,情感纯粹,角色冲突少。如《狼牙山五壮士》,故事情节就是抵抗日本侵略者,表达爱国,抗争精神。 但是现实社会其实很复杂,优秀的文学作品包含的信息量很大。 如鲁迅的《少年闰土》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很多人在多年后进入社会才能感同身受,获得共鸣。 为了更好的培养涉世未深青少年的听说能力,只能简单化文学作品,给出一个标准参考答案。
【回复】回复 @县城三班杨铮 :你可以试着去读一下八股文,说实话,能通过八股文考试选出的大佬的文挺有意思的[笑哭] 说白了,大佬在哪种情况下都是大佬,被局限的仍是大多数非大佬选手…
Jiaxisice:
就我个人看法,如下: 文学是讲求次序性的,如果一并写作“院子里有两株枣树”自然是无不可的,但是就视觉而言,读者只觉院内有两颗树姓枣,并列无层次而已。简单是简单,但院子也只是平常院子。 但写作“院子里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云,则有不同的秩序感,当头是一棵枣树,远些有还有一棵树,仔细分辨,发现还是一棵枣树。如此一来,整个院子的纵深陡然提高。 文学本身就是将文字排列的艺术,如果任何文字都要短平快,那便是新闻,不叫文学。

【回复】于是我们再来读秋夜,在枣树与院子这一强烈纵深之后的,便是夜空,奇怪而高的夜空包着院子,给院子一个更大的纵深——这个时候于是读者不会再怪异了,觉得如此凄冷,便是应该的,整首散文诗的基调便也被鲁迅的文字调色了——幽长深青,冷的要死。 但鲁迅的文字从来是在黑夜里找光明,于是又写枣树的遒劲有力和“小粉花”,与飞虫扑火的意象。之后构成的景象便是在瑟瑟秋风里的一夜,有着一盏昏黄的枯灯在陪伴枣树与飞虫明着。
【回复】而且和作者的视角也有关系,如果距离比较远,一眼就看到两棵树,那自然就直接写有两棵树。 但如果离得近,需要扭头才能看到两棵树,那就有一个层次和空间的感觉。 假如我是鲁迅,坐在窗前写文章,这边一棵,那边一棵,有一个视角转移的过程。 然后,偌大的院长里,就两棵树,一个人,那种氛围和寂寥,让作者不得不把仅有的两棵树都分开介绍一下。
【回复】对呀,不知道用文字表达镜头感是从谁开始的。 但第一次读到鲁迅的两棵枣树,我就有这种好想电影画面一样的感觉。
加把劲夜骑:
其实有些东西说是过度解读还好 但最反智的段子莫过于说“莎士比亚没想那么多” 莎士比亚可以说是剧作家的祖师爷代表人物,现代文学赏析有不少是他徒子徒孙构造的,窗帘为什么是蓝色的,他只会比你老师想的还多

【回复】搞笑,我一个写小说的,每一个章节就要反反复复修改好几遍 每一个字都要字斟句酌, 你在那说莎士比亚写文章时没想那么多? 你真以为经典那么容易塑造?
【回复】回复 @TYu_叶晓寒 :“大师都是在不经意间创造出好作品” 这完全错了 那是作家们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才会有好作品,而不是不经意的创造 其次,莎士比亚当然想了那么多,想了怎么才能用文学把自己内心的故事完美得展现给世人,而不是你先入为主的认为想成名
【回复】回复 @淼渺书生 :离谱的是那梗图还是欧美传出来的 大概是快乐教育的产物才做的出来吧(笑)
千指大人call:
“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 第一层:重复强调突出。 第二层:视觉效果。 第三层:联系上下文,营造氛围,使读者进入情境

【回复】这是四分题,你只提到了三点,只能三分[doge]
【回复】回复 @赵级小桀的曰常 :四分就该是三点,n比2加1[doge]
【回复】楼主我不认识,听说考上清华了[点赞]
经玄佛理:
老师解读一下“他大概可能真的已经死了”,头条上的一些键盘侠说鲁迅说出来就是名句,普通人说出来就是病句,他们的大致观点都说是病句,但我认为语文不能拘泥于语法的束缚,毕竟先有语言后有语法,语法是语言的总结,但代表不了所有的语言形式。语言的关键是表达出该有的意思,所以我觉得鲁迅这句话言简意赅,很到位。

【回复】大概可能是说孔乙己没人关心,死亡只是其中一种可能。但是又写真的,是说孔乙己境遇窘迫,除去死亡没有第二种可能
【回复】"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和"可能他真的买了股票"我都觉得没问题。
【回复】这本来就不算病句啊,中文没有那么严格的语法
镜心道人:
当时读到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时,就被这个句子吸引了,似乎品味到了先生在夜里,惆怅孤独的看这院子里的枣树。 然而现在有些人就是以没文化为荣,读不懂先生的文章,就故意拿这个句子来玩梗黑,真是可笑。

【回复】回复 @wxakecn :虽然但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个梗的起源是三体里面那个和叶文洁“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的三体人
【回复】现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可能也是受鲁迅的启发吧[doge]
【回复】回复 @Gunniel :至少三体并非源头,重要的事情说三百原话是另一个名人的著作中的原句,有人发过著作的截图
大boss唔易做:
两棵枣树的写法真的很能表达我现在的心情。在我面前放着的是两个包子,一个是菜包,另一个也是菜包(多么希望它不是,是个肉包多好啊!)老师的重读课文确实让我思考更多,也了解更多,层次也不同了

【回复】可以了,好歹比馒头强点。
【回复】我的桌上有两袋面包,一袋是片面包,一袋也是片面包。这是我这周的早餐[笑哭]
亲爱的J.:
老师讲的好,这才是有水平的老师,以前上学很多老师水平不行,经常四个选项顺着正确答案找补说辞,一旦发现答案看错了,不是选b而是选d又能找补回来另一套说辞去迎合答案,老师还原自己思考的方式,对读书时代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勇敢的坦白,也一定能换来笃定的信任

【回复】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太重要了,以前我一点不爱学语文,直到初一碰到一位语文老师上课从来不讲“有用的”,两年的时间让我爱上语文直到现在。
【回复】你敢信 我高中语文老师 直接看参考答案给我们念一遍 然后加点语气词 比如 啊 是吧 嗯 类似这种 仿佛他在思考一下[OK]
【回复】太对了,我发现我读书生涯就没遇到过好的语文老师,都是讲课讲模板,离开这些扯不出其他的,特别是类似于那种诗歌鉴赏,永远按照答案念!
喜剧2018:
讲得太好了啊!求求你们做倪老师的视频吧!我代表网友求求你们了!

【回复】回复 @淼渺书生 :不知道能不能录老师上课的视频
【回复】这个学期别想了,老师说他这个学期忒忙。
伊吹小闇:
一颗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这个句子类似于“我的第一个孩子是女儿,第二个孩子也是女儿。”

【回复】回复 @114B355A_76 :农村想要男孩子的会这样说,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女孩,另一个也是女孩。意思就是想要男孩。
【回复】回复 @伊吹小闇 :你这味道不够。[doge] “我第一胎不是个小子,后一胎也不是个小子。” 哎,像这样,再地气一点、再失望一点嘛。[doge] 不然就可以很开心地表述“我有两个宝贝女儿”了……(好想养女儿[大哭]但是没那个能力[大哭])
【回复】去年我是单身,今年还是单身[脱单doge]
罗克塔猴哥:
“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 我一直很喜欢这种沉浸式的写法,好像逐渐打开的地图,记忆的黑被分别点亮。记忆既然是在心里,那就不是看到而是想到……

【回复】逐渐打开地图的比喻真好
花拳绣腿难堪大用:
前几天上课,老师讲到这句话,听完颇有醍醐灌顶之感,分享给大家。老师说:春天到了,我们看到窗外的景色,各色的花儿争相斗艳,多姿多彩,看到这样的景色心情也会非常明朗愉悦。但是,鲁迅的院子里,却只有两棵枣树。作者的内心此时是多么孤寂,荒凉。(这只是这门课的一个例句,这节课不是专门研究分析这句话的,做不到运用多种方法分析哈)

【回复】我们老师当时讲两棵枣树的时候还举了俄国作家的例子。大致就是一个孩子躺在马车上,看到天上飞过去两只鸟,一只怎么样,另一种脚有问题。过了一会鸟又飞回来了,但是脚有问题的那只不见了。这个画面很好地体现了那个孩子在马车上的无聊。 最后老师还附带着夸了鲁迅一把,鲁迅一句话就达到这个效果了。
【回复】回复 @树叶过河丶 :我说的春天到了,是指我发出评论的3月26日之前的前几天上课时。老师的“春天”只是引导我们进入情境,重点是描绘下面的景色,不是说我们的“春天”和鲁迅的“春天”做对比。
【回复】我觉得你老师说的很好。文学是一种表达和分享,不是楼里某些人居高临下的自以为是。
DDKTM:
我站在阳台上抽烟,风抽一半我抽一半,我没跟风计较,或许风也有它的烦恼吧,后来我越想越气风凭什么抽我的烟,于是我开始抽风。

【回复】有散文那味儿了,但是总感觉有点抽风
空中摆渡:
[吃瓜][吃瓜]你以为你的解读是过度解读,实际上有时候是我们这些写作的人故意让读者有这些多重解读。大家写作都不容易,解读多重,后续的文路选择也就多样,能既省却很多笔墨,又能达到“意无穷”之美感,何乐而不为?

鲁迅 知识分享官 两棵枣树 倪文尖 过度解读 观视频 语文教育 观传媒大师计划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