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极度自恋的时代,更需要电影这种看见别人忘却自我的艺术【一勺思想】

作者: 观视频工作室分类: 影视杂谈 发布时间: 2020-11-21 18:00:10 浏览:294638 次

戴锦华:极度自恋的时代,更需要电影这种看见别人忘却自我的艺术【一勺思想】

自主品牌オ是国家希望:
让子弹飞的解读视频能比电影本身都长。

【回复】让子弹飞还算比较简单的,姜文其他电影解读难度更大
【回复】这些解读其实可以看作由于《让子弹飞》本身商业属性带来的亚文化,同时也是由于社会诉求和思潮逐渐形成所带来的产物,如果回到电影本身,《让子弹飞》带来的这种现象级的回应、解读和反馈其实已经超出电影本身了,但不管怎么解读,电影已经在那里了,不会因为任何人为的反馈而改变,如姜文所说,电影拍出来后,导演所要表达的东西就都已经在里面了。这也是戴老师说的电影“单向”输出的属性,无论是影评、解读、弹幕都无法改变电影的叙事进程。我认为这其实是电影固有的文学性带来的。如果要用一种互动的方式制作电影,其实只会使电影丧失天然的文学属性,走向泛娱乐化、全盘商业化,甚至为了讨好受众而牺牲一切,最终在以逐利为目的的资本世界沦为利益工具。这是值得警惕的。况且,游戏尤其是单机游戏,在体验性、互动性、融入性、可操作性甚至艺术性可以说完全吊打“互动式电影”,商业模式也很成熟,根本竞争不过。电影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去走这样的道路。
【回复】哈哈哈,那太阳的解析估计更长
专注养生二百年:
五分钟看剧系列吧[笑哭]主要是我觉得烂剧(偶像剧甜宠仙侠啥的)不值得我浪费时间去看,但又不想和别人聊天的时候跟不上,就看个热闹,我喜欢的剧或电影还是会认真看的[笑哭]

【回复】以前某up讲过一句话:影评是让观众不那么孤独的东西。我觉得这大概是这种类型创作的存在意义。
【回复】回复 @小右02 :真正的影评应该是自己看完电影之后才去看的,不然很容易被影评自身判断影响自己的主观感受。这里的“五分钟看电影”系列往往不能算影评,只能是一个故事简介
【回复】其实没必要为了跟人搭茬浪费时间在自己不喜欢的剧上,真正有质量的对话交流还是建立在“我充分了解”“我非常喜欢”(这俩也通常有因果关系)的基础上的。
cool思:
5分钟其实就不是看电影了,是听故事,5分钟听一个有画面的故事。

【回复】就是不想看那个电影,但又想知道剧情。但是不会把这个电影列为已看。
【回复】5分钟就是让人了解一下情节,好跟别人有点谈资
【回复】回复 @正义的路人H :想多了吧,每个人都有自己认知,认为什么是浪费时间,什么是节省时间,你珍惜好自己的时间就是了,只要你别口不对心就好,你可以一直选择不看短的影评呀,没人能逼的了你。
潇湘故梦:
老师的专业性和深度让评论都没理解到底在说啥就开始评论[调皮]

【回复】老师说的没错,极度自恋的年代嘛[doge]
【回复】回复 @周小发 :哈哈哈哈赞同,评论区生动演绎什么叫极度自恋的时代
【回复】评论全在讨论前2分钟而后8分钟才是该认真揣摩的[OK]
巧克力香橙好吃:
有的电影要反复细品,美美都有惊喜和感悟,有的看五分钟都辣眼睛[捂脸]

【回复】游戏里所谓的交互和选择也是很狭窄,是美工和程序塑造的对时空的拙劣模仿,除非可以从量子力学层面模拟出一个宇宙,才会是真的有故事可供玩家选择
【回复】玩家的乐趣只是想用游戏手柄操控点什么玩意,就是这么简单,大家根本不是想通过玩游戏思考点什么
【回复】那些好的电影无数次重新上映都有人会看,现在中国电影100部里面有个四五部值得进影院就很难得了,其他的给5分钟都嫌多
云度洛夫:
我发现在B站做电影理论普及还是挺有必要的,戴老师讲的东西一点问题没有。 1.我是没有想到,戴老师所讲的她对“五分钟”解说的否定居然会在评论区里争议很大。我在这里说明下,戴老师所说的电影与“五分钟”解说的概念,是一种文化批评的共性概念,她所说的电影说白了,是指电影本身,是基于本体论的电影,而不是哪一部电影。这么多人拿烂片来怼,说直接点就是在抬杠。我说我杀人不眨眼,你问我眼睛干不干? 从本体论的电影来说,五分钟电影无疑就是必须被否定的,因为它通过解构彻底摧毁了电影的核心本质—在场性(影院在这里并不仅仅指那个物理意义上黑漆麻乌的放电影的场所,后面我会提到)被剪辑的电影解说视频所言说的并不是电影,而是这个视频本身(为啥吐嚎、木鱼、发条、独立鱼会受人欢迎,是他们讲的电影有意思么?还不是因为他们讲的方法有意思嘛)基于这样的二次创作基础上所形成的是一种全新的媒介形态,它的本质已经变了,跟电影没有半毛钱关系。作为普通观众,你看啥对你自己影响当然不大,但对电影这门艺术在本体意义上的影响就是破坏性的。戴老师自述为“电影的捍卫者”,她对这样的媒介形式的抨击当然也是没问题的。至于我们该不该在这种状态下让电影消亡,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回复】3.总有人觉得随着游戏的革新,电影就会消亡。以一个wower、老dotaer,在家玩主机游戏的电影生的立场来说,这种言论就是完全不懂电影,也不懂游戏的想桃子。电影与游戏是两种本质属性完全不同的艺术,电影的最本质属性是在场性,而游戏的本质属性是参与性。一种是哲学属性,一种是社会学属性。二者根本挨不到一起去,无论游戏给你带来的参与感有多强,它都无法完成电影在哲学意义上的在场功能的实现。电影无论再怎么搞交互式电影,它也无法取代游戏在社会学上的参与功能。电影是一种窥视的艺术,而游戏是一种参与的艺术,谁都取代不了谁。那些看到游戏艺术崛起,电影艺术衰落,就觉得是前者把后者爆锤成现在这个样子的人们,醒一醒好嘛。
【回复】2.影院在电影学意义上不仅仅是指一堆人在一起看电影的那个黑漆麻乌的密闭场所,一切具有社会群体观影意义的自在场所都可以被叫做电影学意义上的影院,电影院可以叫影院,以前村里农忙完了,大家聚一块在村头看露天电影照样可以被叫做影院。影院更突出的是它的社会学、文化学和电影学意义,而不是那个钢筋混凝土搭起来的大房子。在这个基础上说,影院就是电影存在的场所没有任何问题。
【回复】回复 @灵魂黑夜 :什么是旧?什么是新?难道诞生早的就是旧的?我看不见得。当这个时代被异化的存在主义、自由主义和后现代思潮塞满,我不觉得这个所谓的“新”的时代有多新,并不是我在感性怀旧,而是这个时代潮流文化所呈现出的“漫无目的的、虚无的”创造力就是很烂,这是事实。当代潮流文化没有创造出过任何一种元文化媒介形态,他们能创造出来的只有一个又一个的景观系统,然后在这些景观系统里吞噬和分解现有的元文化。这种过程进行到最后,就是自己分解自己的结局。 人民喜闻乐见当然没问题,我自己是马主义者,我举双手赞成。但是用这句话为当代的景观文化辩护,就是一种很搞的事。当代的文化景观,根本不是人民的话语,而是资本与权力搭建的一个幻象存在的时刻而已。(我不站商业电影、艺术电影的队,在这个巨大的幻象里,艺术电影也只不过是其中构成幻象的一个部分而已)居伊德波对这个讲的已经很明白了。只要有在场性的存在,电影的本体意义对人民来说就一直都是新的,短视频的自媒体属性在这个文化景观中给予了人们沉醉在其中的可能,你能说这种沉醉是人民自发选择的么?恐怕不能吧。
哥谭市先锋队东方昇:
不太明白,为什么评论都在讨论五分钟,难道不应该讨论最后关于互联网的那段话吗?[捂脸]

【回复】所以说这是个极端自恋的年代,没有人关心如何民主的用民主的工具来达成民主,只会关心自恋的信息能否主导话语权
【回复】后面的大部分话估计很多人都没听懂,那段适合反复观看。
【回复】回复 @北如无系 :凝视他人当然希望他人回以凝视,但是这不等于凝视他人是'为了'让他人回以凝视,更不同于通过凝视他人来凝视自我。正如做好事的当然希望能有好报,但不是为了得好报才做好事。另外,你要是了解人类道德的演化,知道共情和同情的区分,就应该知道过分强调这种最终指向自我的共情可以导致多么荒谬的道德选择。
Neverbear:
“广义的自拍”这句短语鞭辟入里,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B战腾讯爱奇艺,微博知乎虎扑豆瓣,是个平台都在用大数据算法把你最想看的推到你的眼前,而且互联网的技术革新使得人们能以极小的代价用脚投票拒绝你不想看的东西。观察者网很多需要讲很长时间内容(如逸语道破系列)为了方便传播要切割成不超过30分钟的一期期,即使这样,都还是要比绝大部分内容输出视频时间要长。人们不需要再为一部烂片浪费两个小时,一本烂书浪费几个周末,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不愿再静下心来,耐心地去了解与自己交集甚少的人和事。新媒体看似给我们带来广阔的天空,实际上却让缺乏好奇心的人进一步让自己固步自封,沉静在自己的快乐和哀伤中,而对于他人,慢慢地失去了共情的能力。

【回复】信息茧房,这不只是“五分钟看电影”,更是“五分钟带你了解印度”“五分钟带你了解大选”“五分钟带你了解xxx”阅读量、观看量大而不精,就会给人有一种自己懂了很多的错觉,然而实际拿出来的时候却是一戳即破的,因为你的肚子里的知识都是别人的二手货,没有丝毫的逻辑整理,而是从一些专家学者口中截取下来的零零碎碎的话
【回复】回复 @北如无系 :我在回复的过程中意识到,是不是很多人没机会没渠道去接触好电影?全世界这么多好电影,可别在中国电影这堆翔里费力翻找了。你找部好电影看看,不需要坐在电影院里,你就能全神贯注地看完。电影里所塑造的社会背景、人物、戏剧冲突,是创作者呕心沥血而创作出来的,为了唤起不同时空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共同情感而所作出的卓绝努力,最重要的是,创作者一定要有自己的价值观来统一这一切努力。而互动电影呢,为人们做出各种各样的结局,它弱化了创作者自己的价值观和立场,让观众在它的作品里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条路线,它可以让观众沉浸,可是,你会沉浸在每条路线里吗?你能在这些路线里领略创作者的情感和意图吗?你只是在众多选择中青睐最符合你心意的一条路线,那么你和创作者的对话如何成立,一个弱化价值表达的文艺作品,它必然增强观众自身的价值判断,这就是“广义的自拍”。
【回复】回复 @叁日月星空 :我不得不指出一个事实:我心目中的共情能力不是像B站弹幕这种茶余饭后拾人牙慧、发发牢骚、互舔伤口、抱团取暖的共情,而是当我看《辛德勒的名单》当辛德勒在车后跪下,崩溃地说这个戒指还能换回几个人的命的时候,是《十二怒汉》方达为少年据理力争的时候,是你穿越时空、种族和文化,明白荧幕前耗费如此多心血所塑造出来的一个丰满鲜活的人,为了人们所共同追求的美好、理想和正义而奋斗的时候,满溢在你心间的是你不曾和他人言说的激情和悲怆。这种体验让我深恶痛绝中国现在的文艺作品,极尽谄媚之能事,去迎合沉默的大多数心中最庸俗的趣味。
宇宙宅男:
讲了那么多 大部分人就记得批判五分钟电影......

【回复】所以标题没写错呀,现在的人喜欢在有分歧的观点上进行极端的站队,来显示自己的优越,这是一种自恋的表现,至于老师对电影面临新媒体冲击的分析和对新媒体的看法他们没有心思看就已经急急忙忙来评论区站队了
【回复】完美印证“极度自恋的时代“,“无法独自成为证言…并不能够自然的形成所谓有效的数据库“😂😂
【回复】戴老师是越讲越深入,把自己深刻的想法给讲述了出来。结果大家好似是没看懂,在讨论那个五分钟。戴爷讲的是一个社会现象以及这个现象的问题,然后对于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原因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讲了自己的理解。那个五分钟不是重点
神龙之锤准备出鞘:
得看是什么样的电影,像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陈凯歌都得给点个赞

【回复】陈凯歌当年可是告了原作的,谁怼无极他就对谁炸毛[doge]
【回复】《中国队勇夺世界杯《》
蜕壳异变:
整个视频下来,大部分人的重点放在“五分钟”,吸收的也只有五分钟,也就是标题。那么“标题”对应“五分钟”,“视频内容”对应“电影内容”,人的吸收极限有时候或许就只有这么一点,剩余的或许就只是“无聊和懵”[吃瓜]瞎说的

【回复】也印证了这是个“极度自恋的时代”[OK]
【回复】回复 @发瞳皆黑 :还有,请自行讲上述的对比内容从标题切换成“封面”[捂眼]
美酒慰风尘:
总结 1,五分钟的解构是对电影艺术的一种不尊重,即你喜欢的五分钟电影没问题,你去电影院也没问题,但是你看了五分钟电影就说自己懂了就有问题 2.不是互联网,自媒体冲击了电影行业,而是硬件的改变,造成观影模式的改变,进而造成电影的“死亡” 3.弹幕文化,成为了流行文化,有自己的一套规则模式,并没有更多的体现社会性的,基本的有关人的思考 4.两代人之间是有代沟,但是代沟并不是情感上的障碍,“情与理”是可以被共情被解读的,是可以用知识消弭的,但是现代人之间的代沟更多的是“情与理”的不同,是根本上的变化,所以老师这边选择坚持自己的情与理 5,虽然社会发展迅速但是科技的发展并没有改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和集体性生存的状态,反而变成了一种被操纵,被裹挟,被滥用的一种暴力 6.互联网提供了民主的一个硬件工具,但是它并没有在民主上发挥作用

【回复】总结总结:以上六点都是论据,真正的论点是时代变了。代表着凝聚社会共识的大众文化,被撕裂而自恋的年轻一代用高互动性新媒体创造的分众文化取代了。然而由于我们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问题,我们却因为疫情和科技更加依赖这个有问题的社会。老师希望大家少点自我意识,通过回归看花大量时间欣赏电影和文学重新获得理解他人的能力。这些能帮助我们凝聚社会共识,更好的应用互联网新技术来应对体制机制的结构性矛盾[捂眼]
【回复】回复 @北如无系 :然而观众并不存在戴老师所认同的相互'理解',大多数弹幕本身甚至构不成一种'表达',而只是一个惯例性的重复。这种惯例性的重复中当然包含着某种共同的情感,但是这种情感的共享是表层的,景观性的,没有深度而随风消散的。显然,戴老师所说的'理解'是指两个人对于某一个问题的严肃思考的共享与互动,这在媒介上就不可能通过飘过的弹幕表达的。(评论区的不同观点的互动或许更接近这个'理解'。) 不理解作者在后现代语言游戏的背景下似乎没什么问题,但作者在很多基本的框架上是有约束的,在最弱的意义上也构成一个说话的由头。'观众'这一共同的身份是由这个作品本身塑造的。观众的互相理解,如果指向作品本身,那么不可避免的要和作者本身表达的意思互动,即便是抛弃作者本身的表达,重新诠释,这个抛弃的动作也是需要作者的存在的。而如果不指向作品本身,,那么这个观众的互相理解是什么呢?以作品为由头建立社交网络,进而拓展到作品以外的生活,例如各种qq群?这当然是相互理解,也可能很深层,但这本身回归到传统文本形式寻求理解的例子,并不是新媒体本身的特性。(比如,你在某个主播qq群里面和大家深入讨论某个问题的时候,和你在弹幕上和大家一起打出某种弹幕的时候,和其他观众达成的相互'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
【回复】回复 @不捡肥皂的希优嘿 :懂了,简单说就是换位思考,而现代人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的去思考和行动。如果是这样,我觉得这可以从生产力上讲,因为现在的人可以有更多的自我空间和时间,不必过分的直接与人接触,从而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同时因为“自由”这个被扭曲的词,使许多的人以此为依据的进一步匆视他人。 嗯,突然觉得沈逸老师的准备不是没有道理的。[哈欠]
可怜的野狐禅:
极度自恋的年代,人人都争先恐后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却没有一个人反思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是否配发表,是否能发表,是否应该发表。

【回复】而这个自恋的来源在我看来恐怕和西方个人主义等一些列思潮的涌入不无关系。
【回复】回复 @仗义疏财刁光斗 :互联网本来是促进人与人交流的媒介,现在却异化为分化人的工具。
【回复】更在意自己观点的表达,而忽略共性。
muzilibofuri:
戴老师也就谈了几句关于五分钟看电影剪辑的问题,剩下都是在讲新媒体和电影的区别,以及新媒体带来了什么,评论都看过视频了吗🤔

【回复】因为五分钟电影靠近生活更容易记住,后面讲的那么专业深奥对于大众难有记忆点,很容易忘记,结果就是看完视频后大家都只记得前面的五分钟,然后就来评论了。
【回复】其实主要是传播学的本科知识
宁波到底大不大:
娱乐方式多种多样了,不一定非得去看电影,而且国产电影大部分都不配做五分钟陪你看电影

【回复】如果把电影看作是一种娱乐方式的话当然是可以的啦,戴老师在视频里也说了。但对于真正热爱电影把电影当成第七艺术甚至人生追求的人们,五分钟这种现象最可怕是让大众产生“我多么爱电影啊”的错觉,这种错觉的产生才是践踏电影及其真正爱好者的原因
【回复】不仅国产电影,整个世界范围内大部分是不配的
【回复】二话不说先拍一句国产,牛批[呲牙]
粉红与启明:
我认为,戴爷对于电影艺术和新媒体的表达,即这个所谓“极度自恋的时代”,其实指的是新媒体这种新的传媒形式的高互动性所带来的“弊端”,比如“信息茧房”的出现,看似用户得到对自己喜好内容的筛选的自由,但随之带来的是,对于自己不喜欢乃至自己有有偏见的内容,一律的清除,最终,用户的视野越来越窄,被自己编织的信息大网牢牢捆绑;从宏观的社会学角度来看,这种情况导致的是社会被撕裂成细小的“团体”,这也就是所谓的“分众传媒时代”,从现实生活中,就体现为,互联网的环境变得越来越极端,各个群体在互联网上爆发激烈冲突,社会的共识正在缓慢消融。 所以,为什么引出了“更需要电影这种看见别人忘却自我的艺术”,电影是一个主创团队进行单向输出的艺术形式,观众在电影看完前,是不知道这部电影到底是不是在符合预期的,在很多情况下,这不是一个好事情,比如观众和电影主创们难以进行互动;但在这个时代,这种缺陷反而成为了一个可贵的优点,因为,正是这种单向传播的形式,可以打破人们自己脑中的偏见和狭隘,凝聚社会的共识,最终实现“大众传媒”。

经典 电影剪辑 电影解说 影评 电影 影评杂谈 戴锦华 五分钟看电影 一勺思想 观视频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