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辣评消费主义:为什么消费主义【消除】了你的欲望 【狗子字幕组】

作者: 潜在狗子分类: 人文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15 18:43:53 浏览:71731 次

拉康辣评消费主义:为什么消费主义【消除】了你的欲望  【狗子字幕组】

十一月莲子:
萌萌人是需求被满足了的人,乐子人是需求还没有被满足的人,魔怔人是把需求当成了欲望的人 而黑话与权力,则是对求知欲最好的满足 就连拉康和东浩纪本人也避免不了成为婆罗门的饲料 《反思的,太反思的》 欢迎加入福柯乐子人派

【回复】回复 @罗伯特-舒曼 :萌萌人,你可以理解成一种全肯定的人,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事物会有非常大的宽容性,只要不触动到大众的底线,那么无论对错他们都能去接受。同时他们会在心中陷入自我感动的状态,认为自己所做的是对这些事物有益的。 而乐子人,相对于萌萌人又是另一个极,他们对任何事物的对错没有兴趣,他们只想抓住某些事情的漏洞,进行无休止的煽风点火和带节奏(即使这些漏洞可能事后发现都并没有什么问题)。以此激起某些圈子里的人互相之间的争端。他们就可以从中看到乐子。 很多人在进行比较时,时常会把萌萌人和乐子人放在互相的对立面,仿佛这是一对反义词。但是事实上我认为这两者的反义词都是都是同一个——正常人
【回复】回复 @罗伯特-舒曼 :这个问法很容易导向本质主义,而萌萌人和乐子人是回溯建构的互联网主体,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对立统一。首先两者都浸润在宅圈意识形态中,前者如同海绵,接受、吸收海水;后者如同贝壳,揭露、拒斥海水。但海绵不可能吸尽海水,贝壳也不可能隔绝海水,这就是其内在的主要矛盾,因此当满足矛盾转化的条件时,二者就可以互相转化。二者由于浸润在意识形态中,也就更加容易感受到大他者不存在,因此在宅圈议题上,往往会显得道德真空一些;而同意识形态保持着适当距离的“正常人”,虽然参与宅圈论争较少,而在出圈事件上又会展现出粗暴的律令状态(比如喜欢举报动画的家长形象)。 而魔怔人,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成发病了的尼采,想要带领海绵或者贝壳战胜海洋,比如所谓的“婆罗门”,会用一堆理论把自己喜欢的作品吹成神。比如键政人。但每个人面对自己喜欢的事情都或多或少会有这种状态,因为欲望即使存在也不能被满足。 面对不同的言论,不同的议题,辩证地批判,批判与自我批判,至关重要。但有的人明显不懂自我批判,不懂微观领域权力和知识对每个人的可疑的影响,沉迷在自己也不懂的黑话中,没有说真话的勇气,因此快加入福柯乐子人派,反抗一切想要推销自己的魔怔主体的独断论,帮他们进行自我批判。[doge]
【回复】回复 @罗伯特-舒曼 :你可以把它当成我对这段话的自我怀疑的标记,我讲述给你的只是浮现在我意识中的事情。 你能想到,说明至少我在起始处成功了,不过你也可以拒斥它。
蒼葉酔華:
狗子也讲一下拉康的那四个话语理论呗[2233娘_困惑]

Niying_:
消费主义造成了注意力的钝化,无法锐利地刺进他者

【回复】我觉得是大家都知道怎么刺,导致现在他者现在被串成串展示给公众看,反过来导致后面其实没有自己刺过的人,也觉得自己刺过
【回复】信息时代造成了信息的泛滥,符号的过剩生产,甚至遮掩了好一部分现实
【回复】你说的对,但大部分人是没有亲身体会过刺进去的感受,也就是只会纸上谈兵,缺少实践的经验,缺少感受得到的细节,信息失真会非常严重,后面只剩下恶性循环了。
潘特拉zonda:
精神分析:引出欲望。 消费主义:消灭欲望。 欲望被消灭了,所以没法引出来了。自然精神分析就木大了

Niying_:
不仅因为被曝光失去了距离感,还因为同质化,企图使用单一符号来满足一种欲望

淡天一片琉璃_:
当今被消费主义下的人们大多数渴望的并不是消费,还是渴望从他者证明自己的存在

KanyeLost:
电子支付、手机通讯、5G、物流,都成为了消费主义的帮凶,数码时代下,欲望的满足变得如此简单而快速,不断再生产再生产,商品(象征,爱欲符号)不断再制造再制造。包括七天无理由退货各种契约、规则本质也都是在加快这一循环

CMRDNoob:
问:等等党这种存在能否在一定程度上回归欲望 主动(其实一般是因为没钱)隔开与欲望对象的距离 然后给自己喂一个根据自己目前欲望对象为标准 以此脑补出来的高于标准的 更吸引人的欲望对象 还是说这也就是一种狗智化的符号缝合游戏

【回复】回复 @传感器君SensorArray :也要分不同的等等党 有的是单纯因为自己没钱 于是当阿Q精神胜利 有的就是觉得方向错误感知不强想买但是不愿意买 有一点不在欲望让步的意思 当然实际上可能两种混在一起 等等党这个机制感觉是自己制造一个更诱人的但是未来才能填补的匮乏来顶掉当下的匮乏 有点画饼充饥的意思
【回复】消费社会的等实际上是思考的停止。在这期间你的欲望对象并没有发生转变,仍然服从于商品。
【回复】等等党好像确实在争取主动哎[笑哭],他们不想退而求次追求所谓的“性价比”,也不想超前消费立马把东西弄到手,这两条路都不走可能会相对理智很多吧,不会一时冲动买了就后悔
莫知所萌赛:
desire=demand-need,欲望的目的是让欲望再产生,让欲望生生不息,带来快感。快感是痛苦的,创伤性的,所以要穿越欲望的幻想。

sjx263:
匮乏是存在的,消费主义只不过暂时性的吸引了一部分的注意力,去过分填补了感官需求,一旦消费主义乏力,这种填补立刻失效,使得原本的匮乏出现地更加猛烈。

【回复】欲望归根结底和大他者根本没有关系,只是看起来像是大他者的,因为是社会的共同需要的错觉,让我们的对欲望的关注从自己的本有的跑到了社会的需要,所以会造成这种社会性需要满足了,但还是很空虚的原因。
文化对待时间的看法:
消费主义盛行的时间段,人的欲望是容易被满足的。因为我们的欲望都是消费主义引导的欲望。

【回复】不,人的欲望已经被消灭了,你说的是人的要求。
心川枫:
消费主义的前提是,你得有钱才能消费。没有钱,全是匮乏,别说欲望了,可能需求都不能满足。欲望的消失不是穷人要担心的事[doge]

【回复】真正的消费主义钱都不是问题,借 贷 有的是办法
erolidaze:
商业策略,市场分析,消费者需求解构,都是为了不断满足消费者,以及使消费者继续产生不断消费的欲望,但我认为这是第一阶段。因为要消费始终需要钱这种成本。如果没有足够的钱支持持续消费,消费者会克制,会暂时脱离消费社会,desire难以堕落成needs。 直到花呗和白条的出现,更完善了消费社会,以及人的动物化,这大概是第二阶段吧。

我是木童啊:
所以在拉康话语中的“凝视”,其实携带并投射的是“要求”(demand),而不是“欲望”(desire)吗?

【回复】凝视这个概念太复杂了,总之拉康那个年代的凝视和今天的凝视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在拉康的语境里,对于他者的凝视的不同反应是区分倒错和歇斯底里这些东西的重要判定标准
实证法学派:
想请问一下,消费主义社会中的人从desire到demand到need的过程,前提不是我的钱无限的多吗?(没钱的话怎么能满足呢?)另一方面,消费的商品本身会不会对我提出钱以外的要求呢,比如书对理性运用的要求、赛车对车技的要求、画对审美的要求,如果不能满足这些要求的话,那是不是可以说欲望仍旧未被满足?

【回复】深层的全面消失,书可以变成各种人喜欢的话集,赛车可以成为非车手把玩的模型和虚拟刺激的性能数据,画更因它时间的久远和拥有者身份而得到价值。
【回复】我觉得是商品的象征意义更强一点,有的人买艺术品完全是为了展现自己的成功,一方面通过藏品表现自己财力雄厚,一方面表现自己确实会鉴赏艺术(即使我真的不懂,但周围的人都说我懂就是我懂了)。而对于没钱的人,不管财富如何,都有适合你的商品及营销,更重要的是在这些营销中,我们真得相信了,比如主打“性价比”的产品,给了我们一种花最少钱也能有极致享受的错觉,在这里,钱太少也被考虑成了需求。
【回复】试着瞎分析一通[思考] 第一个问题是实存的问题,“钱是有限的”恐怕就是消费主义作为意识形态所极力隐藏的现实,只不过有赖于我们环境的相对稳定和宽松,往往不会把这两点联系起来。一旦有战乱或者动荡,消费主义的生存空间立刻就无了。要肯定的是,不光个人买东西的钱是有限的,社会中流通的钱也是有限的,所以美元要超发,一部分目的就是为了维持这种社会稳定与资金无限的错觉,即便如此,还是直接导致了月光、个人负债乃至社会群体负债。 第二个问题,如果是为了生活需要,比如觉得某本书有意思、有用就买了(尽管这个“有意思、有用”的标准是他者灌输的,这里暂不作辩),那么此时充当欲望对象的应该是书里的内容,显然我不去读就不可能越过这个欲望对象。我倾向于认为,在消费主义中,商品是物质化的他者的欲望,我只有在认为某个消费行为可以获得他者认同、并足以给自己贴上某种标签的情况下,才是落入了消费主义陷阱,比如我为了发朋友圈去买了某本书、“不买不是粉丝”等等类似的情形,此时,欲望对象就无关乎书里到底讲了啥,“商品对我的要求”也就不存在。

社会 文化 商业 欲望 拉康 消费主义 鲍德里亚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