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里那些“已删节”的原文到底有多厉害?

作者: 二二酸酸分类: 校园学习 发布时间: 2021-05-21 18:10:09 浏览:16816670 次

语文课本里那些“已删节”的原文到底有多厉害?

二二酸酸:
谢谢大家对视频的关注,为了回应一些同学的问题,补充两点: (1)关于作家是否愿意自己的作品被修改,有同学称我引用老舍的“改我一字,男盗女娼”有失偏颇,认为作家得知作品被引入教材可能很愿意被修改。老舍先生对此的态度我们无从得知,但是这里有两位其他作家在世时对此表达过看法,供参考: 孙犁:“有些编辑同志常常是这样的。他们有’整齐’观念。他们从来不衡量文情……我并不知道有这些删节。”(孙犁:《关于《荷花淀》被删节复读者信》,见《孙犁全集》第五卷,第36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茅盾:“总而言之,你们改字改句,增字增句,多至百数十处,我不懂为何有此必要……你们这样办法(随便删改,却又不言明),实在太霸道,不尊重作者的风格。”(这段出处忘记做笔记了) (2)视频立意。 我发自内心地说:没想过引战。做这期视频我承认有一些主观色彩,因为对于语文教育我渴望一种更包容的可能,这种可能既不是一字不改,也不是文学降级,而是用一种更长远的角度来考量我们的语文教育。 我个人的体会是:语文的学习看起来是在课堂上那50分钟,但是真正地了解它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花费了漫长的一生,也正是在这一生里的无数个场景里,小时候学习的那些文字一次又一次成为了慰藉我们心灵的力量。我希望这些力量可以以某种方式被保存的更久一些,就尝试去表达了这种感受、做了这期视频。 有同学质疑我没有区分语文教育和文学鉴赏,这也是我在整理文献老早之前就考虑过的问题,所以视频一开始就区分了积极删改和消极删改,并不是全盘否定地看待删改,同理,我也不希望意见相左的同学全盘否定地看待这个视频。如果真的对这个问题有兴趣,不妨亲自去看一下我在视频结尾已经附上的参考文献。友好讨论,谢谢啦[给心心]

【回复】不能原文就别选,为了培养而培养本就没有意思,教的确实要教适合的,可以找适合的文章,学的可以无限学,孩子本来没有辨别能力,我宁愿孩子不识其貌,自己探寻,也不希望被先入为主,对文字不屑一顾
【回复】弹幕里有一句话我觉得真的很真实诶“做了改动编辑不至于没活干,才能体现他们的‘专业性’”呵。
【回复】有点片面了……新高考的语文课真的很有深度。要不然考题阅读都没法理解啦。如今慢慢改了。不再只是以前生硬套模板了。是有一个思辨过程在其中的。
B站首席投币官: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个人认为up的分析方法是有问题的。 1、对比课文和教材,很多成年人都会觉得原文好一些,但是对于正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并不一定。 2、分析教材的优劣要从高处着手,从我国的教育目的,再到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来分析才会知道为什么要改,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是培养作家和语言大师。 3、语文教育和文学鉴赏完完全全是两码事,模糊界限可以认为是引战。

【回复】所以现在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阅读都是抄公式,作文都是假大空,语文就是变成了一个纯背书的学科。
【回复】语文的全称就是语言和文化,怎么不算文学鉴赏?
【回复】首先,作为中华文化的继承人,孩子们应该受到这些文化熏陶,其次,你能保证改动的地方都是准确的吗?文学作品解读本身就是主观的,最后,作为语文老师,不为学生解读作品,反而在这里指责up个人观点有什么值得表扬的吗?
_九夏_:
我首次有体会到这个应该是林海音的《窃读记 》。记得当时小学的原文结尾是“记住 你们是吃饭长大的 也是读书长大的。” 日后偶然读到了原文 才知道被删去的真正的结尾是“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更是在爱中长大的。” 仔细拿着课本和原文对比,才发现删改的不止一点点,比如删去了一些主人公受到陌生人照顾的情节,原文的一些烟火气也都被改掉了,一直在说着主人公爱读书爱读书爱读书 在那日后看到原文后只觉得 唉,真可惜

【回复】我也是,我看见那句更是在爱里长大的时候,觉得这句话没有进去好可惜。
【回复】俺学的那个版本有在爱里长大的!读的真的很感动!
【回复】回复 @叶米233 :啊,那你真幸运,我觉得可能到现在还有很多很多人都不知道原文是这样的 ,唉
Chair_James:
的确有些文章删改后会失去很多魅力,但不是每个人都是高学历和注重文章内涵的。 语文教科书既然是用来教育的,那就得按大众化的方式去教育。比如“裆”,现代没有了车夫,所以大部分人看到“裆”就会想起“裤裆”这种不雅之词。这种联想很容易令人“出戏”。 所以为了能够便于大众教育,有一些修改是必须要的,即使会失去一些语言的魅力。 当然,学完语文教科书后再去解读原文,那就最好不过啦![微笑] 个人鄙见,轻喷。

【回复】首先文字本身就没有不雅之说[怪我咯]只有思想有,谈性色变本事就是教育的一个问题 现在把这个错误用另一个错误解释本身就不是很合适
【回复】加一,要考虑有些文章是在小学这类课本里的啊,受众的理解能力本来就不一样昂。。。
【回复】那我觉得作为老师去解释这个裆是不是也是可以的?而不是为了方便去简易化?
愞葞氾:
“保护我的作品,不要让人随意删改” 真的心酸[委屈]

【回复】小时候第一次学到那句“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我问我妈什么意思,我妈做着手上的事情,笑着说:“等你以后长大了就是什么意思了” 高中以后真的切身体会到了什么意思。[跪了]
【回复】其实作者口中的删改和学校课本的删改不是一回事, 作者指的是改原文, 而课本首先是为启蒙青少年服务的, 入门都算不上, 规范最为重要, 而文学系学者或爱好者自然会去阅读原文, 所以其实没什么影响.
【回复】回复 @扎隹尔仑 :特意阅读原文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人小时候读到的文章是这样的,便认为作者写出的原文就是这样的。 “大多数人接触到自己的作品都是删改后的版本”,这绝非是作者希望看到的。
lygx22193755:
每次语文考试几乎都有这样的题目 改动后句子语意和原文相似,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说明原因

【回复】然后课本里却改动了一堆,还问我们好在哪[doge][doge]
【回复】回复 @NFVWPQ-CH :我每次看到题目都在想,能出版肯定是原文好啊,明明知道改了不好还改改改[辣眼睛] 知道很多课文有删改,但没想到原来删了这么多[笑哭]
【回复】回复 @NFVWPQ-CH :[doge][doge][doge][doge]big胆
眠师堂:
我倒是看不出哪里挑起对立了。 作为一个初三学生,只要是喜欢看书的,都或多或少知道教材删改了挺多东西。平时谁也没把这当回事,现在有人提出来了,对比了删改前后的句子,讲真,我看着还挺开心的,至少我知道我以后得去看看原版,才不辜负作者的心血,而且我看完也不觉得教材就是错的,怎么就突然对立起来了。

【回复】对立的是人,不是文章[吃瓜]
【回复】希望你继续喜欢阅读,继续认真学习教材,去享受文字里的诗与歌吧[爱心]
【回复】回复 @忙碌的阿伟 :不是每个学生都像你一样可爱,一样优秀。你可以多翻看一些评论,语句不通顺,表达不清楚的往往都是从自己出发只关注自己的学生。而相对的更加有理有据的讨论的反而是老师[OK]大人的角度是大多数,像你这么优秀的孩子太单纯。你可以看看我说的对不对,再考虑问题
剑南歌:
我父亲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对这个话题是有了解的。语文课本,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课本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教孩子们识字,培养基本的阅读能力和规范化的表达,这是义务教育的基本属性决定的。UP也许认为原文不删改好,但是这些作品有很多都是当时的口语化表达和作者个人的文采发挥,很多对于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有很大要求。为了讲清楚这些背景,注释等等,基层教师要增加多少工作量?孩子们要增加多少的理解难度?我认为,课上的语文教育还是要考虑实际情况,效率和理想要兼顾。至于所谓的作者要求不删改之内的很煽情的话,课文本身已经注明有删改,很多书目也都是课外推荐读物,我觉得也是有利于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归根结底一句话,语文教材的属性是工具书,起到的是教育的工具作用,不要拿名著的标准去要求它。

【回复】我个人认为语文书不仅仅是一个工具书,更是一个孩子对于文学进行最基础的赏析的窗口,我相信大部分人不会去了解语文书中部分课文的原文(除非是真的感兴趣),所以他对于这个文章的所有认知就是语文书中删改后的认知,就这一点,我就觉得挺可惜的,比如《窃读记》的最后一句“更是在爱里长大的”,还有视频中讲到的《火烧云》中对于火烧云色彩描写的那部分删改,这种意境和感情的描写,真的很可惜。我个人对此的意见就是改可以,毕竟要面向学生,但是不能改过了,像我前面说的,还有大刘的《带上我的眼睛》中部分描写,就直接导致文章感情都变了,这就比较可惜了。
【回复】回复 @Hatsuzakura :然而你提到的这些分别是三年级下册和五年级下册的课文,你指望一个八九岁的小孩子去理解这些????
【回复】很赞同楼主的观点,对的学生可以告知有删节感兴趣可以自行阅读原著或者单开几节阅读课来讲述原文的文学性和思想可以更好的启发学生
聃荡:
语文和文学是有区别的,语文是严谨的,只有语文学好了,才有能力去了解文学。小学就是该先打好基础,规范汉字,然后从初中开始慢慢解除文学。编者和原文作者也肯定有自己的良苦用心,没有谁是绝对的坏人。以上仅为个人观点

【回复】接个楼,关于一些人在控诉说现在的语文教育就是背答题模板,没有培养鉴赏能力。说实话,难道你背过模板就能拿到满分吗?不是还得要自己的赏析和体会。如果仅仅模板这一事就对语文教育进行断定,那说这些话的人,才是真正没有体会到语文教育真谛的人!
【回复】回复 @ttammil :但事实上,答案上不就是踩点给分吗,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但答案的给出就是把人框死在一个范围内不是吗?这不是硬把人往一个方向去推吗,最后导致语文就是用来塑造思想一样的流水线产品。阅读理解在我看来就是畸形的产物。
【回复】回复 @惘叹之至 :确实确实,阅读理解题就感觉很疑惑,你让我按照你给出的标准答案来回答,但是为什么你的理解就是标准答案,我的理解就被扣分。之前看到一个作者写关于自己作品的阅读理解,结果并不是“标准答案”。
左良君:
鲁迅先生的很多话,儿时不觉惊人,甚至自感乏味,后来再读,实在受益匪浅

【回复】回复 @sep-九九 :知道为什鲁迅入选课文的越来越少了么,一方面是鲁迅言辞过于尖锐一针见血,放到现在都绝对极具杀伤力,不符合我们现在教育和文化建设的国情,另一方面鲁迅文章内涵和夹带自己的想法太多了,中小学生读起来也有些难度。
【回复】我真的很好奇,其实按照这么改来讲,我一直就觉得迅哥的文章怕不是要被删完
【回复】回复 @sep-九九 :这不是要教科书去鲁迅化嘛……学阀可鄙啊
Aphari:
课上老师对着标答结结巴巴地念着,同学们在下面睡得东倒西歪或是做着作业,学着其他科目。 我有时会回想起小时候自己捧着书囫囵吞枣,从早到晚泡在图书馆;想起几年前语文课上老师激情澎湃地讲解文学,初春时节湿透了衬衫……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老师一节课从头水到底,干巴巴地说些莫名其妙的话再报答案。同学们考完试后互相自嘲着说:“全靠我是中国人,凭着老底考合格。” 语文是什么,是那份感动。

【回复】我们班语文老师是真的文人啊
【回复】回复 @延迟双双 :加一,我们的语文老师也真的很厉害可能为了进度问题不会拓展太多,但课下找她她也会跟我们讨论文学问题。
【回复】回复 @唔玺迪西 :我们也是。我们高二的时候,其他班都还在上课文,我们语文老师直接叫我们做五三
Thinyi: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评论区看到的一些论点,也想浅谈一些自己关于教育的看法: 1.首先要明确义务教育阶段的受众是谁?很明显是中小学生,课本内容的出发点是让学生们能学到知识,得到规范。很多大师的语句在小学生的眼里是比较难理解的,编者通过改编让小朋友们能够看得懂。有评论区朋友说原文更富有童趣,这点我是认同的,但是这个童趣的概念是以我们这些成年人的视角表达的,小学生在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语言规范的基础上,很难理解作者的原意,小学生的年纪本就是童趣的年纪,他们的快乐是还有朋友说这应该是语文老师的工作,但是你要明白一个班级里四十几位同学,一节课四十分钟,如果深究语言之美,很容易没时间完成课堂目标的,并且并不是所有学生都热爱文学喜欢欣赏的,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单开语言欣赏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但这又会牵扯到整体课时安排的问题就不深究了。义务教育的目标还是培养学生的基础语言能力,为日后更高层次的欣赏打基础的。 2.既然是培养基础为什么要选择大师作品?大师的作品不论是文学性还是艺术性都比较突出,欣赏大师的作品另一方面是让学生知道什么东西是好的,什么样的词句是美的(删改部分另说),文章传递的思想是正的。就如同美术教学一般,都是会欣赏大师的画作,引导学生去观察颜色造型之美,同样的,语言教育也是从大师的身上先学皮毛,搭建起属于自己的文学储备以及对文学的理解能力,最后再以自己的语言表达。就像鲁迅先生的作品,在学生时代读,鲜有人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只能在老师的讲解下略懂一二,但在经历了学习成长,了解了当时的社会时再读,便能从中获得不一样的体会。 3.其实新课改一直在进行的过程中,课本的教材也在不断优化,不同的地区教育方式不一样,也不能一概而论说这个方法完全不行,对于大城市的孩子能接触到的书本知识和教育环境更好,他们能学到的也会更多,但对于偏远地区孩子来说很多东西脱离课本他们理解不了,我们国家很大,非常大,对于基础教育普及的难度也非常大,所以请大家多给教育一点时间,理性讨论[打call]

【回复】评论区好多人啊就是二极管,非黑即白,up主也不是认为全部都要用原文,而是不认同那些改编很差劲的情况啊,比如口技up主认为就应该删节。而且,小学以识字、初通语法为主,这到没什么,但都到中学了,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了,怎么还能是以前那一套呢,如果改编得好,没人会说他什么,只会认为很牛逼,但改得比原文差,还硬改就有问题了。鲁迅的文学语言和现代语言习惯不大相符,就几乎很少改,为什么其他作家就不行。我为最诟病的是,很多时候删节没有标准,全凭编者的理解和喜好。
【回复】回复 @鱼语渔ヽ :对的,很多事情不要只看一面,语文教育和文学都是很复杂的学问,需要我们广大教育者不断完善他[OK]
【回复】作者开头举例的《火烧云》和《燕子》都是三年级的课文,三年级的孩子哪里懂什么是红堂堂啊[笑哭]
一只易粉:
UP主视频制作水准很高,而且看的出UP主并没有引战的主观意愿,但是确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引战的客观现象。 根本原因在于UP主确定视频立意的时候掺杂了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却缺乏相应的主观立场。UP主更倾向于站在一个学生或者作者的立场来阐述观点。但教材编写和使用的决定权在编者和教师手中,相应的责任也由编者和教师承担。教材内容不当,教育效果达不到,没有人会去指责学生或者文章作者,而编写教材的编者和选用教材的教师却脱不了干系。因此当UP主站在学生或作者的角度去阐述对教材删改文章的看法时,对教材的教育效果发表意见,更像是不负责任的抱怨,缺乏实践和理论支持。要评价教材的问题,必须站在教师或者编者的立场。编者编写教材作为教师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编者是直接对教师负责的。当教材出了问题,教师和编者是最有发言权的。教师的教学经验,能论证教材出现的问题是什么。编者的编写经验,能论证教材出现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而任何学生作为个体在学习活动中对于教材的直观感受,和文章作者对于自己的文章被删改的看法,是和教材出现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没有任何关系的。当UP主在视频中显现出这种不那么负责任的观点时,很容易就引发相反观点的反击,而且可能也是同样不那么负责任的观点,进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陷入不负责任的讨论,最终形成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而是相互攻击的恶性论战。 显然UP主为制作这期视频付出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相关事实的考证非常细致,视频呈现也十分出彩。对于了解相关事实很有帮助。希望不要因为这一点点私货,让UP主的努力付之东流。算是白璧微瑕,大家理性看待。[给心心]

【回复】说实话我不是很明白,难道教材的评测与效果不就是应当由学生来反馈吗?教材又不是编给教师看的,只能说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辅导工具,最后的直接受益人还应当是学生才是。难道售出水果的品质是应当由果农来评判的吗?
【回复】回复 @赤醇 :我引用一下你的比喻,你觉得一个买水果的人和一个果农,谁会更懂水果的好坏。学生只会学习一次课文,但老师要重复几次甚至数十次。 而且学生其实是没有这个精力去反馈的,因为他们还有更多的知识点去学习。 如果这些课文真的一字没动的放在课本上时,也许少数具有文学素养的学生能鉴赏。但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扫盲。让更多的人开智。
【回复】“要评判教材的问题,必须站在教师和编者的立场”,我不认同楼主这个观点。教材的来源是作者,文章之于作者,好比孩子之于母亲,对别人的孩子捏扁揉圆,母亲不能发声,或不能以母亲立场发声,显然都不合理。教材的受众是学生,教材能否达到教育效果,最重要检验指标,就是学生的接受度,满意度和认可度。只重视商品制作过程,却忽视客户体验反馈,是做不好产品的。up主在制作视频过程中,加入了较多感情用词,视频客观不足,确实会引起观感不适。但立意正向,制作用心,大胆质疑,勇于发声,是不该受评论中很多过激偏颇的苛责的。希望公共平台不会变成一言堂,互相碰撞,也互相包容,每个人都会发声,敢发声,能发声。
Ingenious_:
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想表达一下我的看法。 Up的视频内容让我想起了被一些人诟病的外研社编写的书虫系列,书虫中的英美原著可以说是只有原文的主要内容,没有原文的神韵,甚至有些连题目都改了(比如说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就改成了《A Christmas present》) 虽然书虫脱离了英语原著,但是简单易懂的句子能够让学生降低对英语的畏难情绪,让学生从语句中感受英语的魅力(尽管不如英语原著传神)。你能说外研社这么做做错了吗?不能啊,因为这是由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决定的,由易入难,这也是我们人的自身认知的发展规律。 同理,语文课文的改编也是如此。抛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一味空谈文学素养,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没有理解、认知和感悟,绝没有培养文学素养的可能。 如果真的想接触原文,那也可以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甚至给学生提出一些批判性思考,原文版本和改编版本哪个好。

【回复】up主脱离了学生本身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大谈文学素养,高中生连原文语句为什么比改动后文学效果更好这种题都难以下笔,指望着学生靠自己理解这些大师语言的用意,现阶段最终导致教育者和学生任务增大。
【回复】回复 @凝砂 :hhh顺带给自己学不好语文找个合理化借口
【回复】回复 @Heltman :不清楚你认为这个例子哪里不恰当了。作为学生我觉得改编是合理的。up的观点实在有失考量。教材是教材,名著是名著。功能目的不同自然会修改,以文学鉴赏的角度去看自然不好,但这样反而有利于教学。 另外,虽说鼓励不盲信权威,但很多时候这样权威编出的教材一定是有其中的道理。有的人盲目自信,有的观众盲目跟风,看起来更是有些可笑。热评说的,不会真的以为编教材的大佬都是吃干饭的吧?
青蘋ii:
真正喜欢文学的人,不会因为这些删改而浇熄了兴趣的火苗;而对于文学没有感触的人,亦不必把这些删改当做自己至终也无力对其产生热爱的遮羞布。至于该不该删改,我个人还是觉得“增损一字,赏予千金”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但若是从扫盲的角度来看,那自然也是无可厚非的了。

【回复】什么叫真正喜欢文学的人?一个人对文学的喜欢难道是天生的吗?难道是无缘无故的吗?如果感受不到语文的魅力怎么会去喜欢文学?一个庸师和一本垃圾的教材分分钟让人恨上一门学科你知道吗?我大一刚刚学线性代数时用的是学校老师自己出的书,书根本就是为了出书而出书,东拼西凑,他自己讲课都不用书,念ppt,这让我学的无比痛苦,然后我到网上买别人推荐的教程看网课学发现根本就没有那么难。但是这还是让我讨厌上了线性代数,之后学密码学时看到矩阵变换我就烦
【回复】回复 @高智商逗逼 :兴趣自然不是天生的,但若课本中偶有几篇、几处细微删改,便让你无法喜欢甚至厌弃文学,那未免把喜爱和兴趣这种情感也想得太廉价了。若你甚至都不愿意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文学著作,那怎么能算得上喜欢呢?至于老师这个因素,up与我都没有提及,我亦认为老师很重要,一个好的语文老师,甚至都可以称其为文学启蒙师,他们对于学生从作品中获得的美的感受及愉悦是大有裨益的。至于在课本的编纂方面,以我当年初高中的教科书水准来看,收录作品的质量还是可以的,至少对我现在仍有不小的影响,远不至于到垃圾的程度。
【回复】你这句话的意思,简单翻译一下是不是可以说能成功的人总是能成功,而不能成功的人也不要把什么外界因素当成遮羞布?浑浑噩噩活一辈子就好了? 没想到2021年我还能读到这么愚蠢的评论,万事有因才有果,若种下一颗西瓜种子,只说他是西瓜种子而总会结果的,对培育的过程也就是施肥浇水松土授粉一概不管,最后种子烂在土里,你站出来高谈阔论,看,这就是一颗坏种子,它烂掉与否和我浇不浇水无关,而是它天生就该烂在土里的,若是你真心这样想,那我觉得你现在就可以放下手里一切想做盒该做的事,求神拜佛得了[辣眼睛]
这里是竹马:
作为教研人,真心希望大伙理性讨论。先思后辨,求同存异。把视频的内容当做额外知识的补充,了解以前书本里不知道的像“大黄梨、紫茄子”不也挺好吗。视频本身的论证多少有些偏颇,在小初阶段适当调整文章内容是必要的,文学性太强于学生理解和运用都难。作为历世的传承,我们得先有咿呀学语才能有夕阳下的奔跑呀。人总会成长,一如大家看到这个视频,不就是在课外get了新知识吗。当然,也挺理解up的,同为文科生,看到优美点字句总会不自知的感性。我也挺烦大肆删改的,但正本清源不能矫枉过正。教研首要保证内容普适,教学呢发挥主观能动性。还记得小时候语文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们假期要多看点名著,语文书里的文章都只是一小部分。只是可能小时候贪玩读的不多哈哈。服章之美,礼仪之大,让孩子看到晚霞会笑,看到阴翳不恼,语文当如是[2233娘_大笑]。

【回复】我这里说的 只是小学部分,,对修改我持认同观点,,很多课文都是从一本很长的文章 小说等 节选一段出来的,,比如《城南旧事》 等等,都只选一段,必须修改 不然读起来也不能理解整个大局啊。。读其中一篇和 读一整本,,是不一样都感悟的。。
【回复】赞同!感觉好多人都非黑即白,不是up的错就是编者的错,太绝对了。还有不好好讲话,阴阳怪气嘲讽up或编者的,我觉得更没有必要。
【回复】很难不认同。评论区已经成了割裂且互不相让的两个阵营,但大都是人云亦云,要么踩一下up要么踩一下编者,这样中立客观的观点太少了
木尧田:
作为一名老师表示,小学教材的删改很有意义,至少对于小学课堂的教学是很合适的

【回复】如果小时候形容黄色为大黄梨,以后看到这个颜色,规范地写上大黄梨,好家伙[抠鼻]
【回复】回复 @Lovable纱雾 :可为了规范化,你想想,以前小学课文每单元后的日积月累会把课文里的新词语聚在一起,我是记得老师每次都要求我们抄写(这样的目的不就是给小朋友添加标准的词汇)。然后以后想到红就是红彤彤,金就是金灿灿,以物品来形容是灵动了些,也貌似加了点阅读兴趣,但是这对小孩子来说这点阅读兴趣有影响吗(而且以名词做形容词这对刚学语文的小朋友会不会有理解障碍,我们认为这样灵动可对小孩子老实讲可真看不出差别),而且好多人小学对语文无感,但以后不妨碍一个人重新喜欢上语文文章,总之就一个小孩你指望他能看出啥呢,教些规范化的知识便好,还有借助课文的中心思想立个好的三观给学生。让学生具备真正的赏析能力,那也是初中后的是事了[捂眼]
【回复】回复 @Lovable纱雾 :小学教材教的是教你怎么使用形容词,而不是教你怎么灵活的使用形容词去修饰[无语]
画一个五颜六色的白:
有一点很重要,老舍那个时代,普通人是不会订阅报刊的,所以老舍文章的受众其实相当固定,文章刊登就是给知识分子看的,从一开始就不是给四五年级的学生教学用的。文学鉴赏能力就和其他艺术鉴赏一样,是靠经验积累的,四五年级学生可能日常说话逻辑都理不清,遑论艰深的语言艺术。如果这是期是科普一下语言的艺术,一定比现在有趣的多

【回复】民国时期文盲率也很高,普通百姓几乎没有人识字的。所以才有《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白话文推广。
【回复】音韵美色彩美小孩子也能感觉到的,我小时候不懂但是能感觉到,只是部分成年人非要觉得我年纪小,认知不成熟,所以就好像智力也低,低到感觉不到美一样[微笑]而且老舍等大家的文字,就算不懂“艰深的语言艺术”,看了也会懂得什么叫不写废话,我认为在汉语中这比严格的语法规范重要得多。
【回复】回复 @嘘_别惊醒我的梦 :至少初心是提倡白话文,说大家都能听懂的话,写大家都能看明白的字,来启蒙大众的思想。
Icay:
虽然不是语文老师,但也是老师,我有不一样的看法。如果这个删节的结果是导致所有该作品的出版物都是删节后的版本,那确实不妥。而实际上,这种删节1.只用于课本中实现教学目的,2.明确标明有删节,不抹杀有更高需求的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可能。多说一下第一点,课本篇幅有限,本就不可能达到十全十美,所以能达到的目标都是要分个主次的。文章的选择呈现的形式都是要围绕单元最核心的目标展开的,up抛开单元目标来评价删节是缺少对课本编者工作目标的了解的。我觉得作为课本,它的使命应该是在确保标准化的前提下,培养更深层次的技能,而不是为了所谓的"一步到位"而抛弃标准化。这是现在很多人对基础教育的误解,也是成年人在成年之后站在成年视角对人认知水平的发展存在阶段性的事实的误解或者忽视。

【回复】我也觉得。没记错的话,火烧云那个选段原文有句脏话,而且那个选段原本是说明时间变化和淳朴生活的。编者是为了教学生怎么写描写景色,然后把这个片段单独抠出来。感觉up没抓找点...
【回复】没错!就是这样子的!孩子水平真的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厉害,有的时候我甚至觉得课本学习要求还有点过高,能学到70%的单元语文要素就真真很不错了,每篇课文学习程度能达到设计的教学目标,掌握教学重难点,就可以了。至于对原著了解学习,我们慢慢来,先学会走才可以跑
【回复】回复 @孤独的被遗忘者 :关于是否是不问自取而没有相关法律程序,我不知道你能不能拿出可靠证据,虽然我不认为书在出版时不可能没有取得相关授权,但我确实没有了解过这个流程就不多发表意见。但是我觉得你没有真的理解老舍或者萧红先生在说这句话的指向,他们是不希望作品在商业出版时被篡改使得读者没有途径了解作者真实的创作想法,而课本选材本就不在这个范围内,我不认为将他们曾经对商业出版的要求套用到课文删节上是合理的。在没有证据证明课本出版方没有取得著作权所有人(作者或者其亲属)的同意就修改原文,这种指责是不负责任的。而进一步认为这会对学生产生您所提到的不利影响,既不符合实际情况,本身在逻辑上也是存在着谬误的。在我的理解中,好的学科教育,应该是目标明确层层递进的。语文我不理解,我可以举一个数学的例子。学生在学数的时候,最初认识的最小数一定是0,下一个数是1。可这并不是事实,因为0和1之间还有无数个数,而0的下面也有无数比0小的数,更进一步很多人以为组成数的数字只有0到9,可是其实还可以引入i来构成虚数,广义来说是不是也可以算作数字。可是如果为了追求一步到位的"真实"而把这些都介绍给低年级的小朋友,我相信这堂课会变得很糟糕,因为这堂课毫无重点也不符合学生当下的发展阶段。那么作为老师,他这40分钟就完全在浪费一个学生宝贵却有限的学习时间。
为夏目放烟花:
孩子年龄阶段的教育不同,决定了删改原文是必要的。语文教科书和文学文献书籍,是不同的东西。望分清

【回复】现在的评论区已经变成了学生对语文教育的抨击,可是文章删减真的是他们学不好语文的原因吗?
【回复】回复 @ZoRoronoa :没看见几个人说自己语文没学好的,就看见你们这些说别人是因为语文成绩不好才批判删改的了
【回复】回复 @白銀君 :很多人不过是被视频一激,站在了上帝视角俯瞰,把现在的自己带入到中小学的自己,然后发表自己的叹惋与悲愤罢了。

知识分享官 手书 大学 文学 高中 初中 名著 文科 语文 学霸红利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