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致良知,用简单的例子来解读

作者: 素-粟分类: 人文历史 发布时间: 2023-12-05 21:53:28 浏览:4764 次

什么是致良知,用简单的例子来解读

疯狂原始人S:
小孩刚出生,要什么东西应该不会拐弯抹角,心思单纯。只是后来在尘世间沾染你所谓的灰尘后,才会拐弯抹角。良知就是仁☞儒家的称呼,即心之本体。 没有其他意思,只是分享下个人的见解。☞看了王德峰教授的系列视频后,才有所体会。

【回复】我看视频时也是发现了这里有逻辑错误,拐弯抹角的孩子已经不是本来的了,先生,你也是高人。 还有一点,人会入魔,也会入圣,两个极端,是王阳明入圣了,未得真道。!个人见解,不喜随便喷。 无论入魔还是入圣,都会发展出一套逻辑,可以启迪众生获得教众,因为会在不同的人的心中产生共鸣(受不同人的个人经历和所处环境影响),然而这套逻辑仍然是偏的,虽然他试图引导人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但是不可能,就如同大几十年前另一个人一样,会遭遇失败。当我们站在一个地方的时候就有了立场,有了立场的时候就已经偏了。比如现在王阳明的立场上,试图解释,就已经把拐弯抹角要糖吃这种行为解释偏了。 也许王阳明很厉害,但是也就仅仅是厉害一点。
【回复】心学是实用主义的哲学,知行合一。小孩能知行什么?良知是生活潜移默化出来的道德原则,是你的本我或者说三观,这个本我是做决策和妥协的底线。有了底线就有了行为准则和取舍原则,就能一心一意的走,不会顾左右而迷茫困惑,做事就有了底蕴和底气,就是俗称的心稳了。然后你再观察周围环境就如同明镜高悬纤丝可见,就是同情心同理心,能尽量站在外部像观众一样审视周围,就能发现外部的机会以及应对突如其来的挑战。这是致良知,你说的是骗自己和骗别人的幻想
投之以桃_z:
致良知只是劝人向善,也是一种选择,并不能指向道。事实却是,人会生出各种欲望,无论是世俗的称为“好的”抑或是“坏的”,都是欲望的一部分,都该相对来看,至于能不能把好与坏看成对立统一的整体,才是真正的功夫! 正真的心学,是一片平静的湖面,无论什么东西扔进去,最后都会恢复平静。往学而上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就是说好与坏都是相对的,也是互相转化的,只有认识到二元对立在现实中的局限性,才能认识心学。也就是说好与坏都通往道的本体,这是剔除现实生活,然而人生在世间,不可能剔除生活,只能劝你向善,用好的本心去生活去体悟道。

疯狂原始人S:
你这说法不就和神秀的“时时勤拂拭,勿使尘埃生”一样了吗?

【回复】嗯,境界低了很多,但是普通人就只能是这种境界了,时不时有私欲产生,欲绝不止,所以才需要时时拂尘
【回复】回复 @素-粟 :如果可以什么都不管,那么我对你做十不善业,你也不会厌恶,对吗?如果我对你做十善业,你也不会觉得欢喜,你是这样的吗?
【回复】回覆 @素-粟 :实际上道理是一致的,只是阐述方式不同,同指无为而治。
赵联诚:
不完全正确,只要是人就没有纯粹干净的心,这里的致良知更应该是对苦难或弱者的恻隐之心。人人都自私,但看到你受难我还是会选择帮你,是致良知

【回复】良知就是道德,最高的要求,致良知,就是把你内心知道的最正确的事情,在日常生活里都做到,因为做到了就是圣人 ,这是成为圣人的方法,所以就是很困难
【回复】回复 @行人阿順 :你认为自己百分百理解了先生的意思就已经错了。一百个人可能有一百个答案,只要都沿着先生的方向就是正确的。
【回复】回复 @赵联诚 : 王阳明认为人人可以成圣,只要做到致良知,知行合一。你不想成为没问题,但是不要曲解致良知的含义。
怕瓦落地_CN:
狗屁,就是洗脑的!一群虚伪至极人在那里演

靓仔彭小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记不住的名:
说得很好哦,不玄不虚。不过最后一点我想纠正一下,也不是我纠正,是阳明自己说的,只要我们的心就如同明镜一般,那就是圣人之心了,打个比方,比如那是金子了,只是圣人在实践中金子越来越大,我们的也是金子,没那么大,但组成是一样的。[呲牙]

铁板鱿鱼撒孜然:
个人认为,良知,仅仅是字面意思,良好的认知。什么是知,就是一个事物进入到内心,你切实的得到一种感受,并本能的产生下意识反应,这个过程不需要思考衡量分别,没有时间过程。良好的知,就是事物对你产生的感受以及接下来的本能行动完全符合你的长远利益,仅此而已。我们大多数人的知都是不良的,我们的很多反应往往都是对我们不利的,所以要借假修真,通过这些外境来磨炼我们的心性,让我们的真知调整到一个对我们有利的形态。

ShineLikeW: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也是这个意思,确认了人的主体性

王阳明 心学 知行合一 致良知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