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的[致良知]真正的含义

作者: 不二方可无为分类: 社科·法律·心理 发布时间: 2021-04-23 18:47:12 浏览:49914 次

《传习录》的[致良知]真正的含义

不二方可无为:
不执着念头不等同于排斥自己的念头,或者定义起心动念是坏事, 而只是有意识的知道自己的时时刻刻的所思所想,仅仅是知道观察,有意识的培养觉知能力, 生活中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只要是觉知自己时时刻刻的状态,时间久了,自然内心有不理性念头有不好情绪的时候,就能第一时间不跟随妄想妄动,能够更理性冷静的处事。

【回复】我之前有过这种状态一个多月吧,后来丢了再也找不回了。那时候感觉太棒了,可是找不回来了[委屈]
【回复】回复 @失了疯还少年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经历,有这种状态的时候效率非常高,世界一片清明。 但是一段时间后就消失了,一直想去找这种状态,但是怎么也找不回来。。。。
【回复】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这句话就是你所说的意思
求道玉面小白龙: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逻辑脑无法控制本能和情绪,可觉知就是不要想着控制和消灭自己的本能和情绪产生出来的念头,因为你学想着控制抵抗越焦虑和难过,顺其自然,多想自己这些念头都是哪来的并且合理化,才能让它们更加和谐,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智慧和平和,还真是大道至简殊途同归啊!

乌鸦只是单纯在叫:
有许多视频解读王阳明心学的良知,不得不说只有up 对善恶的理解 能符合这个我对自己和社会的理解;把up每个视频 都刷了几遍,收获很大,视频对佛学 心学 道德经 当下 等著作的理解 从点到面 相互贯通 ;相信up的 实修的功夫 不久就可以 让自己不为某些评论浪费时间,因此 也 期待更多的视频。

【回复】彻底理解了!感谢,半年前听王德峰教授讲阳明心学后有种雾障的感觉,现在完全懂了,只剩下知行合一。
【回复】回复 @阿古虎 :知行本是一体
地龙竹子:
其实把王阳明心学理解为对大学总纲的详解,对孟子四心说的详解,就已经终生够用了,关键在于“明明德”也就是“穷理”也就是“知行合一”,人生百载,多花功夫于功夫忽视了“事上磨”就变成了王阳明对佛道教的评价,往槁木死灰修去了。 而且《荀子解蔽》等前中篇中,也有“心学”的雏形,只是他自己由于某种原因和角度没有把这个思想继续发展。 儒道家对人本心的描述是很接近的。

大叔叔本华:
没必要在视频里和杠精对线,一下就出戏了,这么容易被影响,研究再多也没用[笑哭]

【回复】是呀,我也觉得没必要在视频和杠精较真
【回复】你执着了没有情绪啊 他有了情绪发泄了 就放下了 你还在执着他有情绪?
【回复】他还在以有解有呢,没参透无!梦里哪会不较真动情的。
一路狂歌1030:
禅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顿悟: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儒家(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

神乐天瞳:
感谢老师的分享[保佑] 老师在知乎上的文章和视频很有价值,希望老师能够将知乎上的账号和文章恢复,以便感兴趣的网友学习。 老师如果嫌烦,只要自己不更新、不关注就行了。 再次感谢老师分享的内容。[保佑][保佑][保佑]

bili_65190980660:
我搞不明白一个问题,既然不染濯于善恶,那心不就等于空了吗,那心不就等于什么都不做吗?既然心空了,那我做什么呢?人生的目标不就已经空了吗?人生方向还能如何选择?

【回复】良知是每个人都有的 所以不用执着 你肚子饿了 可不是你想饿的 而是自然
【回复】心里是有的,而不是空的 ,只是不被他们影响而已
【回复】私以为,“不染濯于善恶”不代表不存在这些善恶(视频里也提到,王阳明和学生讨论时也承认念头远远不断无法排尽),而在于不受他们影响
万行说编程:
为善去恶是格物,我是这样理解的,这是一种修行的方法。格物这里我认为是纠正人的行为的意思。 因为阳明先生反对那种完全出世的生活方式,所以他这里应该是主张当我们能够知善知恶后,应该扬善去恶,培养好的心念。就如佛法里修的慈悲喜舍一样,以善念代替恶念,善行必然带来美好的结果。

真不想在网上吵架:
一直以来有疑问,为什么各个流派的哲学都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呢?就好比up说的这个致良知,从我个人的体验来看有时候良心挥着道德感吧让我远离了好多恶行,做了一些善行,这不是很好吗?而且人的喜怒哀乐怎么可能消灭呢,那还是人吗?纯粹的是疑惑,没有恶意

【回复】喜怒哀乐会影响你对事物原本的判断,这就是为什么哲学都喜欢追求内心的平和,因为你的内心平和了,看待事物才能出于你本心的想法,才不会违背自己真正的内心。喜怒哀乐这是人的情感,这是无法消除的,但是你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不能让喜怒哀乐去干扰你的决定。就好比你要做一件事情,你的朋友比你更擅长,你让他去做,能做的更好,但是因为怕你的朋友抢你的功劳,所以你勉为其难的自己硬上,结果没做好,你被骂了一顿。你在做出决策的时候,是不是你的情绪主导了你的决策呢?如果你不沾染自己的情绪,内心就是想把事情给做好,把这个机会让给你的朋友,让他做好了,不仅能够增进你们的友谊,而且还把事情给做好了。良心挥着道德感这点是没有错的,存天理去人欲,并不是你要消灭自己的喜怒哀乐,存天理的意思是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客观规律,去人欲的意思是去除人为情绪对你做出的判断造成影响,找到自己的清净的本心。你可以让你情绪尽情释放,比如赢了比赛你该开心就开心,但是一定要有一个不存在任何情感的本心告诉你下一次不要骄傲,专注于比赛本身。如果你脑子里老是想的我要是失败了怎么办,我很害怕什么的,带着这样的情绪去比赛,你肯定会发挥失常,比赛的时候你就应该用哲学的本心告诉你自己,输赢是天理的客观因素,我尽我的专注把比赛打好就行,赢了我高兴,失败了我也不过分悲伤。
【回复】其实不是追求平静,平静只是副产品,只是表象,执着于平静也不可能得到平静。 实质上是追求返璞归真,回到那种生命起点的状态,也就是童年甚至婴儿的那种状态。你可以想象一下婴儿是怎么起心动念的。
【回复】嗯,是不是这个意思,就是人太容易产生情绪波动了,一产生情绪波动会影响自己的判断继而影响自己的行为。要避免这种随意的情绪波动对行为的影响。
不退转的老金:
什么是善? 字的原意为 一只羊在上,两个言在下,用很多语言来赞美,羊的温顺的品行,美味的能量。自我理解为:众人认可温和的行为,可以为众人提供能量的,被众人感恩夸赞的行为叫善。 什么是恶? 字的原意为 亚 心 亚:次一等 心:人体发育出来的第一个器官,心也是伴随生命开始和结束整个过程的唯一器官,是引领人获取生命高度提升的器官,心是意识 自我理解:有善才能体现恶,比起善的行为,恶是指没有做好,或者是做过了的行为,不完美不圆满的都叫恶。(不是坏的意思) 什么是良知? 良字的原意为:一种通过风力分离粮食的工具,通过这个工具去除了杂质的的粮食的行为。粮食是天地间的产物,是一种能量,祛除了杂质和糟粕的能量才叫“良” 知字的原意为:矢(指箭) 口(指传授) ,传授(狩猎作战)方法的行为。 自我理解:在心学里良知的意思就是:心传授给你的都是获得天地精纯能量的方法,我们天生就有获取天地精纯能量的方法。 听完你的@不二方可无为视频通过自查后的一些个人理解。

gourment的马甲:
和up主对于心学的理解基本一致的。但个人感觉理学与心学没必要分个高下。甚至对于以理性教育为主的现代社会,从理学入手反而更容易,顺着四书的排序来修炼。对于成人,我基本上都是劝读论语,参照圣人对比自己的言行,剖析内心,中哲是实践哲学,不管哪家的东西,都是要做出来才是自己的。如果哪天我也能“一瓢饮,一箪食,在陋巷,不改其乐”,也就知足了。

64245132395_bili:
心学最大问题是它是诛心之论,只适合自觉的人学习

天行健三人行:
心即理: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不生不灭;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不明群众的围观真相:
道家无为而治的为指自以为是的为,和天理不同。非天理因此是伪,无为而治也是无伪而治。 天理是善,私欲是恶。难点也在这里,一般人是不能去掉私欲的。

【回复】对,老子说的无为而治 那个为指的是妄为,而不是说物理上的无为
【回复】无为是因为圣人啊。其知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所以可以无为。因为已经不需要额外做任何事情了。顺其自然,是因为其本来就是顺应天道规律的,自然而然就是那个东西。普通人的本底本心,尤其是在当下,是天道规律是差之甚远甚至近乎背离的。哪怕什么都不做,躺着睡觉,脑思维都是无时无刻不在上蹿下跳的,如何无为?有为,但有什么为,往哪里为,要想真正做一点正确的事情,是需要心底有正有清明的,这个前提同样很难。是需要一个人能找到有真传的法脉真修,心底有这个定海神针,上丹无序化程度减少,才有可能真的做到的。至于圣人无为,是太遥远的事情了。客观上不是人意能理解的状态。可心向往之(不明白不理解但觉得好),真正做,还是要从自己的客观开始,一步步往上走。
爱睡de夜猫子:
良知这样理解没问题,但对指导实践意义不大

【回复】心学没有意图去指导任何人的实践,而是倡导人们在实践中去感悟。心学倡导行知合一,行的本身才是知。

社会 心理 哲学 王阳明 致良知 传习录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