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是一个“明白人”?【浅谈心智模型、概念操纵和反洗脑】

作者: 汤质看本质分类: 社科·法律·心理 发布时间: 2019-05-24 18:15:47 浏览:310782 次

怎样才算是一个“明白人”?【浅谈心智模型、概念操纵和反洗脑】

Louis林凯隽:
成人世界里,几乎没有“说服”这件事,我们能说服的只有“本来就认可我们的人”。

【回复】金灿荣说年轻的时候喜欢跟人辩论,以为只要辩赢了别人就会认同你。但后来发现人只有尝到了现实的教训才能去改变。
【回复】没错,按照UP的用词思路说,就是几乎不可能改变其他人的概念的范畴,这就是那些人认识事情的核心信念,所以很多能改变他人概念范畴的不是改变这个本身,而是外部因素。被迫的,如来自权威压力,薪资压力,民众压力,媒体压力,生存压力
【回复】比起说服别人,让自己立场更坚定不被人带偏才是所谓洞见力能带给自己的东西
Angel1927:
哲学本身就是对于这个世界的思考,从你们相信up主开始就已经变成了普通人,看很神奇吧,学会成为一个有见地的人就要一直保持怀疑,第一步就卡住了无数人,当你相信了真理,就无法超越真理,这就是认知障碍,如何有洞见很简单,拥有丰厚的知识,up主说的对不对先不论,你有反驳他的能力吗,如果没有那么你就是杠精,所以你有时间在这里杠还不如多去读书,我们的认知主要来源于知识,矮大紧说的很有道理,在拥有丰厚的知识之后,才是对于这个世界的思考,没有则叫空想,首先要说明,我很喜欢up主,up主在我看来就是在开民智,让你更加理性的看待世界,但是请记住,永远不要相信一切,这是up主第二期讲的,任何真理都是有适用范围的,绝对真理都是废话,所以这个适用范围就是这期所讲的滑动,这个滑动的范围取决于你的认知以及你的知识,你知道的越多,所能滑动的范围越大,你就能越明白这个人是不是在鬼扯,认知越小,滑动范围越小发现啊,确实是这样,如此便被洗脑了,所以批判思维才是宝贵的,因为当所有人都说对的时候你说了不,但如果你无法列举出实例或者证据,那么其实你内心中也是认定其说的对的,只是不想当大多数人,这不叫批判思维独立意识,这叫做杠精,是虚荣心和嫉妒作祟,没有知识的反驳单薄且无力,所以最后所有的事情归到最后就是为什么你还在这看我废话,快去多读书

【回复】哈哈哈,好多人回复我,我也不一一回复了,在我看来是好事,证明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up主,更多的思想带来更多的碰撞,从而让我们发现我们自己视角无法发现的事情,这才是与人交流最有意思的时期,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没有对错的,只不过是视角不同,立场不同,而这些也是建立在拥有一定的知识量的基础上来说的,如果我讲的你听不懂或者似懂非懂那么交流就无法继续,我希望看到更多的思想,而这就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书上的东西不一定是对的,但你连书上的东西都不知道怎么知道它是对是错,知识储备永远是第一位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如果没一个人都有这个想法,那么我们至少不会随波逐流,祝各位早日成为超人,以后我都不会回复了,大家开心就好,真理没有对错,只有适用范围
【回复】看到这个长评深有感触。人类认识世界一定是需要一定的基础和经验的,无论这个基础是物质性还是精神性的。同样我们在建立心智模型的时候也应当这样的。我认为UP主提供的思维模型就是一个基础模型,是一个来自他人的精神性的经验,而他给出的只是一个雏形,之后是继续丰富这个模型还是彻底推翻,决定权其实仍然在接受者身上。我的观点和你类似,就是一定要怀疑,但是怀疑应该是在有了一定思维基础的前提下展开的,在完全不清楚概念下的怀疑,叫杠,而在严谨思考下产生的怀疑,才能催生进步,催动思维迭代。我这里还是很主观了,现在脑内已经开始在怀疑自己的讲的这段话是否可信(我杠我自己?)为了停止它继续发散,我还是收束一下,定义一个大前提,人总是要相信一些什么的,否则就会滑向虚无的深渊,而UP主所总结出的这部分内容恰恰是我认为可以相信的。先信任,建立模型,再感知,打牢基础,最后怀疑,推翻OR升级。大致是这样。刚看完视频和你的评论,有感而发,现在想想其实我们的观点本质是一样的hhhh妈耶打了好长一段话
【回复】B站的长评一般都比较有趣。[小A和小B_吃瓜]
账号已注销:
真是B站的一股清流,不过也不知道这个系列能做多久,这些年已经见过太多有才的新人UP然后慢慢消失在我的关注列表里....... 剖析词语,严格定义,都很好的在视频里体现出来了。可以避免评论里很多不必要的杠,这点做得非常用心了。 当然只有爱生活和认真生活的人才在认真的做自我。 加油,继续下去,不管遇到了什么也不要断更啊。至少,在要结束之前,希望能好好的做一期告别或者完结的视频。 不要向网络小说写手一样太监就好(笑~) 理解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要不要表达和争论都是个人的事情。 评论少点力气去打字好好的修身修心不好么~

【回复】有哪些有才的up,能说说吗,过气也行,我看他历史的
【回复】回复 @15545274622_bili :Yjango
【回复】回复 @极致的善良和简单 :请问这个怎么加嘞[保卫萝卜_问号]
黄瓦:
我博士期间的学术训练的结果就是确保自己说的几乎每句话的每个词都是well-defined。并且不要随便把不熟悉的东西归纳成概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于是根本看不了辩论,他们说的太快了,又是自说自话的文字游戏,像小孩子吵架。

【回复】没错……感觉就是自说自话,明明双方都知道自己的弱点,偏偏就不肯承认……还要强行压倒对方……我个人也没有辩论的才能,无法做到为心中反对的辩题辩护,所以说辩论是比赛,是有规则的竞技,不是探讨真理。
【回复】辩论这个东西不是学术研究,出发点并不相同。而且辩论有固定的流程,你的这种意见反而说明你并没有一个well defined辩论概念
【回复】我和你观点差不多,并不喜欢辩论,如何争取“对”是很厉害,但强制说服对我的思考没有什么意义。不如双方先定下一个概念,一条一条对比,这样也没有火气,只是单纯的讨论。但是辩论这一类的交流方式特别流行……说着说着就不是什么是对的而是我是对的了,真是困扰。
黑之哩咕:
关于如何能说服某人……我想说点比较现实东西,曾仕强教授说“中国人是很自我的人”。更有意思的事在于,尤其是熟人或者某个团体中发生的,那就是“别人说的我都信,你说的我都不信”说白了我觉得这方面更多的是心理因素,比如“你什么水平我会不知道?你还想教育我?”就类似这种思维,在这种思维下,即使你说的是真理,也别想让对方听进去一句话,因为他不是在听话的内容,而是在本能的反驳你。尤其是一些很有意思的场景,比如你说某一个观点后,A不同意,结果某个权威说出这确实是正确的观点,当你搬出这个权威的时候,A还是会嗤之以鼻,觉得你只是在拿别人的成果装x和你本身无关。这就是思维的关键所在“我不反驳真理,我只反驳你”。就是这种思维早已定型,大多数的群众都接受过教育,都在这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活着,“怀疑”就成了常有的事。说的更阴谋论一点,大多数人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某种自尊,哪怕变成杠精也在所不惜,“如果我认同你,就等于认同我的无知”这种思想就会充斥脑海,我不相信这个时代还有谦虚的年轻人,大家都有傲气,都有虚荣心,然而就是这种虚荣心,成了认识世界的一大阻碍

【回复】其实我想说的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卖给老年人保健品,你一而再,再而三的对父母说,那都是骗人的,结果你的父母还是对你翻白眼“你懂什么”说白了就是这种思维,要让现在的年青一代由衷的佩服上一代的名人,很简单。但让这些年轻人由衷的佩服一个同龄人,很难。说白了,这已经可以上升到一个民族的虚荣心,有多么可怕。我倒是挺想让up做做这个方面的内容。
【回复】我个人来说的话,这就是两个事,一个是你怎么说,一个是他怎么听。怎么说是你自己决定的,怎么听是他决定的。首先应该确定一件事,就是你劝别人的这个事,是一个有必要的事么,如果这件事对对方就是个冷知识,对方肯定是在想你是不是在装x,因为他用不到,的不了解,甚至不愿了解,那他干嘛一定要听你的。确定这是对他有所影响之后再说下面的。然后彼此建立更多信任关系。举个例子,还是父母被忽悠这件事,如果你成长到一个成熟的年纪,有一定经济实力,有一定决断力,在家里其他事物上也比较圆满,那么你在家里的话语权就会无形中增大。同理,让朋友觉得你是靠谱的人,让上司觉得你是有担当的人,让下属觉得你是值得信任的人,都会给你的话语加能量。当然我这里说的都是正经事,不是所有话都要反复斟酌再说,那太累了。归根结底就是,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提升自身实力。我想一般的人都不会拒绝。除非他是死不嘴软的杠精,如果他是这种人,你就不要劝他了,吃亏多了自己就改回来了。[2233娘_大笑]
【回复】回复 @玉清原始妙道上帝 :其实我下面有一点补充很重要,就像我说的,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说,自己很崇拜某位古人,或者某位前辈,但是我们绝对很少有人说“我由衷的佩服我的同学,我的同事”是打从心里佩服的那种,基本不存在,因为这就是所谓的“怀疑态度”,现在的年轻人都有一种傲气,哪怕他故作谦虚,也会在不经意间显示自己的傲气,就算这个人真的很虚心求教,他自己的心里也会为自己谦虚的态度而自傲,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就是这份虚荣,成了认识未知最大的阻碍。从小我想正常的父母都会说“你不可以是最后一名,甚至你要是第一名,不落人后。”我见过不少,尤其是群友,看一些杂七杂八的书,不为丰富自己,只为装逼,与别人聊天有谈资,有装逼的资格。说白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对观点怀疑是种好事,但因为自己的虚荣心而对所有人的怀疑,就是坏事。
怪奇异:
赌一把,这期有杠精退散效果……内容过于硬核[蛆音娘_滑稽]

【回复】你想多了,看的人少而已....(强颜欢笑
【回复】回复 @汤质看本质 :抓到一只在杠粉丝的up主 哈哈哈[doge]
【回复】大家好我是杠精我来……我来给大家倒杯水(`・ω・´)
难于上天:
我之前和同学看了一期奇葩说,之后就对此本能的排斥,本来我以为是因为我对辩手的能言善辩嫉妒,现在我才发现是对辩论本身的厌恶。任何辩手拿到任何辩题不管正反都可以辩论,通过定义辩题的概念影响人们对一件事本身的认知,虽说能锻炼大家的思维能力,但对人类认识真理的过程没有任何帮助。

【回复】我讨厌奇葩说的原因有点类似于这个啊……曾经有个女人问托尔斯泰要怎么过一个有价值啊有意义啊的人生?托翁特别反感,觉得这个女人很虚伪。追寻美的前提是知道什么是美的,或者说至少有个对于美的探索欲,而不是去问名人以求找到一个有逼格的所谓有价值的人生活法。我觉得奇葩说的辩论就有点类似于这种情况,为辩而辩,它的辩论没有那种竭力为人生社会种种问题寻求答案的热望,而只是比拼谁比喻贴切谁逻辑清晰。
【回复】回复 @咕咕羊蹄 :你的喜好我无权评断,只是想说几句公道话...辩论赛或者奇葩说,本身其实并没有去标榜自己是“真理之辩”或者低一点说“学术讨论”,因为时间和立场的局限性,它能呈现的确实更多的是说服力的表演,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值得推敲和学习的能力呢?就像up视频说的,诚然这都只是玩弄概念的游戏,但它确实能教会我们如何“说服”,以及从反思中,学会警惕被“说服”。 你看用这个角度来看待辩论或奇葩说,会不会让你有一些改观呢?[微笑]
【回复】回复 @Trrishula :[doge]我也没说奇葩说没价值啊,肯定是能学到东西的啊,我就是不喜欢啊
Mingの视觉日记:
趁只有我这一条丑陋的评论时,我想说一句,不是什么up主的评论区都值得一看的,来关注厉害无比的汤质,请拿刷评论区的时间去思考。

【回复】回复 @丶奈流 :UP视频质量和评论区的质量还是没有必然的关联吧,总之,这么久b站待下来,真的可能视频质量越高,评论越唬人,不一定给你正向的收获,可自己的独立思考却是必不可少的
【回复】正因为是汤质的评论区,才相信有更多值得一看的评论不是吗?
齐栎i:
总结一下up这期内容嗷。 我们在别人论述的时候会过于关注逻辑链,因为对于整个观点的证明看起来是基于逻辑的,但其实概念混淆可以导致在逻辑不出错的情况下推导出看似正确的结论。 补充一句,我觉得逻辑玩的六,也很容易骗到人。

【回复】逻辑混乱会给人“哪里不对”的感觉....细微概念混淆往往不会。
【回复】回复 @Ommmmmmmm :在知乎看大V回答时,我就会这么想,他们会不会在看似逻辑清楚地框架里,有意夹带私货(无事实的思维混淆不算哈),引导看客的思维。但我不够有洞见,往往找不出来,顶多是觉得哪里怪怪的
【回复】回复 @汤质看本质 :我认为对于多数没有受过此类教育的人来说,往往察觉不到论证过程中的逻辑混乱。
求圣心:
先被更高级的东西洗脑自然不会在被低级的东西洗脑了

【回复】要想判断高级还是低级不是也需要一个有水平的认知能力吗_(:з」∠)_,,还是需要已经拥有大量知识和认知能力了才行。尤其是当高级和低级的差异不是很明显的时候,,就更难判断了_(:з」∠)_我感觉好心累
抽烟斗的男孩:
up的哲学学的好好,悟性很高讲的很赞,学习啦。但是看了几期有些不赞同的地方;人类历史不是历史哲学,所以应该是更完整更包容的层面来讲,如果以问题的形式来回答:今天的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那么答案UP的答案或许可以适用于一部分人,但并不能适用于所有人。就如同历史的概念,历史的概念不是形成现在世界的表象,而是过去时间真实发生事物的客观描述,但是因为过去的无法完整观测,或曰史料的片面和缺乏,同时存在基于现在的历史观,也就形成了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结论。怎么办呢?我觉得,对于事物的了解的机位越多镜头越广,就越能接近事物的客观存在,换句话说,UP的人类史观就如第二期节目所讲,不可能也不存在完美的史观,当然我们不追求完美,只希望更广角的镜头和更多的机位来接近本身。所以如果UP主讲哲学第一期节目较好(不说很好是因为在只在逻辑的层面也不禁完整),如果主讲历史,还需要更多的视角。

灵文隐士派-纳兰清茗:
看到标题,我感觉自己做数学题终于能轻松点了,结果一进去……[灵魂出窍]

羊腰子的功效:
看这种视频非常害怕,因为时长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但转念一想这样似乎就什么都没学到

【回复】思考了就学到了,不用害怕,一切都是在进步中成长
【回复】你点开这个视频可能是为了获得“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洞见的人的具体步骤”,那你可能的确没“学”到什么,但是up主讲的是更低层的东西。
【回复】这就涉及到你对“学习”这个概念的定义。
KTYNIRS:
果然,一场好的辩论的本质就是概念操作的艺术

【回复】看本质的微信群聊:wqm00544。[嫌弃][惊喜]
安眠觉:
那个奇葩说的辩论,共享知识那边的“知识”是拿来追求真理的工具。而反方则把“知识”当做真理本身。所以他们两方说的其实是不一样的东西,只是模糊“知识”这个看上去简单易懂的词语,把两种都可以用“知识”来概括的东西混合在一起。其实根本就是鸡同鸭讲

【回复】总结 多学习,多思考,多运用
【回复】如果是真理的知识,其实已经包括了唐僧的整个经历过程,她把知识等同于了经书,但是知识包含了整一个事件,所以确实是鸡同鸭讲,但是观众难以区分,陷入两方都有理的境地
动之恒衡:
奇葩说看了几集就弃了。 不是为了解决问题的讨论, 而是为了辩论的煽动,纯粹是对智力的浪费

【回复】回复 @放下影法師 :能从中汲取到有用的东西这很好。 我厌恶的是他们的辩论从来没有就问题本身深入过,双方辩手基本都在讨论不同的东西。这也就演变成最后的夹杂不清。 就比如现在我们现在持有不同的观点,我听了你的说法觉得部分有道理——能够获得不同的视角这很好啊,那么讨论的问题本身就进一步深入了。 但是在辩论中,没有人会认可对手的观点,问题一旦有所深入就又会绕回原点。
【回复】积极虚无。万物皆虚,万事皆允。
【回复】我觉得多了很多思考的角度诶。看完之后选取自己觉得舒服的角度去执行就好了。这是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奥妙。 可能你自己本身的信念比较强烈,有坚定的三观了吧。

心理学 奇葩说 趣味科普人文 看本质 心智 认知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