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辈子见过最好的学习方法 | CLT认知负荷理论 | 汤质看本质

作者: 汤质看本质分类: 校园学习 发布时间: 2024-04-03 18:36:17 浏览:195590 次

我这辈子见过最好的学习方法 | CLT认知负荷理论 | 汤质看本质

MTAlexKen:
记得以前不知道在哪看过一则新闻,说是一对外国夫妇搭建了一个难易度评分的网站,旨在把世间一切事物、行为拆分为认知负荷极低的傻瓜步骤(列如砌砖、刷墙),从而增强决定做某件事的自信心、改善拖延症

【回复】不知道你说的是究竟是哪个网站,但是找到一个一样用途的~wikihow 引用一下他们的介绍:“wikiHow是一个吸引了成千上万人参与的全球协作平台,大家都怀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教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人学会做任何事情。” https://zh.wikihow.com/%E9%A6%96%E9%A1%B5
【回复】回复 @汤质看本质 :哈哈哈哈哈哈!《赶紧的》 大家都很饥渴!!!真的赶紧的!!!我蹲蹲蹲!!!
赛先生不可能这么可爱:
感谢up分享这么重要的理论,这个认识对我来说真是醍醐灌顶。我高中数学老师是个特别牛的人,他可以高三接手全年级倒数第一的班,带到全年级第三(第一和第二都是他带的)。毕业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他的教学内容,总感觉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又说不出来,现在我明白了。就是这个认知负荷理论!!!!!!

【回复】回复 @汤质看本质 :他上课经常说只教15分钟,特别精炼没有反复的解释,后面30分钟是他精选的例题,做着做着就下课了。我们全班上课感觉就是时间过得非常快。
【回复】回复 @赛先生不可能这么可爱 : 我高一物理老师也是每节讲课就十五分钟,先简介,描述一下问题,解释一下概念,出人意料的是我包括很多同学在这样的学习下物理成绩都挺不错,但是可惜高二分班没有分到那个老师授课的班加上对后来物理老师讲解冗杂的厌恶导致直接从95分的物理掉到了60几分
【回复】我想认识这位数学老师!
AI全文总结:
课代表总结:这个视频深入探讨了学习的底层原理,特别是认知负荷理论。核心观点是理解的达成依赖于记忆和理解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理解不等于记忆,理解是对记忆的加工和扩展,涉及记忆组块化和常识记忆的作用。视频提到了教学策略,如去除冗余、分割任务和交替实例学习,比如通过简化说明书、分解作文任务和利用相似问题练习。通过这些方法,教师可以降低认知负荷,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处理复杂的知识。视频最后指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以适应性的教学方式促进理解和学习。 --本消息由@AI视频总结 召唤,召唤工具点我自取

【回复】回复 @汤质看本质 :可省流助手也是一种降低负荷的方式么
【回复】烦死你们这些省流小助手了,能拉黑吗
【回复】[doge][doge][doge][吃瓜][吃瓜]我觉得不错
红石冠投:
我们如何理解复杂的事物? 1. 理解以记忆为基础 2. 记忆+意义=理解 3. 工作记忆不足导致理解困难 4. 组块化:是指将小元素打包成大组块的过程。经过组块化,只需很少的短期记忆资源,就可处理非常复杂的信息。 5. 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如何将知识掰开揉碎? 优化认知负荷的策略:(哇!这几个方法我都在写作中用过,模糊的用过) 1. 去除冗余。去除学习材料中的多余元素,来达到减少认知负荷的目的。 2. 分割复杂。 3. 交替实例。先呈现一个解答的示例,然后立即要求学习者解决一个“内容高度相似的”问题。(实例→相似问题→实例→相似问题……在这个循环中一次只添加一个变量) 步骤: 1. 关联前知识 2. 赋予意义 3. 新旧知识的区分

【回复】我知道了,以后学习我要做到: 1.多巩固旧知识(减少工作记忆压力,组块化)复习 2.提前得知类似知识很重要,平时多学前知识 3.去除冗余,可以用AB代替复杂名词等 4.元素交互性强难理解,要(拆解和)循序渐进(个人认为元素交互性强记忆深刻)没有笨学生,树立自信 5.交互实例,多做变量少的题能够理解 (未来是AI的未来,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回复】人类理解复杂事物的前提建立在对简单事物的理解之上,理解的本质是大脑中有需要的神经元,因此要理解大的事物,需要对小的事物进行总结,就像起高楼要打地基,要学画建筑得先会画几何体。而构建的方法,一种是文字语言描述,另一种是抽象的经验总结,这里所说的交替实例的本质就是第二种,通过对旧例的总结预测新例,这是在语言出现前人类最基础的归纳学习方式,这是最基础的人类学习底层逻辑
【回复】这期视频中涉及的方法,基本上都在数学中有相似的处理思想。 最大的难点在于目前的学习材料极少有这样格式的,如果自己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只等着这种格式的现成材料喂到嘴里,就基本上没法学习了。不过AI的出现确实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在某些调教方法下,确实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资料收集员和教师。
奋斗路中:
解决了一个困扰我许久的问题。 我是那种从小到大成绩都非常好的学生(高考省排550+),在很多人眼里,我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我从都没觉得自己别人聪明咋咋。我堂弟学习成绩差,但是他在搞一些小创造小发明的时候迸发出的那种智慧,总会让我觉得如果他认真学习,以后一定能成为一个很厉害的科研工作者。 但当我意识到并问他为什么他们不好好学习的时候,他们的回答是“我学不懂”。现在想想,因为小学打基础的时候没认真,导致缺乏了非常重要的“前知识”,这就像引发了多米诺骨牌一样,导致后面绝大部分知识,他们都不能很快接受,即使短时间懂了,也会很快忘掉。自然而然,他们就生出了厌学情绪,变得不爱学习,变成了大人口中“不是学习的那块料”。我那时不知道这个理论,但我也意识到了其实并不是我聪明,只是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也就是构筑“前知识”的时候, 我认真学了,所以我能在后面的学习游刃有余。所以我一直觉得,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好不好,他刚开始学习的两年,也就是启蒙教育的那段年龄,是最重要的,足以影响一个孩子一生的学习方式。

【回复】我也像你一样,从小理解能力比较强,一直觉得是天赋,但是现在想想,如果没有先前知识的积累我完全做不到理解和推出后面较难的知识,基础学习真的很重要[OK]
【回复】所以这是继“门当户对”之后,“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又一个老话被兑现又一个正确的普遍性认知。[笑哭]有限的生命根本没办法收集完嘛[思考]
【回复】学习习惯很重要,有的人学习方法科学,那就是学得快记得牢,有的人学习方法不科学就肯定效率低。如果大家都没有指导自己摸索学习方法,成绩应该符合高斯分布。
猪笑天不笑了:
纯自学过很多东西,比如编程、画图等等,学得都挺快挺好,分享一下我的学习方法[呲牙]我认为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联系”,比如编程输入某条命令,电脑能够立即将结果反馈给你,因此你能马上知道这个命令意味着什么,然后只需要记住这个“线索”,而不是通篇全部记住(反正我自认为我记忆力挺差,所以只记“线索”),不断的重复“建立联系”与“记住索引”这两个步骤,你可以快速学会一切东西。。。反正我是很反对通篇记忆的,纯粹浪费大脑资源[呲牙]

【回复】回复 @默念九十九 :差不多,通过不断的建立联系我已经把它学会(就像游泳动作一样只要学会了一辈子就都会了,生疏的时候只需要复习一下就马上熟练,这是刻录在“神经网络”里的不会浪费记忆空间[吃瓜]),记忆只要记住它在哪里就好了,下次需要的时候能快速找到。。。当然如果记忆力超人,能全部记住所有的东西可能效率会更高,反正我记不住
【回复】回复 @默念九十九 :通篇记住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的需求只是1个功能,通篇有10个功能。而且呢,这10个功能之所以会出现,也是因为需求。 这在工作中就非常容易体现了。交给你一个任务(要使用工具A的a功能,工具B的b功能等等,这个要使用的部分一般在工作中要自己查找问人得到),你不可能把所有工具的说明书从头看到尾,时间不够。因此,你会查找这个任务下所需的工具那单个功能进行学习使用,最后把学习这些功能组合,完成这个任务。 经过这个任务过后,你对这些工具有一定认识,后续也可能会在别的任务突发奇想用上其中某个。再后面,由于熟悉a功能,a1功能和原本的a功能也不会大相径庭,在某些时候你会出现这样的想法,进而学习a1功能。(这个过程就类似于视频里说的组块化,原本工具A你只会a功能,后加的a1功能与功能有联系,放在一起更方便理解) 因此,学习技能更多的是基于需求,知道自己要什么,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完成后大脑也会给一波“我真是个天才”的多巴胺快乐反馈。这样更容易学会
【回复】回复 @CEQ0521 :建立知识图谱,就是像地图一样的东西,理解核心的概念,然后根据这个概念将相关的知识串联, 最后回忆起概念将可以知道其他相关知识。相关知识不需要记住全部,只需要用到的时候快速找出来即可,这样借助遗忘可以更加清楚的知道哪些是重要的。
曹小碗Eliot:
建议大家学习一下Coursera上的Learning How to Learn,很好的一门课程。

【回复】【【53集全】加州大学女教授 Learning How to Learn(中英字幕)-哔哩哔哩】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x411Z7LV?p=2&unique_k=114514
【回复】谢谢你的推荐,爱来自福建[doge][脱单doge]
邵邵12:
人生意义为什么是一个劣质问题 即使没有答案 但因这个问题带来的思考也可以引领着我们的生活。。。所以这里的学习方法适合学习实用技巧与学科 但不适合成人过好生活。。。从这个角度说 我觉得我在这个视频里学到的是冗余信息。。或者有人可以给我举个例子,如何用这里的方法学习 孔子的智慧并运用于生活?仅举例,其他任何提高生活幸福度的都可以

【回复】希望12同学不要被评论区和up主的攻击性言论打击到, CIT作为一种典型的解释型理论在指导现实问题尤其是现实改革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天然不足;说回理论本身,心理学细分领域的解释理论在量化问题上的困难导致量化种的普遍混淆比比皆是,对心理学文献的引用需要格外谨慎,这点在学界都被诟病更不用说互联网了; 认为可以用这种解释型方法论横扫一切的人在现实中是肤浅且可笑的,但互联网让大家都更自信。 CIT背后真正指向复杂科学领域,脑科学&复杂网络等的交叉; 回到你的回复上,你在考虑人的幸福问题,这是在CIT的分析框架之外的,实际上CIT理论是有一个“存在认知资源”这种倾向性假设的,所以up主在这种框架下可以很自信地表达类似“成人相对孩童有认知差距,而这一点是由其以及掌握的知识决定的”,而这在许多研究中被视为一个明显的错误,因为这种观点里对于“知识”的定义是狭隘的。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幸福等人类体验感兴趣又接受结构化的认知方式,阅读荣格也许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实际上CIT理论在实践中的一个重大陷阱就是缺乏批判性导致的创新匮乏。某种意义上CIT更像分析一个以人为比喻的计算机,计算机存储与人脑记忆的相似性很明显但这也只是一个比喻。 我个人的主观倾向是,批判性的运用(不是分析而是运用)任何一种理论才是获得“知识”的真正途径。
【回复】学得潦草,表达欲还这么强,建议篇幅减半重说一遍
【回复】另外给up主几个建议,如果是真的想把满腹的知识更好的用才华分享给大家。1.一些背景的名人和理论可以适度加工下。如果他们是谁,他们的概念本身并不影响其他人来理解和运用他们的结论的话。他们复杂的概念就像例子里的图形旁的文字标注,反而要占用普通人有限的大脑内存来去理解,有的时候不是那么必要。2.可以根据目的来切割知识内容。类似,比如家长如何更好的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作为职场人如何提升职场技能。不同类型的人 看到的信息是更贴合他们当下的处境的,也更不容易成为他们的冗余信息。(还不是家长的青年人看到孩子学习数学的详细过程可能会无感。)
DesphySallau:
记不住是因为不理解 不理解是因为缺乏理解的背景知识 导致阅读过程的认知负荷比较大 这也是为什么阅读感兴趣的内容更容易记住 很好的理论,也在想为什么之前没有看到,中国式教育脱离实际缺乏对学生的理解也是老生常谈了(基本全靠教师个人)

一生甜菜:
我作为一个老师眼中聪明的人,我想说该视频点明并完善了我之前意识到的一些想法,简单说就是:把问题简单化,清晰化,条理化。例如遇到引入复杂材料的题,我一般是找关键词并定下它们之间的大概关系,例如a和b正相关,用画圈来标记ab,b和c与ab负相关,用画线来标记bc。总之,用不同的记号指出并分类多种概念,这十分有利于快速理解。我悟的差不多了,该视频点醒了我,我非常理解并支持这套理论

【回复】最终的导向就一个 符合大脑运行规律
【回复】真觉得早点意识到这种关系是一种天赋,我是在工作后才发觉的。
风格bonjour:
前知识的前知识缺乏会摧毁教学,因为学生不明白教学本身有什么意义,假如毫无进展,或者一些挫折会导致对于记忆的厌恶,从而设定它是坏的,不好的,以至于厌恶学习。 我觉得之前的听过的一句"先要有一次成功的体验"大概这句话吧,很重要。

【回复】自我效能感会通过完成一件又一件的小事建立,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成功,都会作为重要的人生体验刻进骨子里。成功的次数多了,就有了底气,有了安全感。
【回复】回复 @从过去和解 :知识的知识,是自我的知识,自己对知识的体会,
【回复】回复 @从过去和解 :我自认为是元认识的泛化, 或者黑格尔的扬弃理论
轻琼冷絮:
课程笔记 1.去除冗余。我觉得很多国内教材比国外教材差的原因也是过多的冗余信息,很多时候一句话都是不通顺的(难道是直译?),很多时候又在细枝末节上大做文章,这极大加重了学生的认知负荷。并且因为国内教材大部分是对国外教材的二手加工,所以又有更多的二手冗余。所以如果有条件我尽量不看中文教材… 2.分割复杂。我觉得自学最大的难点就在这里,怎么样建立一套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如果教学内容超出学习者认知负荷,学习者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并放弃。这个我觉得真的很难,因为最好的教材也只适用大部分人。我看教材很容易出现这章看不懂,得看了下一章再反过来看这一章才看懂的情况。所以我看书尽量都囫囵吞枣看一遍,再一遍遍加深理解。 3.交互实例。我做的最差的部分,因为好多教材没有参考答案,愤怒!所以我都跳过做课后题… 4.打算试一试Ai和Up的课

【回复】第三点不错,通读后再认真学
limiaobit:
Up主讲得好!我也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作为视频的一个案例。我看专业论文时,先看题目,了解描述对象是什么,然后看文中的图和表,最后看作者的结论,这样就算读过第一遍了。如果看不懂图表或者结论,我才会看相关的文字内容,也就是作者的分析理解,这就是第二遍阅读。从了解具体知识的角度出发,这样两遍的阅读就足够了。如果想要了解专业整体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其他研究者的思考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专业英语论文的写作格式和语法惯例等,才需要第三次阅读,从头到尾、一字一句,遇到每个不明确的名词和概念,都要找到相关资料学习,这样的阅读工作量庞大,但是隐性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最大,而且往往还有意外惊喜,突然想明白了一个之前不能理解的问题。

呃呃呃13:
老实说这个视频在"认知负担"这个主题下, 也给了很多认知负担. 整个视频三十分钟. 十分钟讲组块表征联系相关原理, 人对知识理解的泛化是没那么强的, 大部...

赵wk:
up主介绍的认知负荷理论,澄清了我很多上学时期说不清奇怪的矛盾心理。我曾经非常不情愿,很傲慢的不想 干一个实例加一个类似问题的练习,因为我一眼就会,太简单了;但是到考试的时候我就泪流浃背[藏狐],题目中的一部分元素是相较简单的,但是它数量之多以及它们相互组合,使得我没有剩余的脑力去进行假设、猜想、尝试,在把许多容易写出来的推论后。 在认知负荷理论中,把许多简单的元素以及它们的组合拉入长时记忆中是解决复杂问题重要的基础。有趣的是,这像极了在工地搬砖,因为就是绝大部分人通过长时间练习都能做到的。难道没有办法把“认知的搬砖”进行避免或者提高效率吗?我不知道[疑惑][疑惑][疑惑] 不过有一个有趣的猜想,足够多的简单的实例与类似问题的练习会使,你认知的基本元素有着更强的质量,这种高质量会在哪里显现呢?在面对本身结构就复杂的问题时,你基础元素的质量越高,更容易想出独特的视角和奇思妙想。

【回复】可能真没有办法避免认知的搬砖,除非脑机共生
姨妈大da:
我打小就是这么做的,读题只看数值,验证时举一反三,写程序提前思考代码组合。做事喜欢探寻本质,然后组合创新。 当家教的时候也给学生说过这种方法,原来有系统的理论啊

【回复】什么是验证时举一反三?
qwasdfghjkk:
我理解最厉害的表达是深入浅出,可是这个视频有点堆砌名词,重要内容没有重复和突出,语速也过快、语调太平,如果能优化下语调语速就最好了,听起来有点费劲。

【回复】听起来费劲是先验知识不够,你对这块背景知识太少或者之前没关注过这块 自然就吃力啊
【回复】想表达地精简无错又无漏的话,确实应该尽量少的使用专有名词或专有名词可以一听就理解所指代的东西
【回复】回复 @qwasdfghjkk : 因为这个视频需要有一种牛逼感,让观众崇拜up主,达成这个目的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讲得非常好(这个很难,几乎不可能持续产出),二是故作高深,不说人话,用一种模糊的表达让人似懂非懂。不过这期内容还可以,我不喜欢up主的表达姿态
VM_小呀小黑羊:
为啥up讲的那么好却不应用到自己的视频里呢?[笑哭]不感觉冗余有点多吗? 不过还是谢谢分享,看来应用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

【回复】可以的 用到自己视频中
森影骄星:
多少有些感慨啊,如果当年遇到了这样的数学老师,这个世界上可能会多一个理工男,这个章节的主题是理解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深度理解是如何达成的,如何比别人想得更深...

人文 心理学 学习 教育 学习方法 记忆 新学期多点新知识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