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层次是可以提升的吗?怎么做到思考有深度?

作者: 老蒋巨靠谱分类: 人文历史 发布时间: 2020-06-07 11:30:29 浏览:704334 次

认知层次是可以提升的吗?怎么做到思考有深度?

智能路障:
在这里补充一点自己的心得。 主动去思考去琢磨,这其实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原因老蒋视频里说是神经活跃度,但我更喜欢称之为天赋。往往跟天赋扯上关系的事情,真不是说训练就能提高的。就像你再怎么训练跑步能力,也不可能跑得过职业选手一样。 但是这个东西确实是可以提高的,我的思维能力几乎全是在以前做生意打拼的时候得到的,现在24岁,回去看自己20岁左右写的东西,其观点之犀利思维之流畅,让我自己都不敢想:这居然是我以前写的东西?我感觉随着年龄增长,你不去经常主动思考,思维能力反而还会下降,所以视频说25岁以后思维定型,确实是有一定道理。 所以也建议大家去从事一些主观能动性比较强的职业,这样你会在工作过程中不停的锻炼自己的思维,我以前在游戏里赚钱,免不了总要分析游戏的经济体系,所以对经济的理解和思考能力一下子就被锻炼起来了(废话,不分析这个东西分分钟被当韭菜割了),虽然我到现在仍然有很多经济学专业术语根本看不懂,但是后面再把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看,发现阅读几乎没什么难度,毫无障碍,他讲的我全都懂。 所以这是书里的观点和自己的经验相互印证的一个过程,而如果我没有那段经历,毕业早早就去打工做一颗螺丝钉,肯定不可能锻炼出来这种理解能力。像老蒋这种遇到一个事情,自己可以主动去思考去琢磨的人,因为天赋问题,在社会上还是比较罕见的,所以去从事什么职业其实非常重要。 最后再来说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去看5分钟读一本书、看一个电影完全没有任何必要,这是一种省略了过程直接得到结果的东西,这种东西看多了思维会变得懒惰,我自己也做一些书籍拆解节目,20分钟在B站算长了,但是20分钟的稿子,也只有8000字而已,虽然我每次都想尽量把作者的推理过程还原出来,但一本几十万字的书,8000字能讲什么。所以我也对大家说,我这东西完全是包装着学习外衣的精神鸦片,没什么价值,还是会推荐大家去买那些书。于是得到了卖书UP主的称号。 看书也是分方法的,如果你看书非常注重叙述与表达的流畅性,稍微晦涩一点的书你就不爱看(其实我就有这个毛病),这其实是非常要命的,跟爱看视频一样,说明你还是喜欢逻辑跟着叙述者跑,需要多看一点看起来很困难的书。不过假如完全看不懂,两眼摸黑,也没必要去读,浪费时间。

【回复】回复 @老蒋巨没谱 :不不不,对比老蒋我可没啥天分,反而分析一个事情总是力不从心。完全是靠后天BUFF才能写一些东西,私信问老蒋怎么提升分析能力的,就有我一个。[酸了]
【回复】路障的经历是对我来说太匪夷所思,老蒋给的几个角度里面,感觉路障靠神经活跃度一项就弥补了其他几项在早年的缺失,这确实是足以称得上是天分、天才了。不过一般化的培养思路还是应该按照多个角度并行培养,这样才容易一点。如果老蒋真的用天分这个词的话,我觉得会在一定意义上否定教育与自我追寻的意义。(超佩服路障的)
【回复】发现了一个大v哦,确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真不是一句废话,想得再多再深也无济于事,得做,实践完才能内化,不然想再多也白瞎
栗栗喵喵酱:
书籍推荐: 《心理学与生活》 《曼昆经济学原理》 《性学观止》 《社会学的邀请》 《刑法的私塾》 《天真的人类学家》 《万历十五年》 《哲学·科学·常识》

【回复】《人类简史》可以看看,读起来也很有趣[OK]虽然到现在还没读完~
【回复】再来一个《枪炮、病菌与钢铁》能刷新三观[墨镜]
【回复】书单是老蒋视频里推荐的(๑`・ᴗ・´๑)
颍川李主簿:
思维活跃度: 1.思考一个问题的沉浸状态,有多深,有多广 2.有足够多的信息量(思维素材) 3.能够搭建完善的思维框架和结构化 建议 1.提高对人文社科的思考(25岁前) 2.每天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思考 3.信息量可以碎片化,搭建思维框架不能碎片化 4.读书是反复的权衡,揣摩,推演 5.读什么书:启蒙时代的书,介于教科书和大众读物之间的书籍 6. 具备一定的创作和写作的能力 可以分辨信息的真伪 信息质量的差异和创作者的意图 表达方式本身影响你的思维过程(现在年轻人的碎片化表达) 推荐书籍: 心理学与生活 曼昆经济学原理 性学观止 社会学的邀请 (个人化的) 刑法的私塾 天真的人类学家 万历十五年 哲学 科学 常识

【回复】你就是老蒋讨厌的那种总结[doge]
【回复】谢谢你的总结!总结真的很重要,是对前文内容的一个回顾。 真的好讨厌有些人看了一个视频,就对其他人的习惯进行价值评判。好像自己又什么都知道了,举世皆浑我独清,真把自己当屈原了?多多对自己进行评判和要求,不要对其他人指手画脚。
【回复】第2条第3项,不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思考,而是要把碎片化的时间整合成一个长时间的沉浸式的思考,才更有价值。
狂岚の诅咒:
看老蒋的视频越多,就会发现他给出的那些建议对年轻人是真的很有帮助,当然,只限于那些有勇气去做出改变的人。 不用我举例了,各位可以平时在点开热门的视频后去评论区看看,绝大部分评论区的第一排,那些高赞的评论,都是些无意义的搏眼球的大白话,要不就是玩梗的。。。这个现象由来已久了,我觉得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不是说发言就一定得有意义,因为个人的见解往往是主观的片面的,就连我现在的留言也是基于我个人的阅历做出的总结,但那种玩梗或者跟风点赞的大白话,可以说是污染了评论池的环境。 真正有想法的人,不愿意去花时间提供自己带有见解的看法,因为从几年前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那些有见解的评论,会有大量的杠精和喷子在不断消磨着别人的耐心,我反正是越来越难在评论区的第一排里找到有独到见解的观点了。 接着就是恶果了,越来越多新入站的人,就算有自己的见解有想法,几次评论区被围攻以后,也开始畏首畏尾,不愿意说话了。。。大家更愿意去说一些大白话,ZZ正确的话,或者干脆玩玩梗,不得罪人,博众人一笑,还有几千赞满足下个人的虚荣心。。。 我不排斥有不同观点的人来进行探讨,哪怕激烈点的程度也不是不可接受,但盲目的抬杠和人身攻击,甚至本身就带着发泄情绪的回复就很让人生厌了,甚至还有种小孩子的行为,就是喷完你以后就拉黑,我不知道这种事情做多了他的黑名单是不是能放得下这么多人。 扯远了,拉回主题。我个人还是希望年轻的朋友要勇于表达自己,哪怕自己说的有点片面有点肤浅,但总比你打了许多字又删掉要来的好,改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战胜不了改变时内心所产生的怯懦。

【回复】解构主义,同样有其存在的意义,不赞成里面提到的“玩梗污染评论环境”,这句话看得我很不舒服。我认为玩梗是往绿豆粥里加糖的行为的,加多了是齁得慌不值得提倡,但是不能把梗说成老鼠屎一样的存在
【回复】再补充一点。大部分人看评论区只看热评。每个人也不是住在B站的,看视频的时候往往已经有大量评论了。所以很大一部分有思考的人,能提炼出观点的人写评论不会被看到。毕竟整合提炼是需要时间的。 呃还有就是评论不该肆意玩梗(太过了)专指科普向思考向视频对吧。
【回复】回复 @老蒋巨没谱 :可能是我的表述有些过激了,将你喜欢的东西和另一些存在争议的东西放在了一起,但从我个人的视角出发,目前的评论区整体正呈现一种反智化的趋势,我没有说绝对,好的评论认真找,总能找到一些,但事实是这些评论越来越少。。。
玩游戏不坑的汐冻:
其实,人的认知能力是有极限的 我从短暂的人生当中学到一件事...... 越是积极获取知识,就越会发现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有极限的...... 除非超越人类。

【回复】那么,我不做人啦,JOJO。
【回复】回复 @炮姐床上的黑子 :1 这句话也是梗的一部分(jojo说的) 2 这句话看似玩梗,实际上也是半认真的
【回复】讲真的,人类还是有太多缺陷了所以说DIo没错
加油の嘟嘟熊:
通过老蒋的关注我关注了不少女主播[抠鼻][抠鼻]这属于认知能力吗[doge]

【回复】我朋友看了看老蒋的关注,他说确实很多女主播,没错。[tv_doge]
【回复】这。。。我朋友要我替他谢谢你[doge]
【回复】我朋友想知道是怎么知道的[doge]
我是小火车呜呜呜:
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心态,如果自己急于表达或者急于满足自己的优越感,很容易陷入知识碎片化的陷阱中去,保持平静心态,享受获取知识的过程,踏实构建自己的思维框架,早晚都能脱颖而出,除非你从不社交和表达。

8435261:
年轻人要做到两个存,第一是存钱,第二是存认知。 当然有很多人会说钱不是存来的是赚来的,那么请问,你现在赚了多少?这是一种非常不脚踏实地的观点。 你存的钱的总量是1,认知大小是后面0的数量。这两个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赚钱。 不要被消费主义洗脑,月光只会害了你。拆东墙补西墙的日子不好过吧。隔壁半佛也苦口婆心的劝大家存钱,不要想着暴富,能一步一个脚印的存下来钱的你,就已经战胜大部分人了。 认知老蒋已经告诉你该怎么做了,再把存钱落实下去,你就已经战胜了绝大部分人了。

【回复】看过不知道是哪位的评论说过,一个人的财富是不会超过他的认知的。一个人也绝对赚不到他认知外的钱,除非是运气好。当一个人的财富超过他的认知的时候,社会会有一百种方法收割他的财富。
【回复】回复 @Shawn__Ma :智能路障说过这句话,他在楼上,可以关注[OK]
【回复】回复 @Shawn__Ma :财富是认知的变现,说的很对。顶
MrJamess:
第一次当课代表 主题:怎样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1.神经活跃度:进行纵向和横向地沉浸式思考 2.信息量:与现实经历相结合 3.结构化:建立认知思维模型 建议:1.在年轻时,尽可能多看多思考(信息量不足也可以看—人文社科) 2.25岁以后,进行完整地思考和学习(注重持续性) 3.信息量积累可以碎片化,但建模的过程不能碎片化,建模需要自己进行完整思考 4.认知框架可以从他人理论或书籍中吸取,但需要自己亲自阅读原著(系统性知识从文字中吸取) 5.先读启蒙时代的书籍,从问题的根源出发到现代;读通识性书籍《心理学与生活》《曼昆经济学原理》《性学观止》《社会学的邀请》《刑法的私塾》《天真的人类学家》《万历15年》《哲学科学常识》 6.锻炼自己的创作能力和视角。作用:辅助思考(锻炼表达方式)、辨别信息

【回复】回复 @空军上尉喀秋莎同志 :失业了,刚找了份搬砖的工作[doge]
转着圈圈真晕:
自从看了老蒋,我上撤硕都在思考[tv_doge]

【回复】回复 @伟大的机智君 :欧阳修的“马上,榻上,厕上”
【回复】在?把我家监控拆了[doge]
bigbao235:
小学课文《小马过河》一直给我留有深刻的印象,一边教导我们要学会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一边又叫我们保留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还鼓励我们勇于实践来验证自我。

【回复】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只不过大部分人总是喜欢钻牛角尖,他们不是需要思考,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救世主。
【回复】回复 @顾轩琊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是不用负任何责任的。。。也是最悲哀的。
【回复】回复 @captainslow :你有没有发现,特色文化都是以地区出现的,大到一个省,小到一个小区。传销圣地几十年如一日,就那几个地区?
夜间模式24小时:
今年24,明年研究生毕业。前几年看书只看文学小说,今年开始给自己定的阅读目标是多看人文社科甚至自然科学类的书,因为感觉只看纯文学没法满足我的需求了。另外,开始学习一些新事物或技能(和自己专业无关的),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 我还没有25,还没有开始工作,希望还不算晚[笑哭]

【回复】25岁是一个大概的分界线,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
【回复】回复 @zhooouyishan :我的理解就是非工具的、不会带来实际知识的文学作品。确实,这种文学作品可以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但我还是很喜欢的,感觉可以从中思考人生。
【回复】回复 @Y假不正经 :这个年龄分界线的问题其实值得思考,老蒋说的是他的经验,具有部分的代表性。记忆力就是一个可以举的例子。
分不清南北的糊涂虫:
老蒋,您好。关于最后提到的很多人失去完整表达能力的问题,其形成原因我认为是这样的:现在大多数人都是通过碎片化阅读来获取信息,人们希望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这就要求表打者要尽量压缩自己单位时间内输出的内容,如果一份内容需要至少500字才能表达清楚,在当前环境下,很少有读者能够有耐心看完一次性输出的500字的内容。而如果将内容拆解成,打招呼→抛问题(引起读者兴趣)→立结论(输出观点,让100%的读者知道获取你的观点)→做论证(让得到观点后,还希望继续看的30%的读者看到作者的论证过程)→总结。这样的格式下,每一段字数都不多,在很少的篇幅中,可以让读者一眼扫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大家的表达方式逐渐变得零散与割裂,虽然这种表达方式不好,但这是为了获取阅读量的妥协,否则自己的构思再精巧,语言表达再精妙,思维逻辑再缜密,如果没有人阅读,也就失去了表达出来的意义了。[思考]

【回复】我不是,其实这样的断句,我只是想,让你能体会到,我的停顿,我的语气,我的游疑,而且我并不是跟你在讲道理,只是在诉说
【回复】回复 @沐晨之中 :哮喘挺严重,该去医院看看了O(∩_∩)O~
【回复】这就是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媒体文体”吗[OK]
Dr胞孢籽不包包子:
我个人觉得保持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思考的习惯,认知是可以不断提升的,不管年纪多大。随着不断进步,接触到的人和环境都在不断上升。认知也会不断进步。 举个具体的自然科学领域认知的例子: 本科阶段: 1.觉得研究生的导师们都很牛。可以做研究,发论文。2. 教授很牛。3.没事喜欢看看大学排名。 硕士阶段:1. 教授也就这样,2.原来发论文就是模仿别人做什么。3. 连有些院士也很水,评选还要靠关系,贿选和学校的影响力。 博士阶段:1. 有些教授连门都没入,根本不知道怎么做科研。尽管模仿别人发点文章,但连别人为什么设计这个实验都看不懂,只是一味模仿。2. 大学排名就是个游戏。各个机构排名差距很大。3.对于要读博士的人而言,排名不是最重要的。主要看你的导师怎么样,研究工作做的怎么样。 博士后:1.论文即便是发专业顶级期刊,也都有自己的套路。有些人一个套路发很多“好文章”,但着实无趣的很,水平一般。2. 所以判断一个科学家牛不牛不能光看他发的论文,主要看他研究的东西是不是系统的,而且深度和广度最好都要兼具。3. 真正学术独立的人(自己“独立”发现一个小领域(有些是老板给的),做的不错)也就5%。其它的都是普通科研工作者,差不了多少。 4. 即便是哪些做的很好的院士和诺奖之间还差的很远。5. 不是没个科学类诺奖得主的学术水平很高。有些只是对社会贡献很大,例如发现了某种药物,拯救了很多人,但是这个发现对科学没有什么贡献,两者之间要分开看,不要混为一团。 总之没事多反思一下先前的认知有哪些局限?哪些没考虑到的?不断关注某个研究方向或领域,判断跟随它的发展方向,不断修正,思考,再修正,在思考。认知就会不断提升。 ......科研狗: 用大白话聊有趣的科学。欢迎点击我的头像瞅一眼。新手上路,多多支持。谢谢。

【回复】你好像跑偏了,认知的例子不是能举出来的,必须要有确切的言论,在同一个领域才能相互比较,当然,某些领域是相连的,物理化学生物都可以深入到微观结构,但认知能力是什么?它应该是简化世界的结构模型,并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我们是在三维空间生活的碳基生命,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理解这个宇宙,并根据理解用我们语言表达出来的,就是科学,但并不是说,科学的尽头就是宇宙本身,除非这个科学的产出来源不是人类,在提高认知能力的同时,清楚自身的局限性,最小化它们的影响,才是人应当做的
【回复】回复 @大福的小鱼 :😂发文章的套路, 和找一个小的课题, 都可以通过大量看论文解决. 看的时候从整体上总结一下文章的结构. 就比较清楚了. 每一类型文章都有不同的套路. 例如, 研究基因功能, 就那些试验. 专硕, 学硕, 我个人看就是耍流氓, 把人当技工在培训. 我觉得硕士最好一年到一年半. 对科研感兴趣的可以转为博士, 不感兴趣的早早毕业去工作. 博士读不下去的转硕士毕业. 硕士太长了就是耍流氓. 想要a长期免费甚至倒贴钱的苦力而已.
【回复】歪个楼,希望您能分享做科研的体验,比如进入导师论题然后什么样的套路如何寻找自己的方向写文章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样的,发文章和做实验之间差距有多大,因为是医学本科生将来读研读博肯定需要做科研,但是根本不了解里面什么事,包括我很多同学选专硕学硕也是知之甚少,就是啥也不了解的状态,我觉得如果我们能知道一点对以后进入导师课题也是很有帮助的,望您能考虑一下![呲牙]
草鱼刀子:
如果你们对中国现在的情况不是很理解,你们可以去读读林毅夫的《解读中国经济》,他从新中国开始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一点一点地展开讲解,里边的语言通俗易懂,没有经济学基础的也能看懂吧(我是经济学子,但是作者在序那里说,他把手稿给一个司机看他也能看懂),但我相信你会越看越入迷。 如果你们不懂国际形势,可以读读温铁军的《解构现代化》,那是他的演讲,我看演讲稿偶尔看不下去,推荐这本我还没读完的书是因为他前边讲到了 现代化的是无法复制的,但经验可以复制 这个论点,我觉得挺有道理的,拓充了我贫瘠的知识海洋。 如果你对未来十分迷茫,可以读读陈平的《代谢增长论》,这本书被我放在了学校宿舍,盖了藏书章,还没看(因为还没法返校)[doge]这是我宿友推荐我看的,我就在这假装自己看过推一把。 另外,视频里边的道德情操论,如果你过了四级,你可以考虑考虑读英文版的,里边生词不算多。

_-道隐-_:
有些时候走路滑了一脚,突然就开始想,这人生是不也跟这滑一跤事情是不是一样的?我的眼睛应该朝天朝地还是朝前?朝前我为什么朝前?[呆]

【回复】出门来到底是脊背朝后。 为的是把肚子放在前头。 走一步退一步权当没走。 吃一碗拉一盆本儿都不够。[doge][doge]
【回复】有为王坐椅子脊背朝后,头朝上脚朝下面朝前头[滑稽]
DannyData小丹尼:
非常赞同@老蒋巨靠谱 ,现在绝大多数人都是捡碎石头的信息被动接收者,或者故事会二传手,缺少自己琢磨事儿的那股劲,这就造成貌似啥都懂,但一追问三不知。包括DannyData的视频大家看看就好,别真当自己学习知识的重要渠道了,我只要能帮你引起一些思考,目的就达到了。#小丹尼#

【回复】B站还是任何形式的自媒体其实跟以前的报纸电视一样是属于文娱的一部分,并不是真正学习的途径。我个人观点别人给你的并不是你的只有自己悟到的才是自己的,学习就是一个内化的过程。
赛可乐菌:
认知神经心理学提到,25岁大脑还可以塑造的哟 大家别灰心 1.保持接触新鲜事物,开放的心态; 2.保持锻炼,比如慢跑30分钟 3.保持计算,偶尔做下数学题,算算术,不用太难的题目也行 4.冥想(锻炼专注力) 5.少吃糖 6.喝绿茶 在大脑保持健康的基础上,去看书去吸收知识,刻意的去思考和自我反馈 慢慢的认知能力会提高 以上的实操方法恐怕也只有少部分人能坚持 所以25岁认知就固化也不无道理,不过不是绝对~ up主说的更多是环境造成的认知固化(比如家庭结构、教育程度等) 如果以后主动去寻找好的导师、或者像路障说的多读书,保持一个正循环的生活习惯、提高认知、扩展思维能力完全没问题的

【回复】回复 @w饮冰十年 : 已经形成(定型)的想要打破,可以接触心理学(自我觉察、了解自己模式的形成过程和机制),或者更彻底的去接触哲学(打破和重塑)。 我们一出生就注定会有很多东西已经定型,那些属于不可抗力,所以挑一些可操作的进行,我们不需要做到“全局优化”,我们往“局部最优化”方向去靠(可操作的、坚持能产生效果的)
【回复】还有社会实践也是必不可少,大脑跟肌肉一样,需要锻炼,思考亦是如此(把他当成一项运动来看) 蒋老师提到的是具体操作方法论(运动方法),我补的是(热身运动)
【回复】回复 @赛可乐菌 :是需要锻炼,但是锻炼可以开发的潜在能力,其实在成年之后就基本定型了,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去探索触摸这个边界,对于一些已经明晰的边界,其实已经无能为力了,比如高考所体现出的一般智力(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做的也只能是去探索一些其他能力,比如直觉理解力、创造力。

知识分享官 学习 读书 认知 思维 结构化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