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巾军北伐: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作者: 有点意思研究所分类: 人文历史 发布时间: 2024-03-07 17:00:00 浏览:162103 次

红巾军北伐: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jiji198401:
以前看明朝那些事的时候还觉得奇怪,怎么北伐这么顺利,感觉朱元璋最累的就是和陈友谅的决战,原来北方是这么回事,那逻辑就通了

【回复】朱元璋在北伐这事儿上真是个摘桃子的,其实就明初时南方和北方巨大的经济差距搞出南北榜这种事情就知道当时北方的状态了。所以要不是朱棣迁都北京,以当时北方的经济状态怕不是都扛不住瓦剌,蒙古人卷土重来又成南北朝了。
【回复】回复 @南越武王 : 两都之战,红巾起义,天灾,黄河工程项目,这些S的人都爆多,包括察罕都扑了,然后元廷内部仍然玩命内斗,朱的部队到了北方,恢复人口比在南方难了n倍,包括judy都是把南京一堆堆人迁到京津加上吸引蒙满朝回等人到河北用来恢复元气....对了,印象中山西保留的人口还是挺多的,从山西迁出到河南的在明初很多,也是“大槐树传说”的一部分
【回复】元军甚至还在忙着内战,关中军阀,并州军阀和元顺帝互相看不顺眼。先是王保保联和顺帝守住了大都,解决了孛罗帖木儿,接着是顺帝让王保保南下讨伐起义军,结果王保保带兵反手和关中军阀打成一团。徐达常遇春北伐期间,顺帝不着急对付明军,反而下召讨伐王保保,几十万元军在河南打成一团,中央军和关中军被王保保击退,但王保保损失也不小。甚至直到明军渡过黄河时,元顺帝的兵已经几乎被王保保打空了,大都告急,王保保却还在谋划“西征”,直到明军兵临城下元顺帝都没盼来王保保的救兵。
bili_12850896165:
想当年宋元对峙,宋军夺汴梁而还旧都,更遣三路大军北伐,左路克陕甘以入宁夏,右路复山东而掠劫大都近郊,中路破山西出塞,焚毁上都,克复辽阳,东征高丽,连下平壤、开京..[吃瓜]

【回复】吴王,小明王何在?[doge]
【回复】回复 @我永远喜欢汉惠帝 :游戏本来就是这么玩的,地盘打下来哪有拱手送给一个傀儡的道理,令人诟病的是那一句“得国之正”,一开始还带个汉,结果有的评论连汉都不带了(也不知道是不是真不懂),汉自然无可争议的,伐无道,诛暴秦起家,后面项羽屠城杀俘,谋害义帝,打他很合理,至于其他朝代,只能说大哥不笑二哥了。
-Gaius-:
其实看看正史很容易发现,红巾军本来就叫红军,1930年代常凯申按照汉末黄巾军改的名。郭沫若还吐槽过这个,怀疑老蒋是不是怕给当下的红军增加合法性…

【回复】回复 @你滴娜王 :满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 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 当时确实有“红巾”“香军”的别名,但起码正史里的主要称呼就是红军,后来30年代时改为称“红巾军”为主了,到今天公众连他们本名是什么都忘了
【回复】回复 @给冬天个郑能量的震撼 :很正常啊,朱元璋也篡改了徐宋为天完,建立时间也给改了,不是出土文物真就成现在正确的历史记忆了。
【回复】回复 @白灼の哈姆 :这个明朝倒是和国民党异曲同工了,不管是钞法还是自比南明。
沙漠圣贤:
我国的农民起义真的是在一步步的进步啊,从盗跖那时的流寇主义,到陈胜吴广的有计划准备,再到黄巾起义用宗教掩护组织,再到后面明确的提出“均平富”是黄巢起义,到元末时已经是总结了大量的前人经验,全部都运用了,但还是失败了,而下一次更轰轰烈烈的起义也吸取了他们的教训,我国的历史从这里来看真的是在不停的进步发展。

【回复】回复 @梁承宇1 :天国运动如果就波及范围其实是没有黄巢广的 只是刚好人口密集度高所以人数多 但是如果没有天国运动次生的捻军和回变规模上也达不到半数人口的
【回复】闹的最厉害的就是太平天国了,波及两亿人
【回复】与其说是农民起义在进步,不如说是农民起义反应了当时隐藏在帝制社会下的民间思想进步与发展。教育普及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推进了普通平民百姓意识形态的逐渐演化。并在各个王朝崩溃时集中爆发,表现出一种逐渐进步的表象。
HATMBTV:
察罕比王保保强多了,王保保打仗,动不动就丢下部队自己跑。当然就算察罕赢了,也没元朝什么事了,他大概率会当类似于朱温那样的人

【回复】察罕能打,且军纪好不扰民。是能成大事的人。当时北方红巾军基本被切割包围了,南方最强徐寿辉部被篡,陈友谅军事贵物,加上清洗了彭莹玉系导致人心散了(彭莹玉死太早了,徐寿辉和韩林儿差不多吉祥物),朱元璋忌惮察罕帖木尔主动找察罕帖木尔通好结援“道军旅之情,请期约之会,以遂夹辅之谋”元朝遣户部尚书张昶、郎中马合谋、奏差张琏赍龙衣、御酒、八宝顶帽,荣禄大夫、江西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宣命诰书。户部尚书郎中都是顶级官员,不会单纯去传个信,肯定是有事情去商议的。朱元璋侵衡、婺,公计可使招来之,二年始得其情。 于是朝廷遣尚书张昶等来与公会议,至台,将由婺以趋集庆。 史书记载察罕死后,中原百姓为之流泪哀悼,原文: 《元史·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八》:讣闻,帝震悼,朝廷公卿及京师四方之人,不问男女老幼,无不恸哭者。 《庚申外史》下:帝闻其死,哭之恸。孛罗帖木儿闻之,在西京亦哭,曰:“察罕若在,我省用多少气力!”中原闻察罕死,妇人小儿皆为流涕。 这里元顺帝和孛罗帖木尔多少有点猫哭耗子的意味,但是百姓的态度是真诚的,因为察罕能在乱世里不扰民、使治下安定,对百姓而言就是保境安民的好官。既能打又有原则,群众基础还好,李察罕要真能多活个几十年,鹿死谁手还不好说。(察罕死后王保保根本不能节制他的军队,王保保这些人只会劫掠和流寇没什么两样,其军事集团分裂,扩廓为一系,反扩廓为一系,再加上孛罗和元顺帝、爱猷识理答腊,这几派没一个省油的灯。在元庭无限内斗的老传统下,内耗严重,打到家门口了还在内斗。
【回复】因为察罕死的早啊,再活20年,手底下的军事贵族就认察罕而不是皇帝了,察罕一死,大家就又互相攻击,想吃鸡了!
【回复】郭子仪这样的人历史上就没几个,大部分还是曹操高欢,嘿嘿
翱翔精灵:
刘邦与陈胜没有直接隶属关系,却为他建庙立祀。朱八八奉韩宋旗号,却污蔑红军刘福通为妖,可谓高下立判。

【回复】因为朱八八太想继承元朝正统了,即使元末苛捐杂税让他大意失亲🐎,老八依旧说自己有幸生于有元之世。朱五四听到这话估计棺材板都按不住了
【回复】回复 @我我我我我我喔 :朱元璋不喜欢元,但是综合看下来他对元朝也没什么深仇大恨,他把元世祖放帝王庙祭祀,还给元朝修史,不像明粉鼓吹的那样所谓家仇国恨
【回复】因为情况不一样,在刘邦那个时候,秦朝统一的时间没有之前分裂的时间长,而且秦统一之后大多数人都没有感觉自己的生活比战国时期好到哪去,甚至还差了,所以当时的人普遍对君主集权的大统一社会有疑虑,因此陈胜吴广带头挑战秦帝国的目的是回到战国时期,他们的行为是受到六国遗民普遍敬仰和赞佩的。刘邦统一中国后为了安抚六国遗民都不得不实行郡国并行制,对这些人自然要好好供着。 而朱元璋那个时候情况又不一样了,所有起义军的口号都是一统中华,南北宋没能做到,韩宋也没能做到,如果朱元璋尊奉他们,那大明统一中国的法理基础是存疑的,毕竟燕云,辽东等地不是宋地,况且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为了维护自己的集权统治,对红巾军这类起义军自然要严打。 简单来讲,刘邦在大汉这家企业的占股没有朱元璋在大明里的占股高,所以他在大一统王朝这个法理方面要考虑,顾忌的东西比朱元璋多。
望穿秋水人未愁:
事实证明,历代宋其实都可以很强,只要头头不姓赵[吃瓜][OK]

【回复】刘宋除了武帝文帝都是什么牛马[笑哭]
【回复】赵匡胤难道不是历代宋政权最强的?
【回复】回复 @梁承宇1 :刘裕打得过北边,赵匡胤没打过啊,这点上差了一丢丢。不过赵匡胤要是有刘裕的寿命就不好说了。
君宝响当当:
我怎么越来越不喜欢那句“得国之正,唯汉与明”了?哪里正了嘛

【回复】那本来就是清朝人说的,他的标准是汉明创始人是底层出身,造反初衷是为了自保,这点没什么问题,重点是起义和统一建国是两码事,统一之后他的阶级就发生转变了
【回复】其实朱元璋早就在炒作了,朱元璋的“将以为朕取天下非其道也”,到宋濂的“较之于古如汉高帝,其得国之正,二也”,再到徐奋鹏的“得国之正,则所以上承唐虞三代以来之正统者,惟我明而已”,时间越后,明朝的得国被拔得越高,这正是顾颉刚“古史累积学说”在“得国之正”这个概念的很好提现。明朝前无古人的“得国之正”,通过历史累积,最终达到了无与匹之的地步。
【回复】得国最正,唯有暴秦。500年争霸总冠军,立2000年之制。
xujun818:
其实看看正史很容易发现,红巾军本来就叫红军,1930年代常凯申按照汉末黄巾军改的名。郭沫若还吐槽过这个,怀疑老蒋是不是怕给当下的红军增加合法性…

【回复】阁下内容完全复制我的评论,在我发完评论后四小时复制了一遍发出来,请立刻删除谢谢
AlexPandaren:
《察罕帖木儿宦迹图》里 察罕帖木儿 任汝宁府达鲁花赤时的画像,身着大红襴袍公服,头戴展脚幞头

【回复】回复 @分享过你的美 :捕鱼儿海之战 明军还缴获了元朝皇帝的冕服。元英宗之后,元朝皇帝主动穿冕服祭天祭祖后,官服就开始全面汉化了(之前是汉族和蒙古族的官服各遵旧俗)
【回复】可以去搜一下这幅画卷,卷首是元昭宗皇帝御笔“笃恭”,然后被乾隆打了弹幕(跟元昭宗的字对比,乾隆的字真的惨不忍睹)
【回复】时人一般称察罕为李庭瑞或李察罕,可以说他是高度汉化
食人貘:
察罕帖木儿入关中拒红巾的战绩,真是经典战报啊! 察罕帖木儿一战潼关斩万余; 察罕帖木儿二战西安斩数万; 察罕帖木儿三战凤翔斩亿万; 。。。。。 乖乖,数字越来越夸张,战线却越来越西撤,这到底是战线在骗我,还是战报在骗我?

【回复】[吃瓜]但是红巾军西路军全灭了,李武崔德向李思齐投降,白不信,大刀敖阵亡,李喜喜南下了
【回复】救火队长比较忙啊,最后一波把西路军堵在凤翔全歼了
【回复】虽然这个数字有点夸大,但是察罕帖木儿确实是守住了关中,不过这个数字总让我感觉他带的都是蒙古超人,而红巾军都是土鸡瓦狗[思考]
wme123:
元末三个军事能人,一个被皇帝坑死,一个被低质量反间计吓死,一个被降将刺杀,只能说国运到末期就各种糟糕事都一起来了。

【回复】说明当时上下之间已经没有信任可言了,是果而非因。
【回复】回复 @Calga42110 :清末没那么乱,东南互保被铁良一个人就收回了兵权财权,恰恰说明了清廷统治力依旧强劲
【回复】回复 @Calga42110 :是的,晚清积贫积弱但大部分时间并不算乱世,乱的主要就是太平天国那些年+袁世凯死后的民国。洋务运动那三十多年甚至是个二流列强[笑哭]
0大道至简0:
up什么时候讲讲元文宗。大学的时候读到他写的诗我整个人都惊呆了,蒙族帝王的文风可以如此婉约的嘛[笑哭][笑哭][笑哭]

【回复】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写的元曲是真的绝 《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 (折桂令·咏史)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 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双调】寿阳曲 千年调,一旦空,惟有纸钱灰晚风吹送。尽蜀鹃血啼烟树中,唤不回一场春梦。 薛昂夫 【双调】蟾宫曲 叹世 鸡羊鹅鸭休争,偶尔相逢,堪炙堪烹。天地中间,生老病死,物理常情。有一日符到奉行,只图个月朗风清。笑杀刘伶,荷插埋尸,犹未忘形。 人生尔尔堪怜,富贵何时,又待问舍求田?想昨日秦宫,今朝汉阙,呀,可早晋地唐天!能几许长安少年,急回头两鬓皤然。谩说求仙,百计千方,都不似樽前。 最高楼·暮春花信紧,二十四番愁。风雨五更头。侵阶苔藓宜罗袜,逗衣梅润试香篝。绿窗闲,人梦觉,鸟声幽。 按银筝、学弄相思调。写幽情、恨杀知音少。向何处,说风流。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落花中,流水里,两悠悠。
【回复】回复 @乾坤倦客 :其实我觉得更震撼的是阿拉伯的这位和西域吉诚甫,一个给偶像张可久写了首元曲,一个是当时游遍中原,很多人给他写赞诗,称他为乐府状元。 大食惟寅 小令 【双调】燕引雏 奉寄小山先辈 气横秋,心驰八表快神游。词林谁出先生右?独占鳌头。诗成神鬼愁,笔落龙蛇走,才展山川秀。声传南国,名播中州。 【双调】折桂令 咏西域吉诚甫 是梨园一点文星,西土储英,中夏扬名。胸次天诚,口角河倾,席上风生。吞学海波澜万顷,战词坛甲胄千兵。律按玑衡,声应和铃,乐奏英茎。
不纠缠的量子:
中路军有个很黑色幽默的点:后期攻占辽西辽东全境后,试图入关[笑哭]

【回复】不知道关先生队伍里有没有女真人[喜极而泣]
大飞鹏鹏:
红巾军:我向关圣帝君请愿,关公给了我九个圣杯(误)

【回复】如果我九刀都没砍下他脑袋,那就是天意
【回复】然后还假投降两次,孙权不信就砍了。
如此站岗:
重八自己都“乐生于元人之家”了,能不骂红巾军吗?

【回复】朕本农家,乐生于有元之世。 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 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 元主中国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奈何为此浮薄之言? 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 朕本淮右布衣,暴兵(红巾军)忽至,误入其中。 元纲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杰(起义领袖)何有乎仁良(也没什么好东西)。 盗贼(红巾军)奸起,群雄(起义领袖)角逐,窃据州郡。朕不得已起兵,……当是时,天下已非元氏有矣。……朕取天下于群雄(起义领袖)之手,不在元氏之手。 且如元政不纲,天将更其运祚,而愚民(起义领袖)好作乱者兴焉。 当元承平时,田园宅舍,桑枣榆槐,六畜俱备,衣粮不乏。老者,孝子顺孙尊奉于堂,壮者继父交子往之道,睦四邻而和亲亲,余无忧也。虽至贫者,尽其家之所有,贫有贫乐。纵然所供不足,或遇雨水愆期,虫蝗并作,并淫雨涝而不收,饥馑并臻,间有缺食而死者,终非兵刃之死。设使被兵所逼,仓惶投崖趋火赴渊而殁,观其窘于衣食而死者,岂不优游自尽者乎!(饿死要比自杀优游,更远胜造反被杀啊)
【回复】回复 @葉子實 :如予父母生于元初定天下之时,彼时法度严明,使愚顽畏威怀德,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在民则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各安其生,惠莫大焉。(他想忽必烈了[辣眼睛])
【回复】回复 @养树耗名为你姥娘 :怎么着,难道不宣传无产阶级思想就必须要背叛农民革命为地主阶级说话?
平壤战神叶志超:
多亏了红巾军东征高丽,不然李成桂也不会这么快崛起成高丽岳飞了[滑稽]

【回复】明明是高丽赵匡胤[吃瓜]

历史 元末 历史人文研讨会 高丽 元朝 北伐 蒙古 红巾军 刘福通 毛贵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