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魔卡夫卡?!骗过了全世界的作家

作者: 潜在狗子分类: 人文历史 发布时间: 2024-01-21 12:12:03 浏览:74932 次

恶魔卡夫卡?!骗过了全世界的作家

g雨host:
很常见了,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想起齐泽克说的一个著名段子,真正的伪装是自己没能力偶尔表现有能力却又故意表现自己完全没能力,明明是真实(可人们却依靠他偶尔的表现有能力以为他自我没能力是装出来的)[doge] 我经常发现一些人会做出经常这样表里不一或者前后不一致的情况,但我认为不能单纯的认为这是诈骗,我认为这是两种形而上学的力量在拉扯,他本人也是很矛盾的:我到底是依赖父亲?我到底是喜欢生意?(说到底,是因为两者观念一直在冲突,也在说明,我们本来就不能纯化一个自我人格,因为很多时候个人都是在个体化的)

【回复】[doge]说句实话,这是心理主义带来的必然后果-我们把个人心理所想的东西一定要赋予其个人色彩。这导致其最后一定会落入一种欲望主义。但我完全可以换一种别的分析范式,经济学?精神分裂分析?我甚至可以说是作品让卡夫卡这么写的,这样对于作品才是一个最好的演出(甚至我可以说这是卡夫卡一次非凡的文学表演,他要在无限的纠缠中不断缠绕,使得后人不断去理解)
【回复】真实与欺骗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回复】无能深度评析作品者,盯着作者私德不放,终归下流
比色法vc:
卡夫卡叫朋友烧书,从这个角度看很有大江说的“自我惩罚感”,喜欢自己作品的卡夫卡对绝对不可能烧掉作品的朋友说死后烧掉他们,正是因为知道他不会执行,而自己说出来则像是一个义务论者了,于是自我惩罚感得到了满足。实际上这是在已经想好脱身方法或者说知道绝对能脱身并且要脱身的情况下对别人说“处决我吧”

【回复】回复 @冷凝水里溺死的蜘蛛 :给逝者以不朽的名,给生者以不朽的爱, 对于一位死去的作者来说,读者最大的感恩应当是因为它已死去,可以更自由的评断它, 但对于任何人,关于道德的评判本身就是一件并不道德的行为,加上我们的对出丑效应的理解,最后往往很难看到一位优秀的作者给后世留下的财产。 因为对于它道德的评判已经让它失掉了自己在文学中的价值,人类从不需要圣人,如果卡夫卡活着,也不可能在这个世界获得如此巨大的颁奖,因为它已死去,我们才必须要给与它公平的评断,而非道德的评判。 这正是k站在《审判》小说结尾时的渴求,谁没有罪,就可以去审判罪人了。
【回复】多么主观的臆断啊,但另一个声音会说,所有记载于我脑中的东西,都让它在现实中消失吧。 一个最好的作者,最好的读者,都有焚烧书籍的权利,因为自己已全将它全部“拥有”,焚烧它恰证明自己没有对失去它所带来的恐惧。 许多人畏惧死亡,恰恰证明他们害怕失去生命,而毅然赴死的人,则是将生命的每一时刻都活着真实,在死之将来时,更无所畏惧。
【回复】可能不对作品被外界欣赏有信心,试探地叫朋友烧掉。心里存有侥幸,朋友没有烧,被发表了,还获得成功。另一重侥幸是朋友真的烧了,一了百了。活着时无法接受作品出版却被冷落的现实。
香蕉鱼大师:
卡夫卡第一本书出版的时候,只卖出去十一本,他自己买了十本,然后他一直非常好奇到底是谁买走了那剩下的一本,。 谁要说卡夫卡是没有名利欲,世上最后一个文学圣徒,反正我是不信的。 一个只享受纯粹的写作过程的快乐,不在乎写作结果的人,是不可能要求出版的,他最后要布罗德烧毁他的遗稿,为什么要布罗德这种懂文学的至交,他又不缺钱,打发任何一个门房去都做得到,或者压根就不应去管不应该想,非要执着烧毁呢?同时还要考虑一个点,卡夫卡的是病逝的,临死前病痛对他的折磨,生理对心理,对情绪的影响是巨大,可以说做出烧毁的决定是非常狂妄的,既然没有人看,那就谁都别想看。 基于以上两种情况的考虑,卡夫卡要么知道布罗德会留稿伺机出版,要么被病痛折磨得心态极端偏执,但他绝对不是一个没有名利欲,没有表达欲,淡泊宁静的人。

【回复】传播媒体对于文学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噱头怎么卖的出去,不能被人知晓就谈不上文学,出于读者洁癖性要求作者需要被包装
【回复】挺好的,更喜欢这样的卡夫卡了
【回复】你说的对,但如果把这种渴望认可就单纯认为是名利欲,未免太言过其实。
Ivonche:
读者总喜欢给作家加滤镜,以至于在大众的印象里,卡夫卡就是个可怜、脆弱、思想深沉的人,甚至还要给他加一些令人感动的感情经历。但卡夫卡是个什么样的人,从K.也能看出来的。

【回复】给作家的滤镜就是给自己的
【回复】确实,只有幻想中的人最完美
【回复】我个人依旧认为他可怜脆弱,但不会认为他单纯高尚。
Re-Hao:
对,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写道,写作就像一把包子插在心脏搅动,搅得他心底里生出一股幸福之感

【回复】回复 @Re-Hao : 整段垮掉了老铁[doge]
李望白:
不要把自己喜爱的人或物理想化,他们只不过有一点才华或受人喜爱的特质罢了。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大江健三郎,贝多芬,马勒,肖斯塔科维奇,只不过是一群有才华甚至有点神经问题的普通人

【回复】诚然这些人有各种各样的缺点,陀思妥耶夫斯基嗜赌,贝多芬易怒。我们不该以完人的视角来看待他们。但我们也不应该太过自大。这些人创作出来的作品直到今天依然被人们所欣赏,那就说明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完成的。
【回复】有一点?他们的才能是无比出众的啊
【回复】那可不,人类巨匠都比你普通多了,你可是独树一帜的小镇做题家啊
橘子桔籽皮:
没有很了解卡夫卡的生平,在看狗子视频前段,布洛德说卡夫卡是圣人的时候,我感觉很诧异。读了卡夫卡的一些作品,有懦弱,倒错,敏感,还有颤栗着的神性,“圣人”这种形容反而把卡夫卡的形象扁平化了。视频里卡夫卡的矛盾之处倒是让人觉得,这才是卡夫卡啊——卡夫卡是迷宫,永远扭结不清的矛盾是卡夫卡留给后世神秘而美丽的微笑。

祝一击脱离者思權珈:
卡夫卡身上的矛盾恐怕是大部分人共同的矛盾。如果卡夫卡是“恶魔”,那这些人也都是恶魔了。

【回复】回复 @蓝蓝狗6 :对,您品德高尚,一生从没撒过谎,视钱财名利如粪土
【回复】卡夫卡若算是恶魔,恐怕那些所谓的大人物名录能当撒旦纹身素材库了
【回复】其他人多是《小鬼》,而kafka是《恶魔》
寄了好:
若真是这样反倒更立体了 对一个人来说(并不代表全部)同时喜欢上两个甚至更多人 哪怕只是有好感 也实属正常 而对于一个父亲的形象来说 专制 暴虐 温情 沉默同时都能汇集到一个人身上 很多人(并不代表所有)想到父亲的形象也是沉默的 严肃的 但有时他也会客气的疏离 有时亲昵的插科打诨 这并不冲突 对父亲的感受也是同样 小时候被打时觉得痛苦撕裂 而当觉得打的太狠抱着哭时却也能感到一种迟来的温情 对物质yy渴望和精神的追求更不冲突 而扯谎 我猜想没有谁在推脱一个饭局时候说我不想去 在公司解释迟到时候说我开摆了 就是不想来 总觉得这本书的作者说的不无道理 但又有点拿着靶子找箭 恶魔确实不至于 某种意义上也是给卡夫卡祛魅了

FeCrNi:
看完单感觉卡可能是表演型人格[思考]看待生意和父亲这两个方面我倒觉得没啥特别的,前者本身就是一个物质生活的问题(他对财富与写作的看法,把他对菲丽丝,对照城堡里的K去勾引克拉姆的情妇来进入城堡,我觉得不是什么让人反差巨大的事),后者性格合不来,但卡是知道父亲爱他的并因此感动,这不矛盾。至于烧书,他生前的书多未出版甚至未完成,如果烧书是为了获取名利而套懂文学的好友,他就要十分自信能流芳,但是他如果这么自信,生前出版的获利应该是远大于死后的,从逐利的角度看是有矛盾的,我倾向于是敏感的体现或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进行的表演。建立在他死后发表成名的基础上说他有意为之,我觉得写书这人有点本末倒置了。

【回复】又想出名,又怕失败,生前出书不受欢迎等于证实自己写的是垃圾,死后再出就没有这种顾虑了
【回复】回复 @浮士楷 :我说的敏感的体现就是这种[脱单doge]
亮e之晨:
我怎么感觉这么一来,卡夫卡形象更生动立体了,摆脱了一些刻板标签[doge]

巴塞罗那主教练Xavi:
如果是真的倒也不奇怪,个人也不赞同布罗德把卡夫卡捧成“圣人”的做法,其实他的欲望、遮掩、犹疑和挣扎,正是阅读他的作品时最大的感受,也可能恰恰是我喜欢读他的原因

梦游至此:
卡夫卡死前说烧掉作品是不是在模仿毛姆《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得里克兰德?查了下这本书出版于1919年 而卡夫卡去世时是1924年,时间上有可能,斯得里克兰德为了艺术也是饱受饥饿,卡夫卡身前最后一部作品正好又是《饥饿艺术家》。

【回复】这推论难度很高。卡夫卡不一定能看上毛姆的书。毛姆和卡夫卡的差距不小
【回复】回复 @Volesively :最后饥饿艺术家临死前说过他不吃东西是因为没有合胃口的食物,我觉得不是一句实话,但也看得出这算不上主动,只能说是一开始保持饥饿是为了艺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异化的产生心理和身体问题的结果。这和卡夫卡另一篇小说《最初的痛苦》中的空中飞人一样的话语。其实根本不是主动挨饿的。
【回复】卡夫卡的饥饿是主动挨饿。而不是现实意义的被动挨饿
屰月东方:
并不认为存在真正片面的高尚的人,没有立体的心理何来高尚

又见刈麦:
从来没谁把卡夫卡当什么圣人,而建立在砸碎神像的基础上的恶魔叙事简直就是小丑

【回复】毫无底线博取流量的还少吗[妙啊]本来就不是给明白人看的
wsksbxbi64948:
想必卡夫卡也不可能是一个纯粹高尚的人,否则作品中的那些犹疑和徘徊是不可能存在的。

【回复】洁白的灵魂写不出洁白的文学
【回复】你有的东西卡夫卡都有,不过卡夫卡的才华你没有[doge]
Dubai终于有硬币改名了:
视频简介: 视频封面、剪辑:Luvpeaches 参考文献:明星聖子『カフカらしくないカフカ』 bilibiliAI视频总结: 卡夫卡的形象被颠覆的观点,认为他并非高尚纯洁,而是善于撒谎,对生意也有兴趣。 0:01 卡夫卡的经典形象与颠覆 1:37 卡夫卡的欺骗与兴趣 3:17 卡夫卡的假病与爱意 卡夫卡的生活和作品,包括他的创业计划、父亲形象、自我显示欲和饥饿艺术家的意义。 4:48 卡夫卡和布罗德年轻时喜欢旅行,并有创业计划。 5:58 卡夫卡的父亲和生意:卡夫卡的父亲其实是个温柔的男人,卡夫卡在生意上很有野心。 7:40 卡夫卡希望自己的作品消失,他有很强的自我显示欲。

拉面的粉丝:
是不求名利还是遵从欲望。高尚还是低俗?可能低俗完了之后才能变得真正高贵吧

【回复】的确低俗完了,但高贵不一定是“真正”的
枪口和血淋淋的太阳:
这个视频的进度条是提高完播率的巧妙设计。把正在播放的小节的长度拉长,在画面中占比明显大于其它小节,并且这一小节中的进度条动得很快,整体上让人感觉视频很快就结束了。

泥泥宝宝的动态真好看:
卡夫卡在某基百科里面被写着,是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他的作品我大多都看过,这人其实很好懂,不过他的地位我不是完全理解,或许跟他的身份以及主张有关

【回复】啊这[笑哭]卡夫卡并不是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至少他本人反复强调过多次),或者说他确实希望犹太人/同族能够在当时的时代里找到新的身份认同,晚年对本民族的文化和语言也产生了浓厚兴趣(从零开始学希伯来文。但对具体的这些复国理论和该怎么去实现,他一直没有表现明确的支持或者反对。
【回复】还有,狗子这个视频没有提到犹太教对卡夫卡的影响,这个蛮可惜的。一方面,因为他们家是那种极其传统的犹太家庭,所以卡夫卡从小一直极其排斥宗教的仪式和行为规范(比如去教堂礼拜),认为这是父亲在发挥权威;但另一方面他又从母亲那边接受了很多犹太教文化的影响,比如说原罪和赎罪之类的(犹太教的原罪思想和基督教不同,是因为行为产生而非与生俱来),在作品中其实也有很多宗教化用。比如说变形计里最后砸死格里高尔的苹果文学原型上和禁果相关联

文学 卡夫卡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