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映对话刘擎:我们的理性失落了吗?| 理想国线上沙龙001

作者: 理想国imaginist分类: 人文历史 发布时间: 2022-05-18 21:50:00 浏览:131600 次

陈嘉映对话刘擎:我们的理性失落了吗?| 理想国线上沙龙001

晚风来时若有似无:
刘擎和陈嘉映两位老师的对谈真的听得很舒服,我自己做个注定会有许多谬误和疏漏的概括,恳请大家指正和补充。 智识人从文艺复兴之后,它的权威性、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大,宗教的开明和贵族的衰落,智识结构发生改变,discourse正因人人识字而进入黄金时代。 图像时代导致了波兹曼笔下的“童年的消逝”,也导致了表达的泛滥,系统性说理因此成为不可能。因为说理是需要有“被告知”的角色,但如今人人都在表达,于是讨论成了上纲上线和无节制的抨击,看起来当下理性的标准化是被解构了的。 陈嘉映老师也给出了他的看法,回到过去的时代绝无可能,也不必要,分辨与表达存在着鸿沟,无法要求行动者去思想,这是媒介赋予他们的表达权利,而智识人的声音虽被稀释,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不在场,但仍是有自留地的,也仍然有他的基数在,选择的机会一直都有,比如说是去看虎牙直播还是来看讲座沙龙。 最后陈嘉映老师提到了让讨论轻松一些,要警惕那些雄深的概念和口号,因为discourse是有来回的,而那些绝对的东西伪装成哲学的样子不容置辩,虽然某种程度上带来了好处,但也使得政治这个概念本身被解构了,成了yes or no的对错判断,只有找到中间的地带,才能让大家都轻松一点。顺带提到了“远方的哭声”以及互联网上的各种事件,如何处理好公共关怀对自己情绪带来的压力,就需要与身边的现实对照,去爱身边具体的人。

【回复】回复 @张志明1023 :我给您举个例子。discourse这个词,它的牛津释义是,[ the use of language in speech and writing in order to produce meaning; language that is studied, usually in order to see how the different parts of a text are connected ],大意是“在言语和写作中使用语言以产生意义所研究的语言,通常是为了了解文本的不同部分是如何连接的”,您看,英语词汇本身的意识是很丰富的,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直接用“话语”来翻译这个词语,会发现丢失了很多这个名词本身的容纳性上的意思。所以我想,刘擎老师之所以用英语单词,是想让自己的表述更加地准确,尽量减少因为翻译带来的语义压缩所产生的歧义。
【回复】回复 @bonolof :额,也许我的用词不太准确。我这里提到的公共关怀应该是指the concern of the public
我是那个blue:
感谢平台,得以听到陈嘉映老师近期的思考。非常崇拜陈嘉映老师,思想深刻,脉络清晰,现在想到他之前写的一段话,还是很感动:“一座名山,有个和尚,带领一些工人,从山底修一条石路,经过几处好风景,一路修到山顶。我呢,没有踏出这样一条造福后人的路,只顾自在精神的林莽中游寻迷行了几十年。游乐之余,也曾在陡峭处做二三路标,在打滑处垫上几块石板,哪个后来人碰巧踏到这里,也许能获得些微帮助。但山大林深,我做过的那一点儿工作,散碎多半等不到为后人效力,先自被风风雨雨洗荡尽了。功效且不论吧,后面这些文字,有同样喜好在思想的林莽中游玩的孩子,或许会在其中听到带有回音的问候。”希望陈老师一切都好。

【回复】回复 @默默学习的某 :思远道 后面改名 无法还原的像
【回复】回复 @不如先给自己一个拥抱 :收到十分感谢已经看了一遍
王大毛拔毛助长:
受益匪浅,有几点思考: 1. 一些尖锐表达是否佐证了理性的失落,这点存疑。陈老师说得好,每个人需要放松一点,放在大的环境下(capitalism的裹挟),现阶段很难做到。 2. 表达的便利使得每个人的立场已经日常化,矛盾被放大,这也正是理性最有价值的历史时刻。 3. 随着zz议程的推进和具体问题逐步调和和解决,理性或许会拥抱真正的现实主义。 4. 走向智识已经不再是少数圈层的责任,是现代公民每一个人的责任。 5. 基于以上,理性或许会迎来新的生命。

【回复】够乐观。但我不知道这背后有没有一阵叹息。
【回复】这其实是算比较客观的乐观了,有现实的对比参考,总体是积极的,国家也在往这方向上走。文化人的多虑是习惯性的,是好事。
【回复】回复 @学习的狂热爱好者 :谢谢,你看的也很准,所以深入一点说的话,我在这里也不过是表达我的立场,并不是我的纯理性。说白了大家都是看客,你我都处在他者凝视下,而理性是一种内驱
零落欣:
刘老师不是谦逊,其实我对陈老师的认识过程几乎和刘老师一模一样,

账号已注销:
有一点不同意: 信息茧房,并不存在。是一个完全相对的概念。 中国人的道德状况到底是否下滑,这是一个无法证实的问题。但是,人性的邪恶与劣根,从来没有被消除过。这一点,从我自己一路为了学业,读名校,就能深切地感受到。 周围的所谓同学,我之所以这么称呼,是根本就算不上,或者不配为同学,基本都是极度自私,各种小心机,阴谋,破脏水,恨不得把对方踢下去,进行各种言语羞辱、肢体侮辱的事,一件都不少,我自己还亲眼亲身经历着················· 还有拉帮结派,欺负温和善意者,特别恶毒 自己亲身感受着,所谓人师不为人师,强迫自己的学术·······················

【回复】那可能只是刚好在你眼里觉得他们各种“坏”,在其他和他们关系好的人眼里,评价或许和你刚好相反呢,一个人在社会当中是不可能对所有人都不好的,那样是会被社会淘汰掉的。所以,有可能他们的做法只是刚好不被你认同,又或者刚好损害了你的利益,或者认为他们“损害”了别人的利益。 至于人性恶与不恶,这种是永恒的没有标准答案的,因为主要还是背后涉及到不同人的具体利益。 觉得性“恶”的人,可以举例无数的恶行来证明恶,觉得性“善”的人可以举例无数善行来证明善,讨论一万年都不会有结果。
【回复】你这种相对主义的表达,不就是信息茧房的一种[笑哭]
【回复】我记得法学老师说过人性自有人类以来从来都没有变过。 我印象很深。进入社会后也愈发认可。除了对周围人的观察,也有对自己的反思。 感觉每个人都活在自己固有的牢房中,不论出身背景生活环境,真的都逃脱不了生而为人需要面对的问题。 由此也看稍微开了,有时候看到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更多的是同情。 客观上说现在的社会环境确实跟仅仅五六年前都有了非常大的不同。人性的恶不被束缚,人性的善反而被压制。 我觉得我无法改变什么。只能从自身角度,最利己的角度,做一个强大的好人。
小学生收割机:
看了西方现代思想这本书很喜欢。很想问刘擎老师如何能够从哲学和政治哲学中寻找希望。因为作为一个年轻人对现在的各方面的社会状况真的很emo。政治性抑郁。政治哲学里有没有能提供希望的思想,想仔细看看给自己构建信心。

【回复】哲学能解释你为什么痛苦,但不能解决你的痛苦,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最终还是看你自己。
【回复】听完陈嘉映老师的讲座,做一个不太准确的转述和理解哈:放松一点,不要绷那么紧,不要过度政治化,大家获得的信息多,但其实形成的判断少,没有自己的看法,或者说系统说理或论证,而是被信息影响了情绪,并且网络使消息和事实不断的自我反馈,强化了负面情绪。多和身边的真实的人相处,好好聊天,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打开能够通情达理的空间,使彼此都有一种放松的感觉,给自己建构一个中立的放松的世界。 个人认为,如果没有网络,你的emo状况会好很多。或许减少上网的时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ps:陈嘉映老师说写完决定论和意志自由,也就结束了他的研究使命了,唉,难过。
【回复】回复 @小学生收割机 :如果只是泛泛的了解的话,那么所谓的哲学理论可能只是一个中间过程,如何理解,如何结合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最终还是看自己。如果想专业学习的话,多半会发现,希望不来自于理论本身,而在于试图跟上那些最伟大大脑的这种勇敢。 总而言之,哲学不是心灵鸡汤,也不是高级心灵鸡汤。警惕越学越emo。 另外,所谓政治性抑郁究竟指什么?我认为如果是某种情绪,政治哲学估计很少去关心,当然我不是专业政治哲学的,楼主也可以自行探索。 最后,有关希望。当生活就放在面前,日子需要一天一天过的时候,就会发现,并不需要所谓希望。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生活下去的动力,emo和快乐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当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就事论事之后,便很难在意这些情绪了。这种生活感受,有时候并不需要上升到某种哲学理论,那样反而容易迷失。
悠久TIARA:
这两位我都是通过十三邀认识的,和陈老师那一期有3个多小时的完整版,在油管看了好几遍

【回复】那一期除了三个小时的,还有一个一个多小时的另一个完整版
暮沉沉尘尘:
对于这场沙龙所探讨的主题,让我有想到曾经看到的一个问题观点,为什么有人会感觉网络上越来越多的人争吵不休,观念“落后”,而不是原来那种网络上大多数的都是大学生群体什么的。 一方面是数字时代的发展降低了门槛,本身大学生这种人群所占的比例就是弱势群体,在群众基数较少的网络环境里面,大学生群体可能原本有较大比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人参与进去,大学生群体比例一定会下降的,会越来越趋于现实中所占人群比例。 我觉得这可能和陈老师所说的,智识者的影响(面向的对象和范围)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地位的变化,与社会等等各种原因都有所联系。 另一个方面则是关于网络上人与人之间的争论相关,这个所牵扯的其实很复杂。同文字和视频这样的载体也有关系,不同的媒介人们所想要表达出来的想法会以不同的方式去输出,但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会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别人的观点,而非是当事人原本的想法。 其实想说的话有很多,但是要小心翼翼地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不希望让别人误会,所以逐渐不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了(文字比一瞬间的想法,所说出口的话语在表达时更具有让人严谨思考如何表达)

shit林_:
智识人的衰落,两人的看法有区别。 刘: 1.在技术和知识型之外聊到了【智识人内战】,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把严肃拉下马,取消贝多芬和吹口哨的区别。 2.so what?今天就是平民化社会,但真的问题是,要如何应对? 陈: 1.类似于福柯的知识型,认为今天的技术带来的平民化社会,智性结构如此。 2.算是part of 对解构部分的回应,今天的人并不是真的具备很强的解构能力,人并不能戏谑一切,人的痛苦依旧在。 蛮有趣的,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思潮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几乎并驾齐驱,二者也许有些相关性。这点时间有限并没有做深入探讨。我的看法偏向于陈一点,平民化的动力主要还是技术变革,技术变革稀释了智识人的话语空间。至于智识人内部的解构主义对民众的影响,我觉得并不是很有力,这种讨论仍然局限在学术圈子内部,甚至德里达会认为口哨和贝多芬一样美妙,但平民还是觉得贝多芬高级。

孤独的收音机:
陈老师是我读书时代很喜欢的一位作者,刘老师是我毕业后逐渐了解的老师,特别喜欢两位老师的语言表达和学识涵养了,能看到两位老师对话真是太棒了[tv_鼓掌]

逆麟_dada:
人类因理性而伟大,因认识到理性的局限而成熟

没有夏天:
愿意思考的年轻人,一代一代都会涌现。

课代表猫:
喵~本视频讲述了: 1. 知识结构的历史变迁:从文艺复兴开始出现了一批追求全才和通识的文化人和知识分子,他们通过文字作品和系统的论述塑造了人们的精神结构。这批知识分子的影响力日益增大,甚至被称为“无冕之王”。 2. 当代知识结构的转变:二战后,图像和数字成为主导,文字论述被边缘化。一方面是技术发展使图像数字更便宜和易获,另一方面大众也更倾向于表达而非倾听论述。这导致了公共生活中的交流困难。 3. 如何看待这一转变:这种转变不是线性发展,公共交流品质下降也与信息茧房有关。但我们仍需找到方式增进交流理性,不能简单归咎于理性或感性。保持轻松聊天也可创造共识空间。 4. 个人感想:我们应该专注问题本身,而非简单区分中外;理性交流需要情达理,而非单纯理性;公共关怀需平衡,不可过度焦虑。希望大家能够稍微轻松一点。 本喵由@西江月也会照镜子吗 召唤,本总结是喵基于更先进的技术生成的,点赞关注即可领养一只同款AI喵哦!

漠誠子:
这本书一出我就买了,非常棒。之前陈老师评价数学是“对于世界的技术性理解”,这次陈老师做了非常重要的修改。我觉得看了很有共鸣

【回复】回复 @默默学习的某 : 之前陈老师写过一本挺不错的书《科学 哲学 常识》,里边有说数学是技术性理解的部分。
【回复】回复 @默默学习的某 : 《感知 理知 自我认知》
【回复】请问是哪本书,我也想买本看看谢谢
凌先不是仙:
哔站大学什么时候成为了真正含义的大学?好多老师。

大法师猫定谔:
我对一些地方有异议:1. “知识人”是引领社会智识结构的改变,还是反应了变化中的社会智识结构,亦或二者皆有?从我的个人经验里,我的思考、我所写的文字同时既源于对现实的直接经验和受现实思潮的影响,又是对现实思潮的扬弃和更新。因此我认为“知识人”既有引领社会智识结构的一面,同时也非常应当看到,他们是变化中的智识结构的“有偏差”的晴雨表。之所以“有偏差”,正是因为在这些时代里没有全民的发言权,我们只能通过这些身处特定阶级、局限在特定经验视角下的人的一面之词来了解那个时代的思潮。(我记得好像也是《理想国》?出过一本书《奶酪与蛆虫》,讲一个16世纪的意大利磨坊主的世界观。我们对过去时代平民的思潮了解的太少,且局限于特定阶级的一面之词。)

【回复】2. "智识结构"的高低如何衡量?视频没有给出清楚的解释。我认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是值得讨论而不应当打含混过去的。从我的历史知识里,中国古代儒家搞君子小人之辩,而君子小人的定义权却含混不清,掌握了这种定义权的人自然而然地身为“君子”。应当留心高下判断中被模糊掉的定义者视角。后半段似乎把“知识人”视作了一种社会分工。且不说“知识人”并不仅是一种横向上的分工,“知识人”应当成为一种社会分工吗?为什么要怀念“知识人”作为社会分工的时代?我并不怀念“知识人”作为“社会分工”的时代,至少在那个时代我并不能像这样表达自己,并且说出“我也是一个有理性和智识的人”。
礁石的空间:
其实说的很清楚了,我讲我理解的: 首先并不是智识人消失了,而是本来只有这帮人在说理或者在表达,但是现在小到外卖小哥也可以表达。智识人被淹没了。 其次关于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是不要过于焦虑,因为本来智识人和所谓靠知识吃饭的人就是少数人,你没有必要要求所有人都会说理。包括一些大学生都可能没办法好好说理。 然后就是要锻炼我们鉴别什么是说理,什么是表达,或者在说理的人里面能够认分辨的出优质的内容。而某些地方它就不是说理的地,没必要纠结在微博能发起一个理性的讨论。

【回复】而方法就是多读书多学习,但读书学习是有门槛的
【回复】回复 @张书华还不是艺术家 :对啊 读书学习门槛非常大的
【回复】第二点特别重要,什么时候该说理,什么时候就不该讲理,这也重要,很多地方都不是合理的公共领域,除非有一种社会变动的背景

日常 哲学 读书 学习 文学 教育 自我认知 陈嘉映 刘擎 2022读书日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