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悬溺这么火?

作者: 散逸云秋分类: 社科·法律·心理 发布时间: 2023-09-22 21:52:10 浏览:204020 次

为什么悬溺这么火?

诡秘尖石之碑:
看之前打一下字,现在的悬溺之所以火,主要是因为它非常符合狂欢式的消费文化,或者说以表象和感觉为主的大众欲望。 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了流量裹挟下的景观(现在的“悬溺”哪怕只是简单地显现出自身的存在,就可以带来广泛的认同和群体的惊奇),以及作为网络空间的消费符号来代表爱情等情感,以消解其所映照的事物的真实存在(用虚假的表象替代真实,以期维持狂欢的存在),并达到遏制群众的目的(这是市场的无意识行为,存在于市场的事物总会以维护总体市场运行而为最终目的,除非其可以拥有超越总体市场的意识。顺带一提,哪怕是计划经济,其也是总体市场的一部分)。

【回复】简单来说,悬溺火的不是歌,是氛围。
【回复】讲得很好[tv_点赞]。 悬溺这首歌能在今年火起来也算是时代的特性展现了,无论是群众在反抗异化和景观社会下的再度沦陷,还是悬溺背后所代表的狂欢消费和集体假象,都是当代资本主义文化霸权自我修正和维护的手段,是我们人民群众需要思考和斗争的现实。 支持!
【回复】回复 @诡秘尖石之碑 : 没有歌词同时更适合作为各种剧情混剪的bgm,提升剧情感知的同时又不打扰剧情沉浸
BUKERAN_BIN:
很严谨啊,第一次听到对悬溺这么有意思的解读[doge]

【回复】up这一套没个五年马哲和批判理论的修为下不来呀。有幸于这个时代,可以产生这样的文化生产者
【回复】回复 @夏天要吃喜欢的西瓜 :不要乱下结论,也请不要侮辱我,这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只不过在语言上学术化了一点,不要把我和那些用AI洗稿赚取流量而毫无知识分子责任的乌合之流混为一谈。以及AI能做的也仅仅是关键词定位然后逻辑严谨地进行数据库检索并重新整合,所以看起来很像学术语言,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把任何学术语言不假思索地暴力定义为AI语言,这是对学术的侮辱。而且你要明白一点,AI没有任何人文思考的能力,任何一丝都没有,它所能做的就是机械的生产,而不是思考。
【回复】回复 @我会上岸中南财 :专业是新闻,不过除了新闻之外,马克思(主要是其政治经济学批判),文化研究(主要是其中的批判传播学分支),以及批判理论看的比较多。 (不过其实我觉得人文社科是一个整体,很多理论都是跨学科的(例如批判理论基本上就是社会学,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文学等等的跨学科产物),要以系统的视角去分析,只不过每个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有限,所以大概最后只能专精于某一两个领域。)
夏晓莹:
可否解读一下浮光(The History),它在时常出现在具有历史感的剪辑里

【回复】这首纯音乐确实也很经典,我记得我高中的时候就听这首曲子了。它主要强调的是一种悲壮感,有很多地方和悬溺类历史视频是重合的,比如精英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历史框架,然后强调以情绪来“感受”历史人物而非去“思考”他们等等。不同的地方可能在于它的情绪更强烈更具体,在价值观上更偏向积极的价值观,突出一种悲壮而非忧郁的情绪氛围。具体的话以后有空再分析吧。
【回复】回复 @待君归等你 :是的,感觉现在流行修仙,而且现实阶层的体现,认知的冲击有一定的影响。
AI课代表呀:
AI课代表的笔记:《为什么悬溺这么火?》视频探讨了悬念这首歌曲及其相关剪辑视频的文化现象。视频从音乐性说起,分析了悬念这首歌独特的音乐性质和情绪氛围。随后讨论了悬念剪辑视频的情感基调和范式的变化,以及爱情和个体人物为主要核心的视频范式。视频还探讨了文化消费主义对悬念文化的收编和流量诱惑,以及悬念作为流行文化符号的扩大应用。最后,视频指出悬念文化的娱乐化处理和对历史的游戏化叙事,以及媒介资本的影响。 - 0:01 🎥悬念视频的文化现象 - 3:05 💔爱情的变质和消费化 - 6:11 🌈治愈系文化的虚假安慰 - 9:15 😢个体人物的情绪操纵 - 12:23 🎭娱乐化的历史和爱情叙事 本内容由大模型自动生成,关注并 @AI课代表呀 总结其它视频吧~(本条由 @_Bolsheviks 召唤)

【回复】回复 @天真的和感伤的小约翰 :确实有点讽刺。不过AI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庞大的数据分析(当然,具体的计算机类术语细节我不了解,比如大模型什么的,所以我就不评价了,我只是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强调AI对数据的依赖性极强)以及严谨的语言逻辑(将人类语言量化,结构化,逻辑化之后一并整合到数据里去),所以它能够完成强大的总结归类以及模仿,但是它永远无法完成思考。所以它的这段总结尽管看似匹配度较高,像是一位出色的“课代表”写出来的人为思考产物,但实际上它仍然只是复制了我的文本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和逻辑处理,却没有做出深度解释,也无法借着我的观点进行延伸思考——因为它根本不会思考,它只会复制,解构,重构,匹配,而永远不理解文本的意义是什么。所以像科幻电影里那种什么觉醒了自我意识的AI,其实挺假的,因为AI的底层逻辑就注定了它只能创造而不能理解。所以这些以机器觉醒自我意识为基调的科幻与其说是科幻,不如说是魔幻现实主义,是人类通过将机器人格化幻想后所投射的自身意识的镜像。
【回复】在up前面反对稿子是ai写的这一论调面前,这条路竟然有点讽刺?
【回复】回复 @散逸云秋 :谢谢up,受教了(`•ω•´)
嘻嘻哈哈颚颚嗯嗯:
对,这首歌真的算是超越音乐范畴了。纯纯听歌可能并不惊艳,但是真的超级有故事感

【回复】超越音乐范畴……话说大了哥们
【回复】回复 @一支哈士奇 :抄袭与否是它音乐技术上的事情,而这不是我分析的对象,我分析的是它被媒介资本推流后不再局限于音乐范畴的文化范畴。
香蕉和冰淇淋:
我大约的确是落伍了。第一次看到“悬溺”是你这个视频

【回复】在我身边人的圈子里 这首歌非常火 可见现在信息壁垒有多大
【回复】我去听了一遍,我觉得很垃圾.....是我审美有问题?
【回复】回复 @何不若 :听没听过都无所谓,只是很好奇你这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哪来的?我也不喜欢随大流,也觉得这是我自己独特的特点。但是这也不是让你拿来嘲讽的理由,特点只是个中性词。
鸡鸣屠宰场:
up将学术用在了社会实践中,做到了我做不到的事。看看自己为了发刊写得那些空头文章倍感惭愧。

bili_3568458:
省流:娱乐化流量解构,乐子人在不停的点视频中丧失了深度思考。

【回复】回复 @天真的和感伤的小约翰 : 可以省,里面的演绎部分占据了几乎全部时长,而结论只需要一句精炼的语言甚至不需要单独说出来而只是蕴含贯通再全片就可以被表达。省流最开始的目的不就是省去过程直接写答吗,所以省流没问题,即使是以丢失了精彩内容为代价。
【回复】这种视频不太适合省流?我觉得内容还是挺丰富的
【回复】回复 @某物理课代表君 :但论证部分文采真的很好,好久没看到这么高质量的文案了
癫疯从未被超越:
纯工科生,听了两遍,第一遍泛听很多学术语言不懂,第二遍边听边查,比如什么是宿命感,什么是商品逻辑,什么是沉默的螺旋等等,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也对为什么那么多人包括我自己对悬溺那么有感觉以及资本裹挟下的媒介传播有了一定的了解,感谢!

【回复】这up太牛了,随便一个视频的文案拿出来估计都是篇人文社科类能登期刊的论文。
司羽空:
其实就是生活节奏变快了而已,人们喜欢的只是前奏……你可以查查最近几年比较火的网络歌曲,大部分就是听个前奏[辣眼睛]

【回复】但是悬溺是三段各火各的
种桃小刘:
我真服了,你是真牛啊[doge]把一个文化商业化分析成了我听不太懂的东西

【回复】很多专业名词都是地地道道的哲学术语,up是讲真货的[脱单doge]
猫和钱总得有一个吧:
“在精英主义的历史框架下,通过毫无距离感的身临其境的文化机制使得观众迅速沉浸于由视觉符号所创造的幻象中,从而遏制了对历史人物及其事件进行深度思考的可能,或者说,最坏的事情实际上是这种幻象会通过其文化的惯性,也就是当视频结束之后继续深入人们的思维范式,使得人们即使面对严肃的历史文本时,却依旧采取那种情绪化和消费化的思考方式去思考这些历史人物”分析的太好了

servicethat:
我理解不了火的原因,就那几句咿呀咿呀就火了,搞不懂现在人的审美,就那几句词还不如做成纯音乐

【回复】欣赏不来,感觉比爱如火好点,至少曲能听,爱如火真就纯纯一坨史
【回复】因为这是abbb式的句式,这种句式填词水平高能火,填词水平差的可以用这一句歌词重复三遍,而这首歌直接反其道而行,词老子不要了,主打一个抽象洗脑。
【回复】我也是,真的欣赏不来[喜极而泣]
猞猁女巫:
悬溺这首歌本身好像就能诠释“悬溺文化”的悲哀,也就是这首歌成为了它自己的宿命。或许从乐理的角度来讲,这首歌的创作未必很难,或许从受众来讲,欣赏它也未必需要深度和水平,但不代表它确实就没有深度。我真的太喜欢悬溺了它是艺术。“宿命感”这个词是极强的水的能量,悲伤包容随波逐流,完全不涉及理性的,纯粹驱动感性的。我对它带来的无力感完全无法抵抗。如果用食物来比喻的话,好吃的食物可以被制成各种垃圾食品,它可能因此变得廉价,但依然有人只喜欢它本身的味道,并且一直喜欢下去,然而那些吃垃圾食品的人可能觉得食物本身虽好但味道淡了一些,吃不吃或者吃哪种都无所谓,虽然食物得到了推广,但那不算真的喜爱。up用完全理性的视角来解读,“批判”悬溺文化背后的现象,最后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呼吁大家抵制资本的异化,是反悬溺文化,同时也反悬溺的,不过依然很好。沉醉在纯粹感性状态下的人其实会拒绝,但处于另一端的纯粹理性思考也是一种让人心旷神怡的美好体验。

噗咚咚咚:
🤔这种分析结构是。。。啥工具,啥方法阿?

【回复】传播学,文化研究,和批判理论。(当然,一切的理论前提都建立在Marxism之上)
tht51:
已关注,提一个建议,文字信息的密度很大,因此显得语速过快,时常需要暂停理解。这个视频的内容比起视频文案似乎更适合作为单独的文章呈现。

何坚:
以前是命运的齿轮,接下来是悬溺,再然后呢? 这类东西都有一个通病,就是没内容,或者内容过于简化。 流行和经典的关系 不是说流行不能成为经典,以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和马克吐温为例,不管是动物小说还是乡村喜剧,在方面都是风靡一时的,杰克坦言过,写这种题材就是因为读者爱看。 但是,为什么他们的作品流传了下来,前者是因为基于作者本人传奇般的人生经历,作品里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基于作者本人生活改编的,《马丁,伊登》更是契合作者最后的结局,马克吐温的作品则是根据真实的美国乡村生活,和作者对当时美国政治体制的独到见解创作。

【回复】过度简化的东西反而在现在会变成受众范围广泛的优点,这么空的东西才会一下就让所有人主动去自我代入然后产生这种治愈效果,但也正因为太过于空乏导致绝对不会成为经典
【回复】回复 @k-sns_us-_2dh-k3 :是的,当年路遥著《平凡的世界》,可谓是呕心沥血,深入基层才成,又怎么会是这些流于形式的内容可比?

人文 爱情 电影 音乐 文化 悬溺 悬溺一响 互联网 影视 网络热门鉴定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