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胶片是否可以秒杀数码,让显微镜来鉴别一下吧

作者: 摄日者天文分类: 科学科普 发布时间: 2022-04-21 02:08:42 浏览:38334 次

传统的胶片是否可以秒杀数码,让显微镜来鉴别一下吧

Yangchen314:
宽容度,感光材料不均匀,一些色彩风格,不确定性。 然后就没了。 玩胶片,撕拉片,纯粹是因为好玩、喜欢。仅此而已。 非要说,绞肉机绞出来的肉馅太细腻,自己剁出来不均匀的大颗粒肉馅更有意思。

【回复】那说明底片不够大。[doge]
【回复】回复 @仪器及分析 :但是成本问题,胶片底片随随便便比头还大,数码大画幅也没有多大
【回复】回复 @1866886 :我见过最大的数码画幅是飞思的4x5后背,基本只能用来拍静物
安安不拍照:
作为大画幅用户,我负责地告诉你们。 所有胶片吹都不懂胶片。 我们选择胶片只是创作需要或者个人喜好。

【回复】跟黑胶唱片一个道理,欧美人家收藏是时代记忆,我们没这段,用这套的不是不懂,就是装
【回复】回复 @hanyuchen88 :纠正你点东西。老顽固才更清楚胶片到底怎么一回事,尬吹的都是胶片预设用户和店洗用户。另外胶卷胶片面相特定创作还是有存在必要的,就算是数码也有做中间底的时候。最后才是画幅问题,民用的4433是中画幅里最小的面积。
【回复】回复 @想不到用什么昵称 :中国七八十年代的相机产业很不错的,国产乐凯胶卷性能也挺好,199X年,还有很多专门洗照片的店面,后来数码相机便宜了,胶卷机才彻底没落的,中国1960到2000年虽然穷,但摄影文化可一点也不比欧美差,1996年吧,一卷乐凯胶卷13块钱,柯达的大概19块钱,民用傻瓜机也就几百块钱,柯达还有傻瓜机套装,买六卷胶卷送一台傻瓜相机(傻瓜机就是指操作很简单,不需要太多设置,傻瓜都会用的意思),老百姓完全能消费的起,真不是什么“小资情调”1995年的时候,大多数家庭都有胶卷相机的,普及率并不低,一般周末出去郊游都会带上相机的
BootesArcturus:
我发现,凡是天文阿婆最后都会去玩显微镜[妙啊]

【回复】以前高中不懂,给手机买了智商税镜头来玩,10倍镜非常不好使,但后来发现反过来做十倍微距挺好使的,笑死[doge]
【回复】其实不是最后,是同步。[doge]
【回复】回复 @硬币改名改没了 :你说显微镜目镜可以用在天文上吗?显微镜的是30毫米接口,天文是31.8,你得在上面缠一些胶带才能用在天文上↑要不会框
昵称这下重不了了吧:
要比也是胶片走放印流程 数码走微喷流程 双方落实到纸上比观感 玩摄影又不是搞实验用显微镜看

读者知音:
摄影吹胶片,音响吹真空管,耳机吹线材。

【回复】哈哈哈,确实,电车吹屏幕
【回复】回复 @联合照相馆 :反正都是不干正经事
东京李梅BBQ:
胶片吹基本都是键摄要不就是水平不怎么高的[无语]这帮人的目的就是忽悠什么也不懂的女人,就是这帮人把一大票正常玩摄影的人名声给搞坏了[微笑]

【回复】你说出了事情的真相[打call]
琼斯的眼泪:
可以试一下iso5的黑白或者拷贝片,太细腻了[思考]

【回复】回复 @laser63588 :ISO低并不意味着颗粒一定细腻,而且拷贝片的特性并不适合直接拍摄,需要通过接触印象成像。
【回复】回复 @laser63588 :细腻是一回事,胶片说白了就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讲究浓度,如果由于胶片上的反应物单位体积太小,导致拍摄时根本没有发生反应,再细腻也没用。
【回复】回复 @laser63588 :胶片的量子效率低的要命
兆铭填海:
以前和档案馆的同事测试过,用柯达炮塔160搭配佳能35L二代镜头,光圈收到f8,拍摄报纸上的字。 冲洗完成后,直接上电分扫描,当像素达到1400万左右时,就到极限了,再往上扫描,也是无意义的冗余数据了。 所以一般情况下,彩负也就相当于1000万左右像素。

【回复】只能说是135画幅, 8x10大画幅就不一样了
【回复】回复 @风凉烛暗 :4x5典型情况超不过80mp,实际使用60mp就不错了。 镜头是一方面(但影响有限,4x5的很多镜头在f11-16就挺不错了),底片曲率是另一方面。 那种一滑就进去的底片片夹很容易跑焦,而带压片板的后背用的人很少
不覊的風繼續吹:
不能,颗粒感太重,除非艺术创作,否则失真严重

小电视゚:
其实严格来说不是这么比的,比较正式的测试方法是在相同条件下摄制专用的分辨率测试卡然后对比不同线数的分辨能力。

【回复】是的,您说的这个方法是正规的测试方法。不过话说回来,分辨出的线的尺寸是不会比颗粒尺寸小的。
9丶15:
感觉这玩意就像用数据磁带备份,便宜密度大,但几乎可以说不考虑随时读写。就算胶片能比数码上限更大,那用处估计也就像数据磁带那样用于高密度数据留档,考虑那种需求的人都不是一般人,不考虑那种需求的数码在使用处理流程上掉锤

字符2:
一直很好奇胶片微观结构来着,谢谢up分享[吃瓜]

CountNabolas:
不谈冲洗工艺和胶片种类扯什么分辨率,搞笑吗

【回复】回复 @laser63588 :d76冲出来能和xtol冲出来一样?你在搞笑?
【回复】额,这个不跟你杠,没有前提条件,不去做严格定量的讨论就是个无休止的嘴仗。个人只是觉得乳剂号影响更多一些。当然这个多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弘惠的健身笔记:
胶片的优势不是练曝光和理性按快门吗[笑哭],怎么会吹到化学领域去看了[笑哭]

【回复】作为一个化学爱好者,(可能未来会是化学化工领域的工作者),其实我喜欢胶片,就是因为基于化学反应[脱单doge][笑哭]。想到每一张图像都是无数个光子在胶片上,和数万颗卤化银颗粒以及各种复杂的成分 发生反应之后得到的,我觉得是非常奇妙的[吃瓜]
【回复】回复 @小不态 :那你是不是就可以自己配药水啥的了啊[tv_惊吓]那可省老事了
hsuchiaozam:
你不能这样比 胶片是个半成品 你要放大到相纸上和数码的打印文稿比 半成品有什么好比的

物理 科普 科学 原创 摄日者天文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