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读书的意义早就变了”

作者: 记得SMiLE噢分类: 人文历史 发布时间: 2024-04-01 21:33:55 浏览:489823 次

“先生,读书的意义早就变了”

记得SMiLE噢:
有些知识反而会裹挟人的思想,欲望是让人苦难的原罪

【回复】回复 @一生最爱物理 :但是考试要考,对了,我现在都分不清劳务合同和劳动合同,学白上了感觉[辣眼睛][辣眼睛]
【回复】而有些的知识对我们来说就是没用。
【回复】回复 @一生最爱物理 :自信点 几乎都没用 谁生活里还有微积分的[笑哭]
甜瓜阿逊:
“天哪!那是工厂吗?大晚上还亮着!?” “不,那是学校...”

【回复】没事,工厂也一样了[冷]
【回复】工厂都亮一整晚了[难过]
【回复】我觉得应该取消晚自习这种反人类的设计模式,学习是要靠自觉的,不是靠恶性竞争的
莫知我哀123:
为什么学生都没有诗和远方没有了?因为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回复】我还记得我小学文笔特别好,作文分特别高,现在初中了,字体写不好了,文采没有了,态度散漫了,人…也变了……
【回复】回复 @-冥---夜- :忙猜你也是学生党…
莫利亚提__:
“从家到少年宫,小明走了十分钟,而我走了18年却还没到达。”

【回复】回复 @喜欢雨的小鱼儿 :好像高一时学校附近刚建了个少年宫,但一直没去过,都不知道长啥样
魂光鱼鱼鱼:
作文是要写的,素材是向上的,内容是虚假的,阴暗是扣分的,家人是受伤的,他人是向善的,医院是必要的,感情是真挚的,字数是800的。

Shallow-Mo:
食堂五块钱一块的没肉的骨头,强制写的晚自习和周末补课申请书(一个月放半天),做出来有问题的心理调研就额外让你多写一张表格并且表示自己“好多了”,下课在走廊上多待一分钟就被教导主任骂“不上进”。 见过得了心病退学的全校第一,也亲眼见过得了心病选择跳楼的同学。 直到现在临近高考,我才想起,我活着是为了当年那个充满希望和童真的自己。

【回复】“从高考完就去看世界”到“考完研就去看世界”,“考上公务员就去看世界”………世界依然在那,我依然在考[辣眼睛]
【回复】朋友 你的枪里还有子弹吗?你问我目标是谁?就是那个,那个充满希望和童真的自己[微笑]
【回复】回复 @美式冷萃液 :我也是。做完一件事总有另一件事在等着我
孤高的超王:
读书和学校都是谎言……学校所谓的“自愿”等于强制,都说自愿买校服,但没有校服不得进校门……读书只不过是给那些“天才”做的陪伴罢了,而大多数都是进工厂上班,我曾无数次的想要逃离学校,但发现自己除了读书……什么也不会……

【回复】回复 @Eternity_log :真有天才,你再努力,数学不会就是不会,你比如说韦神,虽然韦神很努力,但他解的题目,在座的你我可能花一辈都不一定能搞懂,我有一个同学,超努力,五点五十就在课室里学习了,晚上学到十点半,结果一个天天晚修玩手机的,考前找人借了笔记草草复习了一遍,成绩比那个天天学习的人高了五十来分,有些东西,不会就是不会,你努力的一辈子到达的重点,可能只是别人路途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站点,正如张雪峰老师说过的:努力就能进步,是最大的谎言
【回复】回复 @Eternity_log :你这句话就像李嘉琪说的一样,79块钱的眉笔你说贵,这些年有没有努力,工资有没有涨一样。你觉得自己努力所以才成功了(考第一)就看不起那些不努力的人,你觉得自己的成功是通过自己努力得来的是理所当然的,你从没考虑过个人天赋家庭条件学习环境等一系列因素。。。
【回复】回复 @Eternity_log :我有不努力?我只是觉得你将努力置于天赋之上的想法本就是错误的,不是努力就可以成功,努力只是让你的下限更高,而天赋让你的上限更高,就如我前面举例子举的韦神,所有事情你想做出成就就必须要有天赋,最明显的就是数学,你不会就是不会,你再怎么努力,你也不可能只靠努力做出来。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由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灵感组成的”但这句话还有后一句“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你恰好有天赋,又很努力,然后又碰上了刚好有点天赋但盲目自信的天才,你通过努力超过了他所以你将所有的成就都归功于你的努力却忘了正是因为你有这个天赋才能达到这个成就。在如今这个世界上,努力的人少吗?不少吧?这些人每天累死累活的工作、学习,但结果呢?这其中有多少人熬出了头?又有多少人仍旧处于这种拼死拼活的状态?倘若努力真的比天赋更重要,那为何还会有天才和庸人的区别,当今社会还会有如此严重的摆烂现象?正如那句话,有些人生来就是高山而非山谷,有些人生来就是河海而非溪流。当一个人聪明到了一定程度,你再努力都比不上他。爱因斯坦作为划时代的天才,多少自诩天才努力想超越他,但结果呢?有些人甚至连追赶他的身影都做不到,在这种情况下,努力就只是一句空话
小黄老师233:
中国教育有着非常多的问题,但是义务教育最大的作用是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养活自己,对于这个世界有基本的认知,三观有种基本的塑造,诚然这限制了一些天赋异禀的孩子的发展,但是这关注了大部分孩子。有些人只能看到老美老英的精英式教育,快乐式教育,但是看不到有更多的人连接受教育的资格都没有,早知道,如果不是义务教育,大部分人连和这些“天才”同窗的资格都没有

【回复】哥们,提醒一下,这是再说现在的应试教育的问题,和义务教育是不一样的,就像高考他就不在义务教育的队列,而且义务教育的范围不包括高中,其中大部分在说的是高考这种应试教育,和义务教育没有关系。
【回复】形式主义和应试教育,和义务教育无关
【回复】但是应试教育这些毛病一日不改国家很难出国外这么多天才,就像郑强说的那些学生眼里没有光,这种学生成绩再好也很难做出突破性贡献
求诃求诃帝:
“你在干嘛?” “在学习。” “什么啊,你明明在看课外书。” “是啊,我说在学习,又没说在准备考试。”

镀铬的铁涂漆:
学历不值钱了,而我们普通人又需要这不值钱的学历[酸了][酸了][酸了][难过][难过][难过][难过][难过][难过]

OxygenH1:
本人高二,我感觉上学是很有用的啊,我从初三就想读好书以后给国家争光,出国然后帮助其他国家(有点中二了,但是我是真的觉得课本上的知识很有用,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真的都是必须要学的,学进了之后就发现很有收获。其实很多人觉得读书变了只是因为竞争太激烈了嘛。我生在上海,可以说教育条件是中上等,但相应的竞争、压力也是很大的,但学生会主动去补课,最最起码规矩是立得很好的

【回复】上学肯定是对身心有益的,但问题就在于,现在的社会太“卷”了,校长几乎都只看升学率(非100%)及自己的利益,这样只会恶性循环。产生心理疾病就正常了。(本人初二[doge])
【回复】学习当然有用,问题是学习现状
【回复】上学读书当然有用,这个毋庸置疑,但问题是现在社会好像只有他们有用了,除了这些以外,其他的好像不那么有用了,我快步入社会了,上学的时候在学习,大学忙忙碌碌报复性的做了许多以前没做过的事也很快过去了,实习的时候很累,没时间也没心情去,再没有小时候看书,看记录片的那种感觉了。但是我明明很喜欢读课外书的。
记得SMiLE噢:
读书≠中国式教育 读书能改变命运≠有个好学历 知识就是力量≠学历就是一切

【回复】无论如何,过分地宣传这这种思想并不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每个人都需要经历一些挫折,人生的魅力不就是迎接困难,挑战困难,永不言弃的坚韧吗。
【回复】回复 @海枯石烂风帆 :也许在他人看来我的出身其实是很糟糕的[难过]我并非出生在所谓高知家庭或者贵族家庭。但是思想是自己的,态度是自己的,这一点人生而平等。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而诗和远方,对于一个从未接受过教育的人来说是很难想象的。
【回复】回复 @WlimWallace :但我还是想问,中国式教育,在半个多世纪以来,出了多少真正为世界,为人类服务的人呢?就算没有,那带领中国成长变强的又有多少?
千山月行:
这句话触动最大,他可以去死,但他从没想过退学。刚经历一段最痛苦煎熬的日子,不知道是否能迎来朝阳,但最悲哀的是,我们连去死都被认为是软弱不负责的,更没资格去选择退学,在家长看来,是逃避,是吃不得苦,是辜负了他们的养育之恩。因此,我真的不明白,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永无止境的煎熬和挫折吗?为了痛苦挣扎的生存吗?

zmzTo:
唉[笑哭]其实平时也就看看这种优质视频解压罢了,因为这种视频几乎没有高层人士去关心[大哭]

记得SMiLE噢:
“我走出了山,但是我看见了更高的山”

南宫冰香1206:
读书的意义一直都没有变过,理想是建立在能力的基础上的,个人的觉知是建立在读书的基础上,考试就是现阶段最公平的筛选人才的方式。读书可以育人,但读书不光是育人,育人不只靠读书,父母、家庭、社会 这些都是,你不能因为自己在学习中觉得太过痛苦而把一切问题都归咎于社会和制度,如果家庭教育得当,也不会有父母因为学习把自己的孩子逼到死吧,压力是很大,但是父母教育更重要。最后~量力而行,别太让自己难过,成绩的顶尖不代表未来的美好,同样的知识,有的人天天补课死学也拿不到高分,有的人却能轻轻松松拔得头筹,大家都有适合自己的路,尽力就好,有的人天生要成为高斯,而有的人本来就是贝多芬,尽力就好,别留遗憾,生活还是很美好的,我们的国家、社会也是充满生活的,加油啊。

蘑菇下的小女孩:
说得很好[委屈][大哭]但又有什么用呢……

春塘柳:
我早忘记了,我最初学习的欲望是好奇与求知,现在变成了所谓的“个人升值”

嫩里-Nenry: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我的梦想并不是走遍天下,我为什么一定要学数理化?

qsid03:
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吗? 作者:猫哥的视界 如果在中国,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 原因很简单,中国几千年的传统都是按照读书——或者说按照掌握知识的能力来分配资源,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现象。 1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早在明清时期,欧洲人来中国觉得最不可思议的现象就是——这个国家居然是根据读书考核的成绩来分配权力。 这个读书与考核就是指的是科举制度。 葡萄牙人曾德昭的《大中国志》详细地记录了科举的全过程,并且评论道:“从学生头次赴考,直到最后考取博士,是这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因为学位和职位带来的名利,都取决于这些考试。” 他的描绘背景是针对欧洲权力分配制度的不满。在欧洲,权力的获得是靠着家族的世袭或者教会神权的指定;而在中国,权力的获得则是靠着一套完整的科举制度。因此,西方人几乎无例外地认为科举是最公正、最平等的选才方式。 这里简单讲一讲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又称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持续了1300多年。我们以明清为例。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首先必须是生员(秀才)才有参加乡试的资格,而要获得生员(秀才)也要经过三轮考试——也就是县试、府试与院试。顾名思义,要获得秀才的资格,要经过县里的考试,府里(明清一府相当于现代的地级市)的考试,最后还要通过特定的“院试”。 县里的考试由知县主持,府里考试由知府负责,院试则由省学政负责(相当于省教育厅厅长)。 这三轮考试通过之后,就能获得秀才的资格,换句话说获得官方认可的“读书人”,这个官方认可的“读书人”是有很多实实在在的好处的。 首先是见官不拜——古代一般老百姓见到官员是要下跪磕头的,但是如果是秀才就可以免掉这个礼仪,只需要拱拱手就行了。 另外,秀才还可以免税、免除徭役,相当于政府出钱补贴秀才的生活费。更为重要的是,秀才具有各府、州、县学读书的资格,而这些政府设置的学堂是全免费的,包括伙食都是由地方政府提供。 然后就是秀才可以参考正式科举的第一轮乡试,乡试地点一般都是在各省省会城市,由中央政府选派有名望的大臣担任正副考试官(这个正副考试官是个香饽饽,古代官僚系统有无数人挤破头都想干这个考

【回复】10) 4 读书改变命运 (作者:猫哥的视界) 最后再说几句。 可能有人羡慕过去秀才、举人、进士的待遇,认为现在的大学生、研究生还不如过去。 这个问题我们要一分为二来看。 明代人口有2亿,清代人口顶峰时期达到4亿,每年秀才人数只有2万,每届举人1100人、进士300人;现在每年毕业大学生上千万,硕士研究生50万+,博士5万+,虽然工业社会GDP规模远超过农业社会,但是分配的人数也超过几百上千倍,而且现代社会是不能搞特权的。 另外最近几年各大城市搞的人才新政,只要是大学毕业生,学历越高地方政府给的待遇越好,到了985大学博士这个级别基本也是要给房子给丰厚的安家费的,这也说明,中国现代社会基本还是遵循根据读书成绩分配资源的逻辑。杭州人才新政 另外我们还可以这样看,如果你高考成绩能进入全省100名之内(古代举人选拔标准),能读什么学校?绝对是一流优质大学,这样大学然后又能读一个研究生毕业,基本也是社会上的精英阶层了,其社会地位绝对不会比过去举人低——比如饭桌上正处级甚至副厅级领导遇到一个985大学的博士,这些领导一般也会对这个博士非常客气。 同样,如果你在一流大学读研水平能达到全国300名之内(古代进士选拔标准),放到社会上也绝对是精英中的精英,其未来成就也不会比过去的进士差。 最后祝所有考生高考顺利,未来是成为秀才、举人或是进士,高考就是一个分水岭。 但是不管怎么样,请记住,在中国读书是真的可以改变命运的。
【回复】8)这也是按照读书成绩分配资源模式的一个副产品。 (作者:猫哥的视界) 3 中国与西方教育的区别 但是国外不一样,以美国为例,1991年美国GDP大致是6万亿美元,当年大学生入学人数大致是1400万人,到了2020年美国GDP达到20万亿美元,但是同年招生人数是1500万人,GDP规模增长3倍半,但是大学招生人数基本不变。 光是招生人数美国就与中国有本质区别——我看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中国GDP增长3倍之后大学招生人数一定也增长3倍以上。 更何况西方发达国家是双轨制教育,公立教育免费但是水平很一般,而私立教育水平很高,但是门槛也很高(学费昂贵)。 英国伊顿公学等5所私立学校考上牛津、剑桥名校的人数相当于全英国1800所公立学校的总和,英国私立学校每年招收人数只占学生总人数的7%,但是这7%毕业生要占据英国80%精英阶层份额(包括国会议员、高级医生、官员、律师等)。 伊顿公学 美国非教会私立学校只占美国总学校人数的1.3%,但是这些私立学校有30%学生可以进入常青藤等一流名校。但是美国公立学校进入常青藤的比例还不到0.1%。 简单的说,在西方发达国家只有精英阶层家庭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私立教育,普通家庭只能接受水平很一般的公立教育,这种教育水平差异必然导致未来资源分配的差异。 最为重要的是,西方发达国家不管经济如何增长,每年在国内录取大学生的数量基本没有变化,在精英阶层家庭的孩子垄断大部分高等教育资源之后,给平民家庭留下的高等教育份额自然就严重不足。 这也是西方贫困家庭愿意让孩子去从事体育、娱乐等工作(西方国家体育、足球明星基本都出自贫困家庭),在读书之外去搏一个万里挑一的机会。 所以,表面上看好像西方国家也是受教育越高分配资源越多,但是它们基础教育的模式与中国还是有本质区别。 但是,中国这种根据读书成绩来分配社会资源的模式也有一个问题——经济增长(做大蛋糕)的压力很大。 一旦经济增长与待分配的读书人不匹配——也就是需要分配的读书人大于可分配的社会资源,国家的压力就会非常大。
【回复】9)远一点的例子就是70年代的知青下乡,近一点的例子就是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大,而今年毕业的大学生将超过1000万,所以国家压力空前巨大。 (作者:猫哥的视界) 2015年权威人士指出,未来中国经济大致是一个L型的走势——也就是经济增速会下降,后面几年中国经济增速果然从9%左右下降到6%左右。经济增速下降带来的结果就是可分配的蛋糕变小,但是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却在进一步扩大(招生人数增加)。 怎么办? 所以从2015年开始,全国兴起一股考研热,考研人数节节攀升。 2015年—2020年考研人数 为什么大学毕业生突然开始热衷于考研? 原因很简单,中国大致还是一个按照读书成绩分配资源的逻辑。考上大学大致相当于一个秀才,读研就是举人,一流大学一流研究生专业大致就相当于进士——成绩越好,获得好工作(获得更好的资源)机会就越大。 前面我们讲张乡绅为啥要巴结刚刚中举的范进? 原因就是张乡绅看中了范进中举的人脉圈,包括老师、同年等等。 考研也有相同的逻辑。 一般来说,研究生导师大都是这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或者是全国,或者是当地,根据学校档次而定),是细分领域的权威专家,其人脉资源是相当可观的——也许导师组一个饭局就能让学生获得一个理想的工作机会。 有这样的导师为后盾,自然机会比一般应届本科毕业生好得多。 当然普通本科大致是通识教育,而研究生才能真实对特定专业有更深的认识,所以无论是学识还是人脉,研究生都比普通本科生更有竞争力。 很多家长比较热衷于将孩子送国外去读研,这个看上去很高大上,其实真实效果未必有国内读研好。 一方面国外读研就放弃国内读研的人脉,另一方面国外人文系专业在国内基本没啥用处,比如在英美读法律专业——英美属于海洋系法律,与中国大陆系法律基本架构就有本质的区别。你就是把英美法律吃得很透,到了国内如果要继续从事法律工作,基本要从头学过。类似的还有金融等等。

读书 人文 高考 先生 学习 教育 读书的意义 社会洞察计划 请回答这个时代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