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BBC】心智斗争 BATTLE IN YOUR MIND (2014)【地平线系列】

作者: 哔哩哔哩纪录片分类: 人文·历史 发布时间: 2017-04-27 10:16:47 浏览:286897 次

【纪录片/BBC】心智斗争 BATTLE IN YOUR MIND (2014)【地平线系列】

云肆意:
所以说,你的第一决策系统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趋利避害,无法做出长远思考。 因此当你面临一些“目前吃点苦头以后就能有大收益”的抉择时,你从基因上就拒绝“目前的吃苦”。 所以这告诉了我们,如果你两个月后就有一场重要的考试,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自制力,以为自己可以进入紧张状态就每天七点起然后学习到十点,因为那和你的第一决策系统相悖。 你需要的是强行改变外在环境,比如让自己的舍友每天扒自己的被子强迫把自己叫醒、然后规定一个学习计划如果当天没有完成的话就会遭受某种强制损失(像被舍友扇一耳光之类的)…… 也不知道我的这种想法对不对。

【回复】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拿考试来说,两个月后有考试,现在吃一点苦,到时候分数就会变得好看,这是一种“奖励”。但我们的基因决定了我们对这个“奖励”并不是特别感兴趣,而当过了一个多月,离考试剩下3天的时候,我们突然惊醒,发现卧槽要死了,什么都还没复习,这个时候这种“奖励”没了,变成了即将到来的“损失”,如果再不复习,“损失”就很严重,这个时候反倒能打起十分精神来通宵复习,即使通宵两三天比提前两个月,每天复习一小时要累得多,但很多人还是会选择临时抱佛脚
【回复】说对了一部分,习惯和思维方式决定了你这样做的行。
苏菲爱美丽:
1 有些想法,决策,思维过程是我们内在的,是基因遗传残留我们体内的,并不都是有原因的。 2 第二系统比第一系统更加缓慢,但更加理性。但我们大多数决策都是通过第一系统。(无意识的,偏向于简单快速) 3 我们存在许多认知偏误,包括现时偏误(更注重现在,忽略长远的利益),自信偏误(盲目的乐观,对自己的作品自视甚高),和已知偏误(不知道学名是什么,就是倾向于根据相信已知的想法并搜集证据支持自己已知的想法,而不是真实正确的结论。) 4 人们倾向于规避损失。 在面对收益时,人们倾向于做保守的决策。但是在面对损失时,人们倾向于冒险。这属于第一系统(?),这种重大的发现成为行为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支撑,并对金融危机和高涨的楼市产生了巨大影响。 5 我们很难去规避这种偏误,但是我们可以用第二系统去认知这些偏误并改变我们的决策方式和过程,也可以改变周围的环境去规避偏误。 (=・ω・=)

【回复】已知偏误也叫证实谬论。
【回复】还有光圈效应(对喜欢的人会忽略缺点放大优点)焦点效应(其实并没有那么多人注意你
【回复】回复 @昨夕厌衿 :不是,这说的是为自己的立场找支撑,而不是平等地接受信息分析之后再确定立场。根本不是一个东西。
转身的一瞬萧条的一生:
我的理解是:理解接受你的天性,并用环境去引导走向比较好的结果。就比如说你暴饮暴食,那就只吃好吃的热量低的食品。这样下来也比吃所谓的汉堡可乐鸡肉卷好。改变要先从自己能接受的地方开始改,这样哪怕进步一点都特别好。 想减肥运动不要听所谓的跑步减肥,而是去寻找一个最适合你的 你不会觉得难受的运动方式。比如夏天的时候去游泳。 顺应自己的天性,并由第二系统去分析。如果失败了不要难受,接受自己失败的结果,思考为什么这个方法不行。是哪些意识阻碍了你实现这个计划,然后顺应这些想法再去修改计划就好了。

【回复】应该说学会理解和接受潜意识的不完美,善用显意识改变潜意识
【回复】还有一种,一天一万卡,然后像飞鱼一样练
Ms萧月:
小小的总结:有两个决策系统,1.直觉 2.理性思考 -直觉更快,理性更加慢和懒惰 -直觉现行,第二系统为第一系统寻找理由,这种理由可能并不是你选择的最初原因 2. 人会在获利的时候比较理智保守,而再损失的时候倾向于冒险,减少损失 3. 认知偏误:光晕效应;认知偏差; spotlight effect; 现实偏误;盲目自信;so on 很难规避,这个是人的天性,与其每天都要求自己改正不如改变环境,制度去规避错误

Kiriiiiiiiii:
[小电视_哭泣]我大概就没装第二系统???

【回复】也许你的第二系统中了giligilieye的毒。(〜 ̄△ ̄)〜
EIGHTNG:
有些视频里面没有字面提到的小小冷知识: 1.卡尼曼是<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他和片中提到的阿莫斯特沃斯基共同在<science>上发表了两篇诺奖级别的文章,可惜在九几年阿莫斯就英年早逝了,没有共同获得诺贝尔奖. 2.20分钟左右出现的一位双手有烧伤痕迹的丹艾瑞里,是<怪诞行为学>的作者,也是大牛. 3.很多(心理学)实验都是非常巧妙,令人叫绝,有兴致可以看看他们的书. 4.图书馆管理员的试验,叫经验法则,属于系统一,把相似度当成一种简单的启发手段.最麻烦的是,这个是与生俱来,而且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手段(见侯世达的<表象和本质>),没有类比,我们无法认识世界,但类比,总会让我们有认知偏差. 5.当我们计算复杂的乘法时,有人会停下脚步来想,这个居然是因为我们一定速度的行走,需要用到系统二,而系统二是很难并行处理两件需要系统二的事情. 6.跑步观察前人拍头次数而没有留意打架,是因为两件事都要用到系统二.更可怕的是,当告诉受试者有人打架,很大机会受试者是完全觉得没有可能的.这个可以参考另外一个挺出名的试验<看不见的大猩猩>. 7.40分钟左右出现的赫什舍夫林,是<超越恐惧和贪婪>的作者,行为金融学大牛. 8.系统一很高效,它无时无刻在运作,但不会统计学和逻辑学. 9.全书看下来,最绝望的是:如果系统一不觉得有问题,它就不会启动系统二...但系统二需要由系统一启动. 10.要解决这个困境,要学会识别常出现重大错误的情境,在风险很高的时候,尽量避免这些错误(言下之意,做得再好,我们可能都已经犯了非重大错误,并且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些错误).

【回复】1.还漏了五分钟左右,是天才阿莫斯的照片;九分钟左右,那个指导打人的教授是<看不见的大猩猩>.作者克里斯查布利斯'.十八分钟是<叙事改变人生>的作者保罗多兰.出演的都是名人,确实充满了光环效应.(这里边一大堆犹太人) 2.经常提到的史波克,是电影<星际迷航>的总是用理性思考的外星人. 3.里面这帮教授,他们的理论假设,都是和传统经济学的基础假设(理性经济人)不一样.所有,他们比较抱团. 4.<思考快与慢>很值得看,如果有能力,看英文原版.中信翻译实在太差了,要看中文版,在微信读书,参考里面的校对大神(刘睿)的笔记.
【回复】对于第五点,我居然以为是当计算的时候,启动了系统二,系统二的速度是缓慢的,因此我们大脑思考的速度放慢了,从而导致我们行为慢了
kknaex:
我在玩tera时捡到了个高级武器箱子能掉版本终极武器,这是打世界怪抢到的,即使几十号人可能就一两个能抢到全凭运气。 我很高兴然后决定卖个好价钱,但我不小心少加一个0于是贱卖了好东西。 之后不爽了很久,但是仔细想想,就算如此也比那些什么都没拿到的人好啊。可是心理就是不爽。

【回复】没赚到应该赚的那么多就是损失啊
Sekios:
( ̄3 ̄)为什么你的第二个系统比较懒呢?因为缓慢思考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人类的生存本能为了节能,所以会限制这个功能。当人进入超集中状态的时候,这个系统的限制就会解除,人对其他事物的集中力会下降,局部能力(包括思考速度)会提高,甚至能瞬间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决定,不过过后就会产生脱力的感觉。

【回复】蟹蟹兄弟嗷,我又有理由吃甜食了[害羞]
小逝古:
看到开始的测试突然有了一个也许与视频无关的脑洞: 拿着钱或者不拿钱在街上征求路人参与测试_(:з」∠)_ 测试内容随意,但全程不提及也不进行任何会诱导人注意钱的行为。 (「・ω・)「也许人们会因为钱而为测试停留更多时间? 也许他们会在测试到一定程度后意识到测试和金钱无关?也许尽管如此他们也会继续下去? 当然这只是猜测(「・ω・)「也许谁闲的蛋疼可以去测试一下

阳光总会在:
人讨厌损失,总在损失会产生太多不良情绪体验。 企业制定制度时:(极重要事除外) 对于经常可能出错的事,要奖励对的行为。 对于很少机会出错的事,要惩罚错的行为。 投资时: 接受损失,及时止损,是比赢钱收手更难的事情。提前设定最后风险线,心理本能倾向让人输了更难下赌桌,等理智会回来,可能已经不能翻身_(:3」∠)_

【回复】但是当我打牌时,我会给自己限定一个金额,当输到那个金额时,我会直接下赌桌,或者赢到一定的数目时,没有啥赌徒心理,但感觉自己很没志气[喜极而泣]
大绅士喵:
厉害了,我居然看完(=・ω・=),一点都不觉得无趣,内容相当吸引人

大雨宅:
去看 和 收藏了去看, 是不同的( •ิ_• ิ)

【回复】对,看是2系统,收藏看是1系统
破啦啦:
Daniel Kahneman 諾貝爾那位老先生是Thinking fast and slow的作者 也叫快思慢想 這套片基本就是說這本書的東西

【回复】也译为《思考,快与慢》—丹尼·卡尼曼
纳兹露西官配:
就像一边放歌一边做作业,有时候一道题需要点时间去演算,等演算完才猛然发现已经错过了想听的那首歌,还有就是上课玩手机,明明心里面一万个提醒自己注意老师注意老师,结果却往往是同桌提醒你老师离开讲台了_(:3」∠)_

薄荷糖:
在制度上,奖励手段比惩罚手段有效而且容易激发士气?

【回复】人们更关注失去什么,而不是得到什么,所以处罚比奖励更有效。所以法律比道德更被人遵守。
【回复】回复 @缘浅墨韵空悠然 :自我反思有,良不良好就不清楚了_(:з」∠)_,一直想形成一个约束力强,作用大的反思与控制机制。[捂脸]
【回复】回复 @缘浅墨韵空悠然 :我也觉得,恐惧跟痛苦更能让我惊醒
风炎遗心:
人们常常用直觉去解决问题,但往往正确的答案要去思考才得到

kknaex:
他所定义的环境更加复杂化,而自身则更加局限于“人性”。 比如说改变自己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被定义为改变环境,但其实现实中获得更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考得还是自身的奋斗,在常规意义上这是改变自身而不是环境。 而改变自身在这里讲的主要是人性,甚至是写在DNA里的兽性,我们所努力做到一切都是为了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比如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食欲,性欲,成就感,满足感等等这些你很难改变吧。 而人类的进步就是在对环境的改造但是你说我们的人性本质和千年前的人类有什么区别吗? 平时老师家长们说的改变自身其实本质是是在和大家一起改变环境好让环境更适合人类生存。这是宏观意义上的,比如让你好好学习报效祖国而不是报复社会。作为直接的奖励你获得一些你想要的东西来满足你不可能被轻易改变的原始欲望。本质上我们所做的所有的哪怕只是改变自身的一些事情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变环境,而环境只是回馈给你你用来满足不可/很难改变的原始欲望罢了。 所以这里的改变自身不是努力工作学习登上人生巅峰,而是类似于出家,戒色一类的行为,就是改变你的欲望,你的人性

【回复】第二系统和第一系统都是人的一部分,只是第一系统偏向直觉,满足欲望,第二系统偏向理智,这么说,是用第二系统限制第一系统满足眼前的短暂的损失(比如睡懒觉,吃零食),获得长远利益(比如考试,留学,或者减肥),但是长远利益也是符合满足人类欲望的,总体来说并不违逆趋利避害的本能或者欲望
【回复】这算深度剖析了,看你的评论每一条都是对的,但联系起来总感觉大方向不对劲??我再想想[囧]
【回复】不对呀,这是偷换概念,改变环境满足欲望,怎么会是改变欲望和人性呢?
1Q84n:
人类对损失会更加在意,所以是不是有一种可能,人们很多时间都在意损失了,常常忘记自己拥有的东西,可能这是不快乐其中一个原因,所以可能常常想想自己拥有的东西才更加容易快乐一点,而不是每天活着损失的悲伤中。 人类面对收益时会选择相对保守的投资,而在面对损失时会相对选择冒险,根据这一条,理论上来说可以在面对损失时相对理性的去选择决策,应该会得到更加理性的结果,但是因为第一系统占据主导地位,第二系统又比较懒惰,因此可能运用起来很难。比如在恋爱中,大多数人知道彼此纠缠下去不会有好结果,但是很多人也会互相纠缠很久,这时候就是第一系统在作用,然而我们并不能找到一个方法自由地去控制什么时候可以使用第二系统,希望未来可以找的,虽然明白这个可能性很小,而或者会存在个体差异。

我决定不用默认昵称了:
你们根本就不懂什么叫做自由,自由是哪怕我知道一件事不理智,知道一件事不能够使某种利益最大化或更大化,我也有权利不被阻挠地做这件事,只要我不直接伤害别人,并且控制我间接伤害别人的程度。现在我们的学生,我们的雇员,他们所处的环境,是非常恶劣的。我们需要的不是告诉他们,或者告诉我们自己要理智,要理智地去在这个社会解构中为自己牟利。相反,我们需要自由地精神,我们需要解放自己不理智的那部分,因为社会的不理智正依附于我们每个人的理智之中。然后我们要重新发现我们的理智,我们要从社会的角度重新看待我们到底要做什么,而同时存留对个人自由的充分尊重。我相信自由是公理,也相信个人的自由是发现社会问题最根本的源动力。人不理智,人生而不理智,我们都在与自己的不理智作斗争,也在这个过程中更深地了解自己。我们行为与思维的偏差,看起来是错误,但也是自己内心需求的表达。社会是要为人服务的,人的需求说到底在人的内心,我们的偏差换个角度看就是社会进步的方向。很多时候,与其说服自己要理智,不如把自己的克制自己的力量用在改造社会上,而改造的过程需要理智,更需要解构的思维,需要勇气,需要对人内心的体察。我们应该为自己的自由和他人的自由而活,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拘束与别人的拘束而活。

【回复】回复 @八月仙居谷 :极端地说,一个人即使自杀,他的理智告诉他不要自杀,最终无论自杀没自杀,他都是自由的。但他要是迫于社会压力自杀了,或者迫于社会压力没自杀,他都不是自由的。
【回复】回复 @八月仙居谷 :不是社会鼓励,而是社会不批判。
【回复】回复 @八月仙居谷 :我说的不理智,不是无条件的不理智,应该按照我前半段的语境理解。

英语 BBC地平线 英国 科技 BBC 纪录片 地平线系列:心智斗争 Horizon: The Battle in Your Mind 决策的真相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