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美国朋友们问我为什么我照顾我爸,中国朋友们永远不会这么问

作者: 安迪老师在美国分类: 日常 发布时间: 2021-04-12 12:29:02 浏览:1024470 次

我美国朋友们问我为什么我照顾我爸,中国朋友们永远不会这么问

俩波六折:
我以为全世界都是要赡养父母的[笑哭]涨见识了

【回复】回复 @诚实的医生 :那是欧美穷人家的做法,你看有钱人家,家长哪个不是把东西送到孩子面前
【回复】欧美都是孩子18岁,有没有能力都滚出去,自生自灭,父母老了孩子也不会一直留守照顾,这就是欧美的习惯,这就是为什么叫他们西方蛮夷→_→
【回复】你真以为西方蛮夷是清朝随便说的?[doge][滑稽]
shhunter:
这其实对于这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本能吧,小时候没啥感觉,长大后很明显的感觉周围的人就是不如父母重要,和父母不再一处就很焦虑,想要好好安置他们。

【回复】是的,我外嫁的,每次回家我爸妈住哪我就住哪,爸妈不住的,哥哥弟弟家我都不愿意去,不是和兄弟感情不好,就是感觉父母不住的地方去那住不自在
【回复】回复 @常乐在心 :想起一句话。父母在,尚有归途,父母不在,人生只剩远游。 就跟我们家族似的,我奶奶在世时,我父亲兄弟几个还有点来往。现在离世了,日子会越过越远
【回复】快四十了,一委屈就想找爸妈。
即将升空的小火箭47:
想起之前看的一些采访,是采访美国街头的流浪汉,其中有一些流浪汉明明他的家人(父母或兄弟姐妹)都在,但他还是在街头流浪。我对这件事的困惑程度可能和外国人看到up主照顾老父亲的困惑程度相当吧,虽然理解是文化差异,但还是很难认同啊[喜极而泣]

【回复】其实欧美就是类似“动物思维”的文化。。。你想想豺狼虎豹会照顾年老的么?。。所以欧美最重“自立自强”,最是自私并且“畏威而不怀德”
【回复】我是看德峰老师讲的课懂得。在他们的文化里,有一个看不见但是在心里敬畏的神,然后有一个看的见得“神父”――牧师。所以当他们成年以后,基本就是和父母都是神父的孩子。。。就不再受中国家庭观念的约束。。。
【回复】回复 @随风意散 :动物有的真的会赡养老的,但是那些老的一般也会遵从自然的选择,选择独自离开群体
大神的挚爱:
给你父亲买几瓶速效救心丸随身携带,那个药非常管用,一吃人就感觉舒服了,速效救心丸要那种宝葫芦形状的陶瓷小瓶子,用法是含在舌头下面也可以温水送服。

【回复】回复 @给我的衣服画上小汽车吧 :放在舌下进入毛细血管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因为不经过肝脏所以起效快,瞬间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和止痛
【回复】回复 @三廿四 :会的 硝酸甘油是血管直接吸收的 舌下血管丰富吸收的快 吞了就没啥用了
【回复】回复 @给我的衣服画上小汽车吧 :硝酸甘油 扩张冠脉的 舌下含服吸收入血管 产生一氧化氮NO也就是扩张冠脉血管 缓解心肌缺血状态
bili_325638461:
我是不理解了,在文化差异也说不过去吧?就不说你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也不说父母供你吃穿住行把你抚养长大成人,单说一起生活了十几年,他现在有难处不方便,袖手旁观心不会痛???[疑惑]

【回复】文化不一样,他们大部分的文化是父母不经过还在把孩子带到 这个世界中人世界受苦经历磨难的,所以只要父母为了要对孩子负责养孩子,但是 孩子没必要养父母。中国信奉的文化就是孝顺父母这样的
【回复】回复 @思想出问题 :那何必生孩,就是为了将来成为陌生人?欧美人的思想真奇怪
【回复】欧美讲究独立性 父母有父母的生活 儿女有儿女的生活 都互不干涉 这也是为什么欧美的父母很少帮儿女带孩子的原因 即使有也是短期 反过来也一样 父母生病儿女最多看望一下 照顾主要靠请护工
金钟仁_:
我在国外的经历,住了很多老外家,离异的特别多,不存在为小孩在一起的情况,其中三个离异家庭孩子都是给妈妈带的,单亲母亲同样的累。重视个人自由和个性发挥,有个六岁的小姑娘比我还能发展爱好,摇滚打架子鼓,笑着和我说她妈妈找了新男友,她爸爸和妈妈离婚是因为弟弟死了。另一个家庭夫妻和睦30年,因为最近感情淡了(无出轨等情况)直接离婚,儿子16岁直接自己去南方独立了。还有一个是新婚夫妇离婚,婴儿和三岁的儿子留给妈妈带。 然后老人也相对独立,并没有淡泊到说不认的情况,但我学校旁边有一所养老院,经常看到头发花白的70岁以上的老人,自己开车出去买菜。 两边观念不同,他们重视个人主义,我们重视家庭观念,喜怒哀乐还是相通的,老人会因为见到儿女开心,小孩会因为父母离异难过。

【回复】个人主义❌ 自私自利✓
【回复】怪不得他们的道德需要有个能杀一切的神来维持……
【回复】该离就得离,国内有些家庭是另一个走向,该离的“为了孩子”不离,对孩子伤害也很大
一大只的懵逼:
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是动物本能,人类进化使得这种本能演化为了更高级的“情感”也就是“爱”,于是在食物链中本该被淘汰的年迈老人被感情赋予了新的生存方式,构成了现代“家庭”链条的一员,这种进化也正是人类真正有别于动物撇开本能而向“文明”进化的表现[2233娘_喝水]

【回复】回复 @拿摩佛 :文字是引导大部分人深入思考的钥匙
【回复】回复 @拿摩佛 :没有文字你个人思考的东西有限,不会升级的,普及率也不高,隔代传递性也不高,别人也许有更好的创意,可谁的记忆力都有限,无法积少成多的累积发展进化,这个群体就只会原地画圈,这就是文字的作用!人类的文字本身还被不断扩容进化,从简单图画含义,到词组,到整句,这些都是为了更好的,更高效的积累经验,这就是为什么猩猩几十年还是只会用木棍,石头,人类可是从木棍石头,到长矛弓箭,到大刀火枪,到飞机坦克,导弹原子弹,没文字传承记载,知识经验递进累积创新,哪个物种的工具水平,思想,也进化不了人类现在这样!
【回复】回复 @拿摩佛 :交流用语言和肢体动作即可,低端哺乳动物和昆虫都会。文字则是知识储备,没有知识贮备越来越丰富,人类怎么由浅入深的思考!
海德酒果:
太好了!终于和老爷子一起生活了[拥抱]

【回复】是的,老爷子有人照顾了。
璇_雲起:
米国的文化我不懂……照顾父母有什么值得意外的?父母不是把我们带大吗?所以我们照顾父母有什么好意外的,很自然的情感联结啊~

【回复】而且大部分的父母都不需要照顾,反而会帮儿女们很多忙
【回复】回复 @bili_54894697244 :我说一句,父母把我们养大,让我们结婚生子,给我们辛苦做饭带孩子,当他们老了时,我们尽心尽力照顾她,实在是天经地义的
【回复】还是要后天环境养成的,动物母体繁衍抚养后代只是生物本能,年轻个体照顾衰老个体在自然界几乎没有,从这角度讲也可以说国人才是真正超出动物本能了吧[OK]
凡尔赛的星玫瑰:
这是肯定的。也是应该的。你小时候父母照顾你,他们老了你照顾他们。天经地义。别说他们在你身上既投资的青春,也花掉了一生积蓄。

Al_Pacinooo:
一个人如果对父母和老婆都不好,那么他就不可能真心对任何人好。

【回复】回复 @97号小巫 :额😓,倒也不是,西方的思想上是孩子在圈内,男人女人在中间,老人在外面。 这其实是生物为了繁衍延续自己种族的自然现象。你见过野兽爱子的,但很少见野兽养老的吧。你见过野兽为了幼崽不顾一切,但它不会在乎老兽怎么样。 除非是整个种族无法生存的紧要关头,在一般的忍一忍能熬过去的灾难里,动物都是保护幼子,西方可能也会着重保护女人。不过真到了熬也熬不下去的情况下,那肯定除了自己谁也不管。 其实,说起来,中国和受到儒家思想印象很深的东亚国家才是异类。一个很经典的问题“你爸和你儿子掉水里了,只能救一个,你救谁”,西方大部分人选孩子,中国大部分人选父母。当然,这只是个段子,还是祝愿大家阖家平安健康。所以,西方思想用动物延续种族的目的来解释也不难理解,不过,我还是觉得中国社会更有人情味,更有人文关怀。
【回复】这就是百善孝为先了。每个人的爱,都是始发于亲人的
【回复】西方人的思想 凛冬中 老人病弱女人孩子在外圈的 内圈是强壮的男人 这也是野兽生存的丛林法则 这次疫情西方的倦厌式对付疫情的原因
Hakudaisuki:
前段时间不知道谁说的:为什么一定要爱国才能选总统”,跟up美国朋友说的:为什么要照顾父亲” 简直异曲同工

【回复】可以确定是拿钱的,这根本不是中国人的思维
SEN不可测:
心脏不好的老人,一定要常备速效救心丹,这个真的是救命药

【回复】回复 @bili_52889271758 :中药,主要成分就两样,川芎、冰片
【回复】回复 @bili_52889271758 :真的很有效,有很好卖,我爷爷就有,很管用
【回复】回复 @bili_52889271758 :这可是常识药,还是知道的好
九柠栀:
先做人,后做事! 说得好!!![小电视_赞]

罗小小七:
坏的不学,净按着好的学,我就喜欢你这样的。

阿仲90:
他们是老人不帮年轻人带孩子,不帮年轻人买house,老人负担小很多,年轻人负担重;咱们是老人帮年轻人带孩子,帮年轻人买house,年轻人给老人养老送终。

【回复】很多美国up主也说了,人家是有钱的父母会帮忙买房子,没钱的,只能靠自己了,哪个国家不是这样?
【回复】中国经济好没多久,而且大部分老人都是苦过来的,同是把孩子看的也重,不信你等90,10老了变化会明显,生育率也会大降,不会把孩子看成唯一了,会主动推出去。
WHITE白心: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禽兽尚知,眷恋父母

【回复】所以清朝叫西方蛮夷不是没道理的!
【回复】回复 @冰灵幻炫 :关键是人的看法
【回复】羊羔是因为这样它喝奶方便,乌鸦则是把幼鸟看成老鸟了,都不是什么感恩。
佛洛丝萍:
祝老爷子早日康复 另外看对父母如何 就知道这人相处久了朋友关系会如何 因为我们一般从小到大都要跟父母住很久很久

人间治愈时刻 VLOG 歪果仁 生活记录 中美文化差异 美国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