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国通史》第042集《贞观之治》

作者: 哔哩哔哩纪录片分类: 人文·历史 发布时间: 2020-06-15 12:00:00 浏览:1497209 次

【纪录片】《中国通史》第042集《贞观之治》

艾哈迈德黄杨:
第42集 贞观之治 李渊在隋做官不得志,在次子李世民的劝说下起兵造反。李渊在长安继位,改国号为唐,李世民却没有成为太子,于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将哥哥李进成和弟弟李元吉杀害。两个月后,李渊被迫下诏退位,李世民(唐太宗)登基,年号贞观。 虽有18位学士相助,但也面对三种势力:第一,前朝旧臣,出身关陇士族,比较保守。第二是手下谋士,对社会情况不够了解。第三是参与过前朝起义的民间武装力量,了解时局。 李世民需要好好把握,重用魏征等贤臣,形成兼听进谏的风气,君臣一体,抚民从静。 找高人修订《唐律疏仪30卷》,对封建法律产生重大影响。 重农时,春耕不征兵,重整水利,鼓励人口增长。 安内后开始攘外。西域小国或平或归,疆土达到天山南北。641年(贞观15年),将文成公主嫁吐蕃,汉化西域使者,与胡人兼容并包。文化上主持编史(二十四史中的八史在此时完成)。643年,魏征亡。从此到贞观晚年,世民的政策稍有放松。649年(贞观23年),李世民病亡,贞观之治也随之结束。 欢迎关注公号黄杨之印

【回复】李世民登基时400多万平方公里,李世民去世时接近1000万平方公里,千古没有第二个这样的皇帝。
【回复】回复 @今年寒假的历史作业 :并不希望只帮你完成了作业,希望你能真的去了解我们的灿烂历史,并传承下去
【回复】感谢你对我寒假作业的帮助[微笑]
阿深姐姐: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回复】通过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
【回复】回复 @森林莓果zz :挺不明所以的
【回复】回复 @鸽子Steven :小学生觉得自己很幽默在瞎玩吧
沈云起君:
有些弹幕说到隋炀帝就说他是千古一帝,明君;说到李世民,就说他篡改历史,虚伪可耻,然后又搬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陈词滥调来怀疑历史?请问,难道隋朝不是亡于农民起义?难道贞观盛世是史学杜撰?在大业和贞观中间,如果让你来选,难道你真的愿意生活在大业年间?

【回复】那些人就好像自己知道一切,他去过一样恶心的一笔,当年盛世说句大话古往今来都还没达到,我们现在还走复兴道路,为什么外面之叫唐人街?不叫华人街
【回复】心里肮脏的人看什么都是不干净的,说什么历史由胜利者书写的,也不想想失败者为什么失败了,他们就相信那些他们脑补意淫的历史,以显现他们“独立思考”之能力,一种我比你们知道的多,我比你们都懂的优越感罢了,全然不懂什么是唯物史观,隋炀帝时期暴敛横征,穷奢极欲,人口锐减,民不聊生,说什么帝王大业,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去他妹的大业。
【回复】回复 @EggYolkPuff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伤亡百万,无尺寸之功,唐太宗仅用十余万,就拿下辽东
夏风拘凉:
两句话讲恐怖故事: 你穿越成了唐朝的太子 你的仆人对你说:“太子殿下,前面就是玄武门了。”[doge]

【回复】掉头就跑 然后带兵清君侧
【回复】穿越成唐朝太子那基本就是凉了,穿越成明朝太子那基本上就稳了
_-岸芷汀兰-_:
唐太宗风评: 玄武门之变—100 贞观之治+∞

【回复】有一说一,玄武门之变有什么好减风评的?大唐的天下一多半是秦王打下来的,怎么人家就不能坐天下呢?
【回复】玄武门哪里就减分了?建成元吉一直担心世民功劳太大人心所向,见天的想弄死他,李建成在后宫关系好,所以李渊妃子吹枕头风说李世民想谋反!天下之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要是建成他们成功了,就没有大唐盛世来!因为元吉就是一个混不吝,绝对会和建成抢皇位的!玄武门变的好,奠定了盛世之基!
【回复】真形象,唐太宗功远大于过
dark龚:
李二一箭射死大哥,搞死三弟,逼父退位,明明白白记录在史书上,还说李二篡改历史,就这还有可以改的余地吗

【回复】就是,要是太宗真的改了历史,史书只有一句话,隐太子薨,寻,高祖立太宗为太子。[doge][doge]玄武门之变只能存在于文人笔记了[doge]
【回复】李二真改了,那就是大哥三弟某天骑马划船不小心掉了下来,不管他啥事了。李二就觉得这是周公诛管蔡,正大光明
【回复】回复 @我叫孙烎旺 :他怎么能和萧何比?萧何当时是统管整个关中和蜀地这个大后方,刘邦在前线打仗,干萧何的活的是李渊而不是李建成,如果要类比李建成干的活相当于萧何的下属,李渊干的才是萧何的活。你要搞清楚,一直在后方支持刘邦的是萧何,一直在后方支持李世民的是李渊。
洛斟鄩:
隋唐都城科普:隋炀帝大业元年迁都洛阳。唐高宗657年建东都洛阳,长时间在洛阳执政,最后死在洛阳上阳宫,后运到乾陵埋葬。 684年改东都为神都,690年武则天登基,唐玄宗唐代宗均出生在洛阳,改神都↔东都↔东京↔东都。,安史之乱之后洛阳彻底失去政治中心地位,主要原因是因为河塑三镇的节度使感到威胁,唐天子可不是明天子想守国门,而河塑三镇离洛阳太近,但是到了唐武宗仍然发布《修东都太庙制》,可见李唐对洛阳的重视,哪怕是国力大退,也要在洛阳重修太庙。 古代的两都相互往来也可以叫迁都,并不仅仅是从首都迁到普通城市叫迁都,从西都迁到东都,也叫迁都,也可以叫移都。 只不过洛阳作为唐朝首都的时间相对于西安来说较短,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 这就是唐朝时期的洛阳,代表着大唐盛世,盛世神都的一面,万国来朝。 还有京师论:一些常见的评论:西安是唐朝的京师,洛阳不是京师,所以洛阳是陪都。 真的是这样么?我们来看一下:《春秋公羊传》曰:“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意为天子居住的地方规模很大,人口众多。 唐玄宗:《幸东都制》:”咸雒京师,建都惟旧。“(此处京师指洛阳)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冬,十月,命唐休璟留守京师。癸亥,上幸龙门;乙丑,猎于新安而还。“(此处京师指洛阳) 这还不够?来看看杜佑(杜牧的祖父)怎么说:唐:宰相杜佑《通典•州郡典•卷第一百七十七•河南府》:隋初为洛州,炀帝之初,移都创制,复曰豫州,寻改为河南郡,置尹。大唐平伪郑王充,置洛州。开元元年,改为河南府。凡周、汉、魏、晋、后魏、隋,至于我唐,并为帝都 洛阳陪都论是西安的一个非官方性质的机构会址在陕师大:中国古都学会,经常传播的,因为两家历史重叠太多,基本上是周和唐,所以导致旅游利益冲突。 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说:“隋唐二代长安、洛阳东西两京倶为政治文化之中心,而长安为西魏、北周以来关中本位政策之根据地。 但是各位要客观的看待这段历史,不要被带了节奏。

【回复】希望大家以后能讨论历史的时候不要被地区情感裹挟[呲牙]
【回复】所以呢?你在贞观之治下面刷这个有啥用吗?看你动态一直在刷赞洛阳贬西安,累不累啊。虽然我对西安洛阳孰优孰劣并无感。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的残破、大运河的影响、气候的变化、政治军事形势的不断东移,使得无论洛阳还是长安(西安)都永久远离了首都的地位。
孔明伯约之约:
贞观之治 蒙尘之珠 !!!!! 强烈推荐!!!!!!!!!!!

【回复】回复 @天天开心的张阿仙 :真的算神剧之一了 没有热度 但是口碑好极了
【回复】同强推,马跃老师演的太传神了!
【回复】马跃演出了我心目中的二凤😭😭😭
lepiant:
人口200万,真的是中国历史上文明断代的一次大危机,这个时候如果有外族入侵,中华文明就没了。

【回复】200万户,人口大概1000万,不过确实被杨广这个败家子害惨了,将近900万户变成不足300万户
【回复】突厥就南下了,挺危险的。幸亏,李世民是只能打的皇帝。
【回复】差点又一个五胡乱华,幸亏李世民力挽狂澜
希望每天能早睡早起:
对比下隋炀帝,真觉得隋灭得不冤。“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初时读不觉厉害,但通史一路看下来才发觉在天子最大的封建社会,这思想是多大的超前,这恐怕就是唐太宗总结历史经验得出。“以史为镜”“以人为镜”

【回复】别说对比其他帝王,就算那些键盘侠穿越回去做皇帝,我觉得差不多个个后宫佳丽三千,早朝都看不到人
-千龄-:
朕以弱冠之年,怀慷慨之志,思靖大难,以济苍生。躬擐甲胄,亲当矢石。夕对鱼鳞之阵,朝临鹤翼之围,敌无大而不摧,兵何坚而不碎,剪长鲸而清四海,扫搀枪而廓八纮。乘庆天潢,登晖璇极,袭重光之永业,继大宝之隆基。战战兢兢,若临深而御朽;日慎一日,思善始而令终。

念千古赋茗:
壮哉我大唐。试问哪朝帝王能以“以人为本”为治国方略?哪朝帝王能让四方朝拜,能创立多民族统一国家?哪朝帝王疆域能有太宗时期大?[热词系列_吹爆]

【回复】回复 @商店长 :他只能说不差,还谈不上那么好,没有太宗的基础,哪能在他手里达到巅峰?当然,他也不差,否则就败光了,在他手里还能发扬光大,说明还不错
【回复】忽必烈:聊国土面积我就来劲了
【回复】唐高宗,是唐朝领域最大的。
文介竹筠:
我还是喜欢贞观,讨厌大业,说大业怎么天花乱坠,也不能改变它对于人口毁灭性破坏,只能说当时的先祖太难了,让我对这个时期爱不起来[笑哭]

【回复】四千万变一千万基本都断代了,全剩老弱妇孺了
【回复】那里面的老师说了一句,农民的苦难造就了东都洛阳的辉煌
vitotrue:
论政治清明,汉文帝,光武帝,唐太宗,这三位还是可以的

【回复】还很喜欢汉宣帝。治政关键在于吏治,吏治关键在于地方官
【回复】从传统儒家观念,光武帝确实允冠百王。但从目前流行的阶级史观看,光武帝对地主豪强十分纵容,评价不是太高
老Emoer:
用蒋廷黻先生的话说,中国古代社会就是一个循环套,天下大乱之后明君大治,那时土地多人少,人们生活尚且富足,但达到鼎盛以后人多土地少人们吃不饱饭又要大乱

【回复】回复 @70672407453_bili :别杠了,两晋五代只是朝代的划分,从分与合来看,它们都算分,那跟在他们后面的隋唐那就是大治。人与土地的关系一直是封建社会的主线,楼主的话说的没毛病。
【回复】资源够分,关键要看怎么分,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百分之3的人分走了百分之80以上的土地,那再多土地也不够分
逸大利面:
太宗能有这样的自信,关键在于太宗朝的军事实力和进取精神;现在,上位不敢言,自信也大多需要别人给,所以华夷之辩千万不能丢,丢了,今天的敌人可比突厥要狠得多。

【回复】军事实力太强了 本人也十分上进啊 不愧是一代君王
【回复】唐太宗口头这么说听听就罢了,这是在收买少数民族的人心而已。
【回复】回复 @中华战争史 :这就够了[吃瓜]
无意觅封侯:
贞观之治对比 前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后期:“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充分说明了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下君主长期执政的造成的自我放纵和骄奢淫逸

【回复】抛开上下文来理解一句话并不够客观,“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这句话出自《贞观政要·卷十·论慎终》,这里我贴一下原文 【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近岁颇好奢纵,上疏谏曰: ……顷年以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自古以来,未有由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也,何有逆畏其骄逸而故欲劳役者哉?恐非兴邦之至言,岂安人之长算?……乃赐征黄金十斤,厩马二匹。】 (因为中间的废话太多所以我挑了重点节选,如有疑问请自行查找原文) 这里原文说的大概就是,贞观十三年的时候,魏徵害怕唐太宗不能够慎始慎终,所以上了一道奏疏劝诫皇帝要克己修身(关于慎终这事贞观君臣提了其实不只这一次,唐太宗本人还蛮重视这事的)但是俗话说当局者迷,所以他才需要像魏徵这样能够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做错事的镜子 而且原文最后也提到,唐太宗接受了魏徵的谏疏,并且高兴的上了他财务。另外一点就是,虽然李世民这么说,老百姓没事做就会娇逸,作为一个养尊处优的贵族天子有这种思想倒不奇怪,但关键是,李世民并没有因此而驱使百姓去干活,相反,即使是在贞观后期李世民也没有为了打仗或者修宫殿等事而劳苦百姓 【知人奏称:“蜀人脆弱,不耐劳剧。大船一艘,庸绢二千二百三十六匹。山谷已伐之木,挽曳未毕,复征船庸,二事并集,民不能堪,宜加存养。”上乃敕潭州船庸皆从官给。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九·唐纪十五》】 这一段是贞观十九年之后的事,唐太宗准备征伐高句丽,于是下令由蜀中造船,结果地方官员操之过急导致物价飞涨,唐太宗知道之后马上给叫停了,后来不在劳动百姓,而是之间从官府里筹备。 “以民为本”的思想其实唐太宗至死都在贯彻,在他临死前给儿子李治写的《帝范》里就有这么一句话。 【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 这个我就懒得翻译了[doge]
【回复】回复 @八号风球996 :骂唐太宗的人还少吗,不用你提醒我 首先,你说李世民修建宫殿,难道帝王修建宫殿是什么很异常的事吗?李世民也并没有大肆兴建宫殿,多是对前朝宫殿的修缮和扩建,有两个宫殿是晚年多病避暑需要建的,其中一个被拆了分给百姓,另一个修建工期不到一个月。如果想说李世民大肆修建宫殿请列出史料作证你的观点。 其次,你说李世民骄奢淫逸,贞观后期亲征高句丽的时候长孙无忌还劝他多带些侍从随身服侍,但是李世民拒绝了,他说:“度辽者十余万人,皆离家室,朕将十人,犹惭太多,夫自厚其身,必劳百姓。十人以主玺符,足可不任官人,朕心已在言前,无烦公重请。”——《册府元龟·卷十八·帝王部》 另外,贞观二十年,高句丽遣人送来美女二人,李世民可怜她们背井离乡,并没有接受,而是遣人送还她们的族人。如果你想说李世民晚年骄奢淫逸,请列举出能够作证的史料。 最后,你说李世民滥杀功臣,一个侯君集,是他自己参与太子谋反事件,为太子出谋划策,侯君集犯的是十恶不赦的死罪;一个张亮,史书记载有人告张亮蓄养众多假子,李世民于盛怒之下并没有详细查验,下令斩杀张亮,事后追悔莫及。最后是卢祖尚,情况也差不多,这人牛脾气,倔得要死,撞上李世民这种脾气更爆的,怒气之下杀了他,事后冷静下来,才想明白卢罪不至死。如果你觉得这也算滥杀功臣的话,那么我无话可说
【回复】回复 @八号风球996 :另外,真正算得上开国功臣被冤杀的,也就张亮一个,李世民后来还是很后悔的,当初要杀张亮的时候群臣都没人反对,唯独将作少匠李道裕觉得张亮没有造反的意思,后来李世民大概是觉得这人敢于在他盛怒的情况下站出来反对他,有魄力,所以还提拔了李道裕
木子遇青鸟不过三万天:
现在再看玄武门这边,李世民不管怎么看都会发动玄武门之变,如果身份变成长子,倒下来可能就是李渊啦。 一切的原因就是李世民太能打啦,军功功高盖主。如果他不反抗,也就是下一个兰陵王了。

【回复】军队里八成跟李世民打过仗,全国七成地方归李世民管,六个宰相三个支持两个中立,李世民不当皇帝都不行了。
【回复】怪他爹许他当太子后面也不给他
duangduang果冻:
想必大家都是被历史老师赶来的吧?[doge]

【回复】我还真不是,为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对冲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和兴趣来的。
【回复】是呀,还要写观后感[热词系列_害]

历史 中国 央视 人文 纪录片 中国通史 朝代 普通话 中国大陆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