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安谈年轻人工作选择:宁选大城床,不要小城房?

作者: 万能编辑部分类: 社科·法律·心理 发布时间: 2021-10-29 17:10:18 浏览:163623 次

梁永安谈年轻人工作选择:宁选大城床,不要小城房?

Kdno:
咋说呢,感觉现在社会大环境是不鼓励年轻人试错的,甚至是不允许,尽管三申五令鼓励试错,提供舞台,但收效甚微。而且整体越来越不喜欢大器晚成,你慢一步可能就慢一生了。

【回复】你的感觉是被自媒体文章和视频带出来的,其实30岁不结婚的多的是,35岁没买房的也多的是,大多数女方结果并不要高价彩礼,大学恋爱走到最后的也有很多。 以下四句话其实是一个意思: 尽人事,听天命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对于可控的要保持谨慎,对不可控的要保持乐观 请赐予我力量,让我改变可以改变的; 请赐予我勇气,让我接受不可以改变的; 最重要的是, 请赐予我智慧,让我分辨这两者。
【回复】是的 媒体各种渲染焦虑 2526岁博导 年纪轻轻年薪xx …… 还有应届身份 考公务员年龄 青基年龄 一切都告诉你 晚了几年就没机会了 [无语]
【回复】回复 @Kdno :虽然《乌合之众》有些极端,但随大流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或者说你是怎么定义幸福将决定你是否幸福,我在读《被讨厌的勇气之前》其实一直觉得这本书名怪怪的,读了导言才知道原来是“接受被别人讨厌但依然做自己的勇气”,之所以被裹挟,其实就是怕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怕自己追不上,怕自己“千夫所指” 不如问自己这个问题:《黑客帝国》蓝药丸,红药丸,你选哪一个?是随大流无知假装忙碌着合群,还是选择痛苦的思考之后看清真相选择自己的方向? PS:虽然我说的很漂亮,但我也还是困在里面,知易行难
bili_8147822:
对大部分普通人人都不现实…… 现在对年轻人的容错率很低,且大部分人都缺乏百分之百专注投入到一件事里的能力。 如果三年里没找到自己真正想干的,每一行都失败了,再找工作要跟有三年工作经验的社会人,以及刚毕业的硕士竞争,而很多gwy岗位都不面向非应届。 风险还是很大的。 我就是毕业以后想尝试多几个岗位再定下来的,第一份去当咖啡师,干了一年发现不适合,换了另一行。 这时候错过了校招,社招要和这一行有工作经验的人竞争,考g有些岗也不招了。家里也没矿,这时候已经有点慌了。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公司,后面再也没敢这么冲动过,都是规划好了再跳槽。 当然有实力(有钱或者能力很强)的那些随便试,没关系。 我觉得不如建议大家,从高一开始,就思考一下自己喜欢什么,结合当下就业形势和未来形势预估,选三四个赛道。 大学里从大一开始,多尝试一些,不论是课(比如跨专业旁听)还是实习,多和老师学长沟通了解信息。大学四年里业余时间拿来试错,各种尝试。不要毕业以后才开始做这件事。 普通人家的孩子(哪怕是父母还撑得住啃老),真的不建议走“工作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这条路。

【回复】嗯,谢谢大部分普通人,因为社会需要运转,而规则不会照顾大部分普通人 风险使他们只能按部就班,这非常正确,经济需要维持就需要有人工作与消费。
【回复】真的,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大学里没有尽情试错而是荒废了四年,如果能重来,我希望努力拿一次学习类奖学金,尝试一下辩论赛,去不同的企业实习,为一次全马做好准备,谈一次恋爱,加入别的团队做一次低成本创业(哪怕赚不到钱也希望感受这种氛围),培养一个可以终身受用的爱好,能够不为学分单纯为了爱好去听别的课和讲座,太多太多,都错过了。
【回复】其实这个问题说到根本上是父母的问题,如果父母能够正确引导孩子,且对孩子的成长没有过多的干涉,每个孩子都能够很快就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天赋点。就像我小时候3,4岁的时候,我可以自己一个人玩拼图玩三个小时,玩到午饭都不吃,但是我妈就不会强硬地打断我,让我吃饭,因为她知道我的优点之一就是专注。她会观察我,她说我玩拼图是有顺序的,先一张张拼,大概十张拼图,拼完一遍之后再把几张混在一起拼,第三遍的时候把所有拼图混一起再拼,所以会用很长时间,但这就是我自己的顺序啊,她就不会像一般人那样逼迫我,手头上的事情做到一半就必须要去做别的。还有兴趣和方向,我基本从生下来开始就在各种学习,找兴趣方向这种事情在我10岁之前就基本成型了,因为我妈会给我买不同类型的书,讲理科的漫画书的或者文学类的书籍,我10个月开始学英语,3岁认识3000个字(能够独立看报纸),4岁看完四大名著的简版,10岁看完金庸全集36本(在10-12岁之内我把这36本书反复看了四遍,说明我的专注性还是被我妈保护得比较好[嗑瓜子]),讲科学的也七七八八看了不少,书都快被我翻散架了[笑哭]最后还是对科学感兴趣比较多点,所以我初中时就知道自己未来要干啥,就业的大体方向也选好了:生物/化学方向的科学家或者大学教授,学历最起码要是博士,本硕博之间最起码有一样要在国外名牌大学念[嗑瓜子]在这个基础上我妈也送我去培养了三门兴趣爱好,一直坚持练习到专业水准,所以我可以说是哪个方面都没落下[吃瓜]每个孩子都是有天赋点的,但是这些天赋点点在了不同的位置,作为父母如果不去积极发展孩子的长处,补充孩子的短处,孩子有了一点进步就开始满世界炫耀,把孩子当成自己炫耀的工具,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问题儿童了,正常人会多很多[嗑瓜子]我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我一出生就是普通小孩,我身上发生的这一切都是我妈培养出来的,可以说是“人造天才”,但说实话,我觉得我经历的痛苦真的没有一般人谣传的那么多,最起码我不会因为自己什么都不会而在别人面前无地自容,而且我上学的时候也不怎么好好念书的,玩的占比比学要大很多,学艺术的时候也一样,我身体不平衡,天生五音不全,对色彩的敏感度也不高,没啥天赋,也不是特别努力,但我也坚持到现在了[嗑瓜子]
温凉_不晚:
做着喜欢的工作,能养活自己,能有余钱改善生活,不跟别人攀比,你的幸福感就已经超过99%的人了

【回复】说说简单,这每一项都很难,好吗?[笑哭][滑稽]
【回复】回复 @JKUnif :你错了,幸福感超过99%的人,不是目标,而是顺其自然的结果,就像你吃饭就会饱,喝水就不渴,睡饱了就有精神一样,我最近在读佛教的书,人生八苦:生老病死,忧悲恼、怨憎会、爱别离和求不得。前四者是天道自然,最多注意作息少生病,而后四者其实都是内心对待事物的不同态度带来的,比如恩爱别离,悲观的人会想此去余生无相见,乐观的人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乐观的人会“别离是为了更好的重逢,所以在一起时就要好好的”。 马云或许会比乞丐幸福,但人是很“贱”的动物,他们的适应性太强,刚开始50块买个饼就很高兴,后来5000块吃顿三星米其林似乎也没什么感觉了,网红溜溜哥说男人的第一台车,不管新老贵贱,带给人的感觉永远是最大的,后来哪怕是换了劳斯莱斯,也很难再有那种兴奋和激动。 幸福到底是什么?是一串数字还是一种心态,是每天都有惊喜还是每天心境平和,是山珍海味还是清粥小菜,有人说山珍海味比清粥小菜高的地方在于吃山珍海味的随时可以选择吃清粥小菜,有选择总比没选择好,我原来也是这么想的,现在我重新思考,发现忽略了一个问题:心境,吃惯清粥小菜的人乐此不疲而且甘之如饴,山珍海味的人如果心态不对也不过是味同嚼蜡(比如边关敌人犯境,皇帝吃的好饭吗?),依据我重新思考了渔夫和富翁晒太阳的故事,有了新的理解,就比如理解和感受这两个词,他们经常在一起用,但看第一个字,一个是“理”,一个是“感”,用理性去推感性,很多时候是行不通的
【回复】回复 @冷门肖钱75艾思毛C章湾 :难哪,又有几个人能真正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呢,何况更多时候是来自最亲近的人的“讨厌”(父母讨厌不结婚,女朋友讨厌不上进买不起大house,朋友讨厌不一起嗨皮……讨厌➕引号)
布莱希特的剪力墙:
我记得有一篇英语阅读抛出过一个观点:在学生正式进入大学前,专门用一年时间让他经历社会实践,这样的话再进入大学时候会更清楚自己应该干什么,自己以后该如何,迷茫与困惑会少很多。与其毕业后啃老犯晕,不如将这个过程提前。

【回复】哈哈应该是考研英语二 2017年的阅读理解吧, 前天才做的, 提倡gap year
【回复】回复 @红豆包za :我觉得那篇文章的观点就很有道理,事前预防永远远大于事后补救
【回复】因为抑郁症,体验了一年gap year生活
末位世界:
看了一些弹幕,梁老师说的“啃老”并不是让你在家啥也不干吃喝玩睡三年,而是在说让你在这三年里去尝试更多的事情,找到自己真正想去做的事情,而不是一毕业就过于着急的思考如何生存的问题从而导致自己的今后的生活可能都毫无“生活”可言。并且作为子女,我们在一些时候适当的去依靠父母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记住他们的付出并回报,今后对我们自己的子女也在他们需要我们的时候做到当初我们的父母对我们做的事情

【回复】我觉得梁老师说的“三年啃老”是和后面提到的“一定要去大城市”对应的。啃老并不是吃喝玩乐都用父母的钱,住父母的房子本身就是啃老的,但不需要租房,就可以节约很多成本(如果刚毕业就在大城市,可能工资的三分之二都用来租个普通房间,不是房子哦),找工作的时候可以更多考虑个人发展而不是为了金钱委曲求全。等在小城市的三年想好出路,打好心理地基再去大城市,感受发达的城市魅力。
【回复】回复 @Bluce·Joker :所以有运气成分,想法真的很好,三年内看看自己能做什么然后一直做下去甚至当主要工作,但是市场饱和再加上社会看重身份,所以有运气成分,提议真的很不错
【回复】但我有个疑问。。。应届生身份是个很精贵的身份啊,我能给自己三年的时间,就算父母也给我三年,社会人才市场能给我三年吗
秃顶老婆子:
理解老师的想法。不过对于大学毕业后再去探索自己喜欢什么我觉得不是一个最好的时间。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职场竞争的原则是越早并且起点越高的进入职场未来发展会更好。第二点是我认为每个人在中学阶段就应该了解社会运转机制和各行各业的基本认知,这样有利于每个人花长达六年的时间去探索自己喜欢的领域,然后大学专业更有针对性的学,毕业后专业性才更好。我希望我们的教育中学期间不要搞太复杂的数理化,懂得数理化基本原理就好,留下时间教学生一些社会学,经济学,逻辑学,政治学等基本理论,同时通过故事性的方式注入情感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历史,通过实际地理分析来了解地理学。让孩子们明白社会是怎么运转的,国家是怎么发展的。对于他们的人生来说比高深的数理化有用的多。

【回复】那就是你比较喜欢挣钱升迁,这就是你的爱好,但你也知道很多人都如同行尸走肉般在工作,就是并不快乐,花点时间寻找自己比较钟意的事情做也是对自己好点,我觉得海星
【回复】这样自然是很好的,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最好的方式就只能是现在开始不断探索了[笑哭]
【回复】这样的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怕是会更严重噢...
豆粕仓穷:
我感觉只要不给家里负担,前面三年月光也确实没问题。多去看看玩玩。当然要走正道。

【回复】西方上大学有间隔年,我觉得挺好
【回复】你可想清楚,三年人家不是让你白月光,而是去尝试自己的可能,三年你没点工作经验,三年后去人才市场你就抓瞎了,你又算不上应届生了
【回复】我就在澳大利亚当背包客[doge]
那我名称短点好了:
很奇怪的是在外能感到家里的支持,但回家之后有的只是冲突和不理解

【回复】回复 @那我名称短点好了 :emm 我觉得在与父母的亲密关系里,物理距离越近,产生的摩擦越多。简短原因如下,其一,普遍来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世界上联系最紧密的关系,所以双方彼此言语行为都会比较肆无忌惮。其二,我们和父母之间的选择属于被动选择,我们不能任意选择 自己的父母,反之父母亦然。所以在和父母相处的时候不像与自己的朋友,对象相处,我们对于自己主动选择的人会更能看到对方的优点,会更加包容,对于被动选择的父母,可能看到对方的缺点会更多,且做不到像朋友一样的包容。所以简单概括就是距离产生美喽,适用于各种人际关系[来古-注意]
【回复】我觉得和父母保持一定得物理距离比较好 ,
【回复】回复 @伊丽莎白-图灵 :父母的问题是出在教育方式上,我们只能改变自己,学会接纳。我觉得人生唯一可靠的是修德,真正该焦虑的是自我的成长
Jy蒋以:
敢问梁老师是否体验过被贴上无业游民的标签?中国是身份社会,从学生身份到无业游民身份的转变,这种落差对个人的冲击可比所谓的找寻自身价值这样小清新行为对人的益处大多了,还别提一两年的空档期对社保医保以及未来职业生涯的影响,这些都是钱换不来的,很多教师教授一辈子都没离开过学校,拿着高福利和高社会地位的教授身份,对社会的理解至少在亲身体验上来说是具有局限性的。希望各大背负着老师教授的身份的学者在网络这种传播力强的公共场合谨言慎行,少一些没经过验证的不负责任的浪漫主义言论。

【回复】老师年轻的时候上山下乡,那个时代比这个时代苦多了,他能到这个地步也是自己的成就所致,他也是用自己过去的经历来给现在的人一些启示啊,干嘛总揪着片面的地方不放,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怎么会有一劳永逸的答案给你。他又不是圣人,答案只是给你参考的,又不是专门为你准备的,看问题不要消极
【回复】你说的对,但是老师说的也对。人群不一样,社会定位不一样。很多家庭已经可以无视你说的身份标签了,可以寻找自己的价值了。如果不是这类家庭,确实没办法,该苟活还是苟活。而你说的验证,不负责任,这句话可就有问题了。gap year是所有发达国家都有的共识,虽然他们也做不到100%,但是这gap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视频里的另一句话也能回答你的问题,没有什么失败,没有什么错误,这都是你的人生,都是你的一部分。
【回复】很简单,当你的家庭无法负担的时候,梁老师并没有建议你去啃老,话要在语境里面去看,脱离了语境,你可以说梁老师在犯罪,但目前,你所说的只是虚空打靶
灭绝人性的LEON:
我大学毕业啃了一年老,之后去了银行又出来干了程序员再写书。现在不工作了,不过自己有几十万积蓄在家啃老。

【回复】回复 @江半仙0-0 :16年那会满大街互联网创业,那时候没经验也随便进去。现在疫情之下经济低迷,估计得有一些项目经验才可以
【回复】程序员没有经验还能通过社招进去吗
Caroline言凿:
分享一段特别喜欢的话,每次焦虑的时候看看,人会平静下来。 人跟人的生活节奏不一样,有人三分钟泡面,有人三小时煲汤;有人外卖已送达,有人才刚刚切好了菜。当你平静的把该做的事一次都做好,生活自然会在合适的时间把该给你的东西一样一样的给到你!

站着坐着睡着:
“啃老三年”对于一些人讲是面子问题,对于一些人讲是生存问题。详细的老师在视频里有讲,不赘述。 此外我想展示一个观点:有些还在大学里的网友担心三年成往届生而无法在岗位上扎根的问题。假如说真的需要这个“应届生身份”的话,可以选择考研,当然,这是gap三年后你看清自己的内心并下定决心要去实现的目标之一,就不容得半点懈怠。 千万不要认为急匆匆地去闯大城市比“大龄”考研简单。超速的社会节奏加瘪瘪的钱包,而又多次目暏身边或街上某些人“花天酒地”的话,更容易使自己失去理智而失控地活着,尤其是自己刚进大城市找不到靠近地铁站且离单位转车少的城中村廉租房甚至是㓥房而被迫摸着日出赶早班地铁时,自己开启的很可能是呆头呆脑的一天却像只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拼命工作。相信我,这比考研憋屈多了,而且自己完全猜不到还能坚持多久,前路是否光明。[生病]

【回复】回复 @江半仙0-0 :也得看情况。若果父母是从本地实际工作生活经验出发而提出意见,那确实是值得考虑。除非是明知父母属人云亦云或确定自己的性格实在是接受不了现存的“人情世故”,那就最好自己盘算。另外,老实讲,“人情世故”哪里都有,其中一例就是“没有哪行不醉酒”。
【回复】是的,中国人还是从实际出发比较靠谱。当初有多少人没听从父母说的选择师医公,现在后悔都来不及
保登心爱_:
主要是现在社会节奏太快外加上年轻人压力大,也不能静下心来。老师的想法是非常好的而且很适合人,但是对于社会的话,还是有难度。

三餐一宿1h:
赞同梁老师的观点,这类似国外高中毕业生的gap year。鉴于我们从娘胎里就开始卷,所以三年gap years算是底线了。

【回复】很多时候我觉得人和人都是无法理解的。 焦虑的人无法理解放松的人,有人眼里的世界节奏快生活难,有人眼里的世界轻松惬意可以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但我一直很坚持的一件事,且觉得最有用的事 就是多读书。 高中升大学,或者大学毕业找工作,所做的一项又一项选择,需要通过自身知识去判断是否应该坚持选择。没有知识的话,就很难去做好一个选择,难以确定什么对自己好,什么对自己不好。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万里路在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需要金钱支持,比较困难。 看书却是最容易的。没钱买纸质书可以看电子书,名著那么多,真心想学习的话总能找到书籍或者视频。 无论选择做什么工作,或者毕业后依旧在思考人生的话,我认为都要多读书多学知识,远离网络上煽动情绪的话语,拥有自己判断
【回复】回复 @我轻易不骂人 :同意,念书是最好的途径。像一幅漫画画的,读书到一半,看到更大的视野,再读,发现人生的苦难,再再读,就豁然开朗,云淡风轻。
毛球和懒猫:
有些东西需要用时间去思考,去感受生活中最基础朴素的情感,去真实的感受生活,向外界学习,而不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社会洪流和盲目的思潮推着走,在慌乱中迷茫,徘徊。想过好自己的人生,清醒很重要。没钱没条件可以,但是不能自我放弃。最后就是我父母告诉我的话,自己的日子要自己过,过清醒,活明白,没有人可以代替你。

菜菜Sakura:
不赞成啃老这么极端啦,但是我也有所反思,年轻的时候确实要多去大的平台(可以是城市,可以是岗位,可以是公司,反正就是一个大一点的平台)去努力,如果家里小康,不需要自己挣钱贴补家用,那最开始不要把薪资当做唯一目的,而是把全面的成长看做目的。而且哪怕失败,努力过程中的毅力等品质也都是很值得我们珍藏的东西。 所以求职还是要找准自己想要干什么,不要稀里糊涂就去上班了。建议大学生们多去实习,多去尝试,如果可以读研,再读研缓冲一下,尝试更多的东西,我觉得比较好。。。(个人观点)

鱼在波涛下微笑:
我今年毕业, 被迫啃老五个月了,真的很难受

【回复】啊啊啊啊,就在刚刚,我上岸了。笔试后六个人进面,我第四,面试后总成绩第一上了!终于可以结束啃老的生活了吗!😭😭祝大家毕业都找到称心的工作
【回复】回复 @爱吃西瓜的小文子 :谢谢!一起好运呐!
总有信:
目标:35岁买辆房车,走遍大江南北,吃遍山珍海味。。。。。。。不说了,还有56天,我要背单词了。

知识分享官 职场 赚钱 工作 职业规划 复旦 热点 就业 职业 梁永安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