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马加爵案”有些真相是永远不能说的,会伤害无辜的人!

作者: 江城子in分类: 社科·法律·心理 发布时间: 2021-01-19 14:59:58 浏览:1511326 次

李玫瑾:“马加爵案”有些真相是永远不能说的,会伤害无辜的人!

账号已注销:
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个同学真的穷的没钱吃饭,结果几个寝室轮流请这个同学吃饭,谁也没说什么。想想我的同学们都还是很有情义的。

【回复】回复 @安和桥下没有水丶 :人都有一时的困难。帮你是不求回报。求回报,就提前卖好了。因为这个同学人品各方面都OK,所以大家才愿意帮,但是我们都不明着说,每天不同寝室的1个两个同学请吃饭,顺带叫上他,就不尴尬了。后来他回过味来了,但是我们都假装不知道其他寝室的同学请他吃饭。想想也蛮有意思的。
【回复】但实际上他是他们整个宿舍最有钱的,他是唯一一个有自己电脑的人,他小时候写日记就写过想杀了他爸爸,就因为他爸爸不让他看电视。
【回复】回复 @光太朗 :有的人自卑心,嫉妒心作祟,会放大一些东西。所以才有了农夫与蛇
有点黄老邪:
说实话,大学时真的没几个人会因为穷富去对立,去闹矛盾,但是一些习惯真的会。。。 我和下铺的关系僵,起因是他在宿舍里吐痰,几个室友很礼貌提出了这样做不好,他一副嬉皮笑脸就是不听,自以为很个性。我睡他上铺,每天上下都踩他痰上,是什么心情,就不想多说了!阳台上晒的衣服有时候,被风刮下来落到他痰上的情景也发生好几次了。。。 听音乐外放,大晚上在厕所还跟着唱,也不让人休息。说实话,这样的室友,很难有好感

【回复】进入同一水平的大学,每个人的家庭背景及经济状况大部分都比较相同,所以赞同您的说法,尤其是同学室友间没有人会因为穷富去对待,观点、性格的不同会有些矛盾,但不严重
【回复】回复 @生活微动力 :除了清北可能寒门学子相对少一些以外,大部分学校学生家庭条件还是差异很大的
【回复】大学宿舍多多少少有些喜欢晚上外放打游戏或者不讲卫生的崽种。
asdghjkklkhh:
马加爵性格要强,脾气太臭,与他人多有冲突。然后,他嫖娼被室友发现,在打牌的时候被室友曝光。宿舍里的人本就有些反感他,纷纷起哄。马加爵重名誉,恼羞成怒,便预谋杀人灭口。被捕后,极力塑造穷苦孩子受欺负的形象,掩盖嫖娼的事实,保护自己最后的名誉。

【回复】他室友带他去玩的,后面好像可能因为大家本来就合不来。三个人就开始传他的坏话。本来以正面形象示人的马就开始钻牛角尖。就动了杀人的念头。其实这些事情如果站在长远来看根本不值一提。但是眼下的处境蒙蔽了马的眼睛。我只能说正常人会嘻嘻哈哈一笔带过只要对方没有进一步锤你也就算了。离开这里谁还追着你叫你lsp。但是如果他公布你个人信息开始搞你的时候就应该寻求法律武器保卫自己了。我只能说马还是年轻很了被这些社会乌七八糟的事情搞昏了头。
【回复】马加爵采访的时候自己说自己经常嫖娼,不存在极力掩盖
【回复】楼主应该去看看马加爵最后的采访,他自认自己家庭条件在周围人里面还算可以的,和周围人也不存在太大矛盾,有几个还跟他关系不错,不存在保护最后名誉啥的了。
璐子元:
我能够听懂这位女士的看法……看到大家因为“好人”这个定义争执。“善即恶”这个说起来太哲学了,我是理科生,嘴皮子不利索。她说的“好人”不是说普遍社会上定义的好人。

【回复】回复 @shadowhcoi :差不多是这样,这位女士说好坏善恶时。这几个字是描述成因行为的无属性名词。促成马做出这些耸人听闻的事,是因为马自觉在他人眼中“好”的一面太重要,重要到他要以极端手法阻止他的“坏”在别人眼中破坏他的“好”。所以女士说他是“好人”,他知道他干的都是坏事,他向往他的“好”。所以促使他极端恰恰是他的“善”,他极端后的结果是他的“恶”。所谓善恶一念,这跟我们平时讨论社会上的“好人好事、善举”,不是一回事。因为有个前提“极端”、“性格缺陷”。也有极端的善,温暖了社会而亏了家人。他对社会来说是善、对家人来说是恶。说到底善恶是第三视角带来的定义。
【回复】我说说我的看法:比如一个人,甲先生干了一件事,乙先生看到了,对此作出评判,这是坏事,那么实际上乙在评判为坏事之时必定有对好坏的明确定义,善恶亦是如此。但这也仅在于乙的心中,而不在甲,因为甲可能是不同文化习俗的人,所以对于甲自己的行为未必有相同且可能相反的评判。如是者,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会发生。结果上就只有强大的一方胜出,比如是个人力量的较量,比如是用投票多数胜少数,等等的形式。所以“善即恶”是一念同生,没有对比就没有存在的关系,一定是同时存在的概念。
【回复】我觉得这个好人就是正常人的意思。很正常的普通人。
广陵初月:
很博爱,共情能力很强,然后就抑郁了,倒是不会杀人,但搞不好会杀自己

【回复】回复 @QyVenu :抑郁症需要靠自己,外部干预,如果对方不理解仔细,对人不细心,会适得其反。 我自己的情况就是避免和熟人接触并不要向他人透露内心,停止博取他人关注,继续单独生活将关注点彻底锁死在自己身上,用兴趣刺激自己,改变自己,与素质较高的游戏好友非现实生活的文字交流,例如然后游戏,骑摩托车 独自去旅游,学习五花八门的知识,我一个男人连女性生活上的知识都去了解,耐心做料理,然后以个人能力去工作,尽量减少群体合作,尽量减少工作以外的交流。 虽然我现在仍然自闭,讨厌人群,但可以与人正常交流,但这样的我除了人际关系,其他东西都学的很快,在工作方面很多情况同事都需要我的帮助。
【回复】愛人之前先愛你自己,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我們都是普通人,所以別覺得什麼事情搞砸了就覺得是自己的問題,也別太在意別人怎麼想,清楚什麼是自己的事和其他人的事,我是這樣擺脫共情力強給我帶來的困擾的
【回复】你智商太高,都用来学知识性技能了,你要建立内心主干,价值观方面的。目的就是降低自己的敏感性,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无所谓取个什么名字啦:
当时我们才上大一进学校的时候第一节法思修就专门说了马家爵案件,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学校还专门配有心理导师,辅导员时不时都会了解班上同学学习和生活中有什么反常~真的那会学校很用心了[笑哭]

【回复】回复 @奎林斯坦 :跟宿舍话不投机就私下调解,也可以申请换宿舍或者不住校,就因为宿舍矛盾劝退学生的话确实太武断了,对学生造成的打击和压力很大
【回复】我读书时就学校有杀室友案,乱刀砍4那种
【回复】我师兄因为心理学调查表瞎写还被约谈了
IU魏:
那些年都很流行“被害者有罪”假设,比如零几年那会儿,我读小学,被其他孩子欺负了,老师就找我谈话,说我有问题才会被欺负,不然为啥不欺负其他人,就欺负你[笑]我现在还不能原谅这样的班主任。

【回复】对,老师根本懒得管,还问我还手没,哭啥哭,我一个女生被男生打,不能还手,还不能哭?当时真的绝望
【回复】我告诉你真相吧,越是那些既得利益者和有看戏心理的就人就会极力鼓吹这点,然后那些不明就里想让人安于现状的就会跟风作证
【回复】被害者有罪论一直都有,15年我高三,脸上有胎记被班上的某个小团体说我丑,然后班主任说“你是不是得罪他们了,不然他们怎么会说你。”
huxiao_huxiao:
我们老师早就说过马加爵本来就不是好东西,在媒体装弱势

【回复】我记得当时这个案件曝光的时候,网络上一些媒体还有一些网友跟风编造他贫困可怜被舍友孤立欺负的故事,然后还有人说希望他可以减刑,我当时还相信了,还真以为他是可怜人[呆]
【回复】这不是废话吗? 好东西能杀四个人[笑哭]
【回复】回复 @bili_39581170729 :是的啊,我们历史老师上课的时候就说他不是啥好鸟。我们当时都不太相信
水货上水水水水:
当年网络上都是马加爵家里穷,寝室其他人欺负他。这些造谣的人不知道有没有都抓起来

【回复】现在传也一样,因为我们愿意相信。而现在告诉你的是另一个,你更愿意相信的事实。他依旧:不一定是真相。所以才需要法庭,需要证据与动机来量刑。
【回复】当年网络还没现在那么发达,就是传来传去改了事实
【回复】我高中同学的表哥是他们这宿舍的,这货因为是本地人所以假期回家了,按照他的说法,马加爵的条件比被杀的几位好很多,他在当年就有笔记本电脑和U盘,然而因为网上一个傻x写的文章变成了穷学生怒杀富二代,而且还有很多人居然信了,他表示很难过。要知道,这次杀人事件真正的原因,只是因为马加爵和人打牌的时候被人揭破自己当年没回家是因为把回家的车钱拿去嫖了的事情而已,而很无辜被杀的一位是因为那人揭他这事情之后来了一句“难怪他当年过生日没请你去。”
暮水含烟:
其实就像犯罪心理吧!研究这些人的心理形成原因,不是为了洗白,而是为了让这样的犯罪人格不再因为外界原因形成和出现。

【回复】最根本的还是怎么阻止犯罪发生,不是犯罪后怎么判罚,尤其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不成熟。
【回复】研究这个心理也可以保护自己。
撒雷杜克:
分析是分析,不代表就是事实。我觉得有道理但不一定是真相

【回复】回复 @106D :她没有审马,她之前在一个采访里还说过她当时想申请去接触马,但是没被允许,后来委托了一个记者帮忙问了几个问题,她是把记者帮问的问题和看到的其他信息还原的
【回复】回复 @不辞而别吧 :但是作为名人传播媒介放出来,影响面大,点出只是分析不是事实是对的。
秦王rOLA:
首先我看了很多这位教授的视频,她是一个优秀的教授。但我还是要说,她有不少地方还是带着主观意识再说一些东西。尤其是一个观点“大学生都是聪明,优秀的种子,值得花大力气去保护去宽容的一个群体”,这是最荒谬的。你学了知识,不代表你道德高尚。反而有能力品德确差的人,犯起错来越恐怖。

【回复】“大学生都是聪明,优秀的种子,值得花大力气去保护去宽容的一个群体”,她这个发言没有涉及道德啊,2000年的高考还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像现在扩招成这样,上重点的确实聪明优秀的人,哪里荒谬了。
【回复】怎么说,大学生里面出优秀的人才比例比较大,不读大学的也会有优秀成才的,看比例吧,当然学历不代表人品这是肯定的,不过好的大学出来的人品高的比例也多,我初中高中大学的同学越往上同学遇到的人品越好,看比例吧
【回复】不是,我寻思这话也没问题阿,阁下主观臆断了。
Yu_09__:
我听室友说她学姐在日本交换留学的时候,就在交换完回国的前一天夜里,有个日本人翻进了她的宿舍,然后拿着一把刀对着她,然后这位学姐就跟那个人聊天,讲了父母之类很多东西,最后那个人就放过了她,跟她说一定不能报警,学姐答应了。结果因为第二天学姐就回国了,所以她反手就报了警

【回复】回复 @Zhang-su :你这个因为美国某大学宿舍不是单人间所以日本大学的宿舍也不应该有单人间的推论也是有够武断的[藏狐]
【回复】回复 @Zhang-su :日本的大学宿舍还真都是单人间
【回复】这警就是第二天不回国也得报
-仙人掌中宝-:
大学法学老师说了一句话,印象深刻。“越学法律,越不信。但你要遵守,这是底线。”

账号已注销:
其实,07或者(08年)年12月左右,沈阳某学校,也发生过类似马加爵的事件,整个宿舍死了好几个。当年用手机发短信,只要带某些字,短信就发不出。以致于,沈阳周围的人都不知道。

【回复】应该是07年沈阳工业大学的一个学生砍了两个同学
【回复】回复 @2113年 :因为当年我正好有同学在沈阳上学,听说过
【回复】回复 @皮皮是松鼠 :你居然知道 力王 ?

犯罪 心理 教育 社会 心理学 人文 生活 学习 案件 李玫瑾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