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年后的中国,诺奖将成常态,而非个例!2023:求个例!

作者: 耿同学讲故事分类: 社科·法律·心理 发布时间: 2023-09-26 17:00:00 浏览:2716137 次

2013:10年后的中国,诺奖将成常态,而非个例!2023:求个例!

DiaVoLo_DoPPio:
不说别的,我大二刚做实验的时候读了一篇ACS Nano上的文章,东南沿海某985的牛组的博士发的,当时我一个纯粹的锂电池新人都能看到他造假水平之低级,就是把活性物质质量直接改小,甚至把比容量改的超过了理论极限四分之一。很那想象这种造假都造不明白的是怎么读到博士的。 然后,2023年回头看到这篇文章,成了引用量300+接近400的高被引文章,其一作本人去他们隔壁的学校当上了副教授,这篇文章至今挂在他的主页上,其导师也是越混越好。这种环境真有几个人会去追求啥诺奖级成果吗,我属于是觉得不好评价了。

【回复】回复 @Mi-De :我是本科生,能斯特也是? 放电容量都超过电荷转移数量的极限了,我是谁是啥身份在这件事里很重要? 质疑我是谁不如多去质疑一下能斯特方程算没算错。 何况几年不撤稿,估计那人也不会觉得造假是一件很丢人的事。
【回复】在这个世界上,要说到创新几乎很难,是不可能的事情,基本上靠的是合成和拼接,在原有基础成果的基础上。国内主要缺乏的是理论,我是自学cg领域的,也就是计算机图形学,我的目标,自定义是一个场景20万人民币起步,就一线城市,大公司去做这些有可能会实现,有的高阶阶段的cg科学家也就能拿到5-10万,你让自学的人去做这种场景,他们根本就做不了,以为不现实,也不挣钱,他们把这种创新给扼杀掉了,昨天下午5点,一个cg爱好者直播,在研究一个类似于一个啤酒杯里的水,通过二氧化碳的增加,溢出与杯外,这么一个效果,我帮助他在网上找了1个小时,只能通过自己所学的一些技术,也通过一些物理世界的模拟现象,想象出他是什么材料?什么状态,引导出几种可能性的框架思路,b站上,根本就没有这种或类似的视频,你看猫和老鼠的动画片,早在1939年就做出来了,而到现在根本没有教程,这些知识点,需要对理论进行足够的了解,就连cg领域的艺术家,科学家,学者,我看到很多自学的人,对理论方面极度匮乏,原因是因为英语等原因,表示很无奈,现在自己在拓展音乐,理论方面学了个大概,打算2个月对世界各国的音乐,选出50首,做音乐解析,包括,歌词,歌曲,还有mv的制作,另外一点,很多人缺乏观察,我的计划在3年以后,出一个综合类型的教程。包含制作思路,我不知道youtube有没有,以上。
【回复】回复 @Mi-De :本科毕业时我带着自己的一作和专利,现在人在某世界排名还算有点靠前的野鸡学校,请问现在我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了吗。[吃瓜]
胡来的酱油:
大体上我同意up的观点,同时我认为我国不能放弃应试教育,全面学习欧美的教育模式。就像马督工说得提方案前先想一想钱从哪来?虽然我国有了极大的进步,但依然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依然没有完成,对比发达国家有天然的劣势。开头的统计也显示了诺奖得主很少是发展中国家的,我们依然要让更多的人接受义务教育,用简单有效的方法普及教育提升国民整体教育水平,要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回复】现在不仅是义务教育,而且还是高等教育,但问题是无米之炊啊?没工作[崩坏3_叹气]送外卖需要本科学历吗?
【回复】回复 @一神一丿红炎 : 问题的本质真的是高等教育吗,难道不是糟糕的职业教育?削减本科生人数,让职业院校真正变成可以学到一技之长的院校而非差生收容所,让畸形的人才供给侧结构和社会真正需要的对接才是重点。德国优秀的工业和他们的职业院校能够输送大量优质的蓝领关系密不可分!
【回复】回复 @一神一丿红炎 :先保有足够数量的受教育人口,就可以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保持全程的人才饱和,以免让产业转型速度受到劳动力的制约
尼禄枭:
培养打工人和培养独立人格的人区别很大

【回复】时机已到,必须更关注孩子生活质量 个人兴趣爱好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 培养服从性了。这套已经不能让产业升级了。
【回复】回复 @风中凌乱是憨憨 : 取决于你怎么定义废物,你不会真的觉得读个大学就不是废物了吧
【回复】回复 @风中凌乱是憨憨 : 他就是个水军,这种号一看就知道,我们大学现在的问题不是读出来的都是废物,而是同类型的螺丝钉生产过量了,工位只需要1个螺丝钉,我们生产了10个,这就是为什么看似大学读出来没用,因为只需要一个,那只能选择优秀的那个,剩下的优良级和合格级都选不上,而不是剩下的都是废品,本质是生产过剩的问题,变成了生产不合格是怎么回事?
1gg的男妈妈粉:
科研转化率其实很反直觉,国家觉得投了钱就该有成果,但科研本来就不应该肯定有成果,或者说,如果验收评价能接受“证明了xxx没有用”也是“成果”,那成果转化率确实不应该低。当然这样做就难以避免有人钻空子吃空饷。

【回复】如果为了不让人吃空饷就不投钱那就更不可能有成果,而且科研很多时候短期内没有经济效益也不能像产业内卷一样
【回复】回复 @夜骑士之王 :问题在于现在申请国家的项目都是竞标,你说你不一定能研究出来,那别人说肯定能研究出来项目经费就是别人的了。现在的科研太卷,你申请不到项目,死。你申请到了,只要有一个项目最后没完成,死。国内科研没有容错率的。
【回复】那科研就是买彩票一样,不然你以为呢
圣刻zl:
中国的科研,读过研的都知道,哪里是为了科研,对于大部分学生,为了达成毕业证的条件罢了:对于大部分老师,年轻的为了职称;有职称的知道教授再向上基本上无望,科研就是想着发搞项目赚钱罢了。

【回复】不读得也了解,这几年宏观下行,有很多人想靠着读研避一避再进入就业市场。理想重要,面包也重要,没有人愿意饿着肚子搞学术
【回复】对于外国也是啊,你以为外国人都是为爱发电吗。这种事情本身是大环境的问题,你却要苛责被环境影响下的人。
【回复】回复 @晼晚_绪风_徙靡 :不完全是为爱发电,有没有一种可能,当一个天才用心投入某个领域以后,钱财只是附带的产物,而不是第一目标呢?抱着钱的目的去搞科研,怎么可能会有结果,但怀着好奇探索去研究,最起码绝对比那些以逐利为目的的人走的远
圣光影帝大领主:
因为诺兰的《奥本海默》去看了奥本海默传,发现其实上世纪那批大师级科学家很多都是富哥出身,奥本海默更是富二代本代,天天发动钞能力,先让自己衣食无忧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的富二代还有那么多人会对科研感兴趣而为之付出终身吗,感觉少多了。

【回复】哈哈,这个我还是很有发言权的,理论物理专业,同班有去斯坦福跟普林斯顿继续读博的,家里不是大富豪就是世代书香。。家庭条件一般的,像我这种就只能工作了。。然后家里条件差的,基本上也不会选这个专业。。我见过一个家里条件特别差的,想出国深造没条件,不过也磕磕碰碰顺利博士毕业了,去了阿里,现在也还不错,总之确实是个普遍现象,不过也不能排除个例
【回复】想研究某种东西,本质上就得完全脱产,就像学生一样,学生就是完全脱产状态,但大人没法把学生养到老,所以到一定时间只能自己觅食了
【回复】搞科研 都是很大部分解决吃穿不愁 可以全身心投入研究中
正义的朋友呐:
我以前认识一位斯坦福的医学博士,我问他怎么考上去的,学习累不累。他说他17岁到美国刷了两年的盘子,然后想着不能混 得学习啊,就上了当地的社区大学。。。没想到直接被推荐到斯坦福大学全奖。。。。他是个秃子,不长头发,他说就是当时学习累的,太拼了。。。。虽然我也没去过美国,但是从他的话里可以知道美国的教育系统就是举高高。。。。社区大学是什么鬼大学啊,老师一但觉得你小子是个人才,就马上能推送上去。。没有其他的。

【回复】本质是推荐系统,这点在推荐信里也能看出来,美本申研的时候语言和课内成绩都只是门槛,2-3封推荐信和你的课外经历是主要决定是否录取的依据
【回复】回复 @香喷喷的老流氓 :这边推荐也有很多人情世故的其实。但是我来这边最大的体会是这里的教授都很喜欢学生跟他们探讨学术问题,会因为你做出来个有意思的小项目非常开心。可能差距就在这细微的心态差异上吧。
【回复】上次刚看到一个高中生,说要测鲸鱼的基因序列,然后临近社区有这个设备,本社区筹钱买试剂给这个高中生完成科学实验,一个社区,艹
湊R理亚:
真的很羡慕荷兰的科研环境…荷兰的计算科学研究所里研究员每年有多达45天的带薪年假(…[hanser动物套装_毛怪衰老][hanser动物套装_毛怪衰老]

【回复】看到45天假,没觉得啥,仔细一看,带薪,再一看,年假 what the ****?
【回复】回复 @日益升高的发际线 :但是这样大家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工作呀,科研是为了解决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是为了赚钱
【回复】回复 @小橙子QAQqaq :可是发现这个赚钱之后有多少会潜心钻研呢,又有多少关系户会为了高福利挤进来呢
夜光燈~:
[Cat2_Inbox!]卧槽,这个筷子牛的啊,只得到搞笑真不合适,很适合因味觉退化而吃盐过多的老人去控盐

【回复】很恐怖,仅靠电信号就可以刺激味蕾产生咸味,因为视听嗅触都是靠的电信号,都可以开发应用,未来可能一个人什么都不用做,仅靠一个精准的电刺激设备就实现任何东西
【回复】回复 @或者DAILY :多好啊,有这种好事我第一个上,缸中之脑我自愿上。
【回复】回复 @y-z-yooo :有什么不同呢,有什么坏处呢,比大部分人过得好不是吗?未来真的能够实现缸中之脑,那个社会必定是安稳的、发达的,而且缸中之脑可不是什么能够创造价值的、简简单单的廉价技术啊,连我这种普通人都能够得到使用,那这个社会,必定和乌托邦相去也不远了。
ZONE车纵:
堵是堵不住的,鼓励走出去,欢迎走回来,提高科研人员待遇,减少学阀势力,另外就是国自然应该整顿了,破五唯后优青杰青逐渐跟科研本身无关了

【回复】说到学阀,我觉得有些事情是可以借鉴的。比如本校的博士博后毕业五年内不能回到本校及下属单位任职…现在感觉国内有点那种师傅带徒弟,然后徒弟留下来和师傅一起干并排挤其他人的意思[笑哭]如果一个搞科研的人离开了原有的人际实验室地点,就再也无法做出任何成果,那么他要么真的不适合科研,要么之前在造假作弊。个人一点浅薄认为,国外似乎是有这样的规定的
【回复】回复 @震惊の菠萝 :缺钱就少把杭州这的地建好挖开,再建好挖开。如果经济健康,钱总是有的,好刚用在刀刃上,想养活团队还是做得到的。
【回复】回复 @震惊の菠萝 :开源节流呗,少给别的国家点化缘,每年撒出去的钱够1-1.5个国自然基金预算了。不提高科研人员待遇,尖端人才可能出去就不想回来了
Piciagazer:
更正一个小偏差: 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壁虎能吸附于墙面并不是因为大气压强(吸盘原理),而是靠分子间范德华力(生物学过柱子的时候即使分子不含氢键过柱子的速度也有差别,就与这个有关)

【回复】我印象里小时候看电视好像就是这样说的,壁虎脚上有细毛
【回复】更基础的是这个范德华力跟真空量子涨落有关,本质上和卡西米尔效应是一回事,真空涨落引起分子极化,分子极化以后就产生引力~
【回复】回复 @吃f少年 :我记得力学渣有借用壁虎受力的论文
评论发不出来:
我记得阳和平教授的一个视频中提到过大锅饭,他说总说大锅饭养懒汉,但只有一个人在可以吃大锅饭的时候才能没有后顾之忧,才可以义无反顾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现在这个社会,普通人哪怕再有天赋再喜欢,也只能去选择一个首先可以养活自己的路,他没有选择的权力,因为一旦没有成功,就是万劫不复,只有当所有人都有大锅饭吃的时候,那才是大家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情的时候。

【回复】日本上世纪的崛起就是靠平等主义,公司高管拿的工资也就是普通员工的三倍再加上终身雇佣制,工业直接干崩美利坚。虽然过程中存在养懒汉的现象,但是更多的情况是大伙为了公司能够延续下去,能拿到更多的工资和养老金,会主动去努力。当然日本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因为日本的平等主义背后有美国强制执行,很少有人能跳出规则之外。后来在美国人的要求下拥抱新自由主义的日本摆脱了平等主义,也自此跌下神坛。
【回复】我们课题组去年才从美帝回国的小老板也是这么说的,中美科研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钱有闲,而国内总喜欢忽悠穷孩子走科研路[辣眼睛]
【回复】回复 @你说试试那就试试 :穷人家的孩子就该当工程师,而不是灌水论文作家,有些引人入歧途的导师是真的可恨[辣眼睛]
SSY1453:
大学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科研爱好培养是很重要的,当下国内很多教师自身并不与学生形成有机的学术探讨关系,没有实践也就难以在这短短数年内探索科研旨趣,学生也不知道如何去激发自己的兴趣,更遑论社会整体的环境影响。

【回复】回复 @w里脊肉 :你通过写论文所说明的学术讨论本身仍是学生交作业的范畴,当然有十分可观数量的本科生的确已经在这个阶段就有成熟的学术思维和写作经验,但更多的情况下或者说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连研究生阶段都是抛弃学术本身的止于为讨论而讨论。
【回复】现在本科较好的很多都开始卷论文了(保研),这不能说他们没有和老师进行学术讨论啊
【回复】回复 @w里脊肉 : 本科论文很少有能看的。。除非有老师实验室带着做 也就是挂个名
medic冰:
小孩子的应试教育扼杀创造性这个说法,对此我不认同。现在中国应试教育的目的是在知识上进行量变,之后的自由发展才能引发质变。如果说中国的教育是扼杀的话,那没有接受教育的人是最富创造性的。你大可让他们来到实验室来引领课题方向,不可能有什么好结果的。“创造性”是基于人基本的知识来进行的,小孩子的创造性,对前沿发展没有什么作用。提问题本身就是需要知识量的,否则提不出像样的问题。 我认为问题还是出在科研资源不足,中国固然科研拨款多,却也有最多的研究员,因而平均在研究者手中很少,再加上职称与工资挂钩,生存就变成了研究者的第一要务了,至于研究发文,只不过是提高职称的工具罢了,能达标就是万岁。实际上科研是需要大量沉默成本的,可能一位研究者花上几年一文不发,实际上是在韵酿个大的。但在我国现在的评价标准下,这几年可能都是在浪费国家经费,然后研究者被评价为吃干饭的,工资也少生活辛苦,甚至科研经费都申请不下来,最后只能转向,干些水文章的研究工作。这种情况不止在科研,医学和教育也是一样的,升职称要,发文,忙着救人教人怎么发文?反而是为了职称,怠慢本职工作的人可以有时间发文,混得好生活。 这种情况有两个解法,一个是减少科研人数,集中资源保证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尽情研究。但国家基本不会选择这条路,因为研究学科众多,中国的体量不可能专精于某种,万一又被卡脖子就完了。而且集中给少数人也不靠谱,因为有可能减少的那部分中有未来的顶尖人才,这相当于在赌。最有可能的是选择第二条路,继续提高GDP,增加财政收入,才有更多的经费去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同时改变评价方式,允许沉默成本存在,不要求一分钱出一分结果。这样才能更多的自由研究,才有更多创造的可能 毕竟我要是衣食无忧,我也愿意倒腾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回复】说是创造性,不如说是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一个小孩子可能从小对数学有天赋和感兴趣,但是被逼着上这班那班的,还有很多无关的学科,可能就彻底失去兴趣或者由于偏科考不上好的学校从此步步落后了。
【回复】回复 @中二的lew :单说一个,创造性不是那么容易被扼杀的,视野和见识才是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最大因素。农村学生就没有各种补习班放学了就是玩,这样就能保留创造力了?城里学生早早了解到了各种新鲜事物,看得多想到的就越多。大学时候参加各种竞赛的往往都是城里的学生,人家初高中时各种兴趣班没少上而且这些反而成为了他们能力的一部分。
【回复】提高gdp得经济改革,但现在经济不行,要重振经济,得政治改革,但政治改革后,有百分之一的概率他们地位不保,无解
大号待解封:
别说本世纪了,就是上世纪也有机会拿诺奖。 汤飞凡,微生物学家,1937年回国前往战争一线救助伤员,1947年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抗生素生产车间,1956年首次分离沙眼衣原体,对治疗沙眼病做出极大贡献。 1980年,国际抗沙眼组织(IOAT)和国际眼科学会打算以抗沙眼病的贡献帮他申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结果寄信到中国眼科学会一问,1958年拔白旗的时候加入湖人队了。

【回复】回复 @JaJaxxxx : 极端案例?那萧光琰,董铁宝,林鸿荪,程世祜,陈绍澧这些人相约1968加入湖人队怎么说。虽然这些人没有诺奖级成果,但都是中国在各领域的先驱。你要想,我还可以给你数20个。这下屠呦呦成极端案例了
【回复】回复 @JaJaxxxx : 你想反驳啥,我只想说上世纪中国也有可能拿诺奖,但是这位科研工作者过早离世了
【回复】回复 @大号待解封 :前三十年一样培养了海量的技术工人和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恢复高考几十年了,有出一个像屠呦呦一样拿诺奖的“极端”案例吗?学生打老师,打到学术权威的年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导师们大权在握,研究生博士生们白干活,白嫖劳动力,被卡毕业,卷就业,高小生们卷着做题,797的作息,一年逼四多少学生?而你强调这些东西既解释不了现状,又是一种不公平,因为时代早就变了。
平衡炫影:
其实这次视频的观点第一次让我觉得危险,之前无论怎么说问题,都没关系,都是确实要解决的事,正要解决或者正在解决。但是如果尝试去否定“人海” 否定海量“高教”,这是会引发质疑根基的一种“宣传”。我并非反对耿老师的内容,相反我完全赞同,但新闻学的另一面是引导舆论避免对方思想渗透(不管是什么思想),这就意味着宣传的内容不能动摇核心。我可以预测十年内都不会再有诺奖,但我不觉得这是多坏的事,诺奖涉及复杂的情况,而非单纯学术本身,更重要的是,(至少近期)我们真正让敌方恐惧的是十几亿不顺着他们思想的人民,而非一小撮顶尖科学家。这一点短期内不会改变,人口相关的问题短期内也不会解决,所以偏应用的前沿研究,海量的“民工”科研,作为支撑根基的助力也会长期合理地存在

【回复】这种为了利益、立场而无视真相的态度,可能是政治人、新闻人的基础涵养,但不应该是科研人的。你的心态才是真正很危险,偏向于宗教统治
【回复】确实,说到底诺奖再怎么有代表性也就是个小概率事件,我们高等教育其实执行的时间还很短,才四十年,哪怕是日本战败开始算都有近一百年了,更别说美日英。就因为一个奖就否定四十年然后推翻重来,代价是不可估量的。况且耿老师表象说了很多,但怎么改呢?改了之后是短期能有成效还是长期成效呢?这本身就是一件稀里糊涂的事情。我们现在只知道诺奖几乎没有,但是我们既不能咬死是目前制度的问题,也不能找到一个改的方向。刚建立高等教育五十年不到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几个其中又有谁拿过诺奖?
【回复】我也有类似的想法,其实各行各业都会希望自己的国家在本行业内有很高的成就,就像科研人员希望国内拿诺奖成为常态,搞体育的希望国家的体育实力在国际上出类拔萃,但百态众生,那么多的领域,我真的不认为一个国家可以永远囊括各行各业的所有成就。之后问题就来到目前国家究竟想大力发展什么,什么才是广大人民目前最希望得到的成就?改革当然可以考虑,但是改变了目前的学海战术,是否会引发新的问题,产生的新问题是否会动摇目前的生活?也是值得好好讨论的。
南极石星人:
诺奖很多都是中国人,但大部分都不是中国籍,主要原因是中国这边喜欢群体主义,哪怕你自己研究出来的,论文第一署名都不一定是你

【回复】其实是个很有趣的现象,有荣誉的时候总会搞雨露均沾,拉着一群人沾光,有锅的时候,又喜欢搞个背锅侠,一个人担下全部的锅,好事群体,坏事个人,乐
【回复】我记得最深的就是贵州那个天眼望远镜了!太深刻了,上面不给钱,自己出钱,成果有了,自己得了绝症。荣誉成大家的了
【回复】诺奖华裔得主就11个……还是算上文学奖
火靈術:
up说这个我太有感觉了,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很喜欢看纪录片,当时是看一些天文的纪录片,在上初中开始学物理以后,当时初三上就会学完课本上的东西,下半学期是用来复习的。当时我就感觉,物理书上已经没有我要学的东西了,就连物理学家的小故事我都全记住了,我当时很想学一些新的物理学上的内容,但是没有途径。有一次晚自习的时候我的老师也建议我不要再刷物理题了,他说我的物理水平已经不需要再写题了,应该留点时间去学文科。但是我的文科是真的涝,确实一点都不想学,中考的时候也因为文科不好,没考上一流高中,只上了一个二流的好歹算是示范性的高中。在高中的时候心态出了问题,有点堕落。回想起小学的时候,当时还梦想着去搞科研,但是现在就感觉,自己和科研是越来越远了。如果我也能有那样的教育环境,能有人在初中的时候就领着我去探索物理的道路,或许我能走出和现在不同的人生。

【回复】看的有点悲凉,埋没的是成千上万你这样的人啊,但还是要祝你以后的生活顺利!
【回复】有一说一,初中物理连物理学的皮毛都算不上,我14年高考物理满分,进入大学学习大学物理之后,才知道高中的物理也就学了个皮毛,到大学你会发现真正的大神一个赛一个,高考物理满分能怎么样呢?省一能怎样呢?同学里面国奖都一抓一大把,国奖里适合搞科研的也就那么三名五位,有时候别把自己看得太高。
【回复】不觉得这是制度问题,你在西方如果很小就偏科也不会走太远,美国大学录取很不喜欢偏科的,本科生也需要读一部分的文科课程。我在美国top 10读的文科博士,但我遇到的理科博士基本上每人都能聊一聊文科方面的话题,有几个甚至跑去旁听文科的博士课程。你这种属于思想太狭隘了,不被制度看好也正常。 教育界明白一个硬道理:真正聪明,爱思考的学生,本质上就不该有很弱的科目。所以如果你太偏科,你在你最强的科目的发展上限也没那么高。
鬼畜王丶兰斯:
因为我国科学家不如企业家,科学家的目的是为了成为企业家,不能成为企业家的科学家会被企业家嘲笑“读了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回复】吴以岭院士:卿知我心呐
【回复】你不会以为那些外国科学家都是什么大企业家吧。。。

诺奖 科睿唯安 预测 科研 拉斯克奖 分享我的专业知识 万物研究所·奖学金计划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