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0字解读《奥本海默》:30个场景,意象,与视听语言【银屏系机核】

作者: 银屏系漫游指南分类: 影视杂谈 发布时间: 2023-09-03 19:51:51 浏览:691948 次

15000字解读《奥本海默》:30个场景,意象,与视听语言【银屏系机核】

小杨爱德华:
想起一个很好玩的地方 除三位一体的最终试爆以外 电影里还有两三次小型式爆 目的是监测内爆装置 然后每次引爆前 安全员都会喊一声 福克斯请把头低下 这也就暗含着后文福克斯才是真正间谍的小情节 映射着福克斯一直在刺探核爆情报的一个缩影

【回复】有没有一种可能,是folks get down(大伙趴下)的错译。
【回复】还有个细节是奥听到琼的噩耗后精神状态不好在讨论会上发呆时,大家吵了起来,汉斯(应该是)向泰勒要内爆透视的计算结果,泰勒本来就只想研究氢弹并且不爽汉斯的态度,说了一句大意是“谁爱算谁算”的话,然后福克斯立马接话说“我来”,就特别积极。后来奥重新安排工作的时候也是钦定福克斯算这部分。之后原子能协会开会时大家讨论得到的结果也是苏联的原子弹也是内爆式结构,也巧妙对应上了。二刷后发现这样的细节真的很多[崩坏3·终焉归始_出击]
【回复】有一个地方他们在讨论间谍的时候 下一幕马上切到你说的一幕安全员叫福克斯 真的是明示了[doge]
薛定谔的猫王:
有没有人觉得电影里带氰化钾的毒苹果隐喻原子弹,都是同样的做完又后悔,在最开始做的时候并没有考虑那么多后果(造原子弹和做毒苹果),后面见到要酿成更大悲剧时(军备竞赛毁灭人类阻挠氢弹研发和差点害掉玻尔扔掉毒苹果),果断放弃了它

【回复】回复 @weeckend :[doge]专门挤了一大针筒进去那能一样吗
【回复】对!!!诺兰的所有电影其实都有这样一个小引子,太绝妙了
【回复】苹果核里本来就有氰化物 奥本海默特地把氰化物注射到苹果核里 该怎么评价呢
窝窝头真不错喔:
看完奥本海默,心情激荡难以平复,找了很多影评和UP视频,几乎都是历史和人物的梳理,其实我想看的是剧情、意象、演技、节奏把控好等方面的解析。这段历史已经放在那里了,任何一个导演都可以选择这个题材来拍,那么为什么诺兰能把这段历史拍得这么震撼?就算知道了奥本海默的生平,知道会发生什么,同样不影响这部电影的可看性,为什么?这才是我想知道的!UP给了我她自己的答案,非常感谢!

【回复】回复 @酒肆尘i :他这个评论 我已经看到好几条了
寂离丶哀灭:
我是学习物理的,所以看这部电影有一半是带着“朝圣”的心态的,也不出意外的能感受到那个黄金时期,大师们智慧的闪现。 但这部影片的确非常深刻,因为科学,或者说技术是直白和可观测的,但是政治以及更多的人为的东西是复杂的,混沌的 诺兰做的很好,影片不应该是告诉你导演想着什么,而是引发观众自己的思考

【回复】虽然电影里的科学家还有不少不认识,但看到那些了解一点的,想到他们的理论与成就、他们在同一个时空中交汇时就心潮澎湃
【回复】我不是学物理的,但是里面好多大师真的认识,看这部电影这么有股朝圣的心态,完全就是学术的那种,无关其他,当一个个名字出现的时候,心潮澎湃,原来他们离我们是这么近,又是那么远 回归电影本身,虽然是大段的台词,但是并不无聊,全程吸引着我的注意力
【回复】回复 @伯少屠宰场 :个人感受与你完全相反,三小时内容挺充实,节奏也不错
Hannah-os:
在演讲的时候那一声刺破耳膜的尖叫声,实在是印象深刻…如同星际穿越当中,不同时空的碰触一样让人印象深刻

【回复】政客在办公室侃侃而谈在地图上圈着扔核弹的位置,平民根本不知道自己将变成陪葬品是最可悲的
【回复】我一直觉得那声尖叫声是沿袭他儿子的啼哭声
Tofosi-Asuna:
今年文戏巅峰,预定起码三座奥斯卡[doge]

【回复】回复 @seiget :三个奥斯卡又不全指大奖,技术类还是能拿不少的,音效音响摄影配乐艺术指导,加上表演奖,三个确实不算激进的推测
【回复】等等看拿破仑和花月杀手再说[doge]
【回复】回复 @耶律婀保罗 :还真不是,诺兰电影一般技术类不拿满也是提满
黎明时的氤氲:
开局施特劳斯问有没有孩子其实也很有深意,除了对应后续他对奥本做的事以外,奥本回复他说“是的有两个。” 当时我就想到了胖子和小男孩 至于跺脚,一开始我想的是党卫军巡街的靴子声,后面看到是群众跺脚还挺意外的,不过这也代表一种极端的狂热,当时民众欢呼庆祝与奥本内心的沉默形成的对比非常强烈,表现手法非常好。 而且影片中是不是始终没有出现德日的镜头,原子弹的战果传到美国也只是数字,但不直观的显示战果也许更是一种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来自伤亡人数构成的冰冷数字,也来源于奥本超前的防止军备竞赛的想法形成时政客对其的压力。 还有个镜头就是当着老婆的面被审偷情,从肩头一转就全裸的坐在那里,这段看的也是非常震撼的。

【回复】电影浪潮里也用过集体整齐的跺脚来模拟纳粹狂热的状态
【回复】是的,我第一次听到跺脚的时候也认为是党卫军的军靴声,后面看到是狂热的民众跺脚也挺意外的。
【回复】跺脚那一段我倒是觉得可以理解为奥本海默内心世界的投影。亲眼目睹爆炸后有点ptsd的感觉(包括后面的看到地上有烧焦的尸体之类的表现
叶子猫的松果尾巴软么:
我感觉哪个呕吐的科学家和抱在一起哭泣的男女应该隐喻的是核爆后幸存的人,因为在电影中展现的脱离的皮肤,泛红的面庞和呕吐都是辐射病的一种展现,这也是奥本海默内心对自己进行审判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电影的后半段有几次提到核爆之后因为辐射死去的人,他们的数量远比当场死亡的人多的多,而且更为残忍和绝望。

【回复】本来想着就是仅仅一枚飞机空投地炸弹就能比得上上万吨TNT是摧毁军事设施的利器,但真实战了发现它们对于摧毁军事基地绰绰有余了,杀伤力已经超过人类其他任何武器了,特别是后来他突然听到导弹弹头放原子弹,还有氢弹威力再大上几千倍时,人已经慌了。本来结束战争一枚普普通通原子弹就够了,但军备竞争洲际导弹、氢弹等不断竞争迭代,最终竞争出来的大杀器完全能将链式反应烧毁大气的理论化为现实,在奥本意识到自己控制不了原子弹时,他明白了在三位一体成功试爆时,他已然化身死神毁灭世界了
【回复】我看到呕吐那个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被核辐射感染生不如死的人
【回复】回复 @牛顿您听我解释 :不对吧,呕吐的科学家之前的镜头是烂脸的女人 抱头痛哭的一家人和烧成黑炭的男人 所以科学家那一幕也是幻觉,连在一起的
风熟:
这电影我昨天到看,的确很不错。是那种很文艺却又把故事说清楚了,而且能引起人的情绪共鸣的电影,比很多不知所谓的文艺片更文艺,比很多讲道理的影片更有意义。

【回复】因为它立足于历史,而且是很重要、但绝大多数人只闻其名但不知其情的一段历史。真实感越强,对人的震撼越大,毕竟“正直”“原则”“信仰”“挣扎”怎么口嗨都可以,虚构背景和人物想怎么拍怎么拍,但永远没有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带来的冲击大。
【回复】回复 @师爷阿Lok :我不太懂,但是我觉得确实从他上学到老了时间跨度比较广
T0mEWorld:
这电影我最爱爆炸成功后奥本在一个阶梯教室(疑似)演讲,终于出现了反复穿插在前面的跺脚画面和声音的正主,那时候真的惊喜,诺兰用大量铺垫,之前每一次跺脚声出现,全是奥本陷入个人精神世界,且很压抑的画面,导致在那个所有人狂欢的教室,跺脚声再次出现,你真的能感同身受奥本复杂的心情,狂欢和沉思,反复的铺垫帮你建立了一个反射[doge]

【回复】感觉声音是直接轰在胸口的,太震撼了,信条在营造紧张氛围的时候也有快节奏强烈的声音
【回复】那段印象真的很深刻,按照结尾爱因斯坦对奥本海默说过的话,我完全能感受到那一刻的奥本海默,内心的那种空洞,恐慌,以及自责。
希区不咳咳:
我个人最喜欢的三部诺兰作品是:盗梦空间,星际穿越,奥本海默。是的,奥本海默在我心里直接就是第一梯队[打call]诺兰在人生阅历和年龄都走的更远的同时,也开始创造更加严肃的故事了,相信奥本海默之后也肯定会继续保持这份严肃,无论是奥本海默在片中内心外化的各种表现形式,还是三位一体核爆屏气凝神之后的震耳轰鸣,还是片尾与爱因斯坦的警世对话,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接一次的震撼,看完银屏系的解读之后肯定会再去二刷[打call][打call]

【回复】回复 @noMorerules :即使没有人喜欢,也不应该影响你喜欢。
【回复】回复 @noMorerules :信条更像是拍着玩的,没什么内涵但是好玩
【回复】没人喜欢《信条》吗[tv_大哭]
不虚桑:
首先声明,我的批判仍然不妨碍我认为这是一部优于市面大多商业电影的作品,只是它的表现跟我对完美的作品的期待错位了。我的不满意在于跟施特劳斯的矛盾处理太简单了,只是简单几个镜头就交代矛盾在于”名誉受辱““心怀不满”,戏剧张力突然就垮掉了。姑且不谈,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是否就可以用这么简单的两三个镜头,三四句台词阐述,作为全片唯一个“正面”与主角奥本海默对立的“反派”,施特劳斯不值得更多的挖掘吗?虽然可以用篇幅限制来解释,但依旧让人难以满意——一个脸谱化的“反派”,所以整部剧给我的感觉就是好吃的然而不得不向自身存在妥协的方便面,一包太少,两包太多,而诺兰选择了两包,并且后半包水温不够,不熟。

【回复】我觉得你的想法很有意思,我说一下我的想法:施特劳斯主要是为了后面审查会等对奥本海默的羞辱刁难而出现的一个角色,作为一个负面角色,有时候的确不一定需要特别多地介绍心理动机,因为核心还是围绕奥本海默。且个人觉得其实还是相对足够饱满了,作为一个配角,也有爱因斯坦对话的铺垫来反衬其阴暗小人的政客形象,加上和助理的对话破防情节,其实恰到好处,再多的话,一是电影篇幅不够,二是有点宣兵夺主
【回复】回复 @khalil_fff : 施特劳斯在片中所代表的是以政客为主体的外在矛盾,他身上的元素综合了个人利己与当时整个美国政治生活主流的麦卡锡主义。这样一个象征外在矛盾的复杂综合体,简简单单套上“阴暗小人的政客形象”脸谱形象,我们可以说它是与主角的奥本海默内心的撕扯与对外界做出反战的呐喊与付出的匹配吗?我们能理解是因为我们对背景有所了解,但在戏剧结构上是否失去了平衡,以至于让奥本海默的内心呈现失去了一部分魅力? 换句话说,麦卡锡主义对主角的压力是通过在施特劳斯呈现,那这样简单的脸谱角色是否能承载得住呢?能否与奥本海默说出“I am become death.”的心境匹配?
【回复】我觉得斯特劳斯这个角色压根就不重要,他还是用于衬托奥本,他只是作为一个代表了社会压力的人物 斯特劳斯的所有片段都是为了衬托奥本对爱因斯坦说的那一句“我想我真的想毁灭”
Mar薄视:
就像诺兰建议的那样,我不建议大家看之前做功课,因为这部电影就是让你了解奥本海默的,你先了解过那这部电影对你的意义就少了一部分。其次,只要是你看电影的时候,思考一下,其实人物之间的关系、潜台词都很容易理解,你要相信诺兰讲故事的能力。说看不懂的,我觉得,你只要有记忆力,有思考能力,这部电影没什么看不懂的,最多看之前了解一下麦卡锡主义这个大背景,其他的真的不需要去特地了解。

【回复】诺兰的建议并不适用于所有观众,尤其是成长教育背景完全不同的中国观众
【回复】又来了,之前信条不好看,就是你没看懂。现在奥本海默没看懂,就是你没有思考能力和记忆力。举个例子吧,贯穿全戏的安全许可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美共和苏共在当时是什么关系?奥本海默的经历是普通人没有的,导演直接把观众扔到他所处的时代语境里,不是靠思考就能理解的。而这些都是贯穿全场的知识点,如果不做功课,观众无法代入感受到他的压力。
【回复】回复 @努力过出新生活 :所以我才说可以先了解一下麦卡锡主义。知道了这个大背景就知道事情发生的根本原因,其余的事情电影里都有很好的交代。你举的例子,要么就是电影里解释过了,要么就是了解过麦卡锡以后就基本理解了。你也说贯穿全场,那就代表一开始电影就把这些内容抛给你了,也许你一开始没法理解,但在后面多次出现的过程中,只要你思考一下就完全能够明白了。即使例如支持例如西班牙国际纵队这样的需要一些历史知识的事件无法理解但对理解电影整体叙事来说也是没有太大影响的。 不要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硬凹一些站不稳的例子,这样只是让你看起来占理而经不起推敲。
加贝鸭Z_:
可能我现在太低阶了,这个电影看得我很煎熬,从核爆以后我的兴奋点已经被消解掉了,后面听证会的部分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焦急,焦急的等待结束,等待审判,从我理解奥本海默作为科学的信奉者被迫搅入一场政治的斗争和审判之时,我对于电影的兴趣就被消解掉了大半,这显而易见的本质被融进一场人物众多台词密集的听证会里,哪怕时而出现反转冲突,我却像是这场审判的预知者那样焦急的坐在那里等待着振聋发聩话语的到来,以及在话语到来时产生不了任何兴奋。这部电影可圈可点的地方太多,可是坐在那里的几个小时却实在煎熬,我不知道是电影展现的政治斗争的煎熬,是科学被政治左右的无力的煎熬,是人类自相残杀的煎熬,是是非对错的煎熬,很多观点都显而易见,但是又急剧浓缩到这一部电影里,我的感受是很满,各种意义的满,因为满而冗长,最值得震撼的核爆也在这样的冗长里震撼未满,就因为听证会让我连震撼的余地都被消解掉了。真的好吗?

【回复】对于非英语母语者来说,看得很煎熬。抛开这些,我个人的评价(只是个人喜好勿喷)是85分左右,优秀但非神作。 喜欢的地方在于镜头语言和音乐/音效,不多赘述了。 不喜欢的地方和你的感受一样,诺兰应该是想拉满人物的经历,让你去感受奥本海默。核弹线和审判线其实是两个不同的“点”,虽然诺兰通过交叉剪辑尽量让两条线联系起来,但从我的观感来看,还是有点割裂。 这种割裂不是诺兰做的不好(事实上已经非常好了),而是放在一部电影里天然地就不协调,放在文字里就不会存在问题。这也是传记片难拍的地方,真实的人怎么可能如故事里一样和谐并一生只有一个“主题”,所以很多传记片会选择人物的一段或者多段符合某个主题的切片来拍。 当然这也可能诺兰这部电影的特别之处或者喜欢者所喜欢的部分?
【回复】其实核爆之后链式反应才开始。
【回复】回复 @加贝鸭Z_ :你经历的只是电影拍出来的历史人物的煎熬,而电影要讲的那个历史人物真真切切地曾经经历了这一切,这些当然算他的一部分,除了他的成功,还有他在事业和情感的煎熬,以及煎熬下他的抉择,这些不都是充分了解一个人所必须的嘛? 只会发明原子弹,造个大炸弹,把自己捧上王座的是行尸走肉,会因为自己的伟大成果以及带来的各种后果所煎熬,并且在煎熬下坚持自己的“正直”的才是“人性”美好的那一面。
喝咖啡的矮脚猫:
感觉这期视频的节奏和文案设计很像奥本海默电影本身诶!一环扣着一环,每个主题合理的引出下一个主题,如同原子弹的裂变反应

【回复】回复 @喝咖啡的矮脚猫 : [吃瓜]有一种特意写的藏头诗终于被人发现的得意感
【回复】回复 @银屏系漫游指南 : 是活的up![热词系列_大师球]
Vittorio_Veneto_:
其实我认为电影镜头语言的高潮就是礼堂中的那一段。奥本海默自身环视到的白色闪光其实暗示了对于原子弹带来的杀伤和后遗症的恐惧。后面庆祝的人们的镜头从另一视角来看,反而像极了受到原子弹杀伤后的状态。对于小镇上庆祝的人,是喜极而泣,是胜利后的宿醉;但对于广岛和长崎的人民,可能就是失去亲人的痛哭和辐射病的后遗症。

【回复】我觉得结尾那场戏论重要性也不遑多让呀,就把全片的信息都归拢了,他想到了m2火箭,坐在他没坐过的轰炸机里,一颗火箭飞过去,更多火箭飞过来,他面色惊恐,然后蒙太奇转到一整排的ICBM,这个时间点他还没遇到之后“政客不做人”的部分,但观众已经知道了,政客就是不做人,就是核威慑核平衡一层一层往上堆,就是很危险,他想到了,聪明的大脑都给干懵圈儿了,恐惧忏悔全冲出来了。这段儿声画表现一下儿顶上去,后劲儿太大了,给我看哭了。当然了礼堂那段我也哭了。
【回复】回复 @俺木油发der :如果你抱着这种心态,我觉得你不用去看奥本海默了,就像里面狂欢的人一样
【回复】回复 @俺木油发der :人类最可笑的点就是研究了种种自己都无法理解的武器,然后带着报复性的心态自诩正义地使用它,殊不知可能毁灭的也是自己。再投下原子弹的一刻,没有人会顾及死亡的几十万日本人、不幸赶在这一天待在这座城市的外国人、那里的山川河流、飞禽走兽,是不是都死有余辜?没人顾及的本质是没人想要去顾及,因为此时此刻,投下那枚炸弹才是最重要的
科睡世界CE:
还记得我的老师在课堂上说起她观察到的一些区别,“你们z世代的孩子和我们比较老的人不一样,你们会更多的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生活,而过去物质生活比较匮乏的人,我们在你们这个年纪,会关注那些更加大的问题。”(大概是这样) 我觉得这些话不无道理,不同时代的人思维多多少少是有区别的。 回到对《奥本海默》这部影片的评价,如果你习惯了娱乐性的电影,对于这部以历史震撼你的影片,你大概率会觉得不合胃口。如果你是“老的人”,喜欢思考人类的命运,那么即使是“原子弹之于人类”这样似乎简单明了的问题,也会让你激动到说不出话。 并不喜欢历史,但可以逐渐拾起历史上一些时刻。在历史的车轮上,个人的影响力微乎其微,你选择做或不做,有些事都会发生。奥本海默,德国,或者苏联的科学家,原子弹总会被研制出来,原子弹的使用会脱离科学家的控制,军备竞赛会发生,因为人类存在着博弈与威慑。所以奥本海默做了什么?他成为了死神,但却尽力想要让沟通的框架消除毁灭世界的可能。 而奥本海默与爱因斯坦在湖边的谈话,又何尝不是窥见了两位科学家的一生,垂垂老矣,将过去埋葬,最后银丝满头,胸前挂着一枚勋章—那是你尽了自己应尽的责任之后的一个标志。 谈到施特劳斯,学院派的科学家,又怎么能斗得过市井之众里爬上来的权谋家。即使相信在高位的人能为高尚之事,也不排除用尽心机扫清障碍的可能。奥本海默作为公众人物,被施特劳斯送去审判,一切不堪的过往都被反复问询盘查,这也像普罗米修斯在盗火之后遭受的折磨。奥本海默在试图用影响力号召未果时,心境又是如何呢? 最后,不得不提,我很喜欢诺兰的表现。如此平易近人的叙事,营造出如此震撼人心的效果。

【回复】因为电影从业者也不能脱离现实,ta们的创作难免会反应出这种心态的变化,反过来再影响观众。某种程度上说也算是相辅相成了。https://b23.tv/PpmjLE0 这个视频应该能部分阐释你的观点
【回复】说的很对,现在人太关注自身了,以前听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时候会为这些伟人而感动,想我也要这样,现在想的更多是怎么才能让自己更舒服,打游戏,吃美食,虽然明天我也许还会这样,但是期望以后我能更多的停下来,想想以前的初心。志当存高远!
【回复】正解,主题就是在更大的环境中
狐狸与弘玫瑰:
奥本海默担心的链式反应,引发的是政客的野心,和无穷无尽的博弈,而不是单纯的约0概率的毁灭地球。

【回复】兄弟我看完你这句话我悟了
【回复】所以,黑色笑话的背后就是悲剧
青亭岛的某尘:
奥本海默制造了一个毒苹果,而他又阻止人们把毒苹果吃掉

【回复】我去,还有这一层,我都忽略了
【回复】!是的!这个事太小了,我都没注意到

最强安利王 电影 历史 解析 诺兰 解读 希里安·墨菲 奥本海默 我为什么喜欢诺兰的电影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