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诸侯”是司马迁乱写的么?

作者: 安森垚分类: 人文历史 发布时间: 2022-05-27 12:53:03 浏览:1717718 次

“烽火戏诸侯”是司马迁乱写的么?

荆轲之魂魄:
最近在steam上买了刚发布的《太阁立志传5dx》,然后了解了下日本战国史,才意识到中国的史料记录有多么完备。。。都17世纪了,连某位大名身边的某个有名的谋士是否真实存在都众说纷纭,原因是没有官方史料,几乎整个战国历史都是靠德川幕府时代的人留下的小说或者笔记流传下来的,偶尔能有一本某某家族后人保留的家谱家传都是极为珍贵的史料[笑哭]中国有官方修史的习惯真好啊,尽管也有史官的主观想法和春秋笔法,但总比家臣的回忆录好

【回复】古代史官职位不高但是在皇帝面前挺牛的,宋朝忘了哪个皇帝了常抱怨自己一享乐就有史官记下来[偷笑]
【回复】回复 @KillerWales :唐太宗就抱怨过,他问过褚遂良可不可以看起居注,褚遂良没同意,不过不知道他最后看上了没有,宋仁宗也问史官说一些不好的话可不可以不记,同样被拒绝了
【回复】研究西域,中亚一些民族的历史,只能靠当地的遗迹和汉书里面的只言片语
安森垚:
有个地图,被晋国灭掉的虢国在三门峡一带,后期做错了。

【回复】西周的申侯国应该不在南阳
【回复】回复 @自窥宋玉嗅青梅 :是的,应该是东周才搬到南阳盆地的
Dilithium:
在尧舜禹这件事上,有没有可能儒家和法家记载的都是正确的[微笑] 儒家史料说是禅让,法家史料说是逼迫/放逐/囚禁,会不会事实是像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一样,法理上确实是禅让,但是是被逼得不得不禅让

【回复】回复 @仰云霄 :不过毕竟尧舜是上古部落时期,婚姻和社会关系可能和后世大不一样,可能还残留着母系氏族社会特点和原始部落民主,在禹之前也不搞父传子。那么一个老领导在死前指定一个有贤能的人接替自己,被后世理解为“禅让”,也是合理的。只是我又从另一个角度想,部落时代的风气多半是好勇斗狠,如果出现强人逼迫老领导让自己接任,似乎也说得通。
【回复】曹丕接受禅让之后说过,我算明白古代禅让是怎么回事了
【回复】兄弟,我和你想法一样。不说别的,就说舜禅让禹这段。大禹治水需要人力物力财力,治水成功又收获巨大的声望。大禹有人有钱有名,一切资源尽在我手。就算舜不想禅让,他会答应吗,想当从龙之臣的人会答应吗?
AlexBalancer:
这让我突然联想到纪录片,纪录片是客观真实的,但却是导演有选择的记录,不会像监控录像那样无聊乏味。

【回复】还有疯狂夹带私货的,比如bbc
【回复】真话不全说,我又没撒谎[doge]
【回复】我这个学纪录片的深表同意……
拿破侖丶大帝:
任何史官记载史料都会带有他的立场,自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后,官方尊重儒家思想。司马迁师从董仲舒跟孔安国,董仲舒是汉代大儒,孔安国还是孔子直系后裔。他记载历史是为了维护儒家构造的封建秩序,让贵族通过官员通过读史来学习上古的“大同社会”,他在选择各种同一件事却记载截然不同的史料时也会把更符合当时价值观的史料作为正史,因此一些记载跟法家墨家截然不同。史记跟竹书纪年最突出一点就是服务对象不同,无论哪一家的史书都要为官方立场服务。

【回复】纠正 汉宣帝死后 儒家才成为官方哲学
【回复】回复 @落落卡拉 :结果一群大儒就把汉元帝护佑瘸了,顺带也把王莽忽悠瘸了
【回复】自序里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 法家严而少恩。 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这个就是明显的司马迁的个人想法。前五家都是有缺点,道家是完美。而且还不是很看好儒家一些观点。
步六孤慈:
最受不了的就是贴吧的有些老哥,几乎黑史公黑上瘾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搜集史料,考察历史的发生地点,询问知悉历史的老人,根据以上的种种分析判断,自己理清历史事件的脉络。这种精神可比官方修史一味地对统治阶级歌功颂德好多了。 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有些人根据小视频、营销号、不考据的段子和带有浓重民族滤镜的人的文章就来对历史评头论足,真以为封建帝王就是神文圣武的圣人,一些所谓的名将就是黎明苍生的保护神了。本人虽然只看过史记,战国策,左传,但也比一些不识一丁却大放厥词的人要明白什么是阶级史观和唯物史观

【回复】司马迁撑死了算是夹带私货,营销号和史盲那就是拉大旗做虎皮,纯粹胡说八道
【回复】最近这种人越来越多了,而且他们评判的对象还不仅限于古代,还有近代…最近就看到一种论调就是骂鲁迅是han奸,咱也不是什么正经的历史相关研究者或者从业者,我也不敢盲目的、没有依凭的判定他们就是错的。但就是看他们揪着什么东西就能言之凿凿的给人定性,有点令人不大舒心……
【回复】只能说历史门槛低,仿佛谁都能来说一句,理科民科还需要懂个电懂个马达,历史民科只需要认字会脑补就行了
小酒爱喝酒:
其实就是有点类似“我注六经,实则六经注我”这种感觉,不是说故意要黑谁,而是通过某件事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达到劝诫后人的作用。跟寓言故事差不多。

【回复】明白人。太史公自己都说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喷《史记》夹带私货是抬杠行为。
【回复】太史公虽然不喜欢卫霍,流水账般的把他们的事迹记录了下来,虽然有主观的感情,但是对事实基本上还是作了记录。
媄人何處:
司马迁更离谱的是记载褒姒身世吧(妖精生的),小时候看这段惊掉了下巴!看过有史学家分析,司马迁写这段的意图,就是掩盖周礼分封制的弊端!那个儒家口中完美的制度(阶级固化,出身决定一切),怎么就衰落灭亡了?那就甩锅给女人吧!可是褒姒不笑,又有什么错,还是不能甩锅!那就给她安排一个妖精的身世吧!她是妖精生的,所以周朝衰落并不是周礼分封制的问题,而是妖精害的[OK]

【回复】“妖子”是“有异常的孩子”
【回复】太史公自序里都说了“信者传信,疑者传疑”,光是嬴政的身世,他自己都记载了两个不同的说法(始皇本纪和吕不韦列传),所以说司马迁本人的治史是严谨的,大家公认的信史。至于你说褒姒,司马迁作为那个时代的人,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不说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了,就是现在不还有人相信“红颜祸水”吗?看书要着重看书的优点,逮着缺点不放,多少有些一叶障目、以今论古了。
【回复】回复 @媄人何處 :这个“妖”是因为她不笑,是为了“烽火戏诸侯”找理由,不是“妖精”[捂脸]
网络无法链接:
司马迁连李斯和赵高的密谋的知道,知道个大庭广众的烽火戏诸侯不过分吧?

【回复】回复 @风间大黑洞 :不用瞎猜就是有,还分工明确记录皇帝行为的,写的是《起居录》 还不能给皇帝看 当初李世民想看一眼人家都不给看
【回复】回复 @岑小渊 :还有《内起居注》,专门有个太监去记皇上今晚(也可能是白天)临幸了哪个女子,时间多长。方便最后确定这个孩子是不是皇上的[doge]
【回复】朝廷上应该有史官的吧,会把君臣的一言一行都记个大概(我瞎猜的[妙啊])
桥山亮少:
纠正up主一个常识错误。司马迁帮李陵说话本应判死刑,西汉法令要么出钱免死,要么自请宫刑赎死一等,司马迁为完成《太史公》(后世称史记)因没钱只好自请宫刑免死,当个宦官中书令的官职完成这项两代人的“业余爱好”。ps:司马迁原官职是太史令,太史令不是史官,是天官,负责掌天文,历算的。

【回复】汉朝星官史官不分家,人家司马迁祖上就负责记录历史
【回复】回复 @旧时蓝月亮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 《汉书》
八陣之法:
[doge]项羽本纪从霸王别姬开始到太史公曰之前,可以说是司马迁小说巅峰之作

【回复】回复 @孙浩空 :但是项羽做的混蛋暴虐的事,他一件也没少记载。今人能搜罗的项羽的黑料,全部出自史记
【回复】回复 @nothing_ventured :所以说后世才会对司马迁评价颇高,因为他虽然夹带私货,但靠的只是文学手法,通过详略分配来避重就轻,而不是直接修改历史记录。
【回复】写得非常好啊,我一直认为虞姬就不存在,只是和乌骓马一样是编出来承托英雄末路的,但奈何写得好,渐渐的他们的爱情故事越来越有鼻子有眼了
ABCD-bililili:
烽火戏诸侯虽然是谣传,但我们应该抱不以一眚掩大德(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功绩)的态度,客观的看待这件事情。 鲁迅先生曾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忍辱负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为搜寻散落在民间的历史,是史公足迹殆遍宇内,所未至者,朝鲜、河西、岭南诸迁是着初郡耳。”为考究史实的真实性,太史公司马以不同的文献记载相互印证、辩析,“择其言尤雅者”。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可见,司马迁秉直中言的态度,是得到后人认可的。 最后我想说,历史虚无主义是不可取的,否定太史公的成就,也就是否定我们自己的历史。

【回复】鲁迅还说过: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己亡殷,西施亡吴,杨贵妃乱唐,那些古老的话
【回复】回复 @命运不是神能把握的 :这段话不是鲁迅否认司马迁,而是表达他历史大势不会由个人改变,绝对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的观点
【回复】我觉得鲁迅的评价并不是一味的夸赞,而是有褒有贬,一说其开创了纪传体史书且相对前人纪史更为考究,还有了发表个人观点的“太史公曰”,从他开始,史书不仅是一本流水账,而是一部记录并分析历史的著作,史官不仅是人肉摄像机,而是会深入思考、反思历史的史学家。 另一方面,鲁迅也内涵了司马迁在写到本朝史的时候夹杂私货太多。
SourceSilence:
史记和先秦史料冲突的一般都不信史记

【回复】感觉我秦汉史的导师应该换您来当,如此高论可以秒杀子老了
【回复】回复 @我是利玛窦 :别听他们瞎扯,看春秋、左传和清华简就行,公羊春秋就是用春秋为蓝本,乱编
【回复】回复 @ToadKnight :今本竹书纪年就是和史记唱反调,没有价值,神tm进阶,你就不能看看清华简
吡努吡斯:
李广日常迷路,真的看过《史记》吗? 史记里李广参加了五次汉武对匈奴作战的出征,只有漠北之战时,被卫青以军令强行要求绕行东道,在没有向导的情况下迷路后退回漠南 明明是张骞自己失期迷道,怎么又锅给李广? 那次是张骞为主将,李广为先锋领四千骑先行,到达预定区域后直接碰到匈奴大军,因此就地展开防御战等待张骞主力部队 可张骞自己迷路一天才赶到 最后朝廷判罚 ——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当,无赏。 张骞失期判斩,交钱赎罪后被罚为庶人 李广按汉法军功,杀敌数已经超过自方损失,应得赏,但是因为张骞是李广主将,主将无功从属亦不得功,因此李广的赏功就被剥夺了 主将无功不得赏的情况,在卫青身上多次出现 那就可以确认朝廷没判罚李广,就是证明李广并没迷路,的确实在预先安排的区域内遇敌 迷路的就是张骞自己 汉武时期对匈奴作战,其实本就存在大量汉军迷路的情况 除了张骞李广,还有老面孔的公孙贺、公孙敖等汉将都在分兵时出现迷路情况 那么说明北伐迷路是在汉军中普遍存在的情况 哪怕到了明朝,朱棣五征北蒙,就有两次迷路 而卫霍是长期得到降汉匈奴补充进部队,等于一直更新GPRS 不然霍去病怎么能长期大迂回还能找到零散的匈奴部落,无事越五国抄家? [笑哭]

【回复】你说的事基本正确,但有些事真的不是这样思考的。比如,漠北之战汉武帝就没让李广去,是李广非要去,说自己一把岁数了这是最后的封侯机会,汉武帝没办法只能让李广去,还嘱咐卫青说李广不可重用,要背锅让汉武帝背锅去别赖卫青。卫青带着李广往西边进发,却发现匈奴单于阴在西边埋伏卫青,于是让李广和右将军合军往东边绕路堵匈奴单于退路,于是李广迷路失期,让匈奴单于跑了。这场杖如果李广绕到位了堵住了匈奴单于,活捉了匈奴单于或者阵斩了,李广当属第一大功,还怕封不了侯?这是典型的高风险高收益,李广自己没把握住,别说什么没向导老迷路,不会找?不会解决?就干等着迷路?等着喂饭喂到李广嘴里吗,霍去病还有匈奴大将赵破奴呢,李广自己肯定是看不上匈奴人的这个不用多讲,他连出生不好的卫青霍去病都看不上。军事行动本来就是要自己克服问题,放到现在也是如此,上头给了命令你就要想法办克服,不是什么没有向导迷路了这种破事就能敷衍的,放现在一样一撸到底,这又不是不可抗力,这都解决不了要你干什么?人家李广利带兵都冲到哪了也没迷路啊,再有你说的公孙敖公孙贺迷路,那人家也是低头认罚了,被一撸到底当小卒了,张骞失期了,博望侯都被削了,也是一撸到底成平民,这判罚还不够公正?有人针对李广吗,不行就是罚,一碗水端平,大将军卫青的挚友公孙敖,还是卫青的救命恩人,卫青就差给他磕头了,迷路了一样降成小卒,有听见卫青打抱不平吗,一样罚。李广迷路了他自己认吗?他不认,他就是别人狂的多,本事又没有。
【回复】回复 @吡努吡斯 :卫青打败了匈奴单于,在你这就是运气好不然卫青都得被活捉,真的差不多得了,跟你这种人说是完全没有办法的,战神李广毫无战绩,不败卫青全是运气,而且还是故意分别李广,差点让自己全军覆没的卑鄙小人,你不就是这个意思,绝了。
【回复】回复 @一路飞奔的蜗牛 :[吃瓜] 3、漠北分兵这事,主观上卫青根本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汉军之前出现几次迷道,都是出现在分兵的时候 ——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会,当斩,赎为庶人 别人不说,公孙敖自己的是分兵后没能和霍去病汇合,削爵判斩 这种朝议判决卫青李广会不知道? 你既然要说卫青能力强,那么这点分兵弊端卫青会不懂吗? 分兵最直接的体现就在卫青遇上匈奴单于后,兵力出于劣势,只能结阵防御,以5千骑兵对阵匈奴万余骑 最后要不是傍晚起大风沙,匈奴单于怕陷阵自己跑路,导致匈奴军队失序溃散,卫青部能否追逃都两说 4、不是李广看不起卫青出身,有汉一朝出身差就是原罪,不然为什么刘皇叔天天喊“中山靖王之后” 看看大名鼎鼎的陈琳讨曹操檄文 ——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丐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僄狡锋协,好乱乐祸。 上来就喷曹操出身,占据名义至高点,标准的汉代士大夫操作 关于士大夫对卫青出身看法 ——是时王夫人方幸于上,甯乘说大将军曰:“将军所以功未甚多,身食万户,三子皆为侯者,徒以皇后故也。今王夫人幸而宗族未富贵,愿将军奉所赐千金为王夫人亲寿。”大将军乃以五百金为寿。 ——太史公曰: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 当朝士大夫明显是看不上卫青出身,位高有功也不愿赞 卫青自己也要靠送钱给后宫巩固地位 对比李广 ——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 罚庶民身份的李广依然能和传统开国功臣系走到一起 李广名门之后,良家子从军,累功至卫尉,其出身功绩仕途是受到上层社会认可的
_不与冬夏同梦:
我有点期待,咱们现代学者,啥时候能写出清朝史,写出来又是啥样的[doge]

【回复】民国是修过清史的,但因国家动荡,未能完书,只有清史稿留存。而现代已经没有官修正史了,所以不会有与二十四史并列的《清史》或《民国史》出现。但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所撰写的清史都不少。
【回复】以现在的社会情况而言,官方清朝史可能会被骂,明天出清朝时,可能会被官方指责,毕竟清朝上线的一个关键的时间上,再加上民间的大多数人也不是客观的唯物主义者,所以民间的历史更不可信,还得看国家什么时候写完清朝史才行,研究清朝的历史资料有很多,所以官方的应该比较客观
【回复】回复 @爱吃鱼的流浪猫 :以现在的情况而言,民间的清朝史不太可信 毕竟民间的大多数的也不是什么客观的唯物主义者
爆撮的红烧肉:
姜文曾经自豪的说过,他们姜姓才是真正的“姓”,你们那都叫“氏”,哈哈,不过确实,上古八大姓,后世的姓99%都是这八个姓转化的“氏”。

【回复】又不是所以姓姜的都是源于古姓,改姓姜的一大批![笑哭]
【回复】实际上不止8个,我前几天刚搜过。
【回复】回复 @_尊王攘夷_ :回复 @_尊王攘夷_ :战乱年代为了安全改名换姓的很多,比如满人大部分改了汉姓。想想古代那么多战争,为了保命改姓的大有人在。 比如某一家族失势,为了活命也难免改名换姓。
经济地:
唯物史观确实牛,结合唯物史观再看我国古代王朝更替,就跟清晰明了,我们所处的这个纪元,属于一个冰期间冰期交替出现的时期,从最开始几万年一轮回,到现在几百年一轮回,特别是4000年前开始,气候的突变就更加离谱,而且更加频繁,这对于农耕民族的我们来说可是非常致命的。

【回复】但是拿唯物史观套在古人身上,发现古人并不唯物就去抨击的话,就太恶心了,现在很多人都干这事儿
【回复】回复 @蒲公英の心吹到天涯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最重要一点就是:脱离实际说问题全都是扯犊子。你说的那部分人都是先有自己的立场然后再说问题,他是不是唯物史观已经不重要了。
【回复】回复 @小猪咕叽 :可以举个例子吗?指出历史局限性算不算抨击呢?[思考]如果你说是对古人个人开炮的话的确ex
鬼狂歌:
别的都非常认同,尤其是对“成一家之言”的解读,更是深表认同。 但是,对李将军列传、卫霍列传评价,扯上太史公的出身、与李家的关系,尤其是那句“李广日常性迷路”,如果不是早知道你的历史水平的话,那我肯定就一句“被义务教育祸害的识字文盲”了。 ——如果说太史公的《史记》对李广、卫霍的记载和评价,是因为他是“old money”、跟李家私交好的话,那么查重度90+%的《汉书》李广传、卫霍传的作者班固,又是为何?更别说班固的李广传,同情李家的痕迹甚至比太史公还要更加明显。 还有,跟太史公相距不到百年的褚少孙,又跟李家有什么私交、跟卫霍有什么怨恨?卫霍吹们言之凿凿地说,太史公凭空“春秋笔法”黑卫霍名声不好,可是却并没有说原因,然而,在褚少孙续补史记的内容里,却记录了卫青是因为嫌贫爱富而对田仁、任安狗眼看人低的事。而田仁、任安跟太史公的私交,可是比卫霍吹言之凿凿、实则不过数面之交的李陵要深厚得多了!尤其是田仁,可是太史公在田仁的父亲田叔的列传后,亲自说“仁与余善,故并论之”的。然而,他“并论”田仁时,只是说了田仁是被卫青举荐而得为郎,而压根没有提到田仁当年和他的另一个基友任安,当年给卫青当门客时,是如何受尽够气,而卫青又是如何在赵禹的劝谏下才心不甘情不愿地举荐这俩穷逼哥们的。如果太史公真要黑卫霍的话,类似的黑料他会少吗?

【回复】回复 @老妈无敌棒的宝 :有什么不敢黑的??刘邦都敢那么写 卫霍算什么玩意 黑司马迁黑出自豪感了是吧?
【回复】汉武帝这么喜欢卫霍,他司马迁是不想黑吗?是不敢啊。
【回复】回复 @桃花流水清蒸肥鱼 :得了,民族英雄都成“什么玩意”了[支持]
我最爱的是露露:
up主有一个错误,申国应该是西申,在关中地区,否则怎么可能联合犬戎

【回复】还是可能的,远交近攻,可能正因为申和犬戎没接上才联合的

历史 人文 王志强 徐蓓 金铁木 普通话 中国大陆 英雄之路 李旎 卢梵溪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