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点燃黑暗中最初的启蒙之光【学不分科第7期】

作者: 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分类: 科学科普 发布时间: 2020-02-11 19:00:50 浏览:53942 次

牛顿:点燃黑暗中最初的启蒙之光【学不分科第7期】

爱看B站的李大爷:
1665年,伦敦爆发大瘟疫,剑桥三一学院为预防瘟疫被迫停课,牛顿回家,此后两年时间,他主要研究微积分、万有引力定律和光的微粒说,一说,其大量标志性成就来源于这段时期。 (疯狂暗示[doge])

【回复】首先,牛顿没有手机[doge]
【回复】其次,那个时代没有WIFI[doge]
云中心在:
中科院可以解释一下,牛顿的棺材为啥总压不住嘛[doge]

【回复】东方不归牛顿管,归牛逼管
【回复】首先这个牛顿是量子态的,当出现关于牛顿的科学研究在某些地方通过某些巧合而达到不符合时,此时牛顿就会以量子态现身,但现身的地方却是不存在的,然后我们虚构这个地方为‘棺材’,牛顿每次现身到棺材时是由于虚构人数的多少来决定的,当人们看到违反牛顿定理的现象大部分人就会放弃进行对棺材虚构,但是为了达到一个平衡这少部分人就要撑起虚构棺材的思维,所以他们就会戏谑到:牛顿的棺材快压不住了。此时在大部分人的思维中牛顿会慢慢消失,新思维会虚构成一个新的人来量子态现身,背负一些现象,我们称这人为————牛逼!(仅供[doge]学者探讨)[doge][doge][doge]
【回复】因为牛顿是火化的,没有棺材的
鱿鱼满天飞:
记得中学的时候物理老师讲到牛顿,最后特意讲了牛顿晚年研究神学的事情,当时我的感觉是他老年昏聩愚痴了。后来自己看书了解才意识到一个问题,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必然会有时代背景观念上的差别,会有失偏颇,恍然间会反思自己究竟对多少不甚了解的人、事物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回复】回复 @怀疑主义 :视频里应该能回答很多了,他处于那个时代从生到死都是基督徒,所以没有老年昏聩的说法。你甚至没有办法指责他迷信,就像你不能说"张三"有三个老婆就道德败坏,却不说他是个汉朝人一样。
【回复】回复 @怀疑主义 :今天的人认为科学家都是唯物主义者,问题牛顿生活的那个环境,就算他是科学家,也不是老年才信神的,人家从小到大都是坚信不疑的,所以可以说他封建迷信,却没有老年昏聩的说法
【回复】回复 @怀疑主义 :他没说过这句话,是谣言,出处都没有。
沛之s:
强烈建议曹老师和李老师一人一个麦[tv_doge]

【回复】人,读的书多了,学到的知识多了,再有一些自己的看法,真的牛的不行。站在不同层次上了。
【回复】回复 @薛饿今天鸽了没 :不然耳机党反复去世[笑哭]
限乘当日当次车:
牛顿生于崇祯十六年,由于他没剃发,未仕伪朝,所以是明代科学家

【回复】他好像当了铸币厂厂长,,,
Yangfhanklin:
他叫中科院,是B站最帅的up,长长的睫毛温顺地附在他深褐的眸子上 鼻子坚挺 好似从中透露着一种倔强的个性 两道浓浓眉毛 像是夜空里皎洁的上弦月白皙的皮肤衬托着淡红色的嘴唇 给他的潇洒中加入了一丝不羁。锐利的黑眸 轻抿的唇 棱角分明的轮廓 宛若黑夜中的鹰 冷傲孤清盛气逼人 孑然独立间散发出傲视天地的强势。清新俊逸 品貌非凡 英俊潇洒 风流倜傥 才貌双全。

【回复】还在打寒假工恰钱吗[tv_doge]
【回复】你怎么知道他不肾虚?你试过?[tv_doge]
薛定谔的一只猫:
请问中科院的老师全都是历史学家吗[doge][doge]

【回复】一般搞科研都要知道研究对象的发展历史和脉络,当然,各有专精,并不一定全通。如研究理论力学的学者就比较清楚牛顿、拉格朗日、诺特、郎道等人的理献,研究光学的就比较清楚惠更斯、菲涅尔等人,研究激光的就比较清楚普朗克、爱因斯坦、海森堡等人、研究电学就比较清楚法拉第、麦克斯韦、基尔霍夫、特斯拉等人。一般一门理科教材开篇,前几节都是介绍发展历史和相关大能。
【回复】回复 @新天介观员 :感谢大佬点拨
【回复】回复 @科学性巫术helen :这些科学史对理解某些概念可以说很有帮助了。要想成为大佬,融会贯通那是必须 的了。
wm14:
求求您再有这种状况给台下的捧哏老师也挂个麦吧,这样对我们不能听现场的太不友好了

曦之痕:
最好给曹老师一个麦克风,他在下面的评论听不清楚,这样视频看着很不舒服

_而我为你隐姓埋名:
我今天上物理网课看这个视频给老师逮住了[笑哭]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回复】回复 @又黑又菜还胖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明白了,这就去和物理老师对线
【回复】你就说我在研究万有引力定律怎么出来的
撒泼不用教:
中国的学术糟糕透顶,在这里还可以听到这么优秀的演讲,我非常感慨。 中国在基础应用方面,一派错乱不堪。我竭尽全力,无法纠正这些错误。

锐舞飘零:
不打断别人是基本的礼貌,即使是硕博士答辩时候,下面的各位大佬也都是先讲完然后再翻回去提问。我知道曹老师的学识水平相当高了,但这样打断不论是台上的讲师还是下面的听众都会很厌烦。有不同意见或者补充的话,希望曹老师另讲一堂,效果肯定比这样好。

【回复】这算是科普讲座,和正式答辩不一样啊,本来就是要大家一起讨论,互相应证,就是听不清曹老师的发言,,,
【回复】不赞成你的观点,课堂本来就是要讨论的,像传统课堂那种唯唯诺诺的交流方式估计只适用于招待客人。 从小学校就教学生守纪律,上课跟个呆头鹅一样,老师讲课跟流水线开工一样,“好学生”都“惧怕”课堂骚动,生怕惹讲课老师不高兴,跟上公开课后面坐一排领导似的,都想表现得“彬彬有礼”。这种心理貌似不错,其实害人不浅好吧,上人多的课也就算了,几个人的小课堂还拘泥这种礼数就太呆了吧。当然,上我讨厌的课的时候,我希望是这样。 答辩和讲座是不一样的ok?懂得区分差异很重要好吗,不然就变成霓虹人口里说的ky。
谷峰2205:
曹老师你能不能不乌鲁乌鲁的在下面[无语]

驿化猫:
说到一声辉煌的牛顿就想到与他相反的伽利略,中科院下次介绍一下伽利略呗

科普 科学 物理 学习 趣味科普人文 学不分科 牛顿 中科院 物理所 全能打卡挑战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