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中文很有自己的逻辑

作者: 宁波诺丁汉大学分类: 校园学习 发布时间: 2023-08-09 19:00:00 浏览:102980 次

我觉得中文很有自己的逻辑

FreierHerrmann:
肺:lung,炎:inflammation 肺炎:pneumonia [辣眼睛] 还有肾,一会儿是kidney一会儿又是renal[辣眼睛],肾炎 nephritis [辣眼睛] 英语的医学名词真的让人裂开 [辣眼睛]

【回复】回复 @阿羽依之晶 : 不能翻译成inflammation 那为何词典里是这么翻译的,而且整个科研圈都是这么翻译的,你想做视频你就去做,不用通知我[辣眼睛]
【回复】回复 @ERSTEFREUND : 算是一种愚民策略,贵族老爷们有时间整这一些绕口的词,比如非常经典的数字。10数到11话风突变,12又变了.
【回复】道理我都懂,但是炎并不能翻译成inflammation,炎能不能准确翻译都两说,想给老外解释清楚炎是什么得做期视频,甚至很多中国人都搞不清楚炎到底指的是什么症状。
千里宋人骰:
欧洲的语言结构的基础是音,中文的结构基础是型,欧洲语言表达方式是说,中文表达方式是写。很多年以前有一个语言学家说,英国人看不懂他们自己祖先写的是什么,只能从一整段文字的发音上来推测是表达什么意思,中国人不知道古人怎么吟诗诵词的,但每一个字的意思和韵律是看的懂的。

【回复】回复 @疏菜子 :[脱单doge]韵律不懂,古诗怎么押韵?古人写的诗和我们读的大部分一个字都不差,我们现在读依然押韵,我们不知道腔、调、曲、节奏,但押韵一直都在。这是文化未间断传承的结果,语言学家研究福建乡村闽南话读古诗词或他们传统的吉祥话,依然和河南话韵律相同。
【回复】意思能看懂,但韵律能看懂就不太可能了
【回复】回复 @來年夏天 : 新一代是不上学吗?
好了你说的我都不知道:
汉语其实最难的是成语典故,四个字背后就是一个小故事,不是从小耳濡目染根本记不得,然后各种典故还可以随机排列组合形成新的意思

【回复】回复 @被饲养的小浔浔 :这个其实就是楼主说的耳濡目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是大家都知道乱七八糟表示什么意思,就一直这么用,不知道典故并不影响使用。而外国人来学习中文,在他能够正常用中文交流后,他如果要学习成语,肯定会顺带了解一下背后的典故,以此来加强记忆。如果不这么做,他呆在中文交流的环境里,比如在中国生活个几年,耳濡目染,通过日常和他人交流,电视剧等等方式,自己也会联系上下文,联系环境甚至是看成语的字面意思去自己理解某某成语的意思,至于背后的典故?他不深究一样不清楚,但是依然不影响使用。就像乱七八糟,你和你的老外朋友交流的时候经常使用,他就会明白大概是表示糟糕的意思。他也可以学着使用,并不需要了解背后的典故。
【回复】乱七八糟也是成语,但是99%的中国人在使用这个成语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它是成语,更别说典故了
【回复】回复 @被饲养的小浔浔 :多数成语也就是字面意思,少数成语查查资料就知道意思了。 比如指鹿为马,亡羊补牢,杞人忧天等等,不知典故也知道意思
西西莉卡:
这就是中文高级之处。不需要新增大量词汇,简洁,外来语都能转化,不像日语汉语直接音译。

【回复】日语不是说不能学中文那样,只是他们就喜欢“崇洋媚外”,比如蛋白质,有专门的汉汉字“蛋白質”他们就不用,非要用“プロテイン”……留学的时候,讲义上用的汉字,说话、口语上全用的是假名,我当时没少吐槽这个[笑哭]
【回复】回复 @柚子掉河里了 :元素周期表其实也说明中文的可塑性,造词造字始终是站在本语的角度上,不会受限于外语和本语的差别而妥协于外语,举个例子对比来说就是不会像日语的元素周期表那般混乱
【回复】回复 @kangling44 :这些词也是当初日本明治维新时专家学者从古汉语文学中精挑细选词汇 与西方语言相近翻译的,后来日本为了割裂与中国的关系,现在全是假名
微风拂过死库水:
其实中文是否使用外来词的规律还是蛮清楚的,除了人名地名组织名以外,如果一个东西以前没有但存在类似的东西就音译并加上一个表意的修饰词,比如啤酒、保龄球、芭蕾舞等,也可以直接用描述用途的方式创造新名字,比如自行车、显微镜等。历史上完全没出现过的东西才会完全音译,比如坦克、麦克风之类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如果这个东西使用过于频繁的话就会创造一个新的意译名,比如盘尼西林→青霉素、巴士→公交车。

【回复】麦克风也有意译名吧,话筒不就是吗
【回复】回复 @微风拂过死库水 : 不会耶,我身边其实话筒的使用频率是高于麦克风的,除了类似麦霸,抢麦这种词会用到麦,或者简单说一个麦字来在某些语境下以求方便,而且频率还不高 ,麦克风这种全名很少听到
【回复】小时候我一直以为保龄球是可以越打越年轻的球[笑哭]
天台太高:
我们能利用常用的三千个汉字,根据逻辑,自由排列组成新词,而且别人第一次听,还能理解,而英语一直在创造新词,海量的词汇,200年前有些词汇,它们自己都理解不了,我们还能读2000年的古诗词,还能理解祖先的意思,和他们思想交流

【回复】回复 @我是飞猫 : 1. IUPAC的命名规则证明TITIN的化学名称——这个189819个字母的单词——是存在的,但中国的科研人员不会闲的蛋疼去把它25000个氨基酸用汉语名称从头到尾写一遍,氨基酸序列在中文学术论文中也会用英文字母序列标示。除非是很短的多肽,长的氨基酸序列根本不会放在正文里。拿大学的有机化学举例子,你做反应机理的题把所有化学式都用汉语描述出来你会挂科挂的很惨。 2. 肌联蛋白是属于比较大的蛋白质分子了,我们不会笼统地叫它化学物质,化学物质的范围太广了,你喝的水也是化学物质,不是你自己领域的东西就别拿出来卖弄了。
【回复】回复 @我是飞猫 :世界上最长的英文单词中有189,819个字母,认真读完它需要三个半小时,它是Titin(也称为'connectin')的化学名称,一种巨大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滑稽]
【回复】回复 @我是飞猫 :对中文来说,这是无意义的,说明你还是没有理解汉字这种高信息浓缩的载体
-爱咋咋地-:
所以考了雅思之后,我更深刻认识到汉语简洁有效,英语单词太多了,大提琴小提琴你不背完全不认识,虽然有词根,但也远不如汉语的一个字强大。而且英语真麻烦,看学听之类的动词都有好几个用在不同情况,还得根据时态变形。汉语语法其实也简单

【回复】回复 @地理人生 : 那你叫你奶奶是不是叫老老妈,喊你孙子喊小小儿子,哈哈哈
【回复】回复 @地理人生 :不懂你这无中生有的困惑哪来的
【回复】回复 @地理人生 :不是,但是是否越来越臃肿、越来越难记了呢?行吧,我看明白了,你就是个英语吹而已
小狗-殿下:
中文会对词根词性分类,可以触类旁通很多词,也不用浪费造很多重复的新词。。。[笑哭]

【回复】回复 @伏尔加谷仓 :你要说不容易学和难度高我是认可的。因为中文是世界上几千年保存至今最庞大的语言,而现在的英语是最近几百年创造的出来的本来开始就是冲着国际间的交流简单易懂而创造的,所以容易学和易懂,但要论起文字里面蕴含的文化那英语就差远了。至于你说啥学习书写费力是因为大概你是外国人,我们写字是非常快的即便是复杂的字这是从小训练出来的。至于重音字是因为你不了解中文说话的语境,在一定的情境下你觉得可能会突然冒出来个和此情景完全对不上的话吗?语境这个英语也有。
【回复】回复 @伏尔加谷仓 :写错字会错意是写字的人的问题,而不是汉字本身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全世界都有,英国人写字也会多写字母、少写字母、混写字母甚至记不住单词。英国人听一些近似的音也会听错,英语也有绕口令和听错导致的各种笑话。
【回复】回复 @我是飞猫 :一样什么一样,中文是三维的英语是二维的。我们写的字为什么这样写人家懂国学的人都可以给你解释出来。英语是单纯拿字母拼的,你能理解为啥这样拼吗?Apple,为啥用一个a两个p一个l一个e来拼,然后为什么要这样排列,你能解释出来吗?不过对于外国人来说英语确实是最容易学的语言。因为不了解中华文化,然后别的国家的文化最好了解了因为不多,我们的文化你要了解全面恐怕你一辈子都学不完。
不动不语:
英语需要改革了,I finish my work yesterday,既然都yesterday了,当然不必finished,去掉词形变化就相当于汉字的从旧体转化现在的正规标准汉字一样,降低学习难度,但是并不影响意思。取消beef、pork等词,引入pig meat,或者干脆借用外来语比如niu meat,只有这样英语世界才有希望。

【回复】回复 @NevaryTeot : 状语前置 Yesterday I finish my work。而且不用刻意改革,就快乐教育这个趋势,估计两三代后平民能把词性变化忘差不多,主谓一致什么都不存在的[妙啊][滑稽]
【回复】讲汉语的最烦就是时态 [藏狐] 明明根据上下文都懂的东西非要变形
晋元帝竟是TA:
Raisins are made from grapes用中文说其他人会觉得你是傻子,但是用英语说就会让人觉得原来如此[doge]

【回复】回复 @我是飞猫 :这个解释不太好,就算理解成真的狮子的头,也肯定是肉做的。感觉千张是黄豆做的更符合中文的情况(?
【回复】我剛剛問了我朋友,他覺得我在講廢話。你這前提是除非你完全不知道葡萄是什麼才適用,舉例來說:甘棠干是甘棠做的,你可能不知道甘棠是甚麼,可是你看得出來我在說廢話。你在說葡萄時,下意識對應到的是實際的水果,不是單純的文字,難道我說桂圓是龍眼做的你會覺得原來如此嗎?
【回复】这个好比说,狮子头是用肉做的。
怪獣仙笙:
中文也有直接音译的,秀show 、咖啡 Cafe 、坦克 Thank 、吉他Guitar、沙发Sofa、荷尔蒙Hormones、可口可乐coke、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翡冷翠Florence(现在叫佛罗伦萨)超喜欢这两个地名翻译;但是也有音译+意译的,比如迷你Mini、幽默humour、乌托邦Utopia、脱口秀Talk show、;还有up主说的了解意思功能后组合出来的新词汇:电话、电冰箱、电视机、电风扇、轿车、火车、飞机、直升飞机……

【回复】坦克给我的感受最深,结合字形和实物看,一眼就能记住这东西叫“坦克”了,十分佩服
【回复】可乐、翡冷翠、枫丹白露不能算英译,而是信雅达。只有那些词意中性,在中文没有任何实际含义和典故的外来词才叫音译。
【回复】我觉得相当精妙的就是“舶来语” borrow words[doge]
kangling44:
我觉得这个人的感悟可能使用了自我文化中心视角看问题了,所以会觉得中文有需要借用却没有借用,比如他说买东西,购物,中文没有音译shopping。但是商业出现的很早啊,古代就有购物这种行为了,为啥要音译shopping呢?难道没跟外国人交往的时候,中国人不说话了吗?[笑哭]不过确实很多现在使用的词汇有借用的,尤其是近代流入了中国很多外来词汇,这些词汇过去没有,是因为过去人们的生活使用不到,比如政治、政府、哲学等很多词是从日本引入的

【回复】他这里有用法语解释你说的问题,法语里本来也有这些词汇,甚至政府立法要求不要使用借用的词汇,却依然阻止不了民众使用借用词汇。
【回复】他的意思不是音译shopping,他的意思是,既然shopping就是买东西,那就用buy thing就行了,再造一个词shopping就是累赘且没有逻辑,是生造了一个词出来,而中文就不会这样为了一个用已有词就能描述的行为去再造一个词…(中文里购物本质上也是买东西,购是买,物是东西)
【回复】商业当然是自古就有的行为,但这依然不能阻止日本人说"ショッピング"(shopping)
漁玄機:
日语曾经是汉字文化圈里用固有汉字文化底蕴对抗西方文化的有生力量,今天在用的不少名词就是日本利用汉字的妙处创译过来的。可惜二战后日本全部倒向西方,只剩下中文跟藏语孤军奋战了[doge]

【回复】回复 @言无声222 :革命还真不是小日子造的,是咱们本来就有的词汇来自于《易经》“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回复】革命,共产,资本,鬼子当时翻译的真不错,现在一堆片假名鬼看得懂
【回复】甚至现在日语倒退到连自己语言中原本有的表达都不用了,直接英文音译片假名。之前看一段日本的新闻,说花店怎么样的,用的不是花屋はなや,用的是フラワーハウス 也就是flower house的片假名。十分不伦不类。
菜猫锅锅:
化学元素,中文大多数是“钅”金字旁,代表金属相关的。比如铅,铁,铝,锂,铀等。 所以中国人就算不知道这个元素是具体什么,但是知道他是个化学元素。

【回复】回复 @乐陶陶ttl :这不得多亏了老朱家能生[笑哭]
【回复】英语元素也有一套命名法的。除了发现年代比较久远的元素,其他都是金属-ium,固体液体非金属-ine,气体-gen
【回复】就是啊,元素周期表一眼看过去,中文分类属性清晰明了,还有种很强的视觉美感。
星其里:
我发现中文才是最简单的,因为简单,所以能用最少的字排列出最多的意思,最细腻的意思

【回复】确实,语义密度更高,更细腻。同样一句交通提示语,中文8个字,差不多的句子长度,英文可能只翻译了其中4个字。
【回复】回复 @巴马托斯 : 人家发音就比中文多,不过把中文写成拼音后就跟英语差不多长了。
jancal1215:
那解释一下,为什么 冰箱是个柜子,而冰柜却更像是个箱子?

【回复】因为我们古代有冰箱,,,所以电柜型冰箱出现时,,,我们把它叫电冰箱,,后来直接叫冰箱,,,等箱型冰箱出现时,冰箱这个名字已经被占用了,所以它叫冰柜
【回复】我觉得没楼上说的这么复杂,因为冰柜一般都是摆在商店卖东西的,原本摆商品台子的叫柜台,能制冷的就叫冰柜。其实柜台也长得跟个箱子似的
【回复】回复 @实在无知乜名好 :古代柜是指柜台,箱是指盒子。 而冰柜这个东西叫冰箱冰柜都没问题
FreierHerrmann:
老外学点基础汉字就能懂什么是胃病。 但是,在美国旅游的小明去看病,医生告诉他有gastropathy,小明一脸懵逼,医生看他一脸疑惑进一步解释是stomach illness. 小明说:"Why didn't you say that in the first place?" 医生说:"I didn't want to assume you couldn't understand because that's racist."

【回复】Please leave a like here if you sense the sarcasm. [藏狐]
【回复】回复 @有U足矣 : 确切的说是美国和另一个价值观超级大国喜欢这样啦[doge]
N_くッフ:
我只知道建筑和交通这两个词是日本最先翻译成汉字的,后面不知道为什么就大量引用音译,像番茄、西红柿/tomato日语就会写成トマト,而且各种语言都会引用,除了中文以外全部用片假名来写,大段的片假名看的脑壳疼,词根词缀法也没法用[捂脸],不过最近中文也有很多音译的词,像是拿铁,就是牛奶的意思,拿铁咖啡就是牛奶咖啡,但是有时候会出现类似叫豆浆拿铁,但是是豆浆混咖啡的迷惑操作[无语]

【回复】别的不懂,但是番茄不就是“来自外邦的茄子”的意思么,还有番石榴,番薯,番木瓜。
【回复】作为不爱喝咖啡的人第一次知道拿铁的意思。
【回复】现在日语已经丧心病狂到音译中文了
幽灵铁十字:
中文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用现有的字,去构成新的词,比如“互联网”这三个字古代就有了,将何慰两端,“互”勉临岐杯;“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因此中文只需要学习有限的文字便能看懂绝大部分的词句。甚至老外也只需要学习一些基础的中文就能理解很多东西,比如“发烧”。而且正如这个老外所说,中文逻辑相当融洽,发烧:身体发热,像火烧一样烫,词本身就描述了症状。有的字甚至构造就表现了症状,比如发炎,炎字的两个火叠一起非常形象,嗓子发炎,嗓子火辣辣的疼。 英语就不行,很多新词并不是老词叠加表达意思,而是用26个字母重新组合。叠加对于英语其实也不太行,单词短一点倒是还可以试着叠,单词长一点叠起来都没法写,显得一个单词太长了。所以随着未来科学越发展新概念越多,英语单词也会变得越来越多,可能到最后光记住这些新词都能让他们自己头皮发麻。所以象形文字在未来的优势可能要比发音文字大得多。

资深土木天师:
虽然你们都在辩论英语中文之间的孰优孰劣,但我这里只想赞颂发明了拼音这一工具的周有光先生及其团队。 无论你们怎么互相谴责,互相认同,都必须承认中文跟英文完全就是俩东西,是截然相反的表达形式,拼音完全就是为了和国际接轨的产物,日语有五十音,英语有音标,但在我看来完全比不上拼音的简洁与伟大。这东西太简洁了,最大程度的降低了学习门槛,毫不夸张的说,拼音的出现,与古时候仓颉造字是一个级别的发明创造,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了,数千年后的未来,人们讨论中华文明的时候也都必须承认拼音就是我们的一部分。 国士无双。

【回复】有语就有音的,谈不上发明,只能说是他整合了。
【回复】你有没有想过,台湾省也有拼音。新华字典里就带有奇怪的拼音,所以你夸得人并没有你夸得那么伟大。只能夸挺厉害。
【回复】回复 @27134 :问题是其他地方也有拼音啊,例如马来西亚,各个方言都有自己的拼音。所以哪怕在汉语,拼音也不通用。我们只是规定学一种拼法,对于南方人来说,只能靠死记硬背,所以没有能体会到你说得伟大……

外语 诺学说 舶来语 宁波诺丁汉大学 是老师,也是UP主! 1分钟学个知识点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