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阳明心学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作者: 不二方可无为分类: 社科·法律·心理 发布时间: 2021-11-30 07:49:23 浏览:6658 次

如何理解阳明心学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不二方可无为:
关于锄草那个节点想在强调一下,虽然草无善无恶,但是草碍事影响花生长了,照样需要锄草,如果你不锄草,这就是住了无善无恶的法相,这也是我们学佛时候进阶上的一个认知关卡。

【回复】那要除草不也是默认花是好的(善的)草是不好的(恶的)?否则就不需要除草何来“影响”这个概念,任凭草生长如果抛开二元对立也可以很美也属于自然规律呀,草和花本身就是平等的;有了分别心才会用善恶的区别去对等形态上(人主观概念和经验对花和草)的区别
【回复】回复 @哈金阿 :锄草?不锄草?以何为价值尺度? 最后还不是以人的需要为尺度 锄草给羊吃 锄草给庄稼保留土地肥力 看来,终究要以人为本
【回复】表面上不着“无善无恶”的相,实际有可能会反向回过来执着二边~二边包括(善或者恶)和(无善或无恶)*这里是无善或无恶而非无善无恶(无善且无恶)
般若彼岸花:
我觉得致良知喝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是一个道理!      明心见性,这里的见通现,根本不是看见性,是出现性。。。性不是看见的,若看见那么就是有待,说明性不是你的,因为你看见性,说明性在身外你身上没有,有待则不得逍遥,而现性则是悟道宇宙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探知本源的。十方世界是法身。所谓全体大用。性是无善无恶的,无善无恶心之体,为有二心故,有善有恶意一个动,不是风动幡动,是心动。[保佑]

广州天河梁主任:
无善无恶心之体,对于情感方面如何把控,似乎阳明天六祖老子修心之大能者都没有这方面的需求,那对于我们入世的俗人该如何把握情感,婚姻,儿女,家庭!

【回复】世俗和不世俗本来就是分别心,人终其一生都是活在关系里,就是和尚,他也会和和尚在一起,也是某种性质的关系。其实本质来讲,只不过换了一个身份和标签。 在家和出家没有分别,是人有分别心,执着了概念。 在家的话,心之体作用在父母关系上就是孝,作用在工作上就是忠诚,作用在朋友间就是义。出家的话,你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如果没有复归于心体,也是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上烦恼。 所以阳明先生说只要复心的本体,生活中什么事按它来办理,都会明明白白妥妥当当。 你看阳明先生平定叛乱,处理上下级关系,以及当时很多人对他的污蔑误解,他处理的关系要复杂的多。只不过我们看电视剧看多了,老是形成一种圣人都没事仙游的形象。
【回复】回复 @不二方可无为 :有道理,受教了!ヾ(≧∇≦谢谢≧∇≦)ノ
TheOrdinaryWorld:
最近也是有些困而悟道,重新了解了王阳明,后面看到了《当下的力量》这本,就觉得这就是王阳明的心学义旨。我是在知乎上看到up主的,后面找到了up的B站号,up主的这个讲解和我的感悟不谋而合,也很有启发,非常感谢up主!

喝糖续命:
你讲的很对。但是,很多人虽然可以理解关于花草的无善无恶,确实在难以理解一些极端情况,比如关于生死的,比如关于恶疾等。再举个极端案例,韩国素媛案,除了这几个屈指可数的大圣人,谁人可以做到不二元的评判呢?谁人可以不想到“恶”这个字!得悟到什么境界才能超越呢?

【回复】期待阿婆主的解答[脸红]
【回复】庄子说过人类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因为有所谓的道德枷锁,这就是执着是非观,更是分别心,所以人类就有了有色眼镜,那就会对别人造成伤害,所以是错的,真正的道德是慈悲和平等。 还有不执着道德不代表没有道德,没有是非观不代表是非不分,一个人可以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思想,这没问题。无善无恶是出世间法,而明辨善恶是世间法,主要还是看你的执着心是什么程度。心执不执,恨不恨,你可以为了救多数人而杀了一个恶人,这是没问题的,只要你的心不执着就行,不要恨,要远离是非观,这样才能减少分别心。
公式化妆棉花糖:
你只会讲,你自己能接受不喜欢的事物吗?

【回复】想起拜伦凯蒂书中的一句话——【如果你学会了静坐,头脑变得安静,你可以变得非常平静。但很有可能,当你回到日常生活中,你吃了张停车罚单,“轰”!你顿时很生气!在事情按你意愿发展时,表现得有些灵性并不难。】
【回复】回复 @喝糖续命 :是的,我们想学的,无非就是逆境中也能有灵性。
一只性感的肥猪:
我还是觉得不要过度的,去观察自己的内心,晚上睡觉之前或者早上起来的时候可以想一想,观察一下自己的内心。工作的时候上班的时候用心工作。

【回复】致良知其实就是培养我们觉知的能力,并不是否定咱们思考的能力,是培养我们觉知思考的能力。 因为思考的那些念头来来去去,并不是我们自己,我们是那个觉知。这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良知本体。 当您说不要过度观察自己想法的时候,其实是跟着念头跑的状态了,也就是并没有观察念头,而是被念头所累。这不是观,这是执哦。
【回复】回复 @lilisilee :你的头脑有没有想到这一点:当觉察感知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工作效率加倍,如有神助。曾经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推出了划时代意义的触屏手机,你猜猜他为什么长期坚持正念冥想?
【回复】当用头脑认真工作的时候,内心的觉知(=良知本体=宁静的观察者)一直都在,无论个人是忙碌工作还是休闲无聊。当我们把向外看的目光收回,返回内心,觉察头脑所产生的种种念头,就会发现这个宁静的观察者。
一刷短视频就上瘾:
Up主要不要考虑讲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像这样思考问题?

【回复】思考是个工具,但工具不是我们,我们被困在了工具里,被概念所制约。致良知只是让我们回归到我们自己(心之体),就是一个大解脱与自由了。
吃掉筷子:
阳明先生的理论和心理学照应上了[妙啊]

【回复】回复 @吃掉筷子 :不难,常常留意自己是不是在想过去和未来,就知道了,自己陷入了‘时间’而生烦恼。 而当下平和无苦。多观察自己
【回复】个人认为,阳明心学的深度更高(并不是自夸),心理学未来通过正念的临床和实验会有研究证实的,就是关乎人的意识和认知的跨越,超越概念,活在实相,目前心理学都还在二元性和小我的思维中,时间中。阳明心学超越时间的同样。
【回复】回复 @不二方可无为 :太深奥了,读不懂。致良知我只看过一点点
kingming82:
Up主,请问一下,本来面目、良知本体,初念,到底是不是一个东西? 还有 本来面目 良知本体等,是否是 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若与非言书:
正念包括摒弃欲念 恶念相对还能丢掉 但欲念是真的不好办 当你在思考活着为什么的时候,这个时候对照的是修成正果,但当我想到欲念我都能平和了,那不就是成正果了么,那正果也太无趣了,这个时候会不自觉的想我还能干什么,似乎没什么可以干的了 那我要这正果干什么呢 达到圣境我也尝试过,只能说我先天不足,还很难做到从心所欲,曾在梦境中寻求圣境,但似乎没达到激动的心情是我在梦中醒来 随后的世俗生活还是打乱了这些,本性开始如以往一样展现,梦境很难在从心所欲

【回复】这些都是你的念头,在当下观察它,去观察这个‘思辨者’,就是阳明先生说的,人若知道这个良知诀窍,管它多少寻思妄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 这个觉,就是我们,而你的这一系列的思辨,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 要觉,重点是觉,而不是陷入念头辩。 觉念头的那个才是你。
善事利器777:
经过2500年以上封建专制”洗礼“的儒教“文化”圈的子民,能做到八风吹不动的,能有几人? ……up主能提出感悟心得 ,已经很不错了,抛砖引玉耳!

游一梦空:
一生没有什么好得到的,亦没有什么好失去的,我说最重要的还是来自人世间体验,通俗点讲就是感受。因为能你留下的就只是当下的感觉,如果在每时每刻你什么都可以不做不干,只是存在, 在你所处的地方里就能感觉到圆满整体,那便很美好了,也不用外求什么了,能经历你都接纳都接纳了。

心理 学习 观点 王阳明 传习录 艾克哈特托利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