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丽娟解读红楼梦之林黛玉性格分析

作者: 荷包满满哦分类: 人文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7-15 10:08:00 浏览:15563 次

欧丽娟解读红楼梦之林黛玉性格分析

bili_10866813969:
这位老师学识丰富,但是对林的偏见太明显了!完全颠三倒四!

【回复】回复 @小乖酱啦啦啦 :过度“新颖”了,拿西方心理学和理论套中国古代人文和思想,我个人看不下去了,还好多的是老师讲解,我可以看其他人的,比如蒙曼老师。
今夕寻欢如梦:
我觉得读红楼,对林黛玉的理解偏离太多,是没有读懂红楼本质的。

【回复】你有慧根啊[星星眼],确实,周瑞家送宫花那一段是周瑞家做错了,薛姨妈和王夫人说了送花顺序了,她图省事按距离远近去送,这林黛玉是客人,应该最后送凤姐,还有好多好多地方,这位台湾讲师结论错了,所以解读都错了。曹雪芹笔下林黛玉是一个讲理且情绪稳定的的人。情绪稳定才不是没脾气,
【回复】个人觉得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哭哭啼啼的,偏执的,小心眼的,自卑的种种[笑哭]
【回复】不一定没读懂,而是摆脱不掉偏见,偏见这东西如骨附蛆,为了合理化偏见,还能找出各种理由,同样一件事解读就能十万八千里[tv_doge]
密斯里有:
不,送宫花这里黛玉第一句话之所以这样问,我认为是因为她看到了只有两枝花,结合放下情境也明白周瑞家不可能单送与她,这样就猜到了是最后才送自己,这里是周瑞家的失礼在先,黛玉故意问出来表明自己不满。只能说她心直口快,小孩子气,这位学者的解读实在过了

哲学在前生物在后汃汃:
骄横跋扈,自我为中心,虚荣,自卑情节,证明自己比优越的心理机制作为补偿机制。

江灯遇夜:
送花这不应该是林黛玉在异乡的不安全感吗,小时候的时候就写了多愁善感,再说本来王宝钗的母亲说了要先给谁,但送花的妈妈讨好王熙凤自个改了

卡布叻-棋士:
我天,这个老师咋对林妹妹那么有偏见?

【回复】台湾的教授 大都如此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吴明史:
听了这个老师的讲解,拓宽了我的认知,原来还有人这样理解林黛玉和送宫花情节。我一直以为这是黛玉在贾府孤独无依、受丫鬟婆子轻视的侧面反映,原来还有人认为这是她单纯的优越情节和自我中心。

【回复】哈哈,欧倾向性太明显,没丑化黛玉倒是丑化了自己
摇摆的驴:
看了几个欧老师的视频,感觉旁征博引是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为有力支撑。只去找对自己观点有利之处,反而忽略了客观事实,何尝不是一种我执呢。

酱油面1997:
对于周瑞家的送花这一段。第七回,薛姨妈的吩咐是,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位两枝,下剩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凤姐儿罢。三位姑娘也就是三春每人一对,再给黛玉,再给凤姐儿。但是周瑞家的送花的时候,改了次序,送到黛玉这儿,就只剩两只了。也出自第七回:(宝玉)一面便伸手接过匣子来看时,原来是两枝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这里宝玉接过花来,黛玉就只看了一眼宝玉手中的花,就明白了,这是剩下来的给了她。)于是才有了”还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这样的质问。这一段我觉得是作者凸显黛玉性格的一段,封建时代的背景下面,才进了贾府不多时日,就被下人欺负了,对于黛玉这类”主子“身份,是不能接受的。她虽然知道要”处处小心“,但是对于周瑞家的这种行为实际上也在要”小心“的范畴之内。 不过看了这个视频反而能明白为什么有评价说经典精神分析普遍带有消息色彩了,说的就是弗洛伊德、荣格和阿德勒三个人。一个说无意识影响,一个是集体潜意识和各类原型,虽然阿德勒有了相对积极那么一点的色彩,但是上来的基调就是人是自卑的。上来就”你的行为源自于你的自卑,你有优越的需要“,搁我身上我估计也觉得这人的理论有点消极。

shi祺笙:
优越,孤儿用来解释如有所失的情节,用你做了不好的事情来解释比我好的地方,对别人的成功归结于外在因素来弥补自己的自卑,产生优越,架空的优越补偿心理, 争强好胜但是自卑

不想多说一句话1:
天哪,有一天她跟另外一个也很好,对我的好打对折,以自我为中心,感觉我被冷落了,我们都与他人一样,不要觉得自己与别人不一样。有优越情节往往自卑,把他人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自己成功归因于内部,自卑发动的补偿机制,争取优越,

别来沾边AXA:
哈哈对于我来说,她对我好也对别人好的话那干脆我也这样就好了,还不会有那种失落的感觉

林黛玉 读书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