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九嵕山昭陵,考古勘探结果公布,墓道口在这里

作者: going走走looking看看分类: 人文历史 发布时间: 2023-08-01 09:00:00 浏览:636952 次

唐太宗李世民九嵕山昭陵,考古勘探结果公布,墓道口在这里

爱音乐的骏峰:
看了up主这么多期的分析,最后文物部门说唐太宗昭陵没有被盗。如果是真的,那真是天大的好消息。《兰亭序》说不定还在,虽然不能亲眼看到,留个念想也行。

【回复】《兰亭序》就算有也基本上完了,这报告里说了,仪器检测墓室内空气湿度极大,且和秦皇陵一样,水银含量极高。
【回复】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只半年,感觉纸质的东西不太可能有了
【回复】回复 @我住八楼没电梯 :最大的问题是盗洞会破坏墓室环境,空气、水流可能通过盗洞进入原本密闭的墓室导致文物氧化、浸水损坏。墓室的力学结构可能被盗洞破坏导致坍塌。盗墓贼可能有意无意地破坏带不走或是他们看来没价值的文物。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考古不仅要关注发掘出的文物本身,还要关注发现文物的地层、状态、位置、周围其他文物,这些都能提供古代的各种信息,但是盗扰会破坏这种信息。
小小小号12138:
考古队还是比网友懂的,本人有幸去过,山上都是监控摄像,山体陡峭,且全是岩石,没有大当量炸药绝对不可能造成破坏

【回复】这种都布置了测震动装置,动静大点直接报警了
【回复】那我就放心了,还担心有盗墓的收到消息会去偷偷盗墓。
【回复】回复 @闲来吹叶敲青瓷 :如果真的乱了放那里都不安全
埃尔德-森利曼:
昭陵的地宫规模应该是唐代山陵中规模最大的了,毕竟是太宗生前开始建造的,有充足的时间。 后面的唐帝陵都是皇帝死后才开始凿地宫,时间短的四个月最长的七个月,地宫规模能有昭陵的地宫的一半或者是三分之一左右就很不错了。

【回复】回复 @liyang7850 :桥陵地宫是不如昭陵的,开始修建桥陵地宫到李旦下葬完成总共才用了四个月的时间,这四个月里光开凿地宫就需要花费两个多月,剩下的还要给地宫搞装修。 而且修建桥陵地宫时实际上唐庭处于财政紧张的状态,李隆基登基称帝时实际上朝廷的财政并不好。 桥陵之所以地面建筑规模宏大,完全就是李隆基在后面有钱了开始想在地面上给自己老爹搞奢侈一些,地宫里面情况就不说了,桥陵的墓道口完全是仓促完工的情况。
【回复】唐陵里神道最宽的是桥陵,所以地宫规模最大的很有可能是桥陵,玄宗是极盛期,给他爹修的规格很高
【回复】回复 @大汉昭烈__曹孟德 :人家官方都公布了昭陵地宫的数据,视频里不都说了。 昭陵地宫长35米宽26米高10米,这是太宗生前开始建造的才这么大。 后面的唐帝陵都是皇帝死后才开始修建的,就四个月到七个月不等的时间,光开凿地宫就要耗费近两三个月的时间了,开凿完成后还有装饰修复等等的工程,地宫的规模根本就达不到太宗的级别。
dolphin1988:
两次去的爬的好累,以前发动几十万人那么老旧的工具挖山凿岭真是牛逼[支持]感谢up主,让我的游览也完整了

【回复】唐陵修建不像汉帝陵那些在地面挖大坑+堆封土,根本用不了十万人,那么小一座山,十万人都站不了。估计是几千人在山上,地面建筑上万人。
【回复】唐朝依山建陵用不了那么多人的
【回复】唐陵开山汉陵挖坑,由于场地原因人多无用,但是建筑难度施工规模都比汉陵高的多,有生之年一定去关中阅尽帝墟
s登萍渡水:
历史记载中的盗某陵与当今理解的盗某陵是不太一样的,古代凡是发生在这个陵墓范围内的盗掘都算盗某陵,包括主墓,陪葬墓,陵墓建筑,祭祀用物,甚至里面的松柏等,当今理解的盗某陵单指盗掘主墓。

【回复】正解!史书记的也没错,温幍是上这座山盗墓了,但盗的都是陪葬墓,根本就没找到主陵在哪儿!写史书的人只能知道这座山是李世民的陵,温幍上山盗墓了,而李世民的主陵在哪里,是什么情况,写史书的人根本也不知道!后人以为上了这座山就被盗了!
【回复】昭陵周边几百座陪葬墓呢,大多是土堆,这种好下手,然后说是从昭陵盗的,好出手
【回复】回复 @老腰花 :他知道有五道石门,不得把石门全砸了,破坏了?而这次勘测结果类似于X光片,已经证明这座山上就这一个主陵,规模巨大,整体完完整整,结构完好,没有任何人为破坏迹像!其他的就当个吹牛X吧!
李治你让我拿什么荔枝:
内部潮湿,含水率高[笑哭]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丝织类书画类文物处境堪忧啊

【回复】回复 @钱欣茹 : 意思是就算不打开,也已经损坏了
【回复】回复 @钱欣茹 :秦汉唐陵可以视为祖先的陵墓,正经人不可能主动打开的,除非抢救性挖掘。
【回复】留个念想就行了,反正永远不会打开。
小熊mod工作室:
老是怀疑古人怎么做到的,请不要拿人家九族的性命挑战人家的专业性

【回复】“请不要拿你的专业性挑战人家九族的性命”
【回复】既然是皇家那肯定不会去找那些只会一些鸡毛蒜皮的人,负责这方面的肯定也是专业的,用人也得经过一系列面谈交流才能放心让别人去做,如果出差错自己也得进去陪葬。
【回复】回复 @薛定谔的认真学习 :[doge]都知道要死了你猜他们会不会留后手
匹夫不可夺其财也:
如果真发掘成功到也是可喜可贺,至少可以拜读兰亭序真迹。

【回复】不可能发掘的,除非收到自然影响,比如大地震把墓室结构严重破坏,人为因素是不太可能了,不会还有人敢去盗掘了,24小时全方位监控
【回复】回复 @鱼香贝拉 : 现在国家在非必要的情况下严禁发掘帝陵
蜗牛225:
简单说几个问题: 1.为什么不发掘。 因为没法保护。文物需要恒温恒湿避光保存。在墓里就是最好的保护。 2.里面有水为什么不发掘。其实是甬道有水,甬道到主墓室会设置门,甚至不止一道门。其中也会做防水,不要小看古人智慧。甬道的水变相起到了密封作用。反而延缓了侵蚀。文物最大的敌人是氧气。唯一可能造成破坏的就是地震造成山体裂缝,导致水进入墓室。这一点在选址时就考虑过了。 3.为什么要勘探墓口位置。对陵墓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明确有没有被盗,这直接影响后面保护的级别和费用。其次弄清楚陵墓布局和规制。能写大论文。又可以养一代人。 4.后面会不会被盗。没有哪个政权会冒这个险。里面的东西对这些人真不叫什么。个人?开挖掘机去吗? 5.兰亭集序。少读些地摊小说。理由就是规制。古代的规矩是森严的。 6.为什么删除了文章。.........可能是某些热心网民建议吧,谁愿意天天接电话。删了清净。

【回复】回复 @dmslys :国家考古队的判断不信,也不知道你哪来的依据就这么断定被盗了
【回复】回复 @dmslys :你宁愿质疑国家队的判断也要相信自己的无知?
【回复】回复 @Bili_242355003 :1诗欣赏它的文学价值就行,没有正经史料记载2就算被盗不一定是昭陵,况且主墓未发觉盗掘痕迹
官园儿里的猫二儿:
[呲牙]我们以前认为唐太宗的陵被盗过,而现在经过勘探发现没被盗,反过来。武则天的乾陵一直认为没被盗,事实是反而是被盗了呢,毕竟经过勘探,发现墓道有坍塌的现象

【回复】有坍塌不能证明被盗,地质灾害运动加上地宫本身的质量问题,还有乾陵所在的梁山石质脆弱,很容易导致地宫内部出现坍塌情况
【回复】乾陵不可能被盗的,露出来的墓石全是那种大石条,用铁水浇的石于石之间的卯榫结构,没大型机械不可能,要嘛用大量人力挖,古代除非乱世用军队
【回复】回复 @你还没有小小格温吗 :以现代人论,乾陵景区介绍的就是墓主为李治和武则天。以古人论,通常将夫妇二人说为日月凌空或日月双行、二圣临朝,即使在旧唐书里武则天也是本纪,我觉得称武则天为墓主没问题,又不是无脑吹她什么功绩。
懒狗播播:
多亏了写史书的多次强调昭陵被盗。不然后面还真不好说[点赞]

【回复】欧阳修主修的史书相来都是文学价值高于史学价值[妙啊]
【回复】就算史书再强调被盗也没用的,昭陵主墓能保存完好的原因只有一个,这墓太难盗了,有能力的军阀如温韬黄巢挖了这么久都没找到墓道口,一般的盗墓贼更没这能力从石山上挖个盗洞下去了
【回复】完全有可能是后人故意在史书上这么写的
刘嘉诚成功:
是天大的好消息,谢谢UP主,我今天已经泪奔了,我对千古一帝的感情非常深厚,他对我们整个中华文明的意义非凡。真是太好了,没有被盗。希望千古一帝可以继续安稳的沉睡千年万年,万国来朝的大唐文明永不朽![大哭][大哭][大哭][大哭][大哭]

【回复】不知道是不是天意,很多重要陵墓都没有被盗
【回复】回复 @传销电诈说真话 :秦皇,汉文,唐宗,明祖的墓都还保存完好,确实值得庆幸。
【回复】回复 @彼得格勒苏维埃 : 你们进步左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不能理解有历史的文明,我理解[吃瓜]
心湖之梧桐:
厉害了[支持]。现代技术勘测没被盗。历史记载温韬盗了17座唐陵,除了乾陵。军阀不可能只盗了陪葬坑吧!唯一解释可能是风水大师袁天罡,李淳风勘测长远!![滑稽]

【回复】回复 @麦克斯韦yyds :因为文献的记载,由于历史久远,有很多后世又出现了很多混乱的记载,让很多人以为是在凤凰嘴,后来砍股人员去凤凰嘴考察了,发现那里并没有大型汉墓,反而发现一个叫江村大墓的地方,非常符合汉文帝陵的特征,书的通俗点就是江村大墓离得不远,有汉文帝母亲的陵墓,在同一片园林区域内他的隔壁邻居就是他的妻子窦太后,所以才确定了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墓。老妈和妻子都在他身边,这样才确定了
【回复】回复 @刘嘉诚成功 :史书记载错了很正常,考古勘测才是最准的。不知道这位楼主在这阴阳怪气什么。
【回复】给我解释一下史书连汉文帝陵墓位置记错了几千年是怎么回事?
衿歌妧姝:
帝陵现在国家上面说是非不必要不挖掘,因为上世纪出现过事故[吃瓜]。大概就是墓里物品接触氧气容易发生不可逆的损失变化。(当然也不是不可以挖,做好措施也可以,但目前理论上不可能建造出完好覆盖帝陵的保护措施(参考自秦始皇陵))

【回复】回复 @戈多往何归 : 你要骂就骂吴晗,因为这事是作为明史学家的吴晗主导的
【回复】回复 @按时吃早饭很难 : 但凡看过定陵考古资料的都知道这事最早是吴晗提议的,是他找郭沫若请求郭领衔写报告的
伤心的流星:
我其实挺担心的,这些古墓秘密被隐藏了千年,现在大量公布出来,虽然不挖掘,但下一个乱世就全完了。包括博物馆在内,文物浩劫。

【回复】我也有此担忧,无奈世人承平日久,都忘记了中国的乱世都是怎样的。
【回复】有理,乱世谁还有心思保护文物啊
【回复】[吃瓜]你不会以为不勘探就不挖了吧?大体位置勘探不勘探都知道,真想挖直接拿现代科技强行打开对文物影响是不是更大呢?
该用户处于黑名单中:
键盘大师全员傻眼,袁天罡李淳风果然是高手啊。

【回复】是被央视那个记录片误导了,稍微懂风水的,都知道在哪儿,看当时航拍,我一眼就觉得在那个佛头下边的位置。
【回复】回复 @啃了个大萝卜 :我也一眼看出来了,墓道就是在坡体最险的正中间凸起位置,墓道前面的悬壁是人工凿制的,目的是为了不让人那么容易攀登……
寒素公子:
突然觉得up和我好像,甚至能理解up的心情。那个盛世繁华的时代让我们憧憬,让我们留恋,却又不能穿越一见。陵墓就好像整个大唐的缩影,点点滴滴都是真相!所以真的很想进入陵墓之中看看,什么都不动(非盗墓),和古人对话,想问无数个想问的问题。可现在入门无路,纵然荆棘遍地,坎坷艰难,无论花多少时间,也要找到(墓道口),以表“思念”,圆了那份期待。

【回复】这种想挖掘太难了,除非技术完全成熟,或者抢救性挖掘,不然这辈子都不知道里面有什么
【回复】古人已经把他们毕生的智慧充分的展示给我们了,他们太累了没必要叫醒他们,而且也要相信现在我们的智慧,靠谁不如靠自己,当年他们也是如此,李世民遇到麻烦时也不可能找秦皇汉武帮忙,不过和古人的对话这种发自内心的感触我能体会,哪怕古人不可能和我们互动了,下次有机会再去昭陵,我说啥也得买点啤酒,坐在上面我觉得自己能喝一天[笑哭]
【回复】回复 @yxfs2000 :不太现实。五十年代开明定陵的时候很多东西都保存不住,人进去就烂了,就算现在也没把握开了陵能保住多少东西,所以考古更倾向于没必要就保持原样

考古 李世民 九嵕山 唐十八陵 墓道口 文物古迹 唐太宗 帝王陵墓 历史文化 昭陵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