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为什么要用一场真实的大火焚毁小时代?(《当代文化研究》第八讲下)

作者: 黄平老师分类: 人文历史 发布时间: 2022-07-21 21:15:00 浏览:164858 次

郭敬明为什么要用一场真实的大火焚毁小时代?(《当代文化研究》第八讲下)

Umäçôu:
其实有没有想过,郭的作品,它的流行,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类作品,在国内市场的异常稀缺:一方面渴望着追求更加青春、更加活泼、更加新颖、更加透露青少话语权的作品,一方面又与网络暧昧(当时“上网”对绝大部分青少年不是一个正面词汇,且受到严厉管制)、急于追求网络感与严肃感并存的作品,动漫与轻小说等轻文化在国内的缺失(我个人看下来,那一代的青春写作与网络、动漫、轻小说的创作脱离不了干系,创作方法和人物设置都有移植,比如“内视角”创作漫无天际的弥漫,但是那些创作已经有了严格的创作规律,移植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小说逻辑不通畅的现象),再加上他自己的一些营销手段(文学之新,还有有意无意的“肉体暧昧”,绝大部分是男男,少部分是女女,或者一些有性冲动、爱解读的描写,引诱着读者探索,这一点对应着“性文化”在国内的缺失)。 综上,郭敬明的作品更多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代表的是一种“心理补偿式”和“心理营销”作品,也暴露着文化创作者与文化接受者之间的内在矛盾——就如同现在创作缺乏真正风骨的短视频创作、影视剧创作,还有“类文学”式的剧本杀,它们的流行,不只是因为他们有爆炸的内容和市场营销,从作品接受来看,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自身并没有没有同类的优秀创作! 当然这种原因,除了当年的社会经济限制以外,放在现在来看,更多的是政策限制。我们还停留在“作品应该创作什么内容”的阶段,而不是多去探索“作品创作这个内容,应该用什么样的手段”的阶段。

【回复】高度同意你的看法,比如琼瑶的文章,现在吐槽的人特别多,但是确实是迎合了当时时代背景下人物渴望抗争的内心,甚至不惜生命,不惜事业,等等一切想要达到自由的状态,而自由状态最直观的反应也就是爱情自由
【回复】我觉得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文化现象都可以这样思考,比如周王陶在内地的爆火,一批现象级影视剧的诞生
【回复】认同你,但还是忍不住吐槽下郭的作品,我真的没喜欢过。我就主动去看了幻城,当时是高中(老人家了[笑哭]),也是他和韩寒最巅峰的那几年,真的个个都在说他们我就感觉怎么也得看看。我真的是用力看完的,几次看不下去,但习惯就是做事有始有终。看完后我啥也没说,但就在心里坚决肯定我不会再看他的作品了。我也不会跟周围人聊这个人这个作品,因为怕自寻烦恼[笑哭]实在是当时捧他的和贬它的人都一样多,真的轮不到我[笑哭][笑哭]
某胤:
看《小时代》的那代人,也曾向往大都市,渴望有一天也过上书里的“美好生活”。然后也不用一场大火,就是慢慢地梦醒了,也不知道要往哪里走。

【回复】回复 @じ☆veintokyo :不是00年代,是初高中时期。所以郭敬明才说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正年轻着
【回复】回复 @じ☆veintokyo :对[捂脸] 本人就是,初高中最爱买他的书,所谓青春伤痛文学,大学后就完全不一样的心境了,回头看这些角色,仿佛觉得似乎一个个都有什么人格障碍
【回复】回复 @老渣男了呜呼 :更像一种成年人童话吧。然后在这过程中慢慢梦醒
矢乔情杨:
现在回头想想,郭的这种自我中心叙事虽然脱离了大环境,但是反而很符合00年代的历史背景,那时候家里僧少粥多,家底刚刚开始积累,外面那些邻居也都是看着你穷还没开始算计你的样子。

雄关漫道而今从头越:
郭敬明写那些极度自恋的不成熟人格时,常用的就是用夸张的手法煽动读者的自我感动和高度自尊的情绪。 比如用一个天象来比喻或呼应人物的一时情绪,比如用各种奢侈品来衬托人物的尊贵。而且非常奇特的是,他的人物情绪非常激烈,持续的非常久,但是经常来的莫名又去的莫名。就高度契合青春期的中二少年少女

【回复】因为高度契合而又变得真实起来。特别是上海疫情时那些奢侈品袋子,大家纷纷说四老师记实
【回复】小时代里让我触动比较深的一个点的,是主人公姐妹负责照顾一个小宝宝,顾里给小孩子披上奢侈品牌的毛毯,把各种值钱的东西堆在他身边,依然无法止住孩子的啼哭。最后是林萧的拥抱让孩子安静下来。
【回复】回复 @远宝儿麻麻 :人类灵感与心血的凝聚,在金钱的等式下,和机器生产出来的布料是等价的,还是一条被撕下来的碎布条
柒の闪闪红心:
他也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所以他才那么喜欢朴树。他以前在高中一直都是学校里的佼佼者,长辈眼里的好学生,结果到了上海什么都被金钱冲击的那么渺小,对于青年的冲击性真的很大。

【回复】很多这样的都被这样的现实击垮了,从此庸庸碌碌,他战胜了
白寐:
这两年终于不再只是一窝蜂嘲讽了,终于开始正视这样的作品的由来了

【回复】哎,真的是,网络世界很多人都是被裹挟着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想法不重要,重要的是“合群”,不让自己成为羊群里的黑羊
【回复】官方影评人批判拜金,于是大家跟着批判,没人去发掘,能记住的只有那些台词。
【回复】回复 @康克老哥 :有的电影是没有主人公的,比如一个战争片,士兵死了下就拍下一个士兵。只能说这种是个人观点。另外小时代的情节外国人看不懂的,他们无法真正理解,顾里出了内城,就全身过敏的意思。
summer不知春:
我是上海郊区人,从小,大人们就一直把去市中心称为“去上海”,或许只有郊区人会懂这其中的意味吧,这种身份归属感也挺值得探讨的。老师说的特别好,真正的上海对我来说,也像一场梦,我永远也只是个眺望和遥望的姿态,我知道我不可能真正走进它,拥抱它…… 我只能触碰它、路过它

【回复】回复 @小云朵鱼 :哈哈哈姐妹这样的地段已经很好了,我一直都梦想可以住内环,就是听着车水马龙的声音入睡,然后一出门就是繁华地段,我觉得好灵!我真的很想体验那种晚上不用赶时间回家的感觉,因为乘上地铁到家里起码一小时,心好累,所以我觉得上海不是我的,我终归要算好时间离开,就像赶南瓜马车一样……
【回复】我小时候住在内环 但也是上海老破小房子 看惯了“小时代精致生活” 但感觉还是离我很遥远 毕竟不是那个阶级的
【回复】回复 @小蝴蝶小披风h :市区人变成郊区人也深有感触。不过对于来说怀念的倒不是什么精致生活,怀念的是老房子的街坊邻里,旧书店,补锅匠,路边的臭豆腐摊。现在全没了,人都散了。
柒の闪闪红心:
其实我还挺喜欢转型前的郭敬明,他的《幻城》《生活在别处》真的挺好看,很单纯明朗的少年少女的梦境。后来他去了上海慢慢作品就充斥着奢侈品和物欲,大概是上海的排外和对比差异对他刺激太大了,他确实敏感又自卑。(据说他刚到上海的时候,他父母问路被当地人羞辱了,因为听不懂上海话,他父母还向对方致谢。)另,他审美确实不错,起码小时代的服化道没有那个影视剧能比得上,那些服饰10年后的现在都不过时。

【回复】剧版小时代的服化道郭导看了不知道是不是想自戳双目哈哈哈 影版小时代虽然已然演变成大家配音玩梗的素材但人和衣服还是能看过眼的
【回复】回复 @帮你找老婆 :影版选角的贴脸程度和服装制景真的太绝!!甚至包括一些镜头(雪地玫瑰花、南湘变身、长镜头等)。就故事而言郭导可能最关注顾里,而就影版而言我猜他最喜欢南湘,和郭碧婷有关的一切视觉效果都太美好了[保卫萝卜_哭哭]
【回复】幻城和夏至未至是巅峰,小时代和爵迹是后巅峰,我都喜欢
孤影欲随风:
郭敬明梦醒,资本不爱任何人,包括他,时代过去,已然成为资本弃子。

【回复】不必操心,他早已捞得盆满钵满,瘦死的骆驼也依然比马大。资本有没有抛弃他我不清楚,我就看见你还躺在这里抽奖
【回复】回复 @孤影欲随风 :他只是暂时不能以自己的名头做内容罢了…而且十几年前我高中英语报纸上就写什么富豪榜采访他,他就在涉足房地产,从那时候到现在,以上海的房价来说,只要他不作死,他的梦暂时还好着呢…
【回复】回复 @孤影欲随风 :你硬要说的话,郭敬明可能比大部分人都梦醒得早得多。毕竟尽管手段不光彩,但是实打实靠自己从四川自贡一个小县城跑到上海混出了一些名堂来。郭作为作家是确实不太行,但赚钱方面能力确实不差。
知念Sakura_:
因为郭敬明不想写了。。。都死了就不用写续集了(郭本人说的

【回复】郭敬明作品的角色,如果他不想写下去了,就会安排死亡,这才是真正的郭敬明(小时代最后的大火结局真没有什么值得研究的……)
【回复】但是“写死”和引入新闻事件,以真实事件为基础写死还是有区别的
【回复】小说只是他赚钱的工具,角色什么的他不在乎
疯子的试炼:
对于我这样的颜控,小时代的颜值服化道就够打动我了,其实剧情我都没看明白,最后死没死我也没搞懂,只是可惜男演员没脱上半身,我只看漂亮衣服和华美场景了[doge],总之帅哥美女谁不爱呢

【回复】没错颜狗就是去看帅哥美女的,里面衣服真的好好看,妆容也好看,小说真的某种意义上挺搞笑的,很适合下饭。[吃瓜]
【回复】回复 @林一一是叶瑄的修狗 :突然回忆起初中小时代出预告看着帅哥美女流哈喇子的日子哈哈哈(那个时候什么都不懂就冲着帅哥美女了[doge]
害麦茶:
不管他的小说在文学角度上有没有意义,起码社会学角度上来说他的小说以及引起的社会影响很有研究价值[doge]

阿北啊长点心吧:
Up讲的很好,但拔高了郭敬明的立意。郭敬明的写作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深度可言,小时代真的只是一本烂小说而已,不是什么世界名著。这个结局没有必然性,安排一个小概率事件发生在主人公身上草草了事是很荒谬的事情,只能说明作者功力不够。但是小时代第三本确实有郭本身的倒影,他依然是那个会露怯会自卑的人。小时代本质上是杂糅了很多影视作品的拼盘,狗血友谊撕逼和女王顾里很明显借鉴《绯闻女孩》,林萧宫洺那里借鉴《穿Prada的女魔头》,这个故事的内核是郭敬明看了描写纽约上层社会的影视剧后杂糅了自己的想象设计出来的小品,没有任何的现实意义。

【回复】这不是拔高了立意。一部文艺作品能在一个时代被许多人接受并成为现象,那一定是在某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情况。毕竟老师讲的是文化分析,而非文学赏析。
【回复】拔高的不是郭敬明本身 而是时代赋予他的意义 这二者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在时代的推动下 可能没有郭敬明 也会有张敬明 李敬明来记录那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大都会幻梦 青少年时期敏感独特的庞大又脆弱的自我和对于未来和远方资本浸染的成人世界的向往
【回复】老师更多是在对它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分析,抛开营销《小时代》为什么受到当时很多年轻人的追捧
觉着生活:
终于看到这样的解读了,真的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小时代时的感觉,当时在读的时候我就感觉整本书都渴望把每一个点都放大都极端化,无论是角色的发展、情感,还是他写的那样的一种奢靡和浮夸的纸醉金迷的环境,在这样一种极端化的感觉下我当时感觉到一种像是一个人它极度的渴望和迷恋那种城市化、那种容华、那种昂贵、那种向上爬的感觉,但是底层又极度的悲伤和迷茫,当时读的时候就感觉郭敬明像是把这种感觉浓缩到了书里的四个角色身上然后去写他们的故事走向和发展,而且这本书就是越往后读就会发现有很多的地方写的反而呈现出一种诡异和恐怖片的感觉,就明明整个故事本身乍看是一个简单的言情故事,但是真的在读的时候、他的文笔、他的叙事、他用的那些比喻、字眼和角度反而无限的宽广和深邃,所以呈现出一种很空旷、很大、很恐怖的感觉,整本书就像是在写一个极度对自己心里那种容华的迷恋和认可同时又极度自卑迷茫的心理的一种放大,到最后想要把自己迷恋的追求的毁掉的一种感觉,如果非要具体的说是一种什么感觉,我当时看到第三本的时候那个封面我觉得就完美的表达了那种感觉,就是整个洪水淹没了上海只剩一个大厦的塔尖在水里的感觉

【回复】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但好像就在也没看到任何类似这样去表达去写的了
Christvinyard:
作为上海人反而不太喜欢郭敬明对上海的看法,就比如我吧,我是生活在上海底层的人民,郭敬明虽然比不过上海的那些可以读影视编导的学生,但是已经比绝大部分上海底层人民生活条件好了,这是心里话。很多人说你上海人在上海有房子,可是不是所有上海人都有几套房子的,多的是在上海就一套自己的房子不能变现。郭敬明说他同学每个月换一部手机,是这样子的,我高中一个班里挺极端的,智能机刚普及的时候正好09,10年,班级里少部分人包括我用着老手机,有钱的同学两三部手机还被人偷了一部,但是就个别两三个,就我我观察下来大部分同学也就一部手机用了三年,有钱的可能买个苹果,大部分还是诺基亚,爱立信,三星这种,我高考完换了个索尼爱立信的。 上海也有郊区,也有嘉定外冈,松江,宝杨码头这种地方,上海不是只有纸醉金迷。年轻时候还没走入社会是喜欢过小时代,因为那个我觉得就很梦幻,但是步入社会这些年,我觉得大部分人,哪怕上海人也就是普通劳动人民。至于影视编导这个专业,哪怕不是上海的,就以前加过一个朋友北京的,人家住着的也是北京高档小区,所以说本身这个专业就有钱人才玩得起吧。

【回复】回复 @有甜春卷 :是啊,疫情封城的时候我们小区愁的没东西吃,但是我妈朋友圈有个富婆天天三菜一汤,完全不缺,是上海高档小区,老公好像是公司高管,这样的人怎么能完全代表上海呢
【回复】不至于说有钱人才能玩得起 但确实是中产阶级的孩子们才会选的专业
【回复】他眼中的上海高度浓缩在了那样一批人身上 用22年初的时间点举例 就是那一群隔离期间会点昂贵的和牛外卖 燕窝团购的人 并没有接触真实的世界
咸鱼维修指南:
老师,我做了个视频,讲的鲍德里亚的,他有一段对于消费社会的心里状态的描述非常符合您这期视频的主题。而且我读鲍德里亚那段话的时候配的视频也是小时代。不得不说,这个电影烂是烂,但感觉属实是烂出研究价值来了。[笑哭][笑哭][笑哭]【【消费社会阅读笔记】emo之源-哔哩哔哩】 https://b23.tv/lxXEuj6

かさになって:
林萧工作的杂志社名称叫M.E.,也是他关注自我的一个体现吧,但同时不是称之为“me”而是分开的字母M和E,或许是他对此有所意识后的一种解构方式?

浮生如昊:
像黄老师这样能够理性分析新时代作品的“老一辈人”确实不多,大部分是在批判或者跟风批判

山铃kikyo:
感觉是个很明显的,在四川小地方穷怕了的人。有人知道gai吗,他俩在这一点上真是太像了

【回复】周延在大火之前还是有丢丢情怀的吧,郭敬明可以写出精致的《蜀绣》,但是很难想象他能写出一首《空城计》写出一句“世人慌慌张张不过图碎银几两,百年阳寿殆尽终究难逃黄土里躺”。并且郭导年少成名后面的坎坷也就是打打官司被骂抄袭啥的,没有周延那种蹲局子的rio•社会底层经历,也绝写不来《超社会》。当然周延现在已经原地绣红旗了,对他完全靠近中央之后整的一些作品我不评价
【回复】回复 @帮你找老婆 :不是,你怎么拿作品内容和风格来比照了,跟这个无关呀。你要不再看一遍我评论在说什么

城市化 文学 80后 郭敬明 上海 小时代 读书 人文 写作 资本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