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卡夫卡小说《判决》,直面内心

作者: 28维度分类: 社科·法律·心理 发布时间: 2022-07-19 21:28:16 浏览:2326 次

解读卡夫卡小说《判决》,直面内心

芥诗真:
我读起来也是一气呵成!很爽。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残雪(中国的卡夫卡)的作品,她自己说写起来很爽,很多教授说读起来也很爽了。 这里面能明确感受到一种豁然开朗的刺激感。 明确的和不明确的刺激之处就是三点,开篇洞悉主人公表层心理,使得读者以为主人公是一个“正直”之人。 随后,父亲突然电闪一般打破,像石头砸入镜子一样,一切支离破碎。(这是第一次刺激之处,神来之笔。) 而后判决主人公溺死,主人公就真跑去跳河溺死了。(这是第二处刺激,强烈的反叛精神) 临死前,主人公却说他一直爱父母……又产生了新的矛盾。(就像芥川龙之介的«父»一样,大家可以读读)极其的刺激且出乎意料。 这篇文章主要内核就是,生活中,对自己误判,误解,同时又被曲解的人极其多。 提出的一种思想问题则是:对于主人公这类无法洞悉其精神与“生活资料”全局的人,其“审判与判决”到底该如何进行,其行为又正确与否。 卡夫卡提出的问题几乎都是无解的,或者说是矛盾性的,所以西方有人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如今,现代文学范畴内,有一千个读者,甚至不止有一千个卡夫卡的形象跃然纸上。

AI视频小助理:
一、卡夫卡小说《判决》中的主人公格尔格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以及他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格尔格试图摆脱父亲的影响,宣示自己的独立和存在。 00:27 - 小说中的主人公阿祖因长期压抑而暴力叛逆,最终被警察击败 01:15 - 父亲在小说中是主人公格尔格的统治权威和绝对法官 02:33 - 格尔格宣示自己的独立,向父亲宣示自己的存在和适合平等的地位 二、这是一个关于原生家庭伤害和内心黑暗的故事,主人公通过反抗和宣泄,最终正视了自己的黑暗心理,达到了救赎和成长。 03:00 - 父亲指控儿子冷淡、背叛、忘恩负义,儿子有弑父潜意识。 03:41 - 格尔格被伤害,小说展现内心活动,充满抽象成分。 04:59 - 卡夫卡通过故事创作正视自己的黑暗心理,完成对幽灵的抵御。 --本内容由AI视频小助理生成,关注解锁AI助理,由@CD_0704 召唤发送

决斗大师伽罗华:
卡夫卡的一篇小说,里面的主人公与父亲发生了口角,父亲随口骂道“你去死吧”,儿子立刻应声说“好,我去死”,就像说“好,我去倒垃圾”或“好,我去关门”一样轻快,然后儿子跑出家门,穿过马路,跑上一座大桥,跳下去死了。卡夫卡后来回忆说,他写到那里时有一种“射精般的快感”。现在云天明理解了卡夫卡,理解了那个戴着礼帽夹着公文包、一百多年前沉默地行走在布拉格昏暗的街道上、与自己一样孤僻的男人。

芥诗真:
这篇«判决»里有大量的存在主义意识,有大量的黑格尔美学思想。(矛盾性的,宗教性的,悲剧性的,无法定义的“成全行为”——就像基督教常出现的殉道者。)

芥诗真:
论体量,熵,结构«判决»不及«变形计»。 但莫名其妙,自从父亲开始反驳后,我就开始一阵阵的觉得兴奋。 (看起来是对“父亲”的批判,但其实,我更愿意大逆不道地觉得,这是卡夫卡对自我懦弱的批判,和以生命来进行的自我救赎。 而救赎的方式,是“判决”。) [星星眼][星星眼][星星眼][星星眼]

读书 书评 文学 原创 心理 哲学 人文 教育 阅读 读书分享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