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分神作!《天道》讲尽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绝望,“丁元英”式知识分子的得救之道在哪里?

作者: 进击的空空分类: 影视杂谈 发布时间: 2024-01-28 17:13:27 浏览:205351 次

豆瓣9.2分神作!《天道》讲尽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绝望,“丁元英”式知识分子的得救之道在哪里?

芒果与木棉:
非常赞同了,小说成立的年代是2000年以前,读者应该思考现在和过去的差别,以及什么造成了差别。

【回复】如果所有知识分子都学习丁,崇拜丁,向往丁,把他当高人,当所谓的“救世主”,那真是大笑话,他和于国于家无望的贾宝玉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会赚钱,然后钱放在自己包包里。至于要把芮小丹当天国的女儿,完美的女人,那就更是无从谈起。把黄文秀,张桂梅放在哪里了?有没有人知道焦裕禄也是一个知识分子,而且,人家也会做生意补贴家庭,且非常聪明,动脑子地解决扶贫问题呢?至于强势文化,弱势文化,思考这种问题的人应该先思考,中国为什么崛起,美国为什么衰落。
【回复】回复 @精神绝症的观众 :片子核心在五台山论道,大师境界才是符合中哲意境的,丁元英确实是个混混
【回复】然而大部分的分析者都拿千禧年后的现象来分析,本质上没有问题,就好像这些年的自媒体信息泛滥有成灾之势,然而不影响水土在潮流中迁移流转变化,片子核心是哲学
噗雷噗雷xxx:
看完了,和up很多观点不一样,不讨论对错,就谈谈自己的看法,丁元英和芮小丹,一个是“参悟”,一个是“自性自悟”,首先高下立判,对于觉悟来说个人认为不是通过某种知识,或者某些知识才能觉悟,而是在你自己个性的基础上,面对不特定的人,事,语言等,让你突然明白了某些道理,知识通过学习获取,而觉悟是一个我是谁,我在哪,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是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不是靠知识和认知提高去获取来的,不然以知识和认知论,那全世界那么多名校毕业生,如此多高智商,那“觉悟”不就成了批量生产的? 再说丁元英,强势不靠,弱势靠,他对别人不争论,不教育,甚至不帮助,是不让他们靠,得救之道在于,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懂得不靠,自力更生才是自己的本来,并不是一个故弄玄虚的傲娇男在那扯犊子,他的参悟在于学习了古今中外知识和宗教文化后,想看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他看清了一切可看清的问题,依然没有自己的归属,他离自觉自悟,还差一脚,这个没人帮得了他,也只能靠他自己,或者说他的归属,不在现世里,看清了一切可看清的问题,而又难以改变什么,只能离世,小摊要钱,父母要孝,王庙村要帮,他没给,也没拒绝,而是给指出了一条道,让他们自己走。宗教本来求的是觉悟,但觉悟太难,把导人向善作为教条,开一个觉悟之门,是救主最起码的善意。 再说小丹,丁元英唯一想“教育”的就是小丹,想让她做编剧,不做警察,这是他看清一切可看清问题后的理性结果,但他也明白他参不透小丹,她自觉自悟,知道自己从哪来,要到哪里去,所以她做了一切她能做的事,她知道自己做不久警察,所以要去留学,知道自己留不住丁元英,所以没要长久,但她当一天警察就履行一天警察的责任,和丁在一起一天就爱一天,她明白自己是一个女人,可做的事比男人少,文化认同比男人少,但我认为她没有女性自卑,而是自信,是认清一切问题后仍然向前的勇者,这也是丁元英最后没说出话的原因,我更觉得是他没想出怎么劝,因为他知道小丹知道她自己是谁,在哪,从哪来,到哪去,所以没法劝,劝不住。 再说得道,自性成佛来说,每个人都有得道成佛的根基,在于有没有觉悟,而道本身,无关高低成败,比如举例的乡村教师自觉要到那里去,比如欧阳雪挂嘴边的,“我就只会开个小饭馆”,比如乐圣林雨峰,永远都是进攻,都是他们自己的道。道并非理智选择,是我知道我要去哪,结果不重要,我心甘情愿在这条道上。

【回复】回复 @chibi2018 :高考是筛选而不是培养,先制定规则,然后按照规则评强弱,按照规则分配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一定会有胜负之分。然后按照这种比赛的输赢再给别人贴标签,输的人就是弱势思维,让别人顺理成章接受这命运,这逻辑算是给制定规则的人玩明白了。
【回复】丁元英和芮小丹,是自我意识高度觉醒的人,知道彼此是怎样的人,更知道彼此想要什么,尊重彼此的意志与选择,是两人相交相知的前提。剧中两人的选择与结局,符合二者的性格,可以理解。 丁元英认为人只能自救,是因为他的眼界足够高,拉长时间线,历史告诉我们自救是唯一出路。局部时间段下,强者帮扶弱者成为强者,虽然体现人性的光辉,但绝不能持久,违背人性,违背利益诉求,历史上,只是小规模局部地区出现过。 给弱者一个变强的机会,已经是觉醒者最大的善意。就如同高考对于广大农村子弟而言。 评论中大量批判丁元英的人,没有把自己放在历史旁观者的角度,本身就是“弱势文化”以及索取观念的体现。从来没有体会过意志自由的感觉,无法想象“尊重”的分量,默认自身不足而期待外界指导帮扶的合理性与正当性,根源在于自身缺乏持续迭代进步提升的能力与意愿。这也是剧中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区别所在。 人都要为自己二点选择负责,丁元英和芮小丹清楚自己的选择,也了解背后的风险,更愿意为此负责,他们行为具有高度自洽性。同时,芮小丹的死,小说中的理由其实更为贴切。
【回复】回复 @进击的空空 :我觉得这里的强弱势,不是用高考成败论的,中国的高考,是一个以国家为主体的选拔机制,通过考试选拔出一部分人上大学,批量生产从事相对高的劳动,可专业选择,会有一些偶然和错误发生,你个人在进入某个专业后,再改变余地就小了很多,因为它的制度目的在于选拔和批量生产各行各业的人才,受益人是GJ,不鼓励你带着利己的想法去选专业,所以为啥雪峰说多了挨办呢,和制度目的唱了反调。 所以我觉得高考没区分强弱,是市场经济里不同行业的收入区分了高低,而你从事某个行业是你心甘情愿的,还是拿着一纸毕业证混口饭吃,我认为这里区分了强弱。
蓝蓝蓝本蓝:
老剧真的有记录时代的功能。我感觉两位主角的心态都曾在我身上出现过,想要抽离自己独善其身,想要借由别人的肯定确立自己,都有过。现在回头看,只觉得自己真是时代洪流的一部分,什么流行的思潮都能在我身上留下痕迹。简直是思想墙头草~[喜极而泣]近些年我的思想又有些变化,宽容自如了一点,我想这又不乏新一轮的思潮的影响了~[笑哭]

【回复】说是思想上的墙头草,倒不如说思想一直在成长。
【回复】有得必有失,既要又要只会造成反复横跳,迷茫,随波逐流。不忘初心,纯粹点别想太多太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在承受范围之内做,过了度就失控了。[妙啊]
【回复】思想这东西就是不断推翻再重建的过程,或者是在原有上添砖加瓦。看了视频更加使我觉得“中庸”是个好词,思想掌握在一个平衡中,不极端,不苛求,同时又要求,不懈怠。
hgorochi:
丁元英极致的冷漠何尝不是养儿防老文化的一种反噬,丁元英在处理父亲的事情上我是很认同的,第一个是是否拔管的选择,这其实不是作为儿女们的选择,而是受难者对于接受折磨还是面对死亡恐惧的选择,无论选哪个,儿女都为之不孝,不存在拔管是否不孝的问题,孝对应的应该是药到病除和消除恐惧,但没有这个选择的存在,如果说这就是没有感情过度冷血,那我只能说没看清楚本质的人的自我感动罢了,既然二者均为不孝,那选择损失更少的拔管,这个和完全的理智就不是那么纯粹的因果关系了,第二个是关于凑钱,妹妹提出的前提已经把结果捅出来了,为什么还要幻想着孝感动天?明明妹妹说的就是无论怎样都凑不出来钱,那当街乞讨能凑出来,就和前面的条件冲突了,作为理智代表的丁元英,这个时候我觉得他是在做脑筋急转弯而已,并非真的不想去救父亲,还是我刚才的说法,如果有一个选择是能治好父亲,我相信丁元英是会愿意付出超出所谓理智以外的代价的,可没有这个选项,提出问题的人却偷换概念一般的在利用这个道德绑架的理由来发泄自己的情绪罢了。

【回复】很久以前在故事会还是什么期刊上,上厕所读到一篇短文,就是一个被病痛折磨到绝望的老人想办法解脱的故事,其中儿女的挽留从老人的视角看太窒息了,写的特别仔细导致我生理上由内而外的恐惧,吓得我毫无屎意,最后的结局是在凌晨成功爬到窗户外的台子上露出满足的笑容,解脱的自由落体,写的真的好,有人记得叫什么吗
【回复】父亲的病嘛 少有人站在父亲角度思考的 医生只想着赚钱 子女只想着自己怎么怎么样 却忽略了躺在病床上的人的感受,能不能救早已经明了了 讨论的是 病人不清醒就一直维护生命这个是一家人都统一的 如果救了植物人生不如死 丁元英就拔管子因为那样的的生命毫无意义+掏空亲人 大哥就说了不能被别人说不孝砸锅卖铁也得凑钱 然后丁就说如果子女的孝是建立在父母的痛苦上那他不知道他是什么东西之后大哥就说你那是有钱 钱非要怎么怎么烧 可见大哥的思维言行很混乱这是大部分中国大男子主义。关于丁元英对于孝的看法,孝是心意是内心的善是美德 不能用世俗去衡量 内心觉得安了最重要这是心安理得的意思 金钱来说 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不能背负自身以外的命运 你会见的很多 中国的子女要背负父母的命运 小几岁就得一整家人美其名曰能吃苦早当家美化苦难都是这样想来如此的观念 这才是民族社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根源。墓地里说的是 子女在不奉献自己情况下尽可能的去尽孝 孝+理智 而不是尽了力了还得掏空自己牺牲自己去尽孝 这是孝+愚昧 愚孝,注意 丁压根没和家里人透露他德国银行多少钱这个是绝对不能说的不然就是无止境的麻烦,他把能拿出来的第一时间分配给了父母的花费上 车子开回去家里人用+保养费,韩楚风老婆弟弟出事立马就给钱 自己到最后连饭都吃不起 可见丁不是吝啬。他觉得中国文化有种自卑感和对他妹妹说的就能看出来了 中国文化是让人直不起腰的文化内核 从个人出生就奠定了这种属性 先是让你妥协再是让你下跪最后让你死
【回复】回复 @春江雪1216 :大哥的逻辑不混乱,非常清晰,他只想要名声,父亲的感受和意愿于他不是那么重要,而且,他是期望人是妹妹照顾,钱是二弟出,他只要在大家眼里是个孝顺大儿就可以了,所以他的言行才显得胡乱,所以他才那么义愤填膺地指责弟弟:只有大家都认为弟弟不孝,他站在不孝的对立面,就是孝了,他是心虚吧,他的行为就是转移矛盾,恩,很有效,母亲和妹妹都觉得丁元英太冷血太无情太不孝了,相信其他不知情的人和亲戚,就更是认定了。
沈钰煊:
两年前看书的时候对五台山论道印象比较深刻,如果没记错的话,当时丁元英与大师对话时就说了他自己并没开悟,他走进了窄门里。因为修行简单来说就是戒定慧,“戒”一定是第一步,丁元英戒掉他眼中的弱势文化思想观后,来到第二步“定”,就是考验第一步“戒”的功夫,既然如此深恶痛绝“戒”的东西,那么面对世俗考验,能不能定住才是去往第三部的关键。丁元英就卡在了这里,因为他还在用“戒”的功夫强行让自己“定”住,看似不参与别人的因果,脑海里还是对因果事物有强烈的分别心,强力的克制就是对自我的厌弃,所以他达不到“慧”的程度。佛家讲不昧因果,明显丁元英修成了“野狐禅”,凡事着力即差,所以他一点也不逍遥。[辣眼睛]

【回复】其实这可以用阶级局限性来分析这个问题,其实丁元英本质上是典型的上世纪90年代海归精英,其实本质上就是个高级打工仔,剧情突出他找漏洞会钻营,所谓修行还未迈进那个门,以修行者的来判定,他的确就是还未入门,当然所谓自称的半只脚踩在门口,其实只是一种自我寻找刺激与新鲜感的自我麻醉,还记得某位佛教的法师说过:很多社会精英都是把修行当作一种高档的消遣与精神享受。这样更好的与平民加以区分。这样高低就出现了,所以才有那么多层出不穷的假大师,有需求就有供给,这其实就是一种生意......这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这个社会上富裕阶层开始拔高与普通人精神区别的自我高贵认同与标榜的傲慢。这部剧本身的精神内核恰好迎合了这类群体。可以说喜欢这剧的人都是这类人或者想成为精英阶层的那类人。 其实从修行人角度来说,这部剧真的是一言难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丁元英 这个人行为的完全反向才是修行的开始。未在修行路上的都是0,无论是站在门口徘徊还是门外打猎的都是同类。
【回复】你真会表达啊,我感觉这几年,我就是从你所说的“戒”到“定”之间不停地自我纠缠、思考、实践,迷茫混沌的时候真就是走进窄门的感觉,现在则是宽广深的感觉,应当是立住了,以后多宽多广多深,还得继续修行
【回复】显丁元英修成了“野狐禅” ---------他不是野狐禅,是根本不是禅,一种小资情趣的自我标榜而已。 真正修行入门就是从放弃这些东西开始。
走下七宝楼台:
上大学的时候有段时间对哲学和佛教很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看了电视剧《天道》。剧里芮小丹殉职后,旁白说了丁元英如何心痛,他甚至伤心到吐血了,我一个在旁边跟我一起看剧的室友说男主好爱女主,女主死得值了,我当时还因为芮小丹殉职而哭了,于是哽咽着反驳:女人的价值不是通过男人爱不爱来实现的!心里想的是,管他多爱,我哭的又不是他们的爱情。其实看剧的时候我就不太喜欢芮小丹在丁元英面前有点自降身价的态度,丁元英没有看低芮小丹,她却把自己看低了。有人说,在爱情面前,人总是容易自卑,特别是爱得更深的那个人。但我认为,任何一种让人自卑的爱情都是不值得歌颂和为之哭泣的,特别是让女性看低自己的爱情,或者说,当你在你的另一半面前感到自卑,而他/她却没有采取什么行动来帮你摆脱这种自卑,那这种爱情就不是良性的。后来我又去看了原著,看完后到现在,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五台山论道,而是芮小丹朋友肖亚文对芮小丹的评价——天使脸蛋,魔鬼身材,而肖亚文当过丁元英的助理,是她拜托芮小丹帮丁元英在古城租房子并关照他,以此维系她和丁元英的联系和交情。我看完就觉得,肖亚文当过丁元英的助理后,认为他不是一般人,是个大佬,在他身边能开阔眼界,有不一样的思考、领悟,但对他的评价是他不是人,她也降不住他,又不想跟他断了联系,于是就找芮小丹做中间人。她还告诫芮小丹别因为丁元英特别而对他动心思,不然就是自找苦吃,要我说这样你就别找人帮忙啊,坑朋友呢这是。其实我觉得肖亚文心里未尝没有利用芮小丹这个“尤物”降住丁元英从而获利的想法。总之,在很多人眼里,特别是在很多女性眼里,丁元英不是一般人,甚至不是人,很特别这种形象是立住了。然后就是丁元英为向芮小丹证明自己的想法而做的实验——创立格律诗。注意实验这个词,在这个实验中,丁元英是操盘手,是上帝,他预见了实验中人的结局,也如他所料,见证了人性中的种种贪婪、自大、短视。他对得救之道的理解,他的各种说教,并非全无道理,却无法令我喜欢他。他对道越有自己的看法,就越自卑。他所谓的自卑是在道面前,转过身面对众人,他是不自觉、不自知的清高、傲慢,甚至敢充当上帝。真正谦卑的人是不喜欢也不会说教的,然而丁元英的台词给我感觉就是不说人话,充满上帝视角的冷漠。原著作者(女性)创作了丁元英这个角色,我认为很有趣,但我不理解为什么作者认为他是在女性角色面前很有魅力的,是可以让芮小丹自卑的。

【回复】写书的时代不一样,作者本身思考也不太深。最终女主并没有脱离花瓶的定位。而中国千千万万年来也没有摆脱对女性的精神上的不尊重。
【回复】按照你的说法我觉得丁和古代皇帝没区别,他们自诩天子,对普通人展现他们的才华,女性成了他们的猎物,但他们面对真正的自然规律又无法自辩,就像地震了他们要谢罪。在他们的世界里遇到无法解释的现象那其他人也无法突破。所以丁觉得王庙村的人突破不了他的认知,实际上他不愿意带他们突破甚至不愿意看到他们突破,因为那是对他的否定。所以他和所有人相处都别扭,只有不在世俗的人他才会看得上。而恰恰在中国真的有过一个救世主,他没有嫌弃谁,他不论男女都在引领大家一起走向康庄大道,他面对的形势只会比丁更复杂,人的差距就这样出来。
【回复】某程度上这就是中式的理想女性,如同鹿鼎记的双儿, 倚天屠龙记的小昭 - 她们温柔,听话,但内核强大。平时总觉得她们对男主们言听计从,但关键时候她们都是男主们的精神依靠。她们内心特别坚定。她们愿意听话,是因为那些都不是什么大事。男主心如明镜,所以非常尊重她们。她们给足了男主们面子,男主还以她们里子。西方小说也有这样的女人,比如乱世佳人的梅兰尼,但她却不会成为女主。
长江也:
刚开始看的时候还有点被唬住,越到后面越觉得是故弄玄虚,这剧最大的败笔就是把主角描绘的不像是一个人,通过剧外声来烘托主角的神性,让人一炸觉得他好牛逼啊,在仔细想来,还不如说是语言文字的强大

【回复】回复 @胖肥肥和瘦肥肥 :原作小说不叫天道,叫遥远的救世主,我理解的是意在指救世主虚无缥缈,对期待救世主拯救一切思想的讽刺。
【回复】文学作品还是有局限性,我们这一生能见证的最精彩丰满的作品就是年迈时回望自己的一生
【回复】我觉得挺好的,说是天道确实有点夸大,但也不是故弄玄虚
a戈捞耶:
[吃瓜]解读得很好,提刀挖这小说男主透射出的本质的人很少,多数是沉迷在模仿主角万能上帝的幻觉中。但是我有不同的看法,作者把女主角写死,与家人不和,给丁元英一个悲剧结局。大概就是作者通过这个人物故事表达这种绝对理性是个悲剧,是一种另类的康德绝对理性批判。

【回复】回复 @进之进之 :自觉掌握绝对性的又或自觉掌握先天先验的般真理或事物,都会表现得高高在上,这是社会普遍现象。甭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会反应在其行为上,分别只是表现形式差异。当然就有些玩到了极端显得格格不入不容于世,丁元英属于有意识的那种。
【回复】你的角度很好啊,我看第二遍的时候感觉电视剧对这一点的处理和小说不同。单说电视剧吧,这个结局我顺着作者的情绪理解一层表达:人如丁元英,也破不了情这一字,有破不了的业障,那所谓救世主,就根本不存在了。
【回复】这UP水平有限,理解不了这部剧的真实水平,UP完全不理解现实是什么样的,所以理解不了9.2分的含量,说里面的角色无可救药,UP自己才是那个无可救药的绝症患者,追求逻辑上的完美,脱离现实,这UP不火就有原因的,多学习辩证法学习一下哲学
wangxiaohai:
分析得鞭辟入里,解了我的很多疑惑。对男主角一直喜欢又讨厌,现在明白自己讨厌他哪里了,精神绝症。

【回复】别人推荐我看我没看就是因为这个女主,什么最后为了男主而自杀,太符合现实中丁元英那种男主的意淫了
【回复】回复 @cholejoan123 :女主自杀顶多算是为了作者为她设计的角色理念自杀,不是为了什么天地不仁而殉道。
【回复】回复 @wangxiaohai :因为她是警察 她不能逃 这就是她的道
_fire_meet_tree:
改开那段时间的各种作品普遍自卑。《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他们也好像是这样

【回复】这本我也看过,看得我满脸问号
【回复】炮灰倒是对当自己是炮灰的事实很自豪,你的主人很开心[微笑][微笑][微笑]
账号已注销:
看了遥远的救世主觉得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的三观,主要是里面的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真的让人震撼尤其是在我高三那段日子明白所有人实际都是自己人生的过客,只有靠自己才是唯一的救赎之道

【回复】回复 @郑梓妍怎么这么可爱 :明白是明白,真正去做到的有多少?有很多人是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的什么,忙忙碌碌中早已丢失自己的目标,又何来靠自己。靠自己的时候多数是要靠脑子,而不是靠体力。多数人重复昨天的劳动活下去,但很少会用脑子思考问题所在,以及充满斗志的攻克难题,这才是努力。《挪威的森林》里有一个小片段就曾说到,劳动和努力是有区别的
【回复】回复 @蘭亭花絮 :你有这个觉悟就行,你成功了管别人干什么
【回复】这玩意儿不用人教吧?是个人都得明白,自立自强才是人生救赎之道。。。
陪你一起看太阳:
砸锅卖铁还差一万块就放弃治疗,我觉得其实是因为无法面对自己的无能为力。在他父亲重病即将死去时,他在‘父亲因为没钱治疗而死去’和‘因为缺钱,我放弃了父亲的治疗,他死去了’选择了后者,因为前者他没有选择,只能被动接受;像博主说的沿街讨钱的行为,只会增加他在父亲会死去这一现实情境中的无力感。视频里他哥和他妈劝他不能给他爸拔管子时分别站在两种‘道理’的角度劝他,他哥和他妈的立场是不能拔管子,他哥的‘道理’是孝道,他妈的‘道理’是养儿防老;他的话批判了所谓的‘道理’,而且说的很对,在道理上他赢了,但是也因此看出,他的立场似乎是为了对抗道理,而并不是从自身出发。从人性的角度讲不会有人主动自愿选拔管,主角选择否定自己的本性,或者说他选择不面对他的本性,是因为如果遵从本性的选择,坚持救父亲的话他要面对自己在生死面前的无能为力。

【回复】是你描述的不正确,不是抗拒是对生命逝去所产生的痛苦和怜悯,比方说看到狼把羊吃了对羊产生的怜悯,这种怜悯是善的一种体现,从某种角度讲也是道,然而狼吃羊本身就是道的体现,生命的逝去就是道,只不过一种是天道,一种是人道,而你所说的只是人道的体现,天道是顺应自然,而丁元英所讲的才是天道,即实事求是顺应自然
【回复】什么无力感,天道核心讲的是实事求是,没钱就不救该死就去死,不是什么人为的理念道理,无所为而为,该做的就去做尽力了做不到心安理得,芮小丹为什么会死,作为一个警察没有避险的权利,剧中已经给出了答案,警察就该做警察的事情,所以芮小丹死了,用现在社会流行的观念道理没有办法解读天道,解读天道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功底,对儒释道有一定的了解,反驳养儿防老用的道家思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有德的人不会标榜自己有的,帮了别人也只是认为自己应该这样做,帮了别人要求回报看似有德实则是交换,在父母这里同样试用,父母养育孩子是父母应该做的事情,这才是父母的伟大之处,养儿防老是交换,丁元英讲的才是正确的东西,看不懂想不通是没有接触过真正的道理,天道这部剧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看懂
【回复】人抗拒死亡是本能不是道,但是人的神性可以超越本能这是道,为什么人的本能不是道,因为人的本能只能带来恶,欲望,和痛苦,为他人带来伤害,而道是善的体现,按照你所以说的没有一个人愿意相信死亡,就会为了活着不择手段,这种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为了自己或者或者活的更好伤害他人,明明已经植物人了可还是不愿意放下死亡,拖累整个家庭,这是自私切愚蠢的体现,怎么可能称为道,而动物则不同,动物没有思想思维,求生意志则被称为道,动物的求生意志对死亡的抗拒不会对他人同类产生影响,这是区别
此去归山海:
解读天道的太多了,像样的解读真是不多,我们姑且把改变命运定义为赚钱,教人赚钱改变命运的人或者组织平台有不少,我们或多或少都有接触过,其中包括技能,方法,思维,这么多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穷人,是因为影响赚钱的因素实在太多,大概分为三类即自身因素,环境因素,时间因素,每一类又被很多因素影响,自身因素:赚钱所具备的基本品质,思考力,判断力,执行力,情商,胸襟,环境因素:行业,家庭,所处的单位,时间因素:这个时间该不该做这件事情,除此之外大道五十天演四十九,这一条才是最要命的,代表了未知不可控,比方说一件事情好好的突然不行了,一个人身体突然出现了问题,突如其来的情况终结整个事情,没有任何预兆,任何事物都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少了那一条都不一定成功,很多人把成功定义为单一属性造成的结果多少有点可笑,以至于有这种我这么努力怎么还不成功的疑问,成功是巧合不是追求的结果,换言之没有人能操纵自己的命运,也就是说不存在所谓的改变命运,我们只能尽人事听天命,这世上没有什么得救之道,也不存在什么救世主,丁元英救不了他们,真正的慈悲应该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应该冷眼旁观任由万物自生自灭,这样才是公平

【回复】的确是尽人事听天命,不昧因果
【回复】回复 @卐魇000 :非常赞同,人应该尽人事做自己该做的,但是结果不可强求
【回复】如果你去帮助别人,是不是也是别人的命运,你谁也不帮,不就更丁元英的做法一样了吗
垃圾话超人:
确实,小镇做题家不满足物质需求,很难满足精神需求

【回复】回复 @Rich-human-being :什么给你产生了阶级流动开放的错觉。金钱会对普通人开放,但权力并不会。
【回复】回复 @爱炒冷饭的老Y : 金钱也不会。因为资本这个重要资源也是掌握在权力手里的
【回复】回复 @爱炒冷饭的老Y :张良没有阶级流动? 就算是你看不上的臭钱,一个亿的小目标能让你家三代失去了做奴隶的自由,算不算流动?
把剑吟诗:
丁一样的人,就是当下中国社会中接受正统教育的人的现状。他们的理性,总让他们抽离在第三视角去审视世界、审视自己。和王阳明的我心即世界不同,这种将世界与我冷漠的隔离开,只有冷静的批判,使人丧失了最重要的同理心,和自信心。

【回复】只是对俗世的失望罢了,同理心,自信心,都是虚妄
咔咔咔咔卡卡西:
针对剧中丁元英以自我为主体,将他人完全客体化的理性,我有一个不太成熟的看法。我认为这是现代社会的现代性中理性的一种极端体现。大多知识分子可能多少都有这样的情况,因为我们所学习的知识都将社会与自然界作为客体来研究,可能学的越多越深入就越是可能将自我之外的一切都客体化,极端的可能将自身也客体化。

【回复】难道除“我”之外的客体化就是有些评论里说到的“极端的理性”?那我并不认可这是真正的理性,因为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实事求是,更不能解放思想,只是丁元英们臆想中的“理性”。视频中对于父亲治病的看法,大哥的“孝”从感性角度表明了丁元英的态度是“不愿把孝建立在父亲痛苦的基础上”;妹妹的角度“如果砸锅卖铁,也借不来钱,只差一万块”是从理性角度询问了丁元英的态度,但是他的回答是“那就让他死”。我觉得真正的理性就是要做到询问父亲的意愿,然后再决定治或者不治,而不是自己直接代替父亲做决定。
【回复】学商科和社会工作类的话其实这些都很常见,现实操作永远涉及资源和生存的博弈,每个人都是可以量化甚至说必须量化的。但是资本过度的异化人类去陷入无尽的榨取资源中。他们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恰恰是不够理性也不够了解这套规则,在原有的社会体系打破的阶段陷入虚无绝望,当时那个时期可以理解,如今再看就很容易看到局限性了。up在这个问题上总结的很精辟[妙啊]
【回复】我在更加深入地思考哲学问题和对人的工作的实务经验增加后,我开始注意去区分什么时候以自我为主体,什么时候以他人为主体。比如说给服务对象做职业规划时,很明显主要矛盾在他身上,主要利益也在他身上,那么他就是主体,我就是客体,作为一个客体,就是一个协助的角色,尽我所能即可,我不会要求我付出的必须有结果,我做了很多工作,但服务对象没有改变也是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客观的,认识到这一点,做起工作来就没有那么多思想包袱。 但如果有人分不清一件事的主客体,就会出现精神上的包袱。 所以我一直觉得,主体还是客体应该以具体的事来分的,当然,想要分清楚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在有些事情里,自己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这时候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安世歌行:
很多人说先进,其实这种论调由来已久,甚至有一种时代特有的知识分子既傲慢又自卑的自我感动,自以为超脱的理性实际上只是自欺欺人,思想上钻了牛角尖[微笑]

【回复】什么是先进?简中网友抨击中东那边的宗教国家,认为他们落后极端,不是很像欧美抨击我们不民主。其他国家的国情我不了解,如果我们当前的情况不能维系下去,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试图学习别人换条路走,能不能走的通不清楚,至少比维持现状强。先进与否留给后世评说。
【回复】回复 @TXA2 : 兄弟 你说的太牛了 我想和你交个朋友
追杀猎击的小白狼:
12:11 丁元英说这话确实容易把周围亲人气死。这个问题在于,花钱给父看病,病看不好,钱花了,家穷了,亲人以后日子怎么过?这个不应该从儿子口中说出,而是父亲说出,或者他的表达方式就很偏邪,所谓“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要说”,当人人唯我利己、人心变散、众叛亲离的时候是拉不回来的,冷漠、坑骗熟人、搞垮信用体系,甚至更严重的社会问题,根源不正了,是散而非聚。

在下莫非云:
我见过芮小丹这样的女人,她眼里有自己的道路和规则,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热爱的事情上,她不需要愁吃穿住行,她只想把东西做好,跟她比起来,无论是先天的后天的我都望而却步,她跟自己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

【回复】回复 @唯心者的信仰 :需要钱,还得进入那个圈子才能认识这种女孩,我已经不当老师了,遇不到这样的女孩了,我现在遇到的都是叮咣刷短视频的
【回复】就给人一种感觉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因为自己能感觉到同样是人差距太大。

经典电影 最强安利王3.0 王志文 豆瓣高分 左小青 天道 丁元英 芮小丹 新剧好剧一起看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