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1000条差评,我发现了《活着》成为第一畅销书的原因

作者: 李好帅步履不停分类: 人文历史 发布时间: 2022-01-11 11:30:06 浏览:1909164 次

读了1000条差评,我发现了《活着》成为第一畅销书的原因

三生牡丹:
我是初中时候读的《活着》,以前一直觉得福贵这种事大概也只存在于小说当中,直到后来自己脑袋里长了肿瘤,再后来父亲肝癌手术,再后来自己婚姻崩塌……我的人生就如同儿戏一般,一茬一茬的在上演着悲剧故事。在我最近20年的人生中,我会时常想起福贵,并因此感恩命运,诸多磨难后,起码父母都还安康,父亲肝癌手术也10多年了,自己有份收入尚可的工作,有了自己的房子。人生并不总是波澜不惊的,如果遇到了风浪,希望你也能挺过去。

【回复】比起小说现实往往更荒诞
【回复】回复 @-鲁迪乌斯-格雷拉特- :小说讲逻辑,生活可不讲
汐木Zzz:
我小时候经常会踩死蚂蚁,摘掉蜻蜓翅膀,抓住老鼠尾巴摔死,只是觉得有趣。但是中学以后就做不了这种事了,对生命的敬畏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回复】+1,甚至就是特意在折磨小动物,也没有遇到圣母跳出来指责我,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行为自然而然的就消失了
【回复】很多小孩确实会有虐待动物以此为乐的行为,这几乎能算是天性,会随着年龄增长和认知确立而逐渐改掉。但也希望接下来当家长的人能尽早重视生命教育和共情教育,不要觉得孩子长大了就知道了就放任晚熟的小屁孩伤害别人虐待生命[藏狐]小孩子不是教不会,他们可能不懂死是什么,但至少让他们知道这是错的该被批评的,因为这就是错的
【回复】刘慈欣在《超新星纪元》里面对小孩缺乏对生命认知的表现也有很详尽的描写,然而作为科幻小说贴近现实程度度远远不及余华的《现实一种》。
五彩年糕:
信不信,余华出了啥事或争议事件后,绝对会有人拿那些情节说早觉得余华三观不正。

【回复】回复 @水论文_搭积木算法 :文学作品的本身价值还与时代有关,琼瑶的时代造就了她的成功,这也是为什么她的作品能活,要分析一部作品,应该客观和理性,并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将它代入曾经的时代进行剖析,而不是用现在的价值取向去批判它,于我而言,许多文学名著我是不喜欢看的,但都是时代造就了它们[微笑]
我天天吐槽:
看到那句“当你鲁迅先生笔下中国人的愚昧在余华笔下竟被隐隐称赞”的评论我先是愣了一下,随后我仔细回味我看过所有余华的书,发现好像都有的这么个意思。可是我始终觉得,余华本意并没有称赞的意味,甚至没有弹幕里说的同情,他只是做了一个客观的描述。但是作为读者,我们在看鲁迅笔下的所谓中国人的愚昧的时候,我们恨其不争,对于那种愚昧的,又蠢又坏的行为我们恨得牙痒痒;到了余华笔下,他把这些所谓愚昧的、自私的、又蠢又坏的人的人生详细的写了一遍,突然,我们好像不那么恨了,他们好像没那么坏,甚至有点点“可爱”的意思在里面。他们的行为在我们当代眼光看来依旧愚昧,但放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并非不可理解。而且,他们身上,原谅我这么说,他们身上带有一种中国人的民族性,这或许让我们感到亲切。我们看余华的书会感到那种隐隐的称赞,或许就是人对于人性的一种原谅,一种同情,对于人性的一种理解,对于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的一种亲切。

【回复】当你觉得恶“情有可原”的时候,那就会觉得恶不再那么可憎了。然而恶,更多的时候应该看它造成的结果,再去结合起因,而不是仅看起因就选择谅解。[doge]
【回复】确实,余华是描写生活,鲁迅先生是通过描写中国人的愚昧来加以讽刺从而达到对读者的“觉醒”。
【回复】可能也是因为我们受到的教育告诉我们最多的是坏人就是单纯的坏,没有任何的原因,仿佛他们没有自己的世界,只是单纯的为了坏而坏
戴哲浩:
关于婴儿那一段有人觉得不可能。可以去看看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面,她并未意识到妹妹是一个有生命的他者,觉得她霸占了母亲,差点把妹妹杀死那一段。不自觉自己在作恶才是最可怕的。

【回复】对于小孩子乃至部分成人来说,在他们的世界观里只有自己和其他人,这两者并不是对等的,所以他们所有事情的出发点只会是自己, 就像溥仪说的,在乳母告诉他之前,他从未意识到太监也是人,也就不存在作恶与否这个问题
【回复】我感觉哪里挺真实的,我是家里独女,曾经小时候我爸妈问我想不想要弟弟妹妹,我的回答是:你们生下来我就掐死。当时我是认真的,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真的好恐怖,可能也是因为这个我爸妈没要二胎
【回复】毕竟作家需要制造矛盾使得命题能得到延伸,有适度的夸张也是正常的。余华笔下的恶,并不是脸谱化的恶,而是无意识的恶,是个体和社会扭曲的关系的自然结果。
哈皮安定:
评论里有一些人的说法我觉得不对,《活着》一定一定一定要在成年之前看一遍,我是高中阅读课花了一晚上读完的,读完之后我认为这本书对我三观的塑造起了非常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正向的,那种朴实无华的冷漠感让我明白世界上有很多苦难是没有道理的,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热爱生活[tv_点赞]

【回复】个人认为是在具有一定阅读基础后越早读越好。毫不夸张地说,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塑造人生观念的必读书”。
【回复】但是不是很多未成年都像你这么有思考能力的
【回复】回复 @TIEJOIN :同意,喜欢阅读的人的确是越早读越好,越早读自己的内心越简单的时候读真的能学到很多,读这本书真的能让浮躁的心静下来
蒜头王八给你一头锤:
我第一次读《活着》,我觉得这是在吹牛逼。这不能发生,后来步入社会,才发现,《活着》可能写的有点含蓄了

【回复】读过历史都不会觉得这里面的事有多不可能,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纯粹在象牙塔里面也不接触人文历史有这种想法不奇怪,纯真就是这么一点一点被磨灭的。
【回复】更魔幻了 妖魔鬼怪在人间
【回复】我读只是觉得太惨了,并没有觉得不真实
方糖茶包:
鲁迅是学医出身,但他医术未成而肄业了,放弃了医学转为文学。所以看他的作品,就好像读者自己被绑在了手术台上,听他在在用精准的医学术语描述出患者的病情,再用锋利的手术刀给患者切肿瘤。 余华是牙医出身,接受了师傅传授后持证上岗,他拔了一堆烂牙后因为不愿再过这样的生活,选择弃医(牙医)从文。所以看他作品,其实就是读者在用余华的视角,以一种冷漠且麻木的心态,观察着一个个奇形怪状的口腔。 两人的作品有一定的共通性,其文笔下描写的对象都是,身心被疾病缠绕的患者,只不过鲁迅的文章像医生开的病例,精准且有判断;而余华的作品则像似,他用手机随意拍下的患者的口腔。 我们这代人都以为鲁迅只是文学家,因为大部份人只读过他的小说,但他一生的工作中更多的是对于历史研究、思想引进和文学翻译等方面,他甚至抽不出时间写一篇长篇小说。而余华是个纯粹的作家(此处并无贬低之意),作品的艺术性是他必须保证的,所以那条评论指着余华故意加重巧合来推动剧情,写评论的那人就是在缘木求鱼。

【回复】回复 @万恶的鱼骨头 :他批评余华,我批评他,用一个中性点的“缘木求鱼”,显得我不至于和他一般刻薄。[doge]
【回复】鲁迅是文,思,这两个是夸他表彰他的虚衔,最后一个是他的职业。 余华呢……进攻性不强,有很强的冷淡和客观感。如果说鲁迅是个为时作文的工具匠,军火商,余华就是个真真正正的学者,以学者为职业的人。他冷静的可怕,细细的研究人性少有主观,却又冰冷的把课题放大认真观察,让人甚至怀疑他进鲁迅文学院之前的人生是为了之后的研究工作做田野调查
【回复】和楼主的观感相似,我能在鲁迅先生的文字看到他自己,感受到那种“我以我血荐轩辕”,锋利精准如手术刀的文字下,是压不住喷薄而出的热血。哪怕所呈再灰败,再惨烈,我从不感觉冰冷。余华先生却是抽离的,平淡的笔锋,平和的描述,反而让我感受到沉默无声的冰冷,和面无表情的绝望。 他们都发现了病灶,但医治的理念和心态是截然不同的。
困了要睡大觉:
活着是余华编的,真活着还得看谭谈交通[脸红]

【回复】回复 @哟mygirl :那是上流人的活着
【回复】真活着得看新闻联播,观察者网[脱单doge]
【回复】1818黄金眼才是现实[doge]
不开车的污峰老师: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是我去年十二月看的书。书本讲述的是一个智力残缺的人通过手术变成高智商又慢慢退化的故事。有无错别字、标点符号是否能正确运用,行文流畅度的高低都反应了男主的智商水平。 给大家科普一下,大家顶我上去[傲娇]

【回复】所以批评这个小说有错别字,就好像说淘宝里的东西都要钱一样?[笑哭][笑哭]
【回复】回复 @Mogeko丶丶 :而且作者特意在下面标注了错别字是有意而为之
【回复】如果有时间,请帮我放一些花在后院阿尔吉侬的坟墓上🌹
陈耀然的摄影画册:
活着这么薄薄一本书花了五天才看完,看到富贵儿子和女婿出事的时候都不想翻到下一页,好像不往下看他们就会没事一样。以至于之后看许三观的时候,从开头就在想余华又要写死谁,没想到最后一家人整整齐齐,我高兴的哭了,真想感谢余华放过他们一家。

【回复】看到小儿子抽血被抽死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小说,眼泪直接就流出来了,我感觉的那小孩就是我身边的一个朋友或孩子,那么鲜活却这么荒唐地就死掉了
【回复】回复 @荔枝云岛ye :还有孙子吃豆子撑死那段 描写的那么平静 可我难过的好久说不出话来
【回复】余华:悲伤留给读者,快乐留给自己
转山转水li:
看了视频中up主讲小孩子掐小婴儿认为有意思。所以就一直掐。所以评论区一堆,有人说熊孩子。变态。我其实想说并不是这个孩子变态,而是他当时还没有形成善恶观念。他也不知道他的行为会对小婴儿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我小的时候,是个乖孩子。但是,好像是四五岁。奶奶家养了一只猫。我一天觉得好玩。用绳子套住了猫的脖子,然后拽着绳子把猫往沟里扔,然后再拉绳子拉上来。玩了好久。我记得是明确的一个大姐姐告诉我说这样不行。这样会把猫勒死的。这件事情过去了十几年。我清楚的记得我当时很疑惑我当时想的是勒死是什么?她说的话,我听不懂。 当时我根本不知道,我这样玩猫会死,后来直到过了两三天,奶奶和爷爷告诉我,最近找不到猫了。然后我找遍了好几个屋子,终于在一间不常用的屋子里找到了它。它当时好像在趴在垫子上,把自己蜷缩成一个球。我当时并不知道他是怎么回事。只是摸了摸它,然后就回去了。后来我奶奶告诉我说猫死了。然后我跑到垃圾堆,看见猫的尸体在上面,我清楚的记得,我当时有些难过。但不是太难过。不知道猫为什么会死?猫不能陪我玩了很伤心。后来长大了。每当回想到这个事情,越来越伤心。甚至很痛苦。因为我知道了是我杀死了它。我从来不敢想象,这件事情是我干的。后来长大明事理以后,我还曾经读过介绍猫的一本书。翻了几页,上面说如果猫即将要死了,它就会离开他的主人,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静静趴着,养精蓄力。希望自己能够熬过不舒服。也可能是因为它不想让自己的主人伤心。总之很愧疚。对猫一直很敬畏。尤其是橘色的狸花猫。

【回复】可以这样说,余华观察到了小孩子会在无意识下出现“虐待”小动物的行为,余华只是把其中的小动物变成“小婴儿”,一些人就受不了了,纷纷站出来口诛笔伐….这才是最荒诞的
【回复】和你一样,我小时候把母鸡生的几只小鸡踩死,就单纯觉得好玩,后来长大明事理再看那时候的自己,想不到自己会做出如此残忍的行为,一直也在谴责着自己,想起自己做过这种事就很痛苦,这种什么都不懂毫无节制的恶很可怕
【回复】不同人可能理解不同,我简略的形容一下他们的想法。 性善说认为是襁褓不知善良、 性恶说认为这种是人的恶劣。 无善无恶说认为是他的无知。 有善有恶说认知这是人的恶的表现。
華流NO1:
作者不是变态,人生来就是白纸一张,我儿子出生的时候会害怕妈妈,直到吃到奶,我儿子会屠杀他妈妈给买的鱼,因为平时他喜欢吃鱼,所以意识里鱼就是食物,并不是生物。他现在不到2岁,这些东西都是一点一点要教给他的,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太多,词语太多,甚至一个三四十岁的人,还有很多事情不懂,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说法就是衣服小了,直到我上大学,我才有机会思考这句话,不是衣服小了,而是人长大了,十几年我一直以为衣服洗洗会一直变小。我现在是一名教师,在带学生时我会尽量把所有出现的词语全部解释一遍,虽然我只是个音乐老师,但是我会告诉他们,什么叫放假,什么叫上课,尊重是什么意思,音符是因为什么存在,上课为什么不能随意说话,还有很多很多看起来是人就该知道的知识,但是现在家长工作太忙了,忙到有的孩子都上一年级了还不会数1~10,不明白为什么数1~10,它有什么用,更何况很多更深奥的知识,我也深刻体会到,有的孩子即使事无巨细的跟他一字一句全部解释清楚,他们也不听,很多事靠自己理解,有可能就会到很久以后了,就比如我偶尔也会给孩子们讲为什么过马路不能冲锋,但是讲了依旧很多孩子还是会疯狂奔跑甚至扭着头向前奔跑着过马路。不过在校门口看到的闯红灯也要跟过马路的孩子抢道的外卖员和开老头乐的老人,超速过斑马线就怕抢不过去的司机,还有炸街从孩子们中间挤过去还自认为很帅的二轮骑士,我也明白,有些人有些道理,一辈子也学不会,甚至可能在未来,我的学生回忆起我,他们有可能会说这个老师嘴真贫,都知道的事还要讲。

【回复】我今天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人只有在困境中,才会想到去突破。别人交给他的,只是虚拟的一个困境,他不能感动深受,也就无法深刻理解或者推及更深。很多优秀的老师,其实他们学到的知识也只是书本知识而已,教书只是一个传话筒罢了。能够善于思考,对社会有深刻认识的老师,真是学生的大幸。
【回复】回复 @fufengtiaoyu :思考是一种天赋,当然也需要一些基础知识才可以思考,如果没有思考这种天赋,当知识积累达到一定量的时候,人也会思考,教师的作用就是让孩子能尽快进入思考的状态。 但是思考很容易被有心人引导和误导,也是乌合之众这本书里出现的那些人,其实大部分人都是乌合之众,包括我也是乌合之众,但是尽量让自己说的话有一点思想在里面,人没有不犯错的,但是要是因为犯错就不说话了,那就本末倒置了,但是任何话确实都不能说的太满。
【回复】我也想过人生下来是怎样的,孔子说人性本善。其实我是不认同的,我觉得人生下来应该是低级动物,他们根本没有善恶,或者只有恶,为了生存,他们会杀生。我小时候会往青蛙屁股里吹气,把它吹鼓,蜻蜓尾巴穿根草穿肚子里看它飞。。现在绝不会这样。。我和父亲吵架最多的就是他对家里的家禽牲畜无端的打骂,,善良真的是好的品质,没有同理心的人是无法思考的。就像印第安人,几千年还是过着茹毛饮血,杀人祭祀,进入不了铁器农耕文化。孔子说四十而不惑,其实,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没明白过。其实,我自己也在迷惑,是艰苦多舛的生活让我思考吗?自己想的是不是对的?所以,我不愿意说话了。我害怕误导人,我也越来越不相信自己,觉得自己没有看透,或者越来越看错了。
何苍苍:
看评论给我一个很强烈的印象是,之前看很多人嘴上对语文课不屑一顾,说语文课、语文阅读怎么怎么样……可一看评论发现很多人对文学、特别是所谓“严肃文学”还是按语文课堂、语文阅读题的那种模式去理解的…………

【回复】讨不讨厌和会不会毕竟是两回事
【回复】毕竟就算不顾一屑,课还是得上,而且还要上九年[笑哭]
【回复】语文课很呆板,但确实也教会了我们很多内容,环境、人物、心理这些东西已经深入骨髓。特别是各种小说与古诗词,当时觉得背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呢,长大后就会明白这些文学中的哲理。[OK]
生物体_1:
过去那个时代总标题叫活着,那这个时代的总标题应该就是尊严。人的尊严。能够不被异化,作为一个人而存在。 我想很有钱,这句话的含义是。 不想每天早上被闹钟吵醒。不想无休止的加班。想要自己的生活。不想住出租房。不想和别人挤在一起生活。 可以有自己的一点爱好。 不想被呼来喝去。不想为了生活担惊受怕。不会因为一场病,一夜回到解放前。不用操心孩子上学,父母养老问题。 而以上全都是作为一个人本来就应该有的尊严。所以我想很有钱。这句话就是我想要作为人的尊严。

【回复】按你的说法这些都是本应有的,但是从你的诉求上来看就反映出,金钱已经把这些都掌控了,以致于取代了保有尊严的位置,形成了金钱=尊严,有钱=有尊严,那我可不可以说你已经被异化了,毕竟你提出的这句话不是对社会或者时代不合理,不应取之处的异议,而是服从目前的规则并将努力参与竞争,那我想你已然被改变被异化了,哪怕本来是不情愿或者无意识的,但事实就是你屈从了
【回复】回复 @九歌溯道 :我觉得你误解了金钱拜物教和楼主表达的意思,金钱拜物教是指对金钱附魔了形而上学意义,比如金钱决定尊严,财富,地位等等,但是楼主十分鲜明地指出了他想要的是具体的东西,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东西,同时表明了他定义这些为尊严的表现,同时表示钱可以获得这些,虽然表面看起来他仍然认同金钱拜物教的幻术,但实际上他已经瓦解了钱所含有的神秘色彩,把钱“无所不能”的表象落实到了钱是怎么得到东西的,这就已经突破了金钱=尊严的拜物教逻辑,对金钱和尊严进行了去神秘化
【回复】“本来就应该有” 这饱腹日子才几天啊就产生幻觉了?
没名字的人关系都很好:
视频做的很好,35分钟的纯说话我完完整整看下去了。 我鄙视短视频,但是短视频带来的快感就像是电击一样,刺激又短暂,失去之后会感到空虚。这种体验让我欲罢不能。如果我的语文老师讲课能像up一样引人思考,恐怕我会对文学有更深的兴趣。 三连已奉上,人可以像富贵一样一直庸庸碌碌地活着,又或许在某个关键点爆发,生存或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回复】你不说我还没注意,我分段看的,差不多就是分成一个题目一段,觉得没35分钟那么多……
【回复】我也是,本来意识到这个视频很长想退出来着,结果不知不觉看完了。不过语文老师如果这样上课,估计知识点讲不完,然后你们班不会讲答题模板考试不好拿分。只能偶尔讲。(我在坐井观天)
【回复】你会怼老师:「你说这些有啥用,我以后工作用得着吗」
自由生活18:
《活着》我个人的观点就是,余华把每个时代发生的悲剧放在富贵一个人身上,富贵不是一个人,还是那个漫长岁月中的国人的缩影。。国人经历重重磨难仍然活下去。。那种韧劲儿也是国人的品质。。活着读的时候很糟心,放下后觉得“希望被潘多拉关在盒子中。。。”

【回复】历史书上“我们走了很多弯路”,短短一句话,却是压垮很多人的大山
【回复】回复 @薛定谔的努力 :“你爷爷一犯错,我爷爷就要饭”
【回复】如果你感兴趣而且有靠谱的来源,比如认识农村地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了解一下过去的人们,你会发现有不少人比福贵还要愚昧承受的苦难还要多
愿遇我的人安康:
没见过是世面的人,不知《活着》是多么含蓄。 我师父告诉我 苦难是没有道理,不存在巧合。 我师父的一位同事的家庭,几千万身家。 儿子患了罕见的颅内压增高,全国三甲医院,都去了,截止到17年 陆陆续续花了4百多万,依然治不好。到现在还在治 拿着一堆的钱,不愁吃,但永远都活着苦难当中。这位同事都已经抑郁了。 我还见过年薪3百万的高管儿子重病,也是当代医疗技术无法救治,妻子也患了精神病。 我村附近就更多惨案了。负债的负债,半死不活也一堆。 我真的很庆幸,我家没出啥事,平时行善积德,参拜菩萨。 我的一位叔叔平时做事很火爆,得了糖尿病后,整个人不得不看淡人生。 我妹妹的一位朋友,我认识她,她为神经兮兮的母亲和弟弟付出一生的积蓄,压力巨大,又穷,但暴饮暴食,母亲为了拴住她,无论如何都不让她嫁,逝世也是迟早的事 不经苦难,何知他苦? 苦难是没有巧合的。没有道理的。苦难甚至可以说是常态。

【回复】经历得多了,就会切身体悟为什么东坡能说出人间至味是清欢,人都想要追求最好的生活,却只有在被岁月折磨磨平棱角之后才会明白,平平淡淡的,没有苦难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 但我希望我们所有人都不会理解,我希望我们所有人都是在追逐所谓完美的路上,以不幸福的心走完这条真正幸福的路
【回复】天呐,突然代入身边一个亲戚姐姐,她和自己老公白手起家现在很富有,买了地盖了楼,又买了块地,21年换了八十万的宝马,继续在做生意,可听说她婆婆生病需要化疗,她生了三个儿子,第三个小宝宝其实她当时一心期待个女儿,生下来是个可爱的帅儿子,现在已经三四岁了还不会说话,也去医院看了很久没好,小孩好像是略微自闭倾向,最近我寒假刚回家,又听说她好像因为身体原因住院了。可能人生和命运谁也说不准吧
【回复】“苦难是没有道理的”这句话说得太现实了
李好帅步履不停:
有一处看来有争议,开一层讨论讨论,就是家珍死后福贵那段话,先贴原文: 他说: “家珍死得很好,死得平平安安,干干净净,死后一点是非都没留下,不像村里有些女人,死了还有人说闲话。” 这里前半句当然有家珍死得不痛苦的意思,但不留是非、不被说闲话,很多人真不觉得这是传统愚昧?家珍死后多年,这句话依旧是福贵口中对她生前带有一定总结性的“赞美”,女人避免被周围人说闲话,留是非,这种观念不是桎梏吗? 或者是这种对女性道德观和行为的要求,今天依旧这么深入人心? 今天先睡了,明天起来看回复[微笑]

【回复】同意up的观点,“说闲话”确实提现了一种那个年代的思想桎梏。当时生活困难,人民自卑,大家往往在意他人看法。余华这句话很真实,短短一行字体现出了当时人的性格。
【回复】在过去对于一个农民来说是一句相当正常的话了,我觉得不能拿现在的道德标准来要求一个小说里活在过去的人物,从角色上来说福贵说这句话非常正常。只能说明余华先生确实水平高超。这确实是传统愚昧,但是《活着》里面何尝不是所有人都活在传统愚昧里面。所以单拎这句话出来讨论它是否违背现在的道德标准是不妥的。不如说这里面所有的角色和现在的道德规范都沾不上边。他们代表的是一种在过去几十年里这个社会的普遍现象。他们活在一个愚昧的社会,被愚昧所害,自己也变成一个愚昧的个体,又怎么能要求一个处在这种环境下的人物角色说出超然脱俗的话呢。
【回复】我没有看过书,不知道当时的语境,单从这个片段来看,我第一反应的理解是说她没有受到“闲话”这种伤害,最后一句话说当时的大多数女性都会受到这种伤害,她没有,这就的确是一种好事。别说当时,就是现在,也还会有有人会有这种困扰,比如江歌,江歌妈妈坚持了六年,没有让自己疯,没有去对刘鑫怎么样,就只是为了让江歌清清白白得走,这很不容易。
甲烷在燃烧:
不知道讨厌《活着》堆砌苦难的人,讨不讨厌《阿甘正传》,还是说仅仅讨厌的是苦难而不是堆砌

【回复】[热词系列_妙啊]经典差评系列,新思路有了:《阿甘正传》的各种巧合,能延伸出多少故事,选题+1
【回复】回复 @江胜雪 :你说的让我想到了西西弗斯神话,就是加缪写过的那个。“看不到有什么初始的原动力”,西西弗斯把石头推上山就像人活着,没有什么动力,就是要活着,这就是生存的荒谬,但是人们总想给事情赋予某种意义,比如活着得有意义,得有动力,但实质上很多事情就是没有意义的
【回复】我不是很喜欢活着,我也不喜欢阿甘正传。福贵经历了各种时代的苦难,但是我只是感觉他对这些没有什么反应而已,我看不到有什么原初的动力能支持他,又或者说只是单纯活着,我不喜欢的是对书的追捧,这确实是一个好故事,但远没有所谓的多深的意义。然而阿甘正传更加奇怪,好像说的是一个单纯的人在这个世界好好活着的故事,但电影里贯穿了上个世纪70.80年代的重要历史事件,这个电影就是一部美国保守右翼给分裂社会的一个童话,我觉得阿甘正传深度还不及活着

故事档案馆 文学 白先勇 读书 莫言 台北人 活着 余华 秋菊打官司 生死疲劳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