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w答评论 - 如 何 循 序 渐 进,日 读 一 书?

作者: 钞能力毛毛分类: 人文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9-04 07:00:15 浏览:75271 次

10w答评论 - 如 何 循 序 渐 进,日 读 一 书?

钞能力毛毛:
1)书单:书单非常个人化,要完美匹配你的学习目标,做你的插件,而不是削足适履,可以按学习目标参考书单,不建议照搬[脱单doge] 2)读书笔记:我读了很多绝版书,或者非国内出版的读物,不是很适合大范围分享,适合分享的部分在本视频中,每张图片的下面,会有一点笔记(求生欲[doge]) 3)目标模糊:建议从深度阅读+笔记这个方式开始,哪怕一个帖子,哪怕一个专栏,阅读过程也像寻宝,逐渐就会挖到更多想看的,目标也逐渐就会清晰 4)为何日读:个人原因我是14年转行后,工作原因开始尝试的,视频末尾也提到了真的日读后的意外收获,在这么多年以后,日读对于我很工具化了. 调整个人状态的工具,和快速收集信息的工具之一.

【回复】做内容比想象中要不容易很多,谢谢大家的支持,给我动力
【回复】Blinkist在哪里可以下到哦🙄
【回复】创投和思维方面的书籍麻烦推荐一下,视频里面的书单后面看不到了
jonny-yao:
我感觉我看书很慢,感觉有强迫症,一句话看不懂的时候会反复看(即使这句话不是很重要)[喜极而泣]

【回复】如果你是第一遍阅读,建议不要看不懂的就一定要看懂才读后面的内容,先跳过去,先对整本书的框架,内容,主题有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先将看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因为阅读这些地方可能对你的阅读能力提升特别有帮助。当我们看完了大致了解了一本书,了解了这本书到底值不值得精读,了解了这本书就说了些什么,再去好好的去与作者去交流,再去深入思考吧。真正有价值的是后者,是作者说这些内容的方式方法,是思考。不要舍帥报车啊。
【回复】我也是这样,其实就是太久没看书,转不过来了。看了一星期后就会发现读书速度和理解变快了
【回复】回复 @哇喜芗下人 :不要担心啦,每个人价值观、三观都不尽相同,三观不同就会导致对同一件事物的看法不同。有的时候你与权威的看法不同,深度不同不代表你错了呀,更不代表你智商不够,这只是一种看法而已。 我们对于一句话,一个段落,一个篇章的理解是基于某些关键字的,就比如说,“我们要好好读书。”A可能认为“读书”就是随便翻翻一本书,追求娱乐,B可能认为“读书”是为了追求能力的提升。那么对于上面的句子,AB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当然在阅读中,有一种理解是绝对正确的,那就是作者本人的想法,我们要理解文章,最理想的状态的就是与作者达成100%的共识,即作者写这句话时心里想的,与我们的理解相同。但我们并不是作者肚子里的蛔虫,很多时候并不能做到100%相同,只能去接近,总是有一点偏差。你觉得你与某个人,权威的理解有差距,差距大到你认为你是错的,那就是去找出这句话中,最能导向你错误的那几个关键字,并将自己对于这几个关键字的理解与别人的进行对照,最后再去原文中根据上下午找出根据,来判断你、权威与作者理解的偏离程度。 多去这么尝试几下吧。 练习越多,你与作者就越心灵相通哦。
幂次成长:
啊~天呐 我2017年3月在趁早app上认真学了学了两遍“如何日读一书” 当时就成为了Blinkist的忠实用户 这些年还一直时不时看和大力推荐给身边人 就在刚刚 才反应过来 趁早“如何日读一书” 课程的主讲就是毛毛 就是你呀❤️ 暴风哭泣😭 这神奇的缘分!!!看到你越来越棒我就好开心我就放心啦~跟着毛毛继续学习和改造自己!

【回复】UP可以分享一下书单吗?
千秋水军:
她就不是欣赏文字的,她的标准是有用和没用,我觉得除了从事文学工作的人,她的方法适合我们大部分人。毕竟,这个世界不能没有哲学家,这个世界也不能只有哲学家。 对于我一个工科人,专业书籍不需要优美,能教会你的就是好书

木头片子:
感觉评论的戾气好重,UP主分享了一个由浅入深的个人读书方式,对于没有读书习惯的人来说会是一个不错的尝试,为什么总揪着日读一书这个字眼不放呢? 如果已经养成了个人的读书习惯,关掉视频就行了啊,明显这个视频也不是为你准备的。

【回复】我就觉得这个方法很有用呀!值得学习和借鉴。
【回复】有些人就是这样,远离垃圾人真的很重要
GiovanniMedici:
之前就觉得很奇怪,怎么可能做到日读一书。。。 私以为这种程度的吹嘘非常不可取,这种程度的阅读量远远谈不上日读一书,虽然也是很可贵的品质,但这样用噱头来博眼球可太“自媒体”了[撇嘴]

【回复】日读一书是可以的,只要你达到一定的阅读量,其实很多书的内容主题都是相通的,但是有些书很难啃,别说一天,就是一年也未必读得完,读完了也未必理解,像康德的《纯粹理性批评》,还有波普尔的书
【回复】我也这么觉得。但凡沾点文学,乃至学术的书 15万字以上都很难一天读完。除非这一天啥也不干能囫囵吞枣得读完一本。那些鸡汤 啊 大冰 张嘉佳之流 在书店不到一小时翻完一本的垃圾就不说了。
【回复】回复 @猫无甜 :其实日读一书在以前我觉得是很常见的。我在十年前每天都会卖点报纸来看,一般是环球时报,参考消息,华西都市报这三个,前两个报纸一般是十六版的,后一个比前两个多一点。算下来一天阅读量也有近十万字了。当然新闻比不上你们列举的“高端”但胜在信息量大。
男性中老年患者:
如果一个人跟我说他一年能读50本书,我会觉得这人应该真的挺爱看书的。 如果一个人跟我说他一年看一100本以上,我会觉得这人就是一“文化暴发户”,一目十行那不叫读书。文学核心就该是很优美的,绝不单纯是工具。

【回复】每个人读书的目的不一样的,你的审视角度是“文学”,那么这种读法当然可以是细嚼慢咽啦。 up是带有目的性的阅读,也就是只要攫取与特定内容相关的部分用于自我提升(商业、管理、金融方面),那肯定可以很快读完。一目十行可以叫读书,只要能融汇贯通、掌握相关的知识就是读。up应该不算是噱头吧,在她的角度里就是快速吸取水分,而且每本书的内容有做笔记。豆瓣里好多一年阅读一百本的大佬,他们的思维深度也很广,不仅仅局限在文学类。
【回复】回复 @xzyxzy222 :跟那种五分钟讲电影的没啥区别[藏狐]
蛙仔Wazai:
评论看不下去,没必要说up日读一书来做噱头。首先自己不用把阅读定义到那么狭隘的一个范围。我倒是觉得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方法起码有个很大的好处,因为知识积累到现在范围实在太广了,我们如何有效学习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建立知识体系框架,这很关键。 多学习,多练习,找到自己能用的东西就行,没人能做到把东西喂到你嘴边。

b友_欣:
问一下, 有些书需要一天投入4个小时以上的时候,怎么做到日读一书? 就是怎样在上班的时候,还保持一天拿出这么多时间看一本书?

【回复】根据自己时间安排 这一天没有4小时的话 就读个1小时的东西(深度阅读+笔记) 保持习惯
【回复】回复 @钞能力毛毛 :深度阅读和读书笔记都是App完成的吗
【回复】回复 @钞能力毛毛 :嗯, 谢谢答复~ 我大概能知道怎么分配时间了。
ぐ夜阑烟雨ザ:
按照西方的阅读理论,阅读共有四个阶段:1.初等阅读;2.检视阅读;3.分析阅读;4.主题阅读。 初等阅读就是孩童认字,认句子的阶段,没什么好说的。检视阅读就是要你知道这本书值不值得读,是找寻一本书的主题或者思想的线索,以及大致做出全书框架的阶段。检视阅读一个特点就是精简,快速的获取书的内容。而这些特点就注定了这种方式的阅读所获取的内容大打折扣,思考的时间与质量也极度被压缩。分析阅读与主题阅读由于篇幅限制,这里暂时就不展开讲了。 什么是阅读能力?在我看来可以分成两个方面:1.在有限时间内,获取书本内容的多少(阅读效率);2.阅读的思考能力与理解力。提升第一种能力的方法叫做速读法(通过改善眼睛捕捉文字的方式与速度来提升)提升第二种能力的方法只能是思考,这很抽象,但同时也是带给我们价值最大的能力。 我们读书阅读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追求心智或者精神上的成长,也有可能是为了娱乐消遣。 让我们先聊聊后者,假如你是为了娱乐消遣,那么你注意的点应该就是书内容的本身,是书中的资讯。这种方式并不太需要思考的帮助。看完整本书,除了带给你一些多巴胺的分泌,也别无其他了,对于这种阅读,你只需要完全前两个阶段(初等阅读与检视阅读)就够了。 如果你追求的是第一种,即为了心灵和精神的成长。这时前两种方式就远远不够了。(先以占市场大部分的论说性作品为例)分析阅读更强调的是与作者的交流,是与作者在某一主题中的观点的摩擦碰撞,你需要对观点,对论据进行批判性的评价,在与作者交流之前,你还得理解,与作者想要表达的达成一致,这就需要相当的技巧与时间。 试问如果以up这种阅读速度,是怎么敢说一天读一本书这种方法有利于增进自己的阅读能力? up还说,要以阅读书摘为起点。首先,书摘的内容是别人对于书本的一种总结,提取,那你又是怎么知道这个人跟原书的作者达成了共识?如果达不成这种共识,那么书摘的作者,就会对书的内容或多或少的产生误解。他们号称自己可以帮助我们完全了解一本书,但是他们的诠释有的时候却是荒唐至极。 有人可能会反驳我,说你怎么知道是否有人可以真的可以100%理解书的内容呢?你这不是刻意的误算概率了嘛。就算有一些错的,又何妨呢,不影响我去考试考证啊!

【回复】回复 @ぐ夜阑烟雨ザ :不过up在后半部分对于有目的的读书,还是不错的观念,我很赞同,这也是主题阅读的必经之路,当我们确定了一个我们感兴趣的主题,我们就应该要寻找相关的书籍,相关的章节去观看,并把其不带个人情感的记入笔记中。这也确实很提升效率,如果我们每一本书都追求分析阅读那样细致仔细的阅读,那么我们花的时间会远远的超出我们承受的范围。 但还是有一些问题,第一,我上文已经提过,除非你已经是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天才,那么up说的5-6个小时或者一天读完一本专业类的书,并且理解透彻并且与其他类型相同主题的书做好关联对照的任务,在我看来不牺牲阅读质量是不可能完成的。第二,关于有目的性阅读本身的缺陷,如果你本身并没有做主题阅读的需求,只是想读一本书而已,那么这种筛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无疑会让我们遗失掉一些好的,值得思考的部分。因为我们人总是倾向于待在舒适区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往往是我们有能力读懂的内容,能力的提升是不断磨炼自己的极限,那么这种方式又如何磨炼自己的极限,提升自己的能力呢? 还有一些遗憾,up在视频提到,会对自己折书角的地方进行精读。但是精度恰恰是阅读中最出彩的部分,而up却一笔带过,放弃了这么一个提升视频质量的机会(并不是说up视频质量低)。相当可惜。
【回复】回复 @我啊鬼 :哈哈,我只不过是书籍的搬运工,我自己说的大部分连自己都做不到,惭愧惭愧。还是希望你们能海涵,指出我的错误,我一定尽全力改正!
【回复】我想说的是,如果你阅读只是为了去应试考证,那么你为什么还指望去提示自己的心灵和精神呢?(道理不言自明)再然后,阅读这类概括性的内容真的可以让你达到考试的目的吗?考试考证表面上考的是你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实际上想考(注意是想考)的是你的硬实力,什么叫硬实力,硬实力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当你脱离了考试,走入了社会,靠的只能是硬实力。要想通过阅读提升这种硬实力,就必须精通分析阅读与主题阅读,只要依靠这样的方式,才能够深化我们对于书本的理解。只有当我们可以独立对一本书的具体内容做出准确的评价,我们才算是真正的理解了这本书。而阅读书摘类的概括性读物,可以看成是一种思维固化,如果我们先读了这些读物,就限制了我们的思考的空间,再要有自己全新的看法与立场无疑难上加难。这也就是老师们常说,回归课本回归课本的道理了。只是依靠别人写的概括总结,根本无法提升自己的硬实力,反而会适得其反。 当然我并不是说书摘没有用,我只是说,如果你读书过度依赖于书摘,那么你收获的将只能是书摘本身。书摘概括类的书本身还是很有价值的,它们不论对错,都是作者思想的结晶,许多时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本书,为我们与作者达成共识提供一种方向性的指导。 书摘可以被当作我们阅读的一种工具,但书摘是永远不能代替原书的。(还未写完)你与其通过读书摘来提升阅读能力,还不如换本稍微简单点的原书先来锻炼锻炼自己对于句意的理解力(初等阅读)。当你读了这些经典书籍的书摘,可能就会产生一种浮躁的心理,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书摘了,当自己再次看到这本经典,就会极大的削弱我们的阅读兴趣,以至于可能会产生只阅读书摘,而不去阅读原书的想法并去实施。这是对于原书,对于经典的一种“亵渎”。up主的阅读提升计划对不少人而言在第一步就失败了。 再说说阅读的场景吧,除非自己本身有专注力可以在地铁或者其他的嘈杂的环境中静下心来,不然阅读的效果是很难达到的。思考是一种专注的活动,而思考又是提升自己第二种阅读能力的主要方式,也是本质上提升阅读能力的方式,如果连专注都不能保证,如果保证思考,又如何保证能力提升呢?显然,up的方法并不适用于一些自控力较差,专注力较薄弱的人,而事实上,大部分人都是如此。
yellowTW:
什么时候做个特朗普发家史,肯定能火

顿悟渐悟:
从200字开始吧。我以前总想赶紧读完这本,我想要写点儿啥,读完以后,突然有点事,耽搁了,然后又仔细想,我之前读了啥,印象最深刻的在哪儿,好像是男主……我回头再看看……到底是哪一页哪一段呢?他那匹马的名字……是什么来着……哎……不写了

Gutan:
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看视频,太幸福了哈哈哈哈哈

【回复】那你不当个课代表?[傲娇]
飞行杯:
很多评论应该没看完内容,up其实讲得很清楚了,分类出来从入门开始培养,最后才是精读,尤其是笔记的重要性

忧雨哀梦:
感觉20几岁的能力退化成不足10几岁的一半...以前十几岁超级喜欢读书..有些喜欢的段落能随口背下来。现在还能朗朗上口的用出来。现在看书有些段落也很喜欢 但是死活被不出 或者背完就忘

【回复】是的,人学习能力,专注力,记忆力最强的就是10到20岁,很多科学家的成就都在25岁之前
Go-Beyond:
读研时间并不是很多,保持一个月4~7本这样阅读量就感觉很吃力了[喜极而泣]

秋舒卿:
毛毛早啊,是真的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呢

melody666:
毛毛可以分享一下你之前的读书笔记么

知识分享官 读书 金融 学习 财经 阅读 商业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