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病毒入侵 杀死了5000万人的大流感

作者: 哔哩哔哩纪录片分类: 科学·探索·自然 发布时间: 2019-09-24 18:30:39 浏览:828247 次

【纪录片】病毒入侵 杀死了5000万人的大流感

乌乌叫啊叫:
一场大流感死了五千万人是真的可怕,小国五千万人都和灭国差不多了。

【回复】重点是,当时世界人口不到二十亿
【回复】回复 @bili_20365358845 :一战的时候不少国家都用细菌战和毒气战,到了二战因为双方手里都有都是十分收敛。唯独因为当时中国没有所以日本肆无忌惮的在中国使用
【回复】5000W还是一个保守数据。死亡人数大概在2000万到1亿。 你要知道,当时世界人口总和大概是17亿多。。。一战结束有很大原因是因为这场病毒爆发,后勤没有兵员了。。很惨烈、
神哆啦A梦:
那些医护人员真的很伟大,03年非典时期算是亲身经历了瘟疫流行时的人人自危。

【回复】2020新冠状病毒前来考古
【回复】现在全球人人自危了[热词系列_你细品]
【回复】回复 @五等分之首三玖 :17年后才知道,非典原来只是一只带给中国的疫苗
草莓苹果番茄:
为了便于传播,杀死宿主没有好处 因为宿主死了就无法继续传播 所以几乎所有的病毒 都会在适应了新的宿主之后 逐渐沉淀下来,变得对宿主来说没有那么危险 因为这能让他们存活和传播更长时间 这也是一种适应

【回复】另外,病原体是只会管自己死活的;在流行病学上,病原体的变异伴随的往往是发病率的升高。 就算鼠疫耶尔森菌杀死了宿主,它们还是能够通过宿主的组织与体液形成的气溶胶在空气中旅行,进入新宿主体内,完成新的感染,从而使流行过程形成循环。从这个角度看,反而是病原体越凶猛,繁殖越快,就能以更高的速率进入传播途径,保证族群的生存。 传染性疾病对人群健康损害逐渐下降真正的原因,在于人群免疫力的建立与易感性的降低,以及公共卫生的高速发展。然而新亚型的流感病毒还是往往引起暴发甚至流行,就是因为没有产生免疫。
【回复】潜伏期指的是自进入宿主至宿主发病的一段时期,实质上是病原体大量增殖直至数量足以引起临床症状的时间。
【回复】这是假的理论!现实是病毒根本没有锁定人类!对病毒而言他只管繁殖!至于延续?繁殖了就可以寄生其他生物!不是病毒适应人类!病毒只是在找稳定环境的时候路过了人类!
喵喵酱的小屋:
“你要把我关到什么时候!”豪华的私人别墅内,传来一阵阵玻璃摔碎的声音。 总裁闲适的坐在沙发上,慢条斯理的点燃一根烟,“不让你出去是为了你好,乖。” 暴躁的小娇妻闻言,咬着牙恨恨出声:“你到底要把我囚禁到什么时候?我恨你!” 总裁微微眯了眯眼,起身压近她,抬起他的下巴,用手指拭去她的眼泪,低语道:“让你出去,可以,但是你要答应我一个条件。” 小娇妻眨了眨泛着泪花的水眸。怯怯道:“要我怎么做?” 总裁邪魅一笑,吐了一口烟圈:“ · 出门戴口罩,勤洗手 · 咳嗽或打喷嚏时捂住口鼻 · 将肉、蛋彻底做熟 · 避免与呼吸道感染患者密切接触 · 避免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或活牲畜 · 不要随地吐痰 ·不要去人多的地方凑热闹”

【回复】感觉这总裁随时都能摸出一副快板来
救命ikura怎么这么可爱:
我本来不怕今年冠状的 补了埃博拉 黑死病 跟这个我现在虚死了

【回复】我怕是个异类,看到病毒不仅不害怕还有点兴奋,而且特别喜欢医院,觉得待在医院的时候总是很安心,我是不是没救了[囧][囧]
【回复】回复 @汤姆的杰睿 :你可能是有心理问题,得治。。。
【回复】你是对的,还有今年还是记得戴口罩
周与郝晓晞:
残酷的是,1918年流感结束的原因不是我们发现并消灭掉病毒,而是我们撑到病毒适应我们的身体。看这部纪录片真的是喘不过气来,活着真不容易。战争,瘟疫,污染,交通,辐射事故等等,我不知道我的余生我包括我认识的人能否幸运

【回复】是撑到了病毒减毒变异了吧,这孙子把自己玩软蛋了[捂脸]
【回复】非常赞同你的关点,古代人会因为饥荒,战争,瘟疫而死,我们当代人可能会因为交通事故,污染,肥胖而失去生命,在这个看似安全的时代里,然而意外更多
【回复】回复 @娘炮不入眼 :是时候来第二次了?[思考](英国养蛊养出7倍的,我是服了)
从数据结构到土壤板结:
最可怕的是现在都没研究出这个流感,因为病毒或者细菌没找到

【回复】找到了 建议百度陶本伯格 西班牙流感 和2009年甲型H1N1是同一型
【回复】回复 @可能有一只黑柴 :俄罗斯那个里面好像有天花吧 我不知道 不过西班牙大流感的后裔我们应该都遇到过 就是10年前的H1N1
【回复】回复 @SisterSara :[笑哭]说道猪流感我想到了瘟疫公司的那个猪流感,开启突变变成西班牙流感获取致命性
令和天使:
“病毒”为了永远活在世间,在一段时间后会停止杀死“宿主”,也就是说会停止“变异”,从而让“宿主”有稳定的“抗体”,万物真的太奇妙了。

【回复】回复 @十枳三 :不是不杀,感染病毒后的死亡,是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为了杀死病毒而造成的,小孩子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强大到能杀死自己
【回复】回复 @哀HaibaraAi :所以,病毒不小心杀死宿主原因是重要的器官被病毒复制了,被病毒感染破坏器官惨不忍睹,最后会衰竭死亡,病毒已经活不了了
【回复】回复 @哀HaibaraAi :你说小孩是指免疫风暴的因子消灭病毒和误伤正常细胞,会杀死自己宿主原因是免疫因子风暴。但病毒不是想杀死宿主的,是为了生存方式,试图与小孩共生关系,得到生命进化突变的权利。
欣克尔:
费城市政府官员计划在1918年9月28日举行盛大游行和典礼。医生们告诉报纸的记者,集会会传播流感并使人致命,费城的五家日报没有人愿意刊登他们的言论。9月26日,美国负责征兵的司令官克劳德,为了避免军营感染,取消了下一轮的征兵。9月27日,费城的医院一天就接受了200名感染流感的人。 9月28日当天,费城举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游行,乐队、彩旗队、童子军、士兵、海军等排满了三公里,二十万人簇拥在游行的路边观看。费城的《晚报》说,“这是费城伟大的一天”。他们之所以这样积极参与,是因为费城公共卫生主管克鲁森向他们保证过,流感只是在费城的军营里面,他们不会有任何危险。然而,危险还是来了。游行后的第三天,费城就有117人死亡。10天之内,每天就有成千上万人患病,几百人死亡!虽然疫情如此严重,费城当局和报纸还在隐瞒。无耻的费城《晚间大众纪事报》还在说:“没有任何惊恐或恐慌的理由”。10月5日,费城的医生们报告说当天有254人死于流感,于是报纸援引公共卫生局的话说“流感已达最高峰”。然后第二天费城又有289人死亡,报纸又说:“卫生官员们信心十足,确信流感的高峰已经过去了。”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每天死亡人数都在300以上。克鲁森再次宣布:“死者人数已经达到了这场天灾的最高位,我们有理由认为,从现在起到流感结束 , 死亡率将会不断下降 。”结果第二天有428人死亡,最高的一天,有759人死亡。克鲁森说:“不要受夸大报道的影响而恐惧害怕。”然后,克鲁森的保证再也没有人相信了。最后,有200万人口的费城,几个月内,有50万以上人生了病(四分之一),有1万6000人死亡。8%的死亡率,是当时美国所有城市里面最高的。历史学家约翰·巴里后来说:“当政治和科学混在一起的时候,政治总是获胜。”[偷笑]

【回复】微博的朋友们都出来洗洗地[doge][doge]
大挠挠rum:
付出了那么多努力救了那么多人的尼文大叔竟然自杀了 可见他内心有多么痛苦

【回复】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无法面对残酷的现实而自杀?刚经历了战争又是病毒,大量死亡。对人类的威胁,除了可能卷土重来的病毒还有不可逆的核泄露………
【回复】那个世界不配拥有他那样纯洁的生命
【回复】好人不偿命,祸害一千年
pv等于nrt:
“患上该流感的人肺部及其脆弱,重病者在翻身时甚至会发出因为肺泡破裂而产生的类似吃爆米花的声音,有的护士因此一生都不愿意让其他人在她身边吃爆米花”

【回复】原来肺泡破裂的声音是爆米花声[热词系列_知识增加]
薛定谔的豹豹:
今天是2020年2月6号,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确诊人数截止目前已达28139人,死亡564人。 我是湖北十堰人,自全市封城开始,已经待在家里13天没有出门了。 身处真真切切的病毒疫情爆发的现实之中,观看这部记录100年前的流感传染病史实的纪录片,真是心情复杂啊……

【回复】2021年1月26日,也就是两天前,全球感染人口破亿
【回复】4月3号,全球感染过百万了。一月份看纪录片的时候完全想象不到1918大流感是怎么发展到千万级感染的,更没想到居然会亲眼见到百万级,希望就停在这里吧
【回复】2022.12.24来报道,唉,希望明年疫情结束
欣_語:
今天,英国走上了自己拍的纪录片的道路[doge]

崩溃的橙子猫:
那么,格陵兰岛的疫情怎么样?[2233娘_困惑]

【回复】格陵兰岛关闭了港口[doge]
【回复】格陵兰也只是交通不便而已,一旦传播上去传播和死得更快
【回复】神岛抗传播的能力没瘟疫公司里那么恐怖的
会长的雨:
也许真的有一天会出现生化危机,只是因为人类既脆弱又顽强。基因限定的易感动物仅为人的时候,死亡率极高,整个疾病过程只有几天,也许才会是,真正的危机。而危机从来不是单独的,各方面都会存在,生物方面的,可怕,人文也可怕。规划未来,不后悔现在,也许是我自己能为自己生命做到。

冰华乱舞:
流感的可怕要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当时整个世界多了算也就不到二十亿人口,一下死了五千万

bili_324879941:
真的是一个科普历史的纪录片,居然还有人在里面杠,有本事自己去拍呀!说演员跳戏,你有本事自己去演啊。(-_-#)

【回复】现实已经在上演了不比这魔幻

医疗 自然 英国 英语 历史 灾难 科技 一战 BBC 纪录片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