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飙:从虚拟世界到真实社交,我们如何重建附近?

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分类: 人文历史 发布时间: 2022-11-22 19:00:00 浏览:158853 次

项飙:从虚拟世界到真实社交,我们如何重建附近?

铁皮香菇:
最初500米 提出背景 1. 最后500米:从上至下,从一个权力中心或者说资本集聚中心往下延伸,触及到每一个人,每一户。(比如,送外卖) 2.“功能性过...

不会大舌音的Mabel:
讲者——项飙(人类学家,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1、“最初500米”和“最后500米”的概念 提出想法“最初500米”,它作为一种从我们...

【回复】每天遇到宿舍楼的保安叔叔都会和他打招呼,餐厅的阿姨她也会提醒我天冷穿袄,我好像一直在实施这个“最初的想法”
【回复】天啊,谢谢兄弟,给我节省了好多时间整理笔记[给心心]
【回复】深刻反映了我最近的心声 要重建附近啊!
身弱勿内耗:
目前还在读研,努力重建附近中,和饭堂里的阿姨,图书馆的陌生同学,还有宿舍楼中保洁阿姨,都主动聊天,就像老师说的,闲聊一下。我感觉这个过程让我和周围的联结加强了。其实和阿姨们聊天,不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因为他们是乐于和学校的学生聊天,可能他们看我就像他们的孩子,而我看他们就像我的父母。和同龄人聊天反而困难些,尤其是异性。和一群本科生的同学在图书馆值班了一年半,好几个人都是最近才说上话的。可能我们都习惯了这种不做那个特别的人的生活状态。但是,我们内心都希望可以多一些互动的,不然为什么鼓起勇气说话后,会觉得空气都不再凝固了呢。

【回复】感觉现在大学生之间的心之壁越来越厚了,同学们之间不会轻易交流,在路上不会轻易打招呼,遇到陌生人不会轻易问好
【回复】我也很喜欢和学校的叔叔阿姨们聊天,很亲切。不知道为什么,我有的时候更喜欢和陌生的年纪大一点的聊天
【回复】回复 @用鼻子冲撞宇宙 :活捉一个eva粉哈哈哈哈
陈宇呀陈宇:
其实简单讲就是把人当成一个独立有故事的人,而非生命中的npc,在和他人进行了功能性上的交互之后,还愿不愿意去了解他的故事,或者说只是简单聊几句。具体的方法可能就是加深其他人对你的印象,先把自己打开,多和别人打招呼,先做主动的人。

【回复】赞同,而且我觉得还可以加一点,就是少给群体贴标签,这样对他人是一种尊重,对自己是一种去除障碍,因为少了一些偏见,而且使每一次聊天都是新体验,而不是和同一类人聊天的感觉[脸红]
【回复】嗯,同意,所以我发现了自己为什么更喜欢玩单机游戏,可以随时结束。
Sugar苏苏_:
我现在已经在这样做了,因为我回到了家乡的小城市,这里的生态性可太强了,有些时候的确是不舒服的。这种不舒服包括不必要的人情往来,群体对个人的过度干预,不同的人之间无法沟通等等,这些也是当初大家逃离家乡去冷漠的大城市的原因。过度的距离虽然让人免受干扰,也同时让人得不到温暖。这两种形态都不健康,我觉得真的要很用心去建设自己的生态圈,这可能比做其他一些规划更重要。

敬连君住在小森林:
我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喜欢点外卖了,喜欢出去吃饭、去菜市场买菜,因为我喜欢跟周围建立连接和交流。

【回复】回复 @怎么没人搞实来 :这里讲的主要是周围感,就是对自己周围的地方感兴趣,去主动观察和交流,让自己在异地工作也有一种融入感。 其实交流主要还是看彼此是否感兴趣,真的被对方吸引,外国人都可以用蹩脚的英文加肢体语言聊。 比如:喜欢吃的店去次数多了,就跟老板混熟了… 不是尬聊,就是真的觉得做的菜很好吃,夸夸对方,闲聊一下就打开话匣子了。
【回复】回复 @小苏不爱学习咦 :哈哈 那你的周围感过于强,需要更多个人空间[doge]
【回复】很羡慕你的这种状态哇[保卫萝卜_哭哭]我感觉自己既想建立交流又难以走出去 走出社恐任重道远吧
账号已注销:
正好在看项飙老师的《把自己作为方法》,真的很感动。今天在城市里的我们,已经丧失了附近的土地,只有那些热搜,短视频里的遥远的城市和生活。我们每个人都要重构失去的附近,将自己融入甚至是创造一个生态性的空间。

【回复】重构失去的附近。👍🏻👍🏻👍🏻
【回复】浙江村当然也要读[星星眼]
_今天星期四_:
人一定要有生活,不然会被异化。两三年之前在十三邀中听到了项老师提出的”重构附近“,我便发现重构附近便是接近生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对时间的感知程度是有差异的,就像大学军训的两周,记忆中感觉他们都是漫长的时间,甚至感觉要比大一时间还要长。我想,这是当时和生活强烈地发生了关系,从而使记忆很深刻而漫长。现在每天不得不进行近似重复性劳动(看文献,跑程序作图),我便努力地想和生活发生关系,产生锚点,以此抗拒内心的虚无、焦虑……,例如我越来越喜欢在周围散步、观察周围的人和物了。

账号已注销:
功能性过剩,生态性不足,大城市的这种现象尤其明显,这也是为何很多人逃离城市的原因之一。

【回复】回复 @小敏吃掉小敏 :功能合理也不一定呀 现在社区有健身房小区里有很多社交的地点 但现在的人也不会了解楼下的保安 清洁工 邻居 经常散步的老人他们的人生
【回复】个人认为,可能会因为功能性过剩,逃离城市;但生态性不足,逃离城市,并不成立。
【回复】这个推导不是很赞同,城市的功能组合合理的话是有助于生态性的,城市之外的空间可能既没有足够的便利也没有生态性的优越。
十饿不赦:
看着看着就想起来忘了在哪个书上看的一句话:“要积极地夺回线下空间,线下生活”

机械角鲸:
当说出,很多社交都是无意义,这种话的时候,就是完全把社交功利化的,认为一定要从社交中得到什么他才满足。而项飚老师谈的正是不带功利性的社交 我在这一方面也是极其欠缺的,太过冷淡,疏离,生活有秩序,稳定但是单调也是真的单调,道理都懂,但是十多年的习惯只能说慢慢改了

【回复】我们高中的校长大声说高三断社交[辣眼睛]
山城园丁:
人机交互在飞快进步。但人人交互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回复】这一点非常悖论,人机互动让机器更像人,那人机互动的最终目的地好像就是人人互动,这让我想起来那个被路人疑问的在海滩悠闲小憩的渔夫的故事。
铁皮香菇:
刚刚想到,老师说人们一方面享受着线上信息的便利,另一方面又极易把这些信息简单化 。我想到了,是因为信息获取太容易了,满天满屏的各种信息,只不过这些信息很多都是捕风捉影,看到只言片语就立马加工成震惊三观震惊世界的热点,碎片化的信息让人们难以分清对错与真假。这样的信息呈现看似数量多了,实则质量不高,真正有用的东西少之又少,浪费人们的时间和精力去分辨真假,而不是去利用起这些信息来。 这无疑对人的判断力有了要求。

【回复】赞成,我看过另一种说法,个人蛮认同的:信息化时代的物质文明发展太快了,我们的精神其实没有准备好接受如此鱼龙混杂的信息,所以大家会越来越迷茫,在电子信息的冲击中挣扎,而忽视了生活本身、忽视了与自己联系最密切的周遭事物。
April_Copper:
是的,对于大学生们来说,最近的除了室友和同住一楼的同学们以外就是宿管阿姨了,每天进进出出,三四年下来有多少人会跟宿管阿姨说一句阿姨好、阿姨再见,在无事的时候和阿姨闲聊一下,了解阿姨现在的烦恼、家里的情况,也让阿姨了解你的专业、你的未来规划。虽然可能一辈子就是这两三次闲聊的交流,之后就再也不会见到。

麻婆七号拔起水晶:
对啊,我和我妈交流她就是不允许我有不同观点,明明可以互补

【回复】比如,她不认为你有不同的想法是在交流,而是会认为你在和她唱反调,是在否定她的想法[doge]
【回复】回复 @hollaBiubiubiu :是的,太常见了,很多人都是这种观点,交流起来特别费劲。[笑哭]
o狮童o:
社恐表示真的不能接受。。。。。很多交流就是没有意义的,说完就完了什么都学不到也得不到。。。。。我从小就对谁家发生了什么事哪个同学犯什么事这种没有丝毫的兴趣,甚至特别厌烦,那时候还没有手机电脑分心,我真的向往只干实事不做无用沟通的社会,逼迫我和别人家长里短我会压力大到想死[委屈]

【回复】只干实事不做无用沟通,那不是工厂流水线上的机器人吗。与人交流也不能总抱着一定要学到什么,得到什么的目的性或是夹杂有用无用的预设[思考]
【回复】其实社恐多少有点完美主义,很在意结果,我自己就是这样,功利心很强
【回复】世界不是只有必然性,系统性的知识无法替代偶然性的个体,抱着得与知的目的而进行交流,失去的难道不是惊奇?恰恰是人非是全知的,沟通的中有用性才需要从无用之海中凸显。
LOSOKA-D:
功能性过剩,生态性不足,深有同感。曾经在日本住过,很怀恋小居酒屋随便都能聊起来的体验

允许自由晒太阳:
我每次跟邻居在电梯里碰到都会尬聊两句,但是在尬聊的过程中,我内心会有两种想法,一个是我会不会显得太好奇,另一个是邻居会不会觉得我在假装关心。反正就是有种为了维持表面关系,俩人凑一起演戏的感觉让我很不舒服。或许真正原因是我不清楚怎么样真诚的表达关心,唉,遇到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只想逃避。

【回复】慢慢来,少一点怀疑,多一点真诚。
【回复】也许可以仅仅打个招呼,熟悉了再多聊?也看人,有的人比较能砍侃有的人可能也不太会和别人交流。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有那份心意吧,而非仅仅流于形式。放宽心,你有勇气主动和别人聊已经很棒了[OK]
【回复】我觉得不要去想结果,不要去想你做了这件事之后别人会怎么评价你。你想主动搭讪就直接去做就好,同时这个邻居给你的反馈也会自然而然影响你下次碰到他是否还选择聊天的决定。当下那一刻想聊就大胆聊
君莫悲CH:
虽然不会主动聊天,但是如果对方想和我聊两句我还是很乐意的,不好意思打招呼,但是会对他们的宠物打招呼

【回复】和他们的宠物先打招呼也不错,但不妨和他们本人也打个招呼~
丢掉拖延症:
非常认同!虽然自己每天活动在校园里,但因为和周围很多人建立了多方面联系,时时刻刻在用生命体会每个人,于是感觉还是比较丰富多彩的,无论学生还是同事都变成了朋友,甚至和单纯的孩子们更容易不知不觉让身份消失,于是每天都很期待和大家见面。深深感到生活在了附近[OK]

【回复】好喜欢你的这句话,时时刻刻用生命体会每个人

生活 项飙 三联人文城市季 三联人文城市光谱论坛 城市 真实 社交 互联网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