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不合时宜的人!贝托鲁奇《同流者》深度解析

作者: 博闻强记的富内斯分类: 影视杂谈 发布时间: 2022-07-18 11:15:00 浏览:35581 次

成为不合时宜的人!贝托鲁奇《同流者》深度解析

蒙德公民军:
这一期讲到我心里去了,开头的“我们必须反对个人主义与自私”乍一想会让人觉得:我要让自己合群,而不是特立独行。 但影片对主角和fxs的刻画则是道出了:对“随波逐流”和“正常”的渴望恰恰是出于一种“我只想让自己过得无可指摘”,“我不关心他人的命运”的个人主义和自私之心。

【回复】fxs的在世界各地的形态差异可谓千城千面,但有一点是统一的,我们能在fxs身上看到一种恐惧:对“与他者共存”的恐惧。这个他者可以是异族、异国、异性……这种恐惧往往和受教育程度低有关,因为好的教育让人坚持自我的同时与他人和谐的共存,而坏的教育、恐惧的教育,则让人否定自我,也否定那些非我的“他人”。
【回复】回复 @蒙德公民军 :那不一定[辣眼睛]反犹就是各阶层都有很极端的分子,真不懂欧美为什么厌恶犹太人?大概因为我还是在汉语的世界里
wamuu_:
求up不要删之前的视频,高中生真的没时间看,攒着等暑假慢慢看,不要删啊~不要删~[大哭][大哭]

【回复】缓存吧[笑哭]有些是没有办法
【回复】回复 @香哥哥合气生财 :请问下架了哪几部电影呀?
开罗以南:
《戏梦巴黎》也和《筋疲力尽》有呼应,“New York Herald Tribune”,“New York Herald Tribune”。记住了作家说的那句台词,“永垂不朽,然后死去”。

【回复】回复 @琉斯与夜 : 啊,是这样!谢谢你!
【回复】呜呜,才发现打错了,是《精疲力尽》。
Freddie爱巧克力:
简单的选择狂热的民族主义者作为论争的敌人,是不够的,也是过于轻薄和自恋的。因为这就已经把自己放置在阿甘本的当代人的位置上,而回避了自我警醒和反思。似乎,都是“某些人”的问题,不管他们是民族主义者,是极权主义者,是其他任何的概括,总之,不是我、但是,“我”就真的能够免于同样的诘问,质询和批判吗?

叫我斐迪南:
第7,11,16期视频为什么下架了啊[喜极而泣]

【回复】刚点进来up没讲话时我以为是movietalk系列[笑哭]
【回复】回复 @东木头Eastwood :哈哈哈哈哈我们相同的关注
希圣在潜意识里漫游:
斯托拉罗摄影手段巅峰之作色彩、构图、运动、光线

Freddie爱巧克力:
贝托鲁奇到底是在对同流者们做批判呢?还是在为同流者们做辩护呢?他自己到底是审视同流者的“当代人”,还是他实际上是为了要成为更大范围上的同流者,而在小范围内以弑父的方式选择逃离和背叛呢?放在更长的历史时间线上,我们终于看到,贝托鲁奇在任何时代,都能够找到迎合彼时主流的表达且十分胜任。他是识时务的俊杰,是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的“栋梁之材”,而绝不是阿甘本意义上的当代人。

Blackmorite:
导演对光影的运用非常赞,有很多画面都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宴会,火车包厢,蓝色的傍晚,穴喻(马塞洛和教授一明一暗的站位),办公室里的纳粹之鹰,等等。另外这部电影里有中国元素(一家中餐馆),也是蛮有意思的点。

【回复】那个餐厅居然有茅台……
Dilemma_Tom-Loki:
中产阶级在一个社会中应该是连接上下阶层的纽带,既有对话的功能也有缓冲的效果。但理应多向下看的中产现在更多是向上看齐模仿,用以装点自己的门面。总是说每个人做利于自己的选择无可指摘,但是个体的理性终将走向群体的非理性。 唉,一点点看法,肯定是幼稚的,但是想说。

Littlekkkkkkkkk:
昨天看完电影,今天从富内斯的视角出发,再感受一遍。

M359:
其实好几期讲的内核都挺相同的,活的那么明白我觉得没意思,各个方面的没意思。

【回复】不是想要活得明白,而是内心不断的追问。
【回复】个人认为活不明白没有意思
alexander_3358:
我对片中男主和夸奇教授在书房中的对话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这一段对话的主旨在于讨论“同流者”对于自我身份的觉察和对真实世界的觉察。在柏拉图的洞穴中,没见过外面世界、天天只盯着洞穴墙壁的人认为,外面的人通过火光投射在洞壁上的影子,就是真实的世界,而不是虚幻的投影。同流者们认为,扛着雕像和大旗的法西斯投射出的伟大光影就是真理,而不是一种假象和幻影;男主角也想要相信,自己因为渴望趋同而佩戴的假面、投射出的影子,是真实的自己,是一个“正常”的人。但教授从男主角的谈吐中看出,男主角并不是真正地信仰法西斯。他拉开窗帘的那一刻,男主角的影子从洞壁上消失了:教授希望男主角看清自身和周围的真相,而不是再盯着虚幻的投影并认为那就是自己、那就是真实。 从男主角的个人经历来分析,男主角是一个典型的“权威主义者”。也许是因为被同性性侵又“致人死地”的经历,让他无法面对这样“不正常”、“暴力”、“变态”的自我,因此他选择归顺主流从而消融自我,这样便永远不必面对真正的自我。他害怕自己真的是“不正常”的同性恋,向神父强调自己的性行为全部“正常”,并要娶一个女人,过上更正常的生活;他害怕自己是一个杀人犯,不敢亲自枪杀教授,却又毫无波澜地看着教授被残忍杀害(教授被每人一刀捅死,而不是被一个人给了致命伤,是否又寓示了责任的分散让每一颗雪花都感受不到罪恶?)。法西斯倒台后,他又立马投奔“反法西斯”的旗帜,并将杀害教授的罪名投射给了当年性侵自己的那个司机,将自己参与法西斯的“过错”投射给了盲人朋友,并高声谴责。这正是权威主义者的典型特征:永远依附权威而不敢面对真实的自我,依附更强的权威之后常会转而攻击原先的权威。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曾提出,“反法西斯”和“法西斯”的旗号,同样都会威胁自由。自由的敌人不是所谓“法西斯”的旗号,而是“旗号”,是一种漠视事实、失去自我的趋同,是一种缺乏自省的口号。不拥抱自由给人带来的迷茫和沉重,不直面自己“不合时宜”、“不正常”的内心,光喊“反对极权”的口号,是没有用的。在影片的最后,男主角背对着一团火光,仿佛自己面前的洞壁上又出现了光怪陆离的投影。但这次他回头了,他的身后是一名年轻男子赤裸的胴体。从今往后,他会懂得去直面自己内心真正的欲望和想法,还是转过头,继续面对洞壁上的投影呢?

电影解说 影评杂谈 影视考古大赛 何为当代人 贝托鲁奇 戈达尔 阿甘本 同流者 随波逐流的人 影视万话镜2.0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