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与十六国(39)桓楚灭亡(404-405年)

作者: 稚嫩的魔法师分类: 人文历史 发布时间: 2023-11-28 18:57:08 浏览:207862 次

东晋与十六国(39)桓楚灭亡(404-405年)

狗的巴甫洛夫:
大魔悄悄把桓楚与十六国1改成了东晋与十六国38[doge]

【回复】从来就没什么桓楚,公卿朝臣们没有投降[doge][doge][doge]
Mafty-Navue-Erin:
呱,大晋回来了,大晋不会亡! 请看次章:气吞万里如兽。

【回复】再下一集,赢得仓皇北顾[doge][doge][doge][doge][doge]
【回复】刘裕:虎!虎!虎[生气]
【回复】回复 @uitstalie :因为这是大魔粉丝在引用辛弃疾的诗,作为东晋十六国系列的观众尊重一下某位没在晋书中登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的先辈不是很正常吗()
赝品是个好东西:
由于刘裕龙行兽步,英明神武,小孩桓的百日王朝看起来基本就是搞了一出闹剧,不过这个草台班子在中国文献史上倒是存在感非常强,因为桓玄顺应时代潮流发布了全面废除竹简改用纸张的命令,经常在相关历史介绍中引用:“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 这个命令的出处是唐代《初学记》卷21摘录的《桓玄伪事》,精确时间不明,只不过桓玄称帝已经到了公元404年,根据“伪事”这个标题推断这应该是桓楚时期的命令。 这则命令实际上只是顺应时代潮流,同时期采用纸张做公文的案例已经很多,《初学记》同卷就节录了不少,所以虽然很能替桓玄在历史书上刷存在感,但是实际的意义并没有这么大(这倒是符合桓玄人设了)。 在竹简被淘汰之后,相关的日常知识就迅速被人遗忘了。现代人经常误解竹简需要刀刻文字,可能是受到了在竹子上刻字的游客或者甲骨文的影响,但是早到唐朝,这方面误解就已经产生,贾公彦的《周礼注疏》卷四十为了解释郑玄提到的“书刀”是什么,强行解释称这是在竹简上刻字的工具: 郑云“今之书刀”者,汉时蔡伦造纸,蒙恬造笔,古者未有纸笔,则以削刻字。至汉虽有纸笔,仍有书刀,是古之遗法也。 实际上书刀是用来在竹简上刮去错误文字用的,这距离桓楚也就三百多年的时间。汉末郑玄用日常事物做的解释已经看不懂了,只能乱解释一气(也不晓得唐朝有没有低素质游客乱刻字)。 到了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谈到造纸的时候发表了一番暴论(第十三篇 杀青),先是说记载文字的需求上古就有了,哪轮得到后人来靠纸张扬名:“事已开于上古,而使汉、晋时人擅名记者,何其陋哉” 那他为啥不认为上古靠的是竹简呢,宋先生的大意是先秦书籍那么多,用竹片能保存多少,肯定是用竹子造纸,相关术语后人误会了;至于西番的贝叶经也肯定是用贝叶造纸,这叶子离了树就干焦了,哪能写字呢?堪称竹简伪史论: “所谓“杀青”,以斩竹得名;“汗青”以煮沥得名;“简”即已成纸名,乃煮竹成简。后人遂疑削竹片以纪事,而又误疑韦编为皮条穿竹札也。秦火未经时,书籍繁甚,削竹能藏几何?如西番用贝树造成纸叶,中华又疑以贝叶书经典。不知树叶离根即焦,与削竹同一可哂也。 ” 尤为爆笑的是他结尾来了句“与削竹同一可哂也”,他笑得开心不开心不好说,这话倒是让我们这些三百多年后的后人笑得很开心。可见研究历史靠凭感觉拍脑袋是大忌,过于依赖自己的个人经验,搞不好会闹大笑话。

【回复】史官有德,赐兽贲二十人,如诸葛亮故事[藏狐]
【回复】这个套路跟现在人讨论郑和宝船尺寸时的情况差不多啊。。。喜欢脑补,根据自以为的案例和理论外推,然后乱设上限,自以为得到真理,估计后人看到这些时也会像我们笑这些脑补竹子记录用途的人那样笑乱给郑和宝船划上限的人吧。。。
【回复】另一个时代的另一些人:芦苇编草席写字?太假了[妙啊]
暴走的小脑斧_:
这一集中桓家最后的名将桓振是桓豁的孙子,桓石虔的儿子,难怪他这么骁勇。想当年桓石虔屡立战功,勇冠三军,人形疟疾神药,桓振看来的确有乃父之风。 桓彝有五个儿子,和数十个孙辈曾孙辈,几乎全部都因为桓玄的失败而被斩尽杀绝(逃到后秦的那几位最后也跑不掉)。只有桓石虔的另一个儿子桓诞疑似逃入群蛮之中(郗恢点赞),几十年后跳出来活动反攻南朝,最后死在北魏。

【回复】跑后秦那几个好像都逃掉了,后面好像都跟司马休之这帮一块逃走了,说来也是讽刺,司马休之的哥哥全被桓家所杀,最后自己却跟桓家一块逃到北魏了
【回复】回复 @哈布斯堡的腓力二世 :资治通鉴里说桓温有两个孙子桓道度、桓道子(不知道是谁的儿子)还有桓谧(不知道是谁的亲戚)在后秦被灭后跟司马休之投降了北魏,之前的桓蔚、桓怡什么的多半是没跑掉死在战争中了
【回复】可能是真的,因为我就姓桓[笑哭]
冷月无声Charming:
苻坚自从英杰陨落(21)之后再临的集数: 备战北朝(22) “苻坚确实是一位cosplay爱好者” 前秦崩溃(23) “苻坚仁德的名声确实起到了不少作用” 苻坚再临(24) “把苻坚挖出来鞭尸” 皇权重振(25) “号召大家报答苻坚的恩德” 姚苌之死(26) “苻坚带着天官使者还有鬼兵数百突入营中” 参合陂(27) “还举出了苻坚轻敌的例子” 凉州动乱(29) “这时候吕光可以说是沉浸式体验苻坚淝水之战后的感觉了” 后燕内乱(31) “于是慕容宝顿时苻坚附体” 备战南朝(33) “事实证明鬼兵不是谁都能用得好的” 凉武昭王(34) “但是被郭铨还有苻坚的儿子苻宏击败” 沿海激战(35) “苻坚百万大军,尚且送死淮南” 桓楚灭亡(39) “只听说北虏把苻坚称为苻诏” 苻天王生前出现了(12)-(21)十集,死后已经出现了12集了,未完待续...[脱单doge]

【回复】未来佛狸还会说“我非苻坚”但好像死的比苻坚略微惨些
【回复】回复 @Kakarottson :拓跋焘这话,相当于曹少璘“我不吃牛肉”,波尔布特“难道我是一个很坏很坏的人吗?”
【回复】回复 @暴走的小脑斧_ :拓跋焘是一款坏鲜卑,曹操plus
一般通过眼镜獭:
从汉末三国到本期为止,一共出现了这么多个王司徒:王允、王朗、王浑、王戎、王衍、王导、王瑰、王猛、王永、王谧。未来的节目还要出现王弘、王盟、王僧辩、王铎(这个是唐末的)。令人感慨。

【回复】这里面有琅琊王氏、太原王氏、京兆王氏、东海王氏、祁县王氏和乌丸王氏
【回复】南北朝还没到大家已经在考虑让法师将唐末了
【回复】回复 @没文化的老丁 :增援未来嘛
得句因新意:
法师讲桓诏和苻诏,按照陈寅恪《魏晋南北朝讲演录》的说法,“诏”和南诏的诏是一类。诏也就可以理解为氐羌系民族对于首领的称呼,蒙舍诏首领皮逻阁统一六诏成立南诏,此处的诏也被认为是首领的意思。桓玄为何会称桓诏,如果开脑洞可能就是受“我见犹怜”的主人公成汉公主的影响,成汉李的民族归属也大概是氐羌系民族。

【回复】怕不是苻宏带头喊得[偷笑]
【回复】我觉得受苻宏影响也是有可能的。
【回复】桓玄都不一定见过公主,这大概率受苻宏影响
杜萍春:
作为对君主称呼的“诏”有可能是氐语及其他(西南?)民族语言中“王”的汉语音译,“桓诏”这个叫法实在难绷。。。也很难想象桓玄让别人这样叫自己的原因,总不会是他觉得这个称呼好玩吧(苻宏:6) 桓楚政权存在的时间虽然短,但小孩桓整的活儿还挺多,404年他还发布了“以纸代简”的诏令,在我国文献史上有重要意义,今天我们熟悉的“404 not found”就是为了纪念简逐渐退出我国历史的事(bushi),有意思的是南朝不承认他但北朝承认他,《魏书》把他和后面几位南朝建立者并列了(指都是“岛夷”x) 小孩桓到底还是退场了,接下来就坐等寄奴光复大汉啦!!!(好吧其实也没有(悲)

【回复】那这么看这个“诏”和《越人歌》里面的“昭”是一回事啦,今天泰语还在用这个Chao来称呼首领。 (越人歌的汉文版本是楚国人意译的,刘向同时也记录了音译版本,用32个汉字近似模拟越人歌的原始版本。这对后来破解古汉语和侗台语族有很大帮助)
【回复】是侗台语的“君主”。氐族说某种汉藏语,大概率用汉语“元/后”的同源词来表示“头人”。
【回复】回复 @komatyi :确实是侗台语更合理一些,当时湖南的南边是侗台系,西边是苗瑶系,土家族这些汉藏系少民应该多数还在重庆四川那边,后来才扩张过来
其昭几何:
刚发现今天是《东晋与十六国》系列两周年。21年11月28日,第一回司马睿时代,319年;23年11月28日,第三十九回桓楚灭亡,405年。时间跨度87年。

【回复】照这个进度,我已经开始期待在2049年的今天魔法师读完《大明的灭亡》系列了
【回复】另外,西晋灭吴之战(上)是20年11月29日,266年,也正是西晋建立的时间。大魔三年之内两次复兴晋朝,跨越140年。照此更新速度,再加上大魔说到了南北朝每集时间跨度会大一些,最多还有四年半就可以灭亡隋朝。
【回复】回复 @现实之眼II :白发苍苍一老头用虚拟空间给中年快退休老大爷老太太带着老花镜读历史是吧
阿良良木凶介:
这几十集看下来,从汉末开始,王司徒疑似有些多了

【回复】每个时期都要有一个王司徒[doge]
严嵩大魔王:
忠于朝廷(大嘘)的将军扫平六合,席卷八方,国家想必能重新兴旺了罢!下一回合,就是东晋刘裕的北伐对吧!

【回复】回复 @海德薇莉单推人 :天子使帝北伐[笑哭]
【回复】回复 @微笑背对曼光头 :萧道成:如宣武,宋公辅晋故事[滑稽]
叮当武神:
如果按《三国志》游戏的百分制来算,小孩桓也是全80+的一代豪强了,可惜他碰见了统武魅90+的刘裕。

【回复】桓玄军事如果有80,他可以打不过刘裕,不能打不过刘毅,毕竟以众击寡。而且之后桓振可以在江陵兴风作浪,而桓玄直接跑了,军事有70都高了。桓玄政治85,魅力85,军事70,大概袁术的水平,讨董的时候袁术有孙坚,从南线打进洛阳了,战绩比北线的袁绍好。桓玄能打赢殷杨,主要是恒温的底子,殷坑了杨,打进建康,是司马元显作死,刘牢之看戏,都有运气成分,以及桓玄政治水平没问题,之后飘了,军事又菜,就一去不复返了。
【回复】桓玄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回复】小孩桓也就魅力能有80,还是老头桓带来的
取个ID真麻烦啊啊:
关于这一集里被杀的王愉,他可能并没有被杀全家。他有一个孙子名叫王慧龙,这一年14岁,被一个僧人保护着去了荆州,魏咏之死后荆州还有人想奉他为主重新造反,但是失败了。之后王慧龙去投奔了后秦,后秦灭亡后又逃到了北魏,最后成为北魏的名臣,参与了北魏与刘宋的多次战争。王慧龙在北魏得到了崔浩的赏识,娶了崔浩的侄女,后来王慧龙的后人在孝文帝改革时期又在北方成为了顶级门阀,算是重现了太原王氏的辉煌。他的人生可以说很传奇了。 不过王慧龙的身世可能有假,魏书其本传专门加了一个“自云”,当时也有人怀疑他的身世,还是崔浩对他的身世给予了肯定。 浩既婚姻,及见慧龙,曰:“信王家兒也。”王氏世齄鼻,江东谓之齄王。慧龙鼻大,浩曰:“真贵种矣。”数向诸公称其美。

【回复】是的東晉門閥政治在講太原王氏的時候,田餘慶先生還特別提一嘴王湛一系的齇鼻。
【回复】视频里的鲁宗之,他儿子鲁轨后来投奔北魏时说王慧龙是僧彬的私生子,北魏官员怀疑王慧龙的不少,但相信王慧龙的也很多,拓拔嗣和拓跋焘对王慧龙也是信任但又不完全信任,就导致王慧龙一生都在自证清白,虽有大破王玄谟、屡次击败檀道济 到彦之的战功,且农战并修,政绩名声都很好,但始终没完全发挥才能,比较遗憾。我个人认为王慧龙就是太原王氏的,因为王愉家被诛的时候,王慧龙已经14岁了,14年前王慧龙出生的时候王愉家还家大业大呢,不可能被一个僧人私通
最美不过祖贤大姐姐:
话说秦朝之后的各个楚政权基本上全是短命政权,国祚普遍只有离谱的小几年(不足5年[辣眼睛]),唯一一个稍微长一点的就是五代时期的马楚,但知名度却接近于零。 看来周朝800年的楚国,直接把后世楚国的国祚全部都透支光了,“楚”活生生的成了个晦气的国号[笑哭]…… 且看秦之后以“楚”为国号的主要政权有: 张楚(前209年~前208年),国祚2年 西楚(前206年~前202年),国祚4年 桓楚(403年~405年),国祚3年 马楚(907年~951年),国祚44年 伪楚(1127年3月7日~4月10日),国祚1个月

【回复】其实国祚长的国号从秦开始只有汉晋魏唐宋,辽金元明清都是自建国号,所以国祚短正常,小国很容易被灭,大国数量有限,与其说大多数国号晦气,不如说汉晋魏唐宋这五个有徳。
【回复】二帝四王之乱里面还有一个楚,“皇帝”是李希烈
【回复】理论上义帝政权是秦亡之后又一个名义统一政权(
邪神不可妻:
益州的毛璩我真的是不好评价,之前桓玄如日中天的时候。众人皆降,唯他不降,还能打败前来讨伐部队,旗帜鲜明的反对桓玄。 结果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蜀人不愿出蜀就没了,看他之前的行为,我还以为他有大能耐呢。

【回复】这段历史记载其实挺迷的,按照晋书的说法就是下面小兵不想打,推了谯纵出来想回到成汉时代(结果特么谯蜀比蜀汉还兵灾多)。阴谋论一点是谯纵早就想割据自立,这么好的机会直接敌在本能寺了,感觉不影响什么,谯蜀也就八年国祚
【回复】搞不好是因为蜀地的人实在不想打仗了,就只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回复】回复 @铁剑 :蜀人传统是吧[妙啊],自打诸葛丞相以后就不愿意出来打仗了
暴走的小脑斧_:
何无忌和刘毅这两位互相埋怨的旧友,颇有张耳陈馀的感觉。其实他们俩指挥水平半斤八两,差不了多少,属于二流强但是到不了一流。这回他们和桓家残党打得有来有回,整体占优,等到卢循北伐的时候,都被卢循徐道覆教做人了。何无忌好歹还壮烈一些,刘毅就显得比较🤡了

【回复】其实从徐道覆的态度就能看出北府诸将的排名 对刘裕,徐道覆不敢打,等到刘裕出门才敢北上 对刘毅,得两路合兵 对何无忌,自己一个人就能打 刘裕>刘毅>何无忌
【回复】输给卢循徐道覆也不能算丢人,刘裕自己都捏了一把汗,孟昶居然吓到自杀
【回复】回复 @在下章鱼哥 :孟昶老失败主义了,当年京口起兵就想让家人先跑路,相比之下,他家夫人才是真的女中豪杰。
李梦阳转世:
【咸和以后,始移于江南。杜佑曰:温峤所移也。】 浔阳在西晋末年还是在江北的,不过到了东晋年间就移到江南了。

【回复】这个问题可以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的论文《两晋寻阳郡领县与辖区考》
【回复】史官排面[脱单doge]没想到温太真这里还能返个场[妙啊]
果冻游侠:
项羽在乌江边上算了一卦,卦象所示,多年以后割据江东的楚国,最终还是逃不过被刘氏一举消灭的结局,于是项羽愤而自刎

【回复】虞姬:大王还记得桓楚么?他们是怎么亡的? 项羽:哎呀!这可如何是好啊!
【回复】回复 @灼眼的喂她灵梦茶 :刘裕竟有这么骁勇?我西楚大霸王战他不过?
【回复】回复 @灼眼的喂她灵梦茶 : 刘裕好厉害啊
弘毅大师-1997:
突然想起来了,这个永安皇后何法倪,是何充(292-346)的侄女。而当年提议让桓温当荆州刺史的,就是何充。那个时候桓温的任务应该是代表朝廷去荆州压制庾家的势力。当年桓温入荆州的时候,何法倪才六七岁,而如今她已经年过六十了。 想想看何,桓两家的渊源,确实让人感慨良多啊

【回复】回复 @霸王星9 :她和司马德宗是同辈的啊。 当然褚蒜子和司马曜(361-396)也是同辈。但是嫂子当太后毕竟只是特殊情况嘛
【回复】回复 @霸王星9 :庐江何氏在东晋南朝也是盛极一时,可惜到了隋唐就没出过什么人才了
【回复】隋唐南方大族混的好的不多吧,不只庐江何氏一支没落了。不过庐江何氏在那些南朝高门里好像也算在当代知名度比较低的了,见过有些何姓的不知道自己祖上出过什么名人[笑哭]。

稚嫩的魔法师 读书 历史 桓玄 刘裕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