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原型案件:人质和歹徒一起对抗警察
fg-123:
退出上帝视角,带入被害者
在不知道劫匪的真实想法和他身上带的危险物品时
加上发现对方没有做任何伤害自己的事,说话也很温和,还会鼓励自己。
这就和穷凶极恶的抢劫犯形象产生反差
在大部分作品中,人们会很喜欢这种角色的反差(此时受害者视角,劫匪亦正亦邪)
在这件事中,警方出现时,抢劫犯就会挟持受害者,警察离开后,就又放开受害者。
受害者和警察接触少,一接触就是对峙。(陷入危险)
受害者与劫匪接触多,对方没有伤害自己(危险消失)
劫匪说这一切是为了自己的兄弟(此时劫匪变成好人)
所以,受害者会产生错误的认知:
警察出现→生命被威胁
警察离开→威胁消失
受害者就主观的认为,这是凶狠的警察与和善劫匪
【回复】不只是这样,得先产生经受巨大的暴力和恐惧,内心接近崩溃,绑匪在给予一点点的关心,这个时候内心几乎崩溃的受害者就会把这个当成自己的救命稻草,心理上就会把他当成是自己特殊的人
【回复】回复 @动漫小客 :你这个解释合理,一般是被虐待和极度恐惧情况下,施暴者突然对受害者关心,受害者的心理更容易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回复】内心崩溃的人们内心才会变得极度感性DGP官方人员:
有个叫比安卡·林德的女人。
她是电影【斯德哥尔摩】里的银行柜员,爱上了伊桑·霍克扮演的劫匪,在长达130个小时的“人质生涯”里,她和他接吻、做■、喘息,像两条饥渴的鱼。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影片开场打出了一行字幕:BASED ON AN ABSURD BUT TRUE SRTORY。
——基于荒唐但真实的事件改编。
01
斯德哥尔摩,瑞典首都及最大城市,由14座岛屿和一个半岛组成,被称作“北方威尼斯”。
这里四季分明,每到12月底的冬至,白天只有6小时。而到了6月底的夏至,白天会超过18个小时。
1973年,就是这样一个夏天,一位戴墨镜、穿皮衣、头顶假发的男人走进了一家信贷银行,二话没说,端起机关枪就冲着天花板扫射。 人们惊慌失措、抱头鼠窜,他却笑了两声,说,“The party has just begun(派对才刚刚开始)!”
男人叫简-艾瑞克·奥尔森(Jan-Erik Olsson),32岁,来自瑞典南部的埃克比,有抢劫前科。
他劫持了三名银行职员作人质,并以此相要挟,向警方提出了三个条件:1,释放他正在服刑的狱友欧洛夫森,并把他带到银行大楼里来;2,提供300万克朗没有标记的现金;3,一辆跑路车。
条件和【斯德哥尔摩】里的有些出入,但影响不大。
和影片一样的是,警方答应了奥尔森的全部条件。
但奥尔森坚持要带着人质一起坐车,以此确保自己能安全离开。不仅如此,连人质都似乎被洗脑了一般,在和瑞典总统的连线中大喊,“我再强调一遍,我想和劫匪一起坐车离开!”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连瑞典总统都震惊不已,警方也更加不敢轻举妄动。
于是,劫匪在大楼内挟持人质,警方在大楼外严阵以待,双方开始了一场长达130小时的拉锯战。
这是瑞典有史以来面临的第一场人质危机。
【回复】不少电视媒体都以直播的形式报道了这起事件,涌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斯德哥尔摩】里也提到,“有热心市民为结束这场危机提出了很多建议,截至目前,当局已经接到了超过200个电话。”
其中还有一位记者,连线了被挟持的人质之一,问道,“和罪犯呆在一起是什么感觉?” 这位女人质不假思索地回答,“还不错。”
记者又问,“但是你信任他们吗?”
女人质答,“至少比警察更值得信任。”
瑞典人民再次被刷新了认知,他们惊愕地发现,这几名人质居然不肯跟警察合作,反而站在劫匪那边。
最终,警方选择朝银行大楼的通风口释放催泪弹,逼劫匪就范,效果极佳。
可人质却闷闷不乐,还在得救后对警方表现出明显的敌意。更出人意料的是,在走出银行大楼时,人质居然提出让劫匪先走,以免警察卸磨杀驴。
这也就罢了,案子结束后,一名女人质竟不管不顾地爱上了劫匪奥尔森,并跑到监狱里与他私定终身,还四处筹钱,请律师过来帮他开脱罪责。另外一名女人质则一直在同两个劫匪交朋友。
这便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起源。
也称“人质综合征”,简单来说,就是受害人对施暴者产生好感,甚至反过来帮助施暴者的心理。
【回复】回复 @虚空尊尼获加 :不是帅的问题,是因为劫匪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要求,比如一个人质说冷,劫匪给她披上外套之类的,这种小恩小惠让他们的心理产生了依赖
【回复】如果长得帅的话,我似乎可以理解了,毕竟有的人三观跟着五官走夕阳照耀归途:
突然想到一个没什么关系的事,有些很坏的学生如果突然开始守纪律,对同学好好说话,就会被人觉得这个变得真好,然而一直都表现好的人就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回复】一个恶人做了一件好事 就被当成了好人 一个好人做了一件坏事 就会被无限放大当作坏人
【回复】剧场版胖虎定律([Cat2_Pinch!!]
【回复】回复 @桜田Niko : 中国有句古话:“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与这个有一定的相似之处[doge][doge]DGP官方人员:
去年,根据美国真实事件改编的纪录片《公然诱拐案》就引发了热议,一个叫Jan Broberg的12岁小女孩,被40岁的男邻居Robert Berchtold带走侵犯,懵懂不知事的她被解救出来后,竟然开始担心Robert Berchtold不再喜欢自己。其实人的心理弱点,在情感生活上也会被恶意利用。下面我们就来讲讲“斯德哥尔摩”起源案:1973年8月23日上午,一个叫简·艾瑞克·奥尔森(以下简称奥尔森)的劫匪走进瑞典斯德哥尔摩市内的一家银行。
斯德哥尔摩(Stockholm),瑞典的首都,诺贝尔的故乡。奥尔森并不是斯德哥尔摩人,他来自瑞典的南部。在他进入银行前,银行的所有工作都井然有序;直到奥尔森端着枪朝天花板开火,里面的职员才惊慌失措,电视媒体也开始直播这一案件的过程。奥尔森当年32岁,已经有过偷抢入狱的前科。他模仿电影里的桥段,很嚣张地当众喊了一句:“派对才刚刚开始!”随后,奥尔森将4名银行职员劫为了人质,这4名职员里只有一个是男性,他的名字叫Sven Safstrom(以下称斯温);
另外3名女职员,分别叫Kristin Enmark(克里斯汀)、Gunnel Birgitta Lundbald(比尔吉塔)、Elisabeth Oldgren(伊丽莎白)。3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当然不敢反抗奥尔森,奥尔森有他们在手,便向闻讯赶来的警方提出要求:
【回复】回复 @最光-发光 : 奥尔森入狱之后居然还抱怨,抱怨这些职员太配合,以至于他没有更过分;女职员克里斯汀在对峙过程中表现得最为乖巧,当奥尔森试图朝斯温腿上开一枪,好让警方忌惮时,斯温不肯,克里斯汀还骂他无能又懦弱。她们在大庭广众下喊着:“不要伤害他(奥尔森),他没有伤害我们!”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们反而对警方在僵持过程中,几次主动潜入银行救人使得形势紧张起来、以及切断银行对外通讯、承诺不使用催泪瓦斯最后还是不得已用了的行为表示愤怒。
奥尔森的“好哥们”欧洛夫森自然也回到了狱中,他开始给克里斯汀写信,两人发展出了一段恋情;至于奥尔森本人,也接收到了不少女子的示爱。人们对此案中几名职员的种种表现感到困惑不解,精神专家却认为,从心理层面上讲,这都是有痕迹可循的。人天生趋利避害,有强烈的自保倾向,当其生死全然被劫持者掌握,劫持者反倒成了其心中的上帝,前来解救者反而成了破坏这种“伙伴”关系的人
【回复】他要警方把克拉克·欧洛夫森从监狱里放出来,这个人是奥尔森之前在监狱中认识的“好哥们”,也是他崇拜的偶像;他还要警方准备1辆车、300万瑞典克朗的现金;车是他用来逃跑用的。
为了银行职员的安全,警方暂且满足了奥尔森的要求,欧洛夫森果然被放出,来到银行与奥尔森“并肩作战”。但奥尔森想带着4名职员一起开车离开,警方自然不同意,双方陷入长达5天5夜零10个小时的对峙。在此期间,4名职员一直和奥尔森待在保险库里。这场案件迅速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而制造案件的奥尔森,期间竟然通过一些手段改变了女职员的心理偏向:比如,克里斯汀说自己很冷,奥尔森便把厚实的外套披在她身上;
克里斯汀晚上做噩梦,惊叫着醒来,奥尔森安慰她“没事的,只是个梦而已”;再比如伊丽莎白说自己害怕这样幽窄的空间,奥尔森便允许她在脖子上套着9米多长绳子的前提下,去金库外面透透气;比尔吉塔担心家里的儿女,奥尔森便允许她打电话。但奥尔森不是什么良善之辈,他曾经威胁要杀了唯一的男职员斯温,也曾经恶狠狠地掐着女职员的脖子,要挟警方。4名职员曾经短暂出去上厕所,但他们并没趁机逃跑,而是乖乖回到奥尔森的身边。
8月28日晚上,警方使用催泪瓦斯,奥尔森不得不投降;万万没想到,这4人竟然开始帮奥尔森,他们坚持要奥尔森和他的好哥们先走,以确保两人安全;女职员克里斯汀甚至当众喊要跟他们一起走,他们去哪自己就去哪。虽然奥尔森最终入狱了,但关于他的故事,却并没有结束。当时精神病学家将此案中人质的奇怪表现总结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奥尔森明明是个罪犯,此案中的女职员却因为主观接收到一些小小的“善意”,又长期与他处在共同的的环境中而生出好感、依赖性。黑糖Bit:
冷知识:被同性暴力侵犯的男性事后大概率会转变性向,这是斯德哥尔摩的一种分支
【回复】那段时间我对刑侦很着迷,翻阅了许多历史上的很著名的案子。我发现,美国历史上有很多专杀同性的BT沙人犯小时候都有被同性侵犯的经历,他们在长大后转变了性向,一边爱着同性,一边对他们痛下杀手。
【回复】难怪,bl墙纸爱小说那么多直男…突然有根据了[辣眼睛]
【回复】回复 @等待闪电の傻兔子 : 人毕竟是群居动物,类似狗,DNA里就写着臣服于肌肉、咆哮、暴力的基因,独居动物类似猫就会特别反感这些无脑存硬币:
总的来说就是,每天都扇你一巴掌,突然有一天不扇了,你就会很感谢ta。[doge]NeKo_氖子:
当被掌控生死的人,把存活当作恩赐,任何对生命没有造成威胁的行为,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善意,更别说对他生活基本需求给出了保障,虽然那只是我们作为人最后的尊严。琉璃小仙:
主要是为了活命,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骗自己也好骗别人也罢,我都会努力向加害者表示自己的善意,让他们不要伤害我,甚至还想感化对方,这时候甚至会自我催眠,以达到真诚的效果。
【回复】无论男女都是,一种求救本能
【回复】回复 @绫亦安 :自我意识强不强没关系,这个一般看意志力和理智程度。而且还和玩游戏一样,你就算知道斯德哥尔摩这样不好,但真的遇上了还是很有可能会中招,因为就看你意志过没过。
【回复】其实对那些自我意识强的估计不会有这种心理现象【仅个人猜测】硕鼠无:
看完了,有几个想法想讨论一下
首先是这位克拉克女士,我倒是觉得她不难理解,因为显然,她是一位极度情绪化且缺乏理智的人,这种人再遇到生命危险的情况下显然会做出只要自己能活下来什么都好这种判断,所以她对警方的期待显然是满足一切要求,然后把她安安全全的救出来,但显然,对于警方来说,无论是经济损失还是对于劫匪的不信任,警方不能做出如此情绪化的决定,或者用我个人的言论来说,这种傻白甜的愚蠢决策是不可能通过的,也因此,克拉克女士认定了警方更看重钱而不是她的生命,反而劫匪为了能够安全带走钱,不得不保全人质的生命,一瞬间觉得自己的税都白交了的愤怒会涌上心头,她的感觉是没错的,确实劫匪比警察表现的更加看重人质生命,问题是她没有关注起因和目的,到底是什么让她陷入了现在的局面,和为什么劫匪要保护人质的生命,而警方不选择把人质生命当成唯一的最重要目标,这就是情绪化而且不思考,只能用动物本能的分辨谁对自己更看重,同样,只要不在那个高压环境里,大多数人都还是能保留自己的思考能力的,所以只有情绪没有大脑的克小姐会显得无比诡异,当然,也有可能我这种认为克小姐没有大脑的言论会被直接指责为强烈的歧视
其次是其他人质的言论,磕药,情绪不定,暴力,以及up提到的小帅,让我有了一种克小姐其实同时也在犯花痴的感觉,甚至结尾提到了克小姐主动追求,发生关系,又主动切断联系,让我有一种被美强惨人设吸引,然后追到了光速发现人设和现实区别,然后发现自己好像被渣男骗了的模板,我本来以为这是一种对女性的标签化和污名化,但是这实在是既视感太强了
最后是媒体,显然,这种劫匪是真命天子,银行被抢,警方吃瘪的剧情是媒体的最爱,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在我看来只是恐怖化的一直表现手法罢了,从别的人质的话来看,压根不是所有人都出现了相似反应,抱在一起是警方那倒霉催的催泪瓦斯谁知道抱的是谁,指不定还是劫匪为了不被枪杀主动抱的人质,人质数量本来就少,这种情况压根不能被看做一种症状,如果克小姐时候傻子这个故事也完全没有问题,骗傻子的事情不是有的是(这里是指那种真的催着障碍的病人,没有歧视的意思),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就是媒体的炒作造神罢了
【回复】虽然但是,克拉克是那个小帅的劫匪[doge]
【回复】我觉得也不能叫炒作造神,只是对一种不太“正常”的心理现象归类命名了而已,像视频里举例的,被家暴的人还是爱着施暴者的,不管当事人不理智也好情绪化也好,这种症状确实是存在的,所以我觉得用这个典型案例给这种症状起个名字也没什么问题。
【回复】是心里障碍,错误认知,可能是由保护机制引起的。但也不是所有的都是这种情况,确实有那种脑子一开始就不正常的人。周知难:
根据我的观察和研究,我发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形成环境很特殊,环境里有三个关键人物。
一:第一严重长期加害者。
二:第二轻微短期加害者。
三:受害者。
当“第一严重长期加害者”长期虐待“受害者”,对受害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严重的,几乎不可逆的伤害后,一个“第二轻微短期加害者”的出现,对“受害者”来说,反而是得到了一颗蜜糖。
受害者喜欢第二轻微短期加害者,就变得可以理解了。
【回复】因为“第一严重长期加害者”通常隐藏在故事幕后,所以难以被观察到。
【回复】你这个描述让我想起希尔微[热词系列_知识增加]
【回复】回复 @亓妙妙 :本来想说我是个好人,但回头想想真刑[笑哭]sghrfh: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一种被害者对加害者产生情感的心理现象,得名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的一场银行抢劫案。解救出的人质不但控诉警方的“野蛮行径”,还坚信是劫匪保护了他们的安全,更有甚者爱上了劫匪。持续一周的警匪对峙究竟发生了什么?人质的心态为何转变?本期视频我们将还原这场劫案的细节,带你走近这场写进心理学教科书的大劫案。
【回复】谢谢你,简介侠[脱单doge]
【回复】谢谢你,简介使[脱单doge]去码头整点骨灰:
“一个巴掌后给一颗糖,它不仅不会恨你,还是跪着感谢你。”[tv_生病]麻辣小糊虾:
很容易理解,被爸妈打的孩子要告诉自己,爸妈是爱自己,爱之深责之切,这样才能接受[微笑]
【回复】大!多!数!【普通家庭】其实是:真不想打孩子,但是太气人了,打完才反应过来。还得绷着脸,看看打坏没。
这事确实没有什么好的方案,谈心啥的下次还干,大多数时候小孩不长记性的。
打完了谈心,一个是打的时候确实没忍住,另一个是家长是想要解决这事的。告诉你有什么问题,缓和关系啥的。
【回复】你这也就是站在孩子角度批评父母了,不提孩子干了什么就只说打,那就是白左了
当然家暴肯定不对咕噜不烦: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源自强者崇拜意识人类心理的自动保护意识、求生心理、面对死亡威胁时的服从性。
属于心理疾病的一种特殊类型
可发生于巨大生理及情感应激状...
【回复】这一段感觉信息量比较大KogMiu:
我是觉得这可能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自己生命被别人掌控时,愤怒和羞辱感达到顶点,但无法解除,不堪重负的大脑就自己骗自己告诉你你是爱着加害者的。
【回复】回复 @歌溪 :他少了一个很重要的转折 坏人需要表现出比受害者对自己预想更温柔的一面才会让受害者产生感情黄四郎的赝品:
我:妈我被绑架了
妈:哦,别玩的太晚记得早点回家
我:???
【回复】妈:想当年我和你爸玩的更花
【回复】回复 @临孤 :[热词系列_知识增加][辣眼睛][辣眼睛][辣眼睛][笑哭]
【回复】回复 @临孤 : 这是海归吧,在那个年代也太开放了文刀木梓:
你在看什么呢?说的就是你跟天天压迫你的学校或公司啊[恋乃夜舞_骂倒]
【回复】私下大家都在骂,也不算斯德哥尔摩了。
【回复】我可不爱我的学校[傲娇]
【回复】一直在骂,从未停息[doge](吃饭时候除外)暗色金属TDM:
当大伙觉得欧森改邪归正并认为他是一名好的劫匪的时候,就已经能从中窥探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影子了
【回复】退出上帝视角,带入被害者
在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想法和他身上带的危险物品时
会发现对方没有做任何伤害自己的事,说话也很温和,还会鼓励自己。
这就和穷凶极恶的抢劫犯形象产生反差
在大部分作品中,人们会很喜欢这种角色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