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历史那些事 第一集 《在下东坡 一个吃货》

作者: 历史那些事分类: 人文·历史 发布时间: 2018-10-24 20:00:00 浏览:22095295 次

【纪录片】历史那些事 第一集 《在下东坡  一个吃货》

隐宅吉国瑞:
我曾经无比期待这一天。 忙了大半年,鸽了两三月,我一直期盼着这一天,但怎知此时时刻,紧张、激动、忐忑全都盘踞在心间。默默点开《阿瓦隆之庭》的BGM《at the Garden》,回忆起点点滴滴。 曾经误打乱撞,成了国内头一个有纪录片作品在央视播出的90后撰稿人,但这并改变不了我的另一个身份:一个B站用户,一个经历过Mikufans时代的老宅。 在很多人看来,历史和B站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历史可能并不是一个受众面特别广的选题,它冰冷、严肃,犹如高岭之花,没有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息。 但这一切只是表象,如果翻开史书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历史中有取之不竭的泪点和笑点,古人和我们,只隔着薄薄的一层纸面——可惜的是,宥于传统纪录片的宏大叙事,这么多有意思的故事,往往鲜为人知。 历史是严肃的,但是讲述历史的方式可以是有趣的,“不如把历史拍得有意思吧?”四年前,我同导演徐晋非一起冒出了这个想法。想法归想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是事与愿违,在尝遍了苦辣酸甜,经历了十多次一言难尽,想要放弃却又咬紧牙关的时候,有幸接触到了也关注着纪录片的B站。 人生中的大幸,是能把兴趣当成事业,而事业中的大幸,则是能跟自己最喜欢的平台合作。在《历史那些事》的创作过程中,最让我惊讶的,正是B站纪录片高级顾问、《人生一串》总编审朱贤亮老师,这位比我父亲还要年长的老前辈,居然认出了不少安插在解说中的梗,甚至对带有亚文化的中插短剧也毫不排斥,不得不心生佩服!正是在朱贤亮老师和总监制金铁木导演两位纪录片行业翘楚的支持和指导下,我们才能顺利地完成这部作品。 前几日,有一位参与看试映、暂不愿透露姓名的影视片UP主问我,做这部片子的初心究竟是什么,我想了想跟他说,只不过是想做一部自己和身边的同龄人,都觉得有诚意、有乐趣纪录片而已,如果顺带着让更多人喜欢历史,喜欢纪录片,那便再好不过了。 在片中,大家会看到脱口秀、日和短剧、电影短片甚至是原创MV,会发现动漫梗、大秦梗、三体梗甚至B站文化,但大家不必担心,这绝不是生搬硬套地附会,戏谑或夸张,都是为了更好地同大家分享或残酷或温存的历史那些事。 说得差不多了,可到现在都还没说本集的主人公——苏东坡,对于这位给了我灵感和坚持下去动力的北宋文豪,就他被贬海南前写下的一首诗收尾: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感谢帮助过本片的所有人,哔哩哔哩 乾杯!

【回复】其实历史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其实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历史,就会发现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今天都在重演[小电视_笑]
历史那些事:
课代表们想要的片尾曲《在下东坡,一个吃货》已上线网易云音乐,冲鸭!

【回复】bilibili果然和网易云有一腿
【回复】这歌的曲子应该是潘玮柏的一指神功,也很好听,大家也可以去听听
【回复】尽快解决一下这首歌的版权问题吧,对片子还是抱有期望的
蓝蒽梅星:
既然我活下来了,就不能白白的活着,要白白胖胖的活着 ——苏轼

【回复】可我记得苏轼大大患有糖尿病(什么时候患的就不知道了),可能近一半,都是吃出来的吧[微笑]
【回复】回复 @秋酿児 :不是,是从湖南回来的路上病死的,跟海南那边的瘴毒有关系,有可能是疟疾类的,以前看《苏东坡传》有点印象
【回复】回复 @甘蔗不渣 :只记得他好像有痔疮,不敢乱吃[喜极而泣]
躺着中了枪:
看完了第一集,感触良多。在结尾的弹幕发现这么一条,大致意思是说这样的片子糟蹋了历史。说出这样话的人大概是真的很爱惜中华的历史吧,不希望这些搞笑和戏言来破坏历史的美感。 不过我也有不同的看法。相信真正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将历史研究透彻的,除了历史学家便没有几个人了。然而,就算是历史学家,他们大概也只能通过文献和记录去尽可能地还原一个历史人物,即使这样,还原出来的也未必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因为所有的猜测都是资料的反映,历史人物的内心究竟是如何想的,恐怕也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了。所以文献印象中的历史人物大多都是刻板的,因为我们难以再去追寻其中的真实。 我个人觉得这个节目很好,因为人研究历史很多时候都是希望以史为镜,或者为了少走弯路,或者为了寻找共鸣。我们现在的人已经很难再还原当时人们的思想,因为受到现代思维影响的我们可能很难再想象当时人们的心境。于是,带着现代视角和思维的解读也就显得自然而然。孤独的美食家苏轼,嘻哈的苏轼,这些都是现代人用自己的思考对苏轼的一种投影,但正是这种投影,却让那个历史文献里的苏轼真正的鲜活起来。他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文豪,也不仅仅是个美食家,他变得有血,有肉,形象更加丰满起来,从而让更多的人引起共鸣。

【回复】英国BBC的《糟糕历史》就是儿童历史类小品节目,也是用比较娱乐幽默的方式更好的科普历史文化,很经典的,我倒是真的希望更多青少年朋友对历史感兴趣,多好
【回复】其实一个历史人物被刻画的太过刻板反而使他变得不那么真实了
【回复】第一集就让我晓得了宋朝人不吃猪肉的(⌒▽⌒)
彬歌作品:
谁说纪录片一定要搞得看的人打瞌睡,这就是一部很有创意的片子,寓教于乐,好看好玩的同时也了解了中国历史文化,比枯燥的的读历史更有意思。

【回复】稍微微杠一下…… 谁说纪录片就真的要搞得看的人打瞌睡,除了政治性纪录片真的是那样外,历史记录片都挺看得入迷的好伐( ̄▽ ̄)
【回复】回复 @大个子萌新 :不谈其他,光这一点就很有意义了,让人们对历史人物不再停留在刻版印象,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以往的东坡是我们高山仰止的一代文豪,而现在他是一个老饕,一个吃货,一个贴近我们生活的鲜活的人,历史是认真的,但它也是有生命的
【回复】这部接录片比我以前看的好多了,还有旁白是怎么忍住不笑的?
馥郁兰:
等一下,鸿门宴项羽给樊哙吃的啥???

【回复】樊哙为了展现勇武无谓 吃当时的一个猪腿是很难受的
【回复】回复 @大师的小弟的爸爸 :鸿门宴那篇课文没学过吗?写的就是赐生彘肩
【回复】就算现在肘子蒸不烂都很难吃,当年的猪,还是生的,估计肯定好吃不了( ´_ゝ`)
我们杀了尼采:
苏轼烤羊蝎子那一段,蘸白糖,弹幕里有朋友疑惑四川怎么嗜甜。这里要科普一个常识,辣椒明朝才传入中国的,宋朝没这玩意儿,最初吃辣椒的是长江下游地区,四川人那时候不知道这是啥,清乾隆年间才开始进入西南,真正全国吃辣是在道光年间。抛去历史不说,四川人今天虽然吃得辣,可是大量川菜及小吃都是加糖的甜辣,说四川人喜甜是真没说错。

【回复】炒菜、拌凉菜、腌泡菜等都会放糖,正宗川菜中纯麻辣的并不算多,只是麻辣火锅太过出名,才让人误认为川渝地区嗜辣。实际上贵州、湖南、江西等地都比川渝地区能吃辣。
【回复】云贵川其实风俗吃甜,后来才吃辣的
【回复】是的,我一重庆室友特别喜欢吃甜食,就差直接倒白糖了。
妍姝丶:
其实有点心酸,因为穷,才去吃当时贱卖的猪肉,因为没有吃的了,才去发掘野味,(幸亏无毒)先生苦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等来回转,又病死途中,但又充满敬佩,敬佩先生之才,敬佩先生心态

【回复】是的,看的又想哭了(´;ω;`)
我想登dua郎:
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闷猪肉

【回复】这时候,大熊猫骂骂咧咧的走开了[滑稽]
所以今天吃点啥呢:
苏轼:结账是提诗还是铜板? 老板(面无表情):您觉得刷碗怎么样 苏轼:Σ(゚д゚;)

【回复】苏轼题首诗,老板这辈子都花不完,还开啥饭馆啊!2333
【回复】回复 @胥子曕 :东坡碗(°∀°)ノ
兄贵万年:
本集笔记 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尼采 在孤独中,孤独者将自己吃得一干二净,而在群体中,他被众人吃掉。——尼采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 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苏轼 希望能帮到记笔记的同学~欢迎捉虫补充٩(ˊ*ˋ*)و

【回复】少了一句东坡: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回复】男儿需展凌云志,免教光阴负此身
圣德尼修道院院长絮热:
我似乎看见这密密麻麻的字里好像有人再说我呀!怎么,我惹你们啦(〜 ̄△ ̄)〜还有,既然都有东坡了,考虑考虑一下老夫啊,老夫也想出场啊!

【回复】临川先生请去洗个澡,说不定就安排上了呢
瓶瓶的CX330航行日记:
对不起6:00钟出现的那段配音,屏幕都在刷配音演员阿杰,而我作为他的粉丝,再三确认了一下,都觉得不是他,我觉得这种大规模刷错配音演员对于阿杰老师和这位老师都非常不尊重,也会给其他人造成误解,想问问官方,那段到底是不是阿杰配的。@实验纪录片历史那些事

【回复】真的希望不熟悉声优的人不要再乱刷什么“杰里杰气”的梗了,认错声优的声音和认错人有什么区别,真的太尴尬啦,还莫名其妙给配音演员招来争议,配音演员有很多,如果只知道一两个最好先证实过后刷(/TДT)/粉丝很头疼吖
【回复】阿杰729声音探测器表示这段声音并非阿杰,希望不熟悉杰大声音的路人不要无脑跟风刷梗
【回复】特意听了,明显不是。听不出来出来不要乱刷啊!!对两边都不好!
鱼拾酒:
关于乌台诗案。(记忆,来源历史书,百度百科,导师。或有偏差请指正) 当时乌台诗案的确是新党断章取义想置苏轼于死地。而苏轼也的确写了很多讽刺新党的诗,认为王安石变法里面有很多太过激进,与旧党很多人互为唱和,在诗中讽刺新党改革派是“小人”。苏轼下狱后,当时不在朝中的王安石(记不太清,好像是退居江宁)积极上书为苏轼求情,当时重病的太后亲上大殿,跪求赦免苏轼,曾说先帝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当时被苏轼讽刺为小人的新党也有很多为苏轼奔走,有的不惜与当时的宰相王圭翻脸。反而是平常与苏轼互为唱和的人,没有一个求情。或许是这次乌台诗案牵连了不少人。 后来旧党执政,苏轼回朝。当时的苏轼已经不再那么激进,他认为新法有可取之处,不应全部废除。因此才得罪旧党,被再次流放。而新法全部废除,王安石变法彻底失败,王安石亦含恨而终(不确定,印象中是这样,欢迎指正)。历史功过不应一概而论。正如风起长林里老王爷曾说,政见不同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前有两个阵营,你不得不从里面选一个。老王爷不选不立阵营,最终退出金陵朝堂。苏轼在新旧党之间不选,一次次流放。李商隐在牛李党争中不选,一生备受排挤打压。而这些代表文人傲气的硬骨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散发出夺目的光辉。 我并非说参与党争的人不好。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选择。支持王安石新法的人,一定有很多都看到了大宋的积贫积弱,若有机会改变为何不支持呢?而旧党在新法里是首当其冲,必定会强烈反对。但是我们能简单的说他们错吗? 就像最简单的例子,唐朝有两个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媚附权上,为人不齿,但没有他们对五言七言的定型,或许唐诗的繁荣还要推后一些吧。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他们的是非对错,或许就留给我们这些后辈评说吧!鄙人才疏学浅,无法公正评价,因为苏轼,辛弃疾的诗词,金庸的小说对我影响很大,其实心里还有一些偏向吧~(欢迎指正!但是你要杠我我就杠回去)

【回复】可以做到的事为什么说“可以但没必要”,你自己稍微百度一下就知道他在站队之前做了多少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事,还有王安石的变法对平民百姓造成多大的伤害,百姓认可的变法能维持多久,就算侵犯贵族利益,百姓过得好,宋神宗也能狠下心来,但百姓过得不好,原因就是变法激进,强制变法,百姓不愿意。既然温和能长久为何非要激进。苏轼那个时候已经形成自己的政治理念。 你为什么以为他没有走到过权利中心,宋神宗死后,他和弟弟相当于就是两个宰相,和太后一起辅佐幼帝,那时候比变法时和后来好得不要太多,但皇帝不是好皇帝,艺术天分高,政治天赋低,估计还不满他这个老师,太后死后就贬苏轼,苏轼离京都没有送老师苏轼,这样心眼小的能有多大的出息。还有苏轼和司马光很早就是朋友了 ,司马光当权时,苏轼同意就能仅在他之下,但苏轼拒绝了,结果又被贬。你怎么不提这个。还有你怎么不想想晚年苏轼和王安石为什么会成为好朋友,不计较当年的事。是不是你把所有诗词圣手都当成高分低能的笨蛋,他当年科举榜眼是白得的。 还有你为什么以为他在被贬之前就不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偏激的而需要温和方式。他做人锋芒毕露但政治理念趋向因地制宜的平衡理念,这个必须弄清楚。说到底是王安石变法脱离群众。 不说这些诗词圣手政绩如何,范仲淹,辛弃疾,文天祥这些当兵打仗还输人多少似的。武将输了或怂了,他们照样能硬起骨头。 我们历史老师肯定王安石变法,但更侧重于历史意义。却没有提的现实意义有多高。无非是政策不适应生产力。
【回复】回复 @星尘1996 :但是变法确实太过激进……苏轼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你提到大部分古诗词无病呻吟,但就是苏轼对词的内容的变革贡献最大。他对人文精神的推行,他改变边地杀婴风俗,建筑方面的才能,不能说毫无用处。精神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觑啊。而且王安石垮还真不一定是因为苏轼,毕竟新法太超前了,执行过程又有很大问题,因为王安石的坚毅或者说执拗,他对反对新法的言论打压太甚,推行青苗法和保甲法又太强硬,各地都有官府为了达到王安石的标准强制百姓借贷这种情况,搞得民生凋敝,本来该充实国库的举措反而让经济更差了。而且他为了推行新法用了一大批道德品质有问题的人,这批人身居高位直接搞得神宗之后再也没有足够组建像样朝廷的人才。荆公是了不起的经济学家,但是他实在太激进,手腕太严苛,他失败决不能归罪于苏轼为了民生反对新法。 至于你说的荆公在诗词歌赋上的成就绝不比苏轼差……我觉得补星。荆公这个性子对于治学毫无益处,尤其是他的字学,都被黑成什么样了……关键是他还利用科举强制推行,这不相当于低配文字狱嘛……朱熹批他“坏了读书人”。你说得对,批评人物就该读历史书,其他的啥都不好使,包括小说。
【回复】兄弟,你回复错人了,如果不是有人给我点赞我都不知道你回复了我那么长一段。你既然说出苏轼没处于权利中心这个话,说明你很诚实……你是真的没了解这段历史,这个我不再说了,你楼下有兄弟回复过了,你看他的就行。荆公本意是很好的,他的经济头脑真的不错,但是他没有变革生产力(时代局限没办法),只是改变了分配方式,而且不论本意再怎么好,他最后带来的真的是负面结果,我之前的回复也说了,打击反对他的良臣导致神宗之后几乎再也组不起像样的朝廷之类。蓄妓如果你说的是朝云……那我不能认同你,朝云是灵魂伴侣级别的。不过我很佩服荆公的一点就是他作为古代有身份地位的男性还能不沾这些,少有这样的人。荆公给我的感觉是枯简的不像个有血有肉的活人,可以不在意吃穿用度到这个份上(介甫不洗澡梗)。但是荆公的治学,他的文章没什么问题,可字学独裁我真的没法接受,在我心里这就比文字狱差一点。
二汪汪啊汪:
王安石是大忠臣。他的新政也非常有想法,如果能实行,对当时的宋朝有极大的帮助。可惜这次变法伤害了精英阶层的利益, 他手上的人从上到下都有恶人。他们曲解王安石新政的意义,盘剥百姓。百姓不知所以,全部怪在王安石头上。这世上最恶不是十恶不赦,而是借刀杀人。如今各种网络引战层出不穷,方法与当年如出一辙。不怪当事人一意孤行,也不怪百姓盲目跟风,只怪有奸人添油加醋,颠倒黑白,欺群众不知实情。愿诸位正视历史,望诸君明辨忠奸。个人观点,敬请参考。

【回复】回复 @我喜欢我不管 :王安石和汪精卫不同之处在于,王安石的权力来自于皇帝,他即便是万人之上,也在一人之下,没有与全统治阶级对抗的能力。故而总有人的手段在他之上,总有人的地位是他不可撼动的。明君总比贤臣好做得多。 王安石惜败于其君摇摆不定,而非其优柔寡断,目光短浅。 我坚信王安石是真正的猛士,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气概,况其一心为民,是真正值得敬佩的好官。历朝各代不乏心术不正之人,革命变法也是成少败多。只是这些胸怀大道的有志之士,全都值得尊敬。 败者不一定为寇,奈何时运不济。 个人观点,敬请参考。
【回复】支持,讲真,政策是为民,但也能被人利用,例如……还有……,传下来就变了味
【回复】荆公提拔的那批人太糟糕了……他新法明明那么超前的
历史那些事:
关注 实验纪录片历史那些事 ,也就是我,转发动态抽取月度大会员啦, 幕后花絮,主创心声都安排上了, 明晚编剧下方 @隐宅吉国瑞 的直播,来啦来啦, 金导真身没准会乱入哦(・∀・)

【回复】请问,已经是大会员的,可以直接兑换现金嘛?[蛆音娘_滑稽]
【回复】回复 @-草鱼 :加一[2233娘_耶]
【回复】2,0可还行[洛天依_哈哈哈][洛天依_哈哈哈][洛天依_哈哈哈]
往左边走:
第一集明明很欢乐,但不知为什么,总有一种莫名的忧伤,不是被逼无奈,不是所在之处寂寥无人,又怎么会跟一堆食材在一起。偏偏苏轼还总是一副笑容满面的样子,还会在家书里和儿子开玩笑,纪录片里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不会影响苏轼的形象,反而更让人觉得心疼和敬佩苏轼,一代大家竟至于斯。

【回复】因为苏轼平生遭遇令人心疼(´;ω;`)
【回复】看正片时那么多很煽情的镜头我感觉都不大,在片尾的歌时我都哭出来了。
【回复】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虽然是豁达,但是我个人感觉淡淡的忧伤
历史那些事:
东坡来过,杨坚还会远么?杨坚要来,嬴荡还坐得住么?剧中饰演“耙耳朵”皇帝杨坚的胡艺潇和力能扛鼎嬴荡的扮演者母焌成已经空降直播间,课代表们准备好你们的话筒抓住和“天子”们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鸭! #历史那些事# 主创陪你侃大山系列第五期即将来袭,搜索直播间房间号4096762或戳右手边链接https://live.bilibili.com/4096762

【回复】希望有明朝圣人王阳明的纪录片
【回复】东坡大佬人生过的其实也蛮潇洒的能作(从丞相摔到了县令)还有一堆基友(黄庭坚,佛印)
【回复】我大丞相诸葛亮有没有哇[大哭][大哭][大哭]
织田家的信长-:
不爱吃猪肉?古代农民家有几个能天天吃肉的

【回复】回复 @哎西多 :就是说富人不爱吃,穷人吃不起(▔□▔)/猪肉就没人碰了
【回复】我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富人不肯吃,穷人不解煮。
【回复】回复 @哎西多 :你知道古代祭祀的三牲是什么吗?还下贱

历史 科普 文学 人文 中国历史 自制 文化 脑洞 古代 饮食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