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中的残酷、疯狂与偏执是真实存在的吗?这不是一部励志电影!

作者: 叨叨冯聊音乐分类: 社科·法律·心理 发布时间: 2020-09-19 09:50:32 浏览:98677 次

《爆裂鼓手》中的残酷、疯狂与偏执是真实存在的吗?这不是一部励志电影!

Zmotryx:
我想补充一点,Whiplash的确不是励志片,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惊悚片,无论是情节走向、主要演员和次要演员的表演、还是摄影灯光,在这一点上都挺明确的。片中Andrew的女友和父亲其实才是导演为我们设定的普通人视角。

【回复】嗯呢,我在准备讲这个电影的时候,看了一个观看量不低的中文影评,最后的点落在了励志上,惊出了我一身冷汗,所以在最后才有此一说[灵魂出窍]
【回复】回复 @叨叨冯聊音乐 :冯老师多虑了,这片子看到“你是赶了还是拖了”那儿大家就都紧张的大气都不敢出了,片尾导演非常精准地在演奏结束现场观众反馈之前黑屏,看完这片子能产生“我要像Andrew一样”的向往,那真不是一般人了[笑哭]
【回复】回复 @叨叨冯聊音乐 :不过这片子的音乐演绎我觉得还是很有水准的,既不媚俗又不曲高和寡,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的话,希望冯老师能够在合适的时候给大家具体讲讲,而且这片子导演本身就是鼓手出身,他的作品能引起冯老师共鸣的东西应该挺多的吧[抱拳]
一尿千年:
虽然没看过,剧情让我想起了一个战争题材,一个新兵在教练身体身心双重摧残下,持枪干掉教练并且自杀,教练那不堪入耳的当众辱骂让我记忆深刻,今天在新闻上又看到一个中学生被母亲当众打耳光跳楼,有时候甚至觉得专业牛叉并不是一个好老师的必要条件

【回复】电影是《全金属外壳》吧
【回复】这俩我都看过了,真的是有些老师就教学方法会影响学生心理状态。
【回复】库布里克1984年越战电影《全金属外壳》,超爱
冬天的可乐nice:
教师选材真的太好了,现在高校确实有大把大把的导师根本不给学生任何有效的指导,把自己学术上的落后和不作为掩饰成所谓严师出高徒。

【回复】会水论文已经是很好的老师了
【回复】有些专业没啥前途,老师只会水论文,招一个坑一个
【回复】我大学实验室老师就这样,弄得我一度不想考研
书橱君:
老师对学生的心理影响真的很大.....我快30的人到现在依然憎恨小学时屈辱过自己的老师.非常赞同博主那句“应该鼓励你的学生,让他在音乐里感受到快乐,但这并不妨碍你在音乐上严格的指导他.”虽然我只是个音乐启蒙老师,但我会一辈子贯彻这样的原则指导我的学生.

【回复】很多老师侮辱学生纯粹就是打着严师出高徒的幌子给自己找乐子。
【回复】爆裂鼓手里那种嘴毒还动手的估计现在没有了,但现在嘴毒的还挺多的[大哭]
【回复】回复 @男科专家陈医生 :弹钢琴哪里培养什么音乐天使,心理变态倒是被养了出来不少,等这些心理变态当了老师,继续折磨下一代
odct:
这个是真事改的,电影里老师是有原型的。(以下出自搜狗百科)1、电影部分根据导演/编剧达米恩·查泽雷在高中时期参加乐队的真实经历改编。他当时很害怕他们的乐队老师。 不过像片中那种老师,师生关系是非常少见的,一般没人那么干

【回复】现实生活高校里任意辱骂学生,把学生当佣人使唤却不给予任何学术指导和帮助的教师太多了。外人看来就是严师出高徒,学生有意见就是态度不端,没有求学的诚意。
【回复】不是真事改编好吧,电影导演只是在采访里提到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于他高中乐队时候的记忆罢了,事实上这部电影中的很多谬误正是因为他并不是爵士乐方面的专业人士,只是根据自己年轻时经历的一些的模糊印象加以想象拍的。
诠释鼓髓:
天才逼一逼还是天才,普通人逼一逼就变成了怂货。

【回复】你所谓的“逼一下”需要有度。 作为老师要知道自己学生能承受的上限和下限在哪? 但现在社会有几个老师有时间去了解一个学生? 老师有了解学生的时间再教一个好不好? 但艺术不是用时间和金钱能去衡量的。 我并不是把艺术抬的多高雅,而是艺术是有自己生命力在其中的。
【回复】回复 @自由云淡 : 我觉得男主和那个老师内心都是变 态。只是老师发现了男主的本心,然后激发了出来,最后的结局就是两个魔鬼的会心一笑
【回复】你说的话,我100万个赞成
その男_凶暴につき:
听上去真是一个让人不痛快的电影。。。话说我们思品书有一个故事,好像是一个女孩学芭蕾很努力反正是舞蹈,但是老师说你这个身材没法进职业生涯,女孩非常难过但是她没有放弃自己,她去用自己所学教导别人成功。虽然说这故事是励志,真是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身材影响梦想感觉都不像话[笑哭]。还有一些一些听说的,比如琴童都是骂大的,要羞辱的什么都不是,我觉得还有人练琴吗[笑哭]

【回复】但老师说的是实话吧 走职业道路确实身体条件很重要的
【回复】回复 @__dark_黑白阁-_- :爱好和努力是下限,天赋是上限
【回复】方式不对罢了 像篮球就必须要长得高一样 是个固有俗印象 蓝协换姚明后不就好多了
Unotre:
对,最后那段想搞臭安德鲁太扯了,即使安德鲁直接不打了走,凉的也会是弗莱彻啊,人们最多只会觉得他临时出现了意外

【回复】两个人都在赌,之前安德鲁和弗莱彻的谈话就表明了弗莱彻并不在乎自己是否能继续指挥,他只要一个在他的教育方式下诞生的天才。 弗莱彻不是仅仅在报复安德鲁,同时也是在给自己的人生信条和安德鲁最后一次机会。
【回复】回复 @Cyril小豪 :其实并不能一换一,指挥才是对演出负总责的,演出失败人们肯定会说指挥排练失败。如果是协奏曲目独奏出了差倒是有可能被喷。
【回复】但這安排為這電影的結局完全升級了
金暮蝉:
太好了,谢谢冯老师这么真诚地说出对这部电影的批评。我几年前看的时候,根本看不下去,觉得太假了且太不健康了。如果所谓的成功要通过变态的方式达到,那也是不值得的。任何一项技能、工作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修身。

【回复】这部电影本来就不是励志片。。。
【回复】这部电影既是讽刺又是励志,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这部电影的主旨
【回复】回复 @号哭的可爱小蚕豆 : 首先这并不是一个励志片,这电影的主旨其实很简单,就是根据导演高中时期学鼓的经历改编。他老师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导致他一直不敢面对这个事。后来上大学,他发现自己导演天赋牛逼,在创作电影的时候,就想把这段不敢回首的经历,用电影的方式创作出来,在一个虚构的故事里,去面对以前老师留下的心理阴影,完成一段yy式的复仇,打老师的脸,也完成一种心理上的发泄。 同时他也是在用这部电影批评那个老师,你这么教人是不对的,另外当年你嘴里的废物学生,现在是牛逼的大导演,并且还能拍出一个电影专门回击你,这电影还上了奥斯卡提名,拿了最佳剪辑奖,演你的反派演员还拿了最佳男配,就问你气不气? 所以这片子,非常私人向,当成导演对当年变态老师的私人对话,就很好理解。非要理解成到底是励志还是讽刺, 那就会摸不着头脑。
SoloWing:
看完这片子还跟老公吵了一架,他觉得严师出高徒,我觉得这人心理变态,再高的技术也不能是虐待人出来的

【回复】回复 @基本报废了 :不揪着某些桥段我也觉得这老师是个变态
【回复】回复 @叠氮化碳 :男主最后撑下来也挺变态的,这电影本身男主和老师都不是正常人,要是代入日常生活就纯属找事了
快乐小猫黑胖:
说一下电影 这部电影有人说是励志片,其实理解很偏差,有人说很烂很不真实,感觉也没把握住主题。 第一,主角和老师两个形象电影本意就是塑造两个有缺陷的人,利欲熏心,利己主义,狡诈,不要去洗。第二,两个人之间也不存在任何高尚的情感,就是互相利用,互相仇恨。 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可以理解为用来剧情反差,也就是电影的最后一段,在完美的演奏下这两个性格偏激的人放下恩怨。 这就展现出电影的主旨,音乐的世界只有音乐,唯有音乐,才是最高指导原则,这两个人虽然有很多缺陷和问题,但是在绝对的行业标准下,在纯粹的艺术衡量之下,这些人格个性的东西都要靠边站。 通过反差来挖掘出这俩人的敬业精神 电影也是在提倡这种敬业精神

shyanneee:
老师选材太有意思了,请问可以说一说摇滚音乐剧嘛

苏_小虎:
冯老师,我在你只有1000粉丝的时候就关注你了,很喜欢你的节目。这部电影我看过不下5遍,是我觉得近10年来最好看的电影之一。电影需要表达的就是两个性格有缺陷的偏执狂音乐人的故事。把他当励志片看那肯定是不对了,片子中的所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也绝对都是非常规的,但就是这种戏剧冲突,才是本片最大的看点。之前NBA球星科比也特别推荐这部电影,说在主角身上看到了自己。我自己今年40岁,4个月前开始自学钢琴,虽然没有老师,但我对自己也是非常严格要求,每天苦练8小时,我承认我深受这部影片的影响,但是我的确进步很快,在这个角度上我要感谢这部电影

【回复】生活中对学生极度无礼,经常辱骂和人生攻击的大学老师挺多的。包装以所谓严师出高徒,真要指导个什么的时候一问三不知,一句话你专业知识不够,学术思维不正确就打发了。前几天热搜还在说应该允许和支持学生换导师,还不是因为问题太大。毕竟自杀的都那么多
【回复】回复 @冬天的可乐nice :的确是,我高中时代就有这样的老师,各种言语上侮辱学生非常普遍
【回复】回复 @冬天的可乐nice :@冬天的可乐nice 太赞同了
毛毛姐姐Aa:
弗莱彻的极端性格让他为了调教安德鲁在所不惜,说起来对这两人不知道该羡慕还是恐惧,毕竟牛的老师太少,天才的学生也少

-老歪-:
这片总得来说还是比较励志的,但是也非常有毒性。 当时算是我对爵士乐的启蒙吧,但是后来听爵士听多了,就觉得师徒俩人追求技术是好的,但太过于剑走偏锋了。至少在开创性上这点他们就跟爵士乐的理念背道而驰[微笑]。 观点就是技术这东西够用就行了,但是到 够用 这个程度又是门学问。[笑哭]

【回复】回复 @辰南秋 :我观点是技术优先服务于内容的,当然你想在技术上比别人牛掰,也挺好。大师都是从苦闷练琴之路走过来的。 爵士技术我觉得有上限的,但那个上限太遥不可及了。技术太复杂,全世界可能就只有几个人能听得懂,更不用说销量(本来爵士卖的最好的就是肯尼基了[辣眼睛])。爵士这东西有时候还是音乐上的想法比较重要。 爵士的自由也需要在一定框架内,你要是玩free jazz 的就当我没说。[doge]
【回复】爵士的要求……技术没有上限吧……爵士不就是自由吗[惊讶]
大山子今天戒酒了:
一般不会练流血吧...以前在学校一天练十一二个小时小军鼓都没流血过。鼓棒握的很舒服,专门打鼓垫的那一副都盘包浆了[doge]唯一一次流血是作死带个破戒指练鼓把皮磨破了

【回复】错了错了。。。自从开始练传统腕之后无名指出过好几次血了[笑哭]
【回复】😂😂练二胡拉弓子都能把手拉秃噜皮了
【回复】看你打什么了,我朋友打金属,把自己手打破了
葡萄声明:
我给了一星,看到最后师生相视一笑,我只感到导演浓浓的恶趣味。不能怪很多人理解成励志片,因为导演确实把它拍成了励志片

饕餮巨兽66:
终于找到一个真正说对这个电影的人了,中国就基本上没一个说那个老师不对的,都是说是培养天才的严格,就很惊悚

【回复】我在抖音说了还被几个网红下场怼
【回复】不知道算不算是中国或者说东亚的价值观和教育观导致的独特理解方式,上面评论好几个说自己家长认为就应该这么“严格”。。我小时候第一次看这部片子只觉得很刻苦很疯狂很过瘾,成年以后再看才发现是惊悚片
Riseblade:
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这电影的音乐老师把错误的强化方式做了个一条龙服务。教育学上来讲,弗莱彻作为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非常差。而且这电影最让我惊奇的是他的价值观,在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的主流文化中肯定会得到差异化的解读。但我们国家主流文化是集体主义,电影里这种精粹利己主义的价值观竟然能被一些国人理解成励志故事,这才是最践踏我精神内核的直接原因。[捂脸]

故雨故人:
我吉他老师推荐我看的,我和开头的主角只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都数错了拍子,或快或慢,主角的老师扇他巴掌,当时我都吓到了[笑哭][笑哭][笑哭]

知识分享官 职场 心理 架子鼓 爆裂鼓手 爵士乐 鼓手 电影 人文 科普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