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民歌】可悲的时代 - Қайран жалған

作者: 薬師野分类: MV 发布时间: 2023-07-11 16:26:51 浏览:49151 次

【哈萨克民歌】可悲的时代 - Қайран жалған

bili_18588183549:
这首歌不是民歌,而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哈萨克斯坦音乐家的作品,作者有名有姓。这位哈萨克斯坦音乐家的心血之作,居然成了百年华人金曲之首,无语了。老王只是填了个词,但填的词又土又俗。看看原词意境,甩了老王一百条街。 我爱的丈夫留在了遥远的村庄,上马的时候都来不及道别。 世界像科尔达拉沙漠般无垠,人说世界广大,为何有这般狭小。 雪山忘得我双眼疲惫,该如何是好?/迁徙的队伍翻越雪山, 我们曾是挤着骆驼奶的幸福民族。我们真的离开故乡了么? 驼羔的叫声中/惨白的原野上,苦难的人们四处流离。

【回复】回复 @杠精の父 : 我多年前曾在网上看过相关资料,但时间长了,忘了具体出处,抱歉。关于老王搜集的所谓民歌,有些并非诞生于中国哈萨克族民间,而是源自哈萨克斯坦音乐家和民间歌手的创作,甚至好多还是俄罗斯歌曲,后来传入中国哈萨克当中,随后被老王搜集改编。举例说明: 《在那银色月光下》,源自俄罗斯歌曲《在银色河面上》(Над серебряной рекой),歌词以诗人菲奥德尔·尼古拉耶维奇·格林卡1827年发表的《飘扬的足迹》(Завеянные Следы)为蓝本。俄罗斯学者格里布申曾于20 世纪70 年代考证过根据该诗作改编的六个民歌版本,其曲调也多有流变,在中国广为流传的曲调是其版本之一。 《都达尔和玛利亚》,又名《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作者为苏联俄罗斯族女音乐家玛利亚·叶戈尔瓦娜·瑞奇娜,写的就是自己与哈萨克青年的爱情故事。这首歌曾获苏联音乐大奖,老王后来也承认这是苏联歌曲。 《玛依拉》,此歌的创作者正是“玛依拉”本人——哈萨克斯坦民间音乐家玛依拉·瓦力克孜·沙姆苏特蒂诺娃。
【回复】回复 @bili_18588183549 :其实老王的黑历史我可能看的比你多[笑哭]只是这首歌的来历一直搞不明白,可以确定最初版本不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但这首《悲惨的时代》我也没查到什么比较古早的记载,目前我倾向于最早的版本是我在置顶楼里回复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很多音乐家记录过的哈萨克民歌《阿克芒代》即“洁白的前额”,原作者不详
【回复】回复 @杠精の父 :1920到1924年哈萨克族1000民歌,1925年第一次出版了这书,里面有这歌。歌可以改编,但我认为把民族的血泪史改的面目全非确实不厚道。如果去哈萨克看看,有讲这些的博物馆,沙俄、苏联和盛世才都。。。
五道盐先生:
想起来以前在俄罗斯预科老师说俄人给中亚民族带去了自己的文字,以前中亚人都用阿拉伯字母 后来有段时间我突然反应过来,中亚国家用的不是基里尔字母吗,自己的文字在哪?

【回复】自己的文字是察合台文等文字。不过这个是哈萨克老文字,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基于察合台文修改的正字法。[doge]
【回复】俄人带去的是自己的文字西里尔文。
【回复】回复 @贪刀小王子Kingway :回复 @贪刀小王子Kingway :本来就是十字路口,受到四面八方其他文明的影响,本土的文字即使有过也被强势的外来文化挤没了吧。阿拉伯字母的传播跟伊斯兰教的传播是绑定的,而婆罗米字母则和佛教紧密相关,在宗教信仰被同化的同时,文字也会被同化。类似的,中国的回族使用汉语方言,但有一套脱胎于阿拉伯字母的拼音文字“小儿锦”。
千景SS:
我室友是哈萨克族,我听不懂,但是我感觉哈萨克歌曲,总是带着一种深深地悲伤。我很喜欢哈萨克语唱起来流利不拖沓,不用把语调拉的长长长长的,而且没有那种尖锐且突兀的语调和乐器声[脱单doge]

【回复】哈萨克歌曲更柔和一些。
唐宇南:
这首歌是一首哈萨克族民歌 是当时三十年代在哈萨克族搬迁逃亡时一位年轻诗人mussata写的 原名叫hayran jalgan 意思大概是可悲的假象的意思 当时最远的搬迁到了青海湖畔 现在算是融入了中国的一部分 但是也是算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 希望大家知道 一般在国际场合都是以哈萨克民歌注明【哀伤】

瓦洛佳佳佳佳佳:
单纯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这首歌与《在那遥远的地方》那么像,甚至一模一样。我刚刚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没说这两首歌有什么关联呀。

【回复】王洛宾在这歌基础上改的,基本上原封不动[笑哭]
【回复】王洛宾当年在西北地区采风搜集的民间小调,自己填的汉语歌词
【回复】两首歌内容差异巨大很正常,不必惊讶,民歌就是这个特点,一个调各种填,比如《你就是在忽悠我》和《哥萨克奔赴多瑙河》,一个是情歌一个表达家国悲恨
東方白晓的妈妈:
可悲的时代(指1929-1931,1946-1947年哈萨克两次大饥荒)

【回复】被沙俄征服期间也是被杀的尸山血海
【回复】没遇到成吉思汗的时候基辅罗斯算是欧洲最暴力的那一波了,但是成吉思汗来了,好家伙,那砍人砍得,人头炫一地,蒙古人还喜欢屠城,车轮以上的直接送去见耶稣
【回复】沙俄时期呢,反正老毛子那个时代在欧洲就是暴力的象征,基辅公国时期也是,啥都不行,但是一说砍人好家伙,来劲了嗷
秋霜犬养:
原版听起来很悲伤,汉语版本改编的过于喜庆了

【回复】斯拉夫民歌《哥萨克奔赴多瑙河》《你就是在忽悠我》,一样的调子,毫不相关的内容,而且根本没人知道这俩版本谁先谁后
【回复】回复 @飞钻F :蒙古征西的第一帮凶是后来形成哈萨克民族的游牧钦察,沙俄征东的第一帮凶就是后来形成鞑靼民族(塔塔儿)的伏尔加或喀山的农耕民,或称西北钦察。我个人更倾向于这是广泛存在于钦察系的民歌,是其他民族演化出了自己的版本
【回复】回复 @秋霜犬养 :你是啥主义呀?一来就指点江山帮凶什么的?我记得哈萨克族也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是我国的构成基础之一,怎么口口声声兄弟,但从你的话语中感受不到呀[呲牙]掉头来还给我扣帽子了[呲牙]
Nazarbaev:
马上就要离开新疆了,痛写了,哭了[大哭][大哭][大哭][大哭]

细胞魔细胞:
这个是青海哈萨克人感慨被军阀迫害流离失所的

阿里里辣:
up主别误导人啊,我看你在评论区给那些说《康定情歌》是哈萨克族民歌改编的全都点赞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明明叫《草原情歌》啊。。。不要乱科普啊[疑惑]

【回复】说实话,我这些也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比较可信的版本[笑哭]光是来源我已经听到四个版本了。
anlroe:
中文歌词直译: 爱慕的人留在了遥远的地方 离别时也未能道别成了遗憾 唉这可悲的世界 我的心如这科尔达拉的荒漠般苍凉 不是说这世界宽广吗,它却如此狭小 唉这可悲的世界 迁徙的队伍匆匆越过皑皑雪山 我们曾是安然自在挤着驼奶的人 唉这可悲的世界 我们真的失去了故乡吗 在骆驼的哀嚎中颠沛流离的人们啊 唉这可悲的世界

【回复】怕不是说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苏联治下的哈萨克大撑肚皮。
ALT高峰:
【卡伊朗 莎勒航】 第一段: 梭淖阿勒莎渥勒达,卡得阿吾虚根莎勒 阿 塔那勒达阔息跌阿勒莓博等,霍伊咋勒 卡伊朗 莎勒航 第二段: 凯达拉能色冷跌,枯垃贼茫 凯跌吾息耶笛比勒笛尼耶,涅盖跌塔勒 卡伊朗 莎勒航 (间奏) 第三段: 克孜虾勒虾德卡伊塔伊鞥卡勒勒塔吾当 涅该耶勒贴伊印跌尼 皮孜那勒德萨吾航 卡伊朗 莎勒航 第四段: 我们真的离开故乡了吗 在骆驼的叫声中,受苦的人们颠沛流离 哎 这可悲的时代

活捉死兔子:
唉…这么一看新疆的哈萨克族真的惨,迫于盛世才的迫害跋山涉水的迁移到青海,又被马步芳劫掠,不但要钱要物要命,连这首曲子也被抢走送给好友了

【回复】至少比留在中亚,被俄人大撑肚好许多……某种程度上,历经苦难而留存的,是最有生命力的。
bigstone2015:
查了一圈可以肯定的是王的《在》原曲为哈萨克民歌,百度上的词条解释有误,至于原曲的名称当然以哈族人民认定为准

德莱若的卓斯:
很好听哟,关注了[星星眼][星星眼][星星眼]

阿里里辣:
评论里那个亚希力姆真厉害啊[星星眼]说不过就拉黑?麻烦您反驳我之前先听一下康定情歌是哪首歌先[呲牙]康定情歌是王洛宾写的吗你就来扣帽子[星星眼]

【回复】主要是康定情歌和草原情歌就不是一首歌,康定情歌就是咱们汉族的歌,草原情歌是哈萨克族的
【回复】回复 @阿里里辣 :我查找了很多资料,最详细的是人民政协报2021年的《江定先先生与康定情歌》还有四川民族出版社2019年的《我们的康定情歌》,这两个资料都未说其原型来自康定的汉族村,甚至连汉族都没提到。不知道你“溜溜调来自汉族村”的论断是哪里看到的
【回复】回复 @阿里里辣 :康定情歌是吴文季以康定的民歌为原型采编而成的曲子,原曲是藏地的民歌,怎么能算是汉族人的
burnout倦怠:
抱着期待的心点进来 果然很好听[doge] 收藏了

民族音乐 民谣 哈萨克斯坦 可悲 哈萨克 民歌 哈萨克族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