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究听觉的神经学家那里,得到的音乐启发

作者: 合成少数派分类: 音乐综合 发布时间: 2023-03-26 21:30:00 浏览:15959 次

从研究听觉的神经学家那里,得到的音乐启发

朵娜娜娜娜:
首先纠正一个不准确的地方,基底膜是耳蜗里的一个结构,听觉感受器是位于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 (corti’s organ) ,是个螺旋状的,由底到顶部对应由高到低的频率感受,相当于完成了天然的傅立叶变换。 第二点,键盘演奏低音区和声不好听的一个原因是律制问题,它们其实不准。平均律键盘上的所有音都是不准的,频率音高是指数关系,频率越低相差的比例越大,所以低音区更不准。 最后,critical band其实属于心理声学了,目前还没有明确找到其相关生理基础的证据。其频率差以下产生的拍频效应有神经电生理的证据,频率差以上整数倍频率产生的“谐和感”还没有准确的生理证据(目前我没找到相关研究结果)。弄明白具体哪些结构什么机制决定了critical band和这些主观听觉感受,还需要很多研究(我猜也许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有些许关系?),听觉、神经科学、音乐理论三者加在一起的领域(音乐脑科学)本身小众,这个概念又没什么实用价值,实在没几个实验室愿意花经费研究这个,但是挺好玩的…… 讲的有问题的地方欢迎大家讨论。 两篇拍频感受相关文章doi: 10.1371/journal.pone.0129486 10.1152/jn.00859.2005

【回复】回复 @合成少数派 :没有纠正错误的意思啊,只是从我的角度感觉这样的表述不够准确,因为耳蜗基底膜作用很多,比如结构支撑、传导振动等,声音感受器应该明确指的是corti器。举例子的话,应该说烧水的并非厨房,而是烧水壶,但厨房确实可以烧水,因为烧水壶位于厨房。up主的视频做得非常好非常干货,我是希望观众收获的信息尽可能详细[给心心]。我现在读研就是做听觉研究的,所以会更关注到这些细节吧
【回复】回复 @合成少数派 :如果傅立叶变换粗略解释为信号在时间域与频率域之间信息的转换,那耳蜗相当于完成了把在时间上可分的信息,转换为在频率上可分的信息,映射到了空间里(沿基底膜从底到顶),大自然真是太巧妙了。 关于频率组合和律制的问题,110 Hz的音上方自然大三度应该是5/4比例的频率,也就是137.5 Hz的音,比十二平均律的大三度138.6 Hz要低一些,同理440 Hz和550 Hz是完美纯净的大三度,也比平均律的554.37 Hz低。纯律与平均律的频率差,在越低的音区,所占根音的比例越大,所以越不谐和。我觉得为了演示临界频带的效应,应该排除上述因素,改用纯律的音,应该会好一些。 第三点是我太激动了说多了,刷到感兴趣的视频就像一股脑把自己了解的都分享了,奈何没有做视频的本领[笑哭]本想说的是临界带宽这个问题在神经科学研究的现状,其实很多生理基础和机制不明确,但我表达得很乱。 up视频做得非常好,支持!
【回复】1)确实不太认同,我说a是做b事的,您说的好像是a上的小a做b事的。如同说烧水的并非电水壶而是电热丝,这并非纠错。另外可否解释一下傅里叶变换? 2)我视频中的示例是频率非常准确的纯音,去掉了其他在原声乐器中能够出现的干扰,您也可以听到我所说的现象; 3)本视频解释的其中一个内容就是:声音的心理感知是有生理基础的。关于临界带宽是否与生理结构有关,可参见 https://psychology.fandom.com/wiki/Auditory_filters 还有其他资料可自行搜索,欢迎讨论。
ElcFox:
这本书对游戏音频体验和音效设计方面似乎有不错的参考价值啊,关于声音对人的和生理和心理影响相关的研究文献和书籍可以多多推荐哈哈[热词系列_妙啊]

【回复】还有一本叫《迷恋音乐的脑》可以试试
【回复】回复 @合成少数派 :好,等我发工资了买回来吃灰(
【回复】回复 @ElcFox :可以微信公众号看一下 子鱼说声学 我在里面也有投稿
eee一毛:
实际上音乐的本质应该就是以人类听觉的各种特性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 几乎所有的所谓乐理 实际上是对人类听觉特性用美学语汇来表述

【回复】回复 @柔和的春日阳光 :音乐界通常说a音符比b音符高或者低 英语是sharp and flat 而没有说a比b多或者少几赫兹或者a的声源震动比b的声源震动快或者慢多少 通常说甲演奏或演唱比乙演奏或演唱力度更大或更小、旋律张力更大或者更小 但没有人说甲比乙大或小多少分贝 动态范围大或小百分之几 一旦采取后一种表达方式 被绝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的知道这不是音乐家在说艺术 而是物理学家在说声学 但在实物层面 说的不都是同一种物理现象?乐理中音程是几度几度 物理中只有频程几倍或者百分之几 乐理中极为重要的和谐不和谐 在物理中甚至无法完备的定义 别拿什么“和谐就是最简整数比而且比值的公倍数越小越和谐”说事 恰恰是最简整数比让灵长目人科智人属的动物感觉到舒适 所以才被智人属构建为和谐 放到别的物种并不一定感到舒服 也就并不一定会被构建为和谐 乐理中的高低、sharp and flat、力度、张力、音程几度、和谐不和谐等等几乎都是直接描述的人类对于声音的听觉感受 而不是直接描述声音自身的任何物理属性 是描述声音自身物理属性对于智人属听觉神经系统激发的心理性情绪性感受 这本身就进入美学层次 只是可能没有包含完整的价值或者审美判断 但不能说没有美学色彩 而是有浓厚美学色彩
【回复】你说的各种听觉特性基本是由生长环境塑造的,而非生理结构或基因。乐理是后期总结,方便高效复用,本身没有美学而言,可能近代各种千奇百怪的前卫乐谱有这种倾向。
【回复】回复 @eee一毛 : 所以通俗易懂的解释就是乐理是后期总结,方便高效复用。是一种以易传播,上手好用的媒介,有其价值,本身具化后并不承载美学。美的直接具体感受在这里是被听到,而非看到。当然近代学科细分后每个人所感受到的美不同。
西山大佛:
即泛音列之后,我又学会了一个词临界带宽 总之,都是让我别在低音区乱弹[嗑瓜子]

LOL吧唧吧唧:
440Hz是标准音A4。还有你举例的低音区脏,那是因为你用的是理论频率,实际的钢琴低音区和高音区都要把音程拉宽的。也就是低音实际音高不理论值低,高音比理论值高

【回复】MIDI 有两个标准,0 = C-2 和 0 = C-1,在前者的情况下,440Hz 的是 A3。后面你提的那一点再想想,低音区再拉宽也拉不出五十赫兹去。你可以实际在钢琴上弹一下最低音区的大三度,再弹一下高音区的大三度,对比一下他们的和谐程度。
L_____-K:
拍频不是因为两个波叠加吗 但是视频里两个波分别是从不同声道传来的根本就不能相遇 为什么也能体验到拍频[保卫萝卜_哭哭]

【回复】有没有可能这是因为在在脑子里出现的拍频[doge]
【回复】回复 @LiMiTE-K :反正确实能体验到拍频。陈文戈有个视频就是两个声道放不同的正弦波然后拍频
【回复】神经冲动在听觉中枢叠加
泰山乐章:
眼耳鼻舌身意 人类获得外部信息的通道 声音信息量最大 其次是视觉 但是 最高阶段 却是文字 因为它 最抽象 所以说 诗歌第一位 音乐其次 绘画第三 音乐家可比画家 伟大多了! [打call]

超大大萌萌哒:
感谢up的分享,虽然但是,,在带耳机环节开始的时候就开始听不懂了,但依然很感兴趣。请问up,这其中一些专业名词及专业知识该通过什么途径去补足呢?

【回复】可以从这本书看起呀,开始学一个乐器,享受这个过程。遇到不懂的就去查去学,多做音乐实践,我就是这样过来的[黎明觉醒_比心鸦]
【回复】在你掌握基础乐理的情况下,学习物理声学的泛音,驻波,共振等概念。不用太深,足以你看懂这个内容。 但也只是看懂。高数要学到傅里叶变换

乐音 乐理 音乐 合成器 音乐研究所 声学 噪音 神经学 电子乐器 声音实验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