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怯懦的皮囊遇到了狂野咆哮的灵魂,大概是人生最沉痛的悲哀” |《德米安》03【杜素娟细读经典】

作者: 杜素娟聊文学分类: 人文历史 发布时间: 2024-04-25 18:05:00 浏览:98907 次

“软弱怯懦的皮囊遇到了狂野咆哮的灵魂,大概是人生最沉痛的悲哀” |《德米安》03【杜素娟细读经典】

于忠肃公:
感觉如果青春的叛逆被压制了,长大后迟早抑郁症找回来

【回复】我是29之前原家庭带来的抑郁,现在杠杠好
【回复】我就是,重度,现在吃药也很痛苦
【回复】回复 @听说唱歌忘记悲伤 :抱抱
Inercence:
恐怕很多00后的父母都无法在孩子的青春叛逆期给到合理疏导,孩子走向社会后,现实会让我们感到痛苦,进而改变。或许00后这代人会是我国家庭教育水平的分水岭。

【回复】我们这很多年轻夫妻去北京上班,或者在县城当双职工,孩子给家里老人带。只要想省事,可以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寄宿,寄宿学校假期少,晚自习长。平时接触不到父母,家庭教育感觉还不如以前的90后。而且现在幼儿园入学的时间也早了,都希望早点让孩子上学。但是学校再实施素质教育,有些东西也只有家长能教。
【回复】回复 @8345385128844852 :你可能就是悲剧中的人,说来也奇怪,你居然会在这个视频下面
【回复】回复 @金桔柚柠檬 :年轻父母只是完成他们上一辈要求的传宗接代的任务,但是没时间也不想带孩子,父母痛苦 孩子也痛苦,所以生育下一代是为何[大哭]
想象力最重要:
感受到痛苦了,也反思到痛苦的原因了,但是怎么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内心的需求,个性,性格,愿望和能力特点呢,我能走出痛苦,但是走出痛苦后又发现人生太空虚了,又缩回去了,没有人生目标,不知道什么能让我感到长久点的兴奋,羡慕那些有人生爱好,有人生方向的人。

【回复】多去体验,多去尝试,多去实践,多做实事,这是我现在正在做的
【回复】感受和理解痛苦原因才只是刚刚开始,彻底摆脱还得自行填充那部分被规训扭曲掉的自我切除后的空洞,解决这份空虚才是一个人人生真正的开始。自己这样一路走来,一开始不知道很正常,(有选择性的)见得多了感受的多了自然就知道了,剩下就看自己能不能接受了[doge]
【回复】回复 @康汝师 :赞同。一直在隐隐痛苦,但一直在行走。直到最近,好像隐隐约约摸到了理想的边界,因此更加坚信行动是唯一能够使我改变使我脱离的方式,行动是一种状态,我力图沉浸于中,短暂忘记其他的东西直至某一天可以像旅游一样回到任何一种状态。
百里灵韵2:
软弱怯懦的皮囊遇到了狂野咆哮的灵魂,大抵是人生中最沉痛的悲哀

【回复】而一旦肉体的懦弱扛不住灵魂的放荡不羁,那大概就是一跳了,就像现在那么多学生,奥,我也是学生
【回复】回复 @生勿汚吾 :抱抱你,我现在摆脱了学生身份但也只是短暂的松下脖颈上的禁锢,还要面临更多现实与理想的拉扯,如果永远都无法与内心和解或走在自己心中的道路,似乎永远都无法逃离那个“茧壳”
熠兮颜:
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我甚至都不了解我自己,我仿佛没有任何特长,努力在人群中伪装成一个能正常生活的人。内在的我迷茫好像陷入了一个虚无的状态,我质疑着社会上的价值判断标准,无论是追求名利亦或是赞扬自由、遵从自己内心,我觉得它们好像都对又好像都不对,无论哪种言行似乎都像是被引导而来的结果。但我又找不到答案,一次次思考得出结果后又被一次次否定。而更致命的是,我并不知道我要做什么,我不敢也觉得不应去放纵自我,不知到底想做什么,于是隐于人群,跟着沉默的大多数而内心却又无比挣扎。。

【回复】首先要告诉你就算一路迷茫但其实你这刻也“活得好好的”。选择不去迎合群众也是一种正正当当的生活方式,可以告诉自己没关系。 人一旦陷入存在危机就会急于想要追求“个性”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尤其是在这个信息时代你能过滤的资讯是有限的,自己眼前的事还没搞懂的时候连宇宙几亿光年外的新发现都会被推送到你眼前不是吗。实用主义为上的世界、功利化的社会每秒都在灌输价值观给你,仿佛在催你必须选定一个最正确的立场、一种最好生存方式。每个人都能轻易发表意见更是加速了二元对立和冲突,让你以为你非得认同点什么然后只能依附着这个理念生活下去。 从众不一定就代表正常。为什么不合群就叫不正常呢,如果要你以五百年前古人的方式来生存你可能会觉得疯狂,可这就是五百年前的“正常”,你的生活方式在几十年后也许会取代主流变“正常”。相对的概念随时会转变,为什么要用如此狭窄的观点将自己绑在一角。不理解自己的时候你在生活,了解自己的时候你也照样在生活,就这样简单而已。再加上应不应该、正不正常的判定就落入了二元思维,绝大部分的苦恼都是由二元思维产生的。如果非要对比就是你的生活与别人不同,别人的生活与你不同,没有任何问题出现。 会否定和质疑很正常,毕竟所谓社会标准本来就是利益优先,对立一定会产生,大众与个人之间、你与我之间,肯定一个同时代表必须否定另一个。想摆脱无形的束缚就先得察觉到你一直以来的思维跟行为是被什么影响着。这个现实甚至所有物质都是由你的大脑投射出来的,你无比确信的事实跟想法只是你经验的累积,而所谓“个性”也只是由基因、人的记忆跟习性累积起来。大脑只会抓住已有的认知让你跟着这套逻辑一直走,因为它需要一个目的才能运作。最终你会发现束缚你的只有你自己的思想。 为了脱离困境与寻找出路我没有方向地接触不同的文学、哲学和神学,因为我陷入虚无主义不懂要如何生存,只是我隐隐约约觉得我在渴求一个方向、一个解答。接触了叔本华、老庄,接着史铁生在《一种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和《病隙碎笔》里写道的,令我开始转向探究“我”是什么,“生命”是什么。 在种种否定和挣扎的最后我发觉原来我真正想要的是一个“真实”、一份不被外界影响的“自由”而已,像古时的哲人和思想家科学家也是,找到最后到头来找的解答还是“真理”,一个终极的绝对。
【回复】回复 @培根松饼 : 感觉你现在的状态就是没有意识到什么框住了你,而偏偏你冥冥中却在找,想摸到边界找到逃脱的出路。这条界限是可以随时跳出去的。但毕竟整个世界跟大众都在告知你边界以外不存在,除了他们说的没有别的“真实”可以存在,你只能跟着局限的选项和轨道走,你会以为你有选择的自由但从一开始选项就已经是受限制的。当你不断跳出自己给自己的定下的框条,打破固有的思维,退一步再退一步,就会发觉你自己、你认知的整个世界和社会都只是在有限的剧本里围着一小块舞台地各自进行演出,无事生非自寻烦恼。 我最近都在看杨定一博士的书,慢慢开始停止内耗把自己拉回“当下”,意识到自己实在是被社会和外界规范得太久思想僵化而不自知。 每一次的否定都是在为你指引方向,让你放开世界放过自己,让你知道原来可以什么都不需要,不需要逼着自己去做什么去改变什么去实现什么,每一刻本来就是好好的,所有的发生都是刚刚好。 随波逐流或主张独立也好,明显你知道群众提倡的生活不是你想要的,那是别人的生活。就算隐于人群你还是要知道你正在走自己的路,每个人都在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而已。古代的哲学家已经经历过同样的疑问得出: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向外界寻找解答走不通,那些都是非固定的相对的,答案还是要问你自己,向内寻找。唯一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只剩下“我”是谁。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没有答案也是一种答案,不执著于一种可能代表承认无限个可能。其实从一开始什么问题都没有。经历痛苦绝望不断碰壁或被人敲醒,你会发现一切真的没什么大不了,也没有什么不能接受。
【回复】可能还没到那一个境界吧[笑哭]。有的时候觉得吧确实什么都可以很重要也可以都不重要,但一次又一次我还是会被这些东西所烦恼,一次次去用世俗的评判标准来衡量自己却又不认可这种标准与结果,于是日常思考否定,碌碌无为,不从一事之后又开始唾弃自己之后又觉得没必要,无所谓于是一次次循环到头来一事无成(对啊,一看就是又陷进去了)。我好像一直在反抗着十几年来的自我意识,但除了否定好像就没有了,何来找到出路,打破围墙啊[捂脸]
李漂漂_-:
说真的我很感谢老师这期视频,可以说自从高考结束之后一直到大二,我狂躁的给家里说过我想要退学,想要追求自己的理想,但是最终都是烂尾,于是大三上学期我整个的“糜烂”在我适应了大学的考核机制之后我选择狂躁的玩耍,逃课,最晚回到宿舍,去了以往从来没有去过的场所,比如酒吧,台球厅,当然也只是一两次,我深知这样没什么意义,但是心理的痛感是难以磨灭的。现在大三下,有一次实习,我选择了戒断以往的那种生活了,在家里找了份实习,我在读书,读书,读书。但是我已然感觉我已经完全的失去的我的那种可贵的叛逆,我已然步入了既定的轨道,并且再难以离轨了。然而这只不过一年

LL在火山爆发:
属于自己的人生:真正符合自己内心的需求,符合自己的个性和性格,符合自己的愿望,甚至自己的能力特点,自己的兴趣的人生

一块埋葬老虎的木板:
我疼了好多年,终于现在不疼,才看到这样的视频

【回复】孩子们,不是我们太不幸,而是刷到这个视频的人是幸运的
【回复】回复 @黑man巴official :man!!!
【回复】我的整个青春期我爸妈都在外面带着我妹求医,那会很懂事。直到我大学毕业我发现我一直没来的叛逆期居然回来了,直面我叛逆期的不是父母,而是老板
楹玥银:
我感觉自己小时候没有经历过叛逆期,一直是乖乖女,后来大学毕业了,反噬就来了,工作把我搞抑郁了,于是开始迟来的叛逆,辞了家里给找的工作,不结婚不生孩子,学习心理学和道教,怎么舒服怎么来

【回复】呜呜呜我也是,从小到大没做过什么叛逆事情,大学毕业后,家里给找了份工作,但是自己不喜欢,也不敢辞职,但是又很想辞掉,这种纠结又矛盾的心理压得我透不过来气,持续一年了,我真的特想突破[大哭][大哭]
夏大侠爱夏天:
杜老师您好,您对于德米安的解读对我来说真是及时雨。从steve说的播客开始,我一直跟随着您的各种分享,获得了非常多的能量,真心的感谢您。 我从小一直非常“懂事”,在没经历过挫折之前,从来没有意识到那个壳的存在,在青春叛逆期的时候毫无叛逆。但二十出头时变故来得突然又拥挤,导致我莫名其妙的像是变了个人。现在看来,这就是我迟来的叛逆期了。我确实有一两年非常愤怒、满嘴脏话,接着又发现自己是个非常糟糕的满是恶念的人,后来就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厌弃,也结结实实的堕落了两年。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对,又不知道到底怎么好起来,真要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又提不起精神,觉得日子没个头,很痛苦。幸好人生中出现了几个德米安(杜老师您也是其中之一),让我渐渐明白自己到底是怎么了,也对自己该怎么好起来有了抓手。今年年初我刚把自己从自我否定的无限循环里捞了出来,对快要成瘾的堕落也有了掌控力,我觉得自己有信心建设自己的生活了。在这个时候听到老师的这番解读,我好像更能理解自己,也更有信心了。谢谢老师的分享,这个世界有您存在真好~

布伦希尔蒂的猫:
[打call][打call][打call]德米安真的是我今年看到的最好的书 而且刚刚好出现在我能看懂它的时间 每天都在b站催更杜老师 老师球球你快快更新

【回复】回复 @长春宫齐妃娘娘 :没事,等过几天,契机到了再看,我第一遍看的时候感触也不是特别深,今天重看之后,读到了一些东西
【回复】咋么办,翻过一次德米安 看不懂
一只四栖:
醍醐灌顶……一直在怀疑外在标准和自我否定之间拉扯,而没有勇气,也没去有意识地进行自我重建

我来自晴天:
今天看到的一句话“最快的路是先慢下来”深深赞同。另外“以终为始”,路途中所作选择是为了自己想要的目标,多余的可以抛下而不用全部接受,轻装上阵。现在有点感受到有舍才有得了,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在自己还能掌握时间的情况下用自己最舒服的节奏也更大概率能作出更好的选择。赞成[支持]祝福哦[锦鲤]

【回复】完美的黄金回旋[脱单doge]
乜也嘢:
看了这个视频,我才意识到在我接近三十年的人生里这是第一次知道叛逆这个词的解释。也震惊于原来叛逆真正的含义与我们父母、学校、社会口中所说的叛逆是天壤之别。惊觉同时感到悲哀,原来我们身处的社会是那样的烂。

【回复】叛逆的话语权不在真正叛逆的人手中,父母学校社会如何解释叛逆都是为他们自己服务的,杜老师站在叛逆者的立场上解读,既难得又珍贵。[打call]
从而诗之:
老师谈到青春期少年成长和个性觉醒的时候就突然想到了《在轮下》,也是黑塞的一本书。是在读书的时候,本来想推这本书的,但想到了书中主人公最后的结局,感觉会有很多老师不认可就放弃了。

阿毛也想去清华读书:
刚好年前读完了德米安,但内心依然困惑不已。

AI全文总结:
## 课代表总结 视频探讨了人生中的“蛋壳”或“茧壳”困境,即人们在社会规训下成长,往往失去了个性和自由。黑塞的《德米安》通过主人公辛克莱的故事,阐述了打破蛋壳、追求自由和真实自我的过程,将其分为四个步骤:感受痛苦、产生疑问、反抗和叛逆、以及自我崇高和重构。 ## 要点 - 🌟 青春叛逆期的珍贵在于它是痛苦的表现,标志着个体开始反抗和寻求突破。 - 🧐 痛感是自我觉醒的关键,没有痛感就无法产生疑问和反思。 - 💡 反思和质疑能力是打破社会规训,寻求真实自我的重要环节。 - 💥 反抗和叛逆是实际行动,但并非所有反抗都能带来自由,需要避免成为愤青。 - 🔍 自我崇高和重构是指在理解不合理的同时,构建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 家长和教师应理解并支持青春叛逆,帮助孩子正确打开“壳”,塑造真正自我。 - 👎 当代教育中对青春叛逆的误解可能导致个体失去自我成长的机会。 - 🚀 成功的自我重塑需要从反抗走向建设,避免停留在否定和批判层面。 --本消息由@AI视频总结 召唤,召唤工具点我自取【很棒的视频,快给up主点赞】

【回复】愤青是种阶段,避免成为长期愤青。 没有愤青阶段,很难破壳而出。
Marukles:
已经看过这部分也大约知道黑塞想传递的思想,但是听着杜老师缓缓道来,还是有种被治愈温暖的感觉,那个在回忆里挣扎的小孩终于被人告知你没有任何错[难过]

青春期 经典 人文 哲学 2024读书日 悲哀 痛苦 灵魂 年轻人 读书分享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