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金色大厅音乐会:吕思清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作者: 悟空斗八戒分类: 音乐现场 发布时间: 2018-01-01 06:17:55 浏览:320334 次

维也纳金色大厅音乐会:吕思清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斤斤爱吃瓜:
《梁祝》不仅轰动了中国还轰动了世界!

【回复】希望有更多的中国音乐能像梁祝一样。
【回复】回复 @水兰子 :百鸟朝凤走向外国被外国国家总理赞誉!
【回复】回复 @YuriJett :他的意思可能是希望以后的音乐可以达到《梁祝》的高度吧
正版黄大宝:
合着有些人不看向往的生活,就压根不知道梁祝是吗

【回复】我可能比较特殊。。。向往生活是什么? _(:3」∠)_
【回复】我就不是因为向往的生活来的(=・ω・=)
【回复】向往的生活是啥?游戏吗qwq
Yeeeeeeeeellow:
梦想就是去一次金色音乐大厅听一次音乐会

【回复】门票虽然不贵,但是抢不到啊
【回复】回复 @大圣骑着小羊驼 :新年音乐会一定要去一次
法力无限:
一首茉莉花一首梁祝,这两首歌好听极了,不接受反驳ʔ•̫͡•ཻʕ不爱我就拉倒

【回复】渔舟唱晚也很好听,你会觉得很耳熟的(天气预报以前用过里面的片段)。
【回复】我最喜欢的也是这两首!民族的世界的
在下路人癸A:
看了某些弹幕,我只想说,两位作者分别于1955年和1957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是谁培养的应该很明确了。话说回来,写这个的时候,两个人一个大二一个大三,也许这就是天才吧……

【回复】记者:这个说法真新鲜!为什么说《梁祝》出自“农民伯伯”呢? 何占豪:我真是觉得,中华民族是一个有音乐传统和音乐才能的民族,这首曲子并非一个或几个作者写的,它是我们浙江的农民原创的!因为里面很大部分运用了越剧的表演因素。越剧是哪里来的?是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尹桂芳等等一大批表演艺术家,以及一大批琴师联合创造的,他们都是农民的儿女,从小就唱山歌、小调,在农村的文化氛围、父辈的熏陶下成长,十几岁开始到上海闯荡、在舞台上磨练,这才有了越剧。所以我说《梁祝》原始的创作者是农民。 记者:看来这不是您的谦虚之辞,而是事实。 何占豪:我可以从头给你讲来,《梁祝》里哪一段音乐是从越剧的哪里来的。一开头你们觉得很好听吧,“0532/1--2/765-/……”这不是我创作的,这是越剧里面很常见的过门。还有《梁祝》当中的小过门很好听,也是来自越剧里一种“百搭过门”,百听不厌的过门,我只是切了一刀稍加改变。 记者:那当时你为什么想到从越剧里提炼出这个故事来谱曲呢? 何占豪:说到这里,还是离不开“农民伯伯”给我的启发。那时我在上海音乐学院念书,我们每年都要下乡给农民演出。农民很热情,但音乐学院学生拉的都是贝多芬、巴赫,演完之后我们问他们:“好听不好听?”回答“好听!”再问“懂不懂?”齐声说“不懂!”“那你们要我们拉什么?”“越剧、沪剧”!原来这些才是他们懂的。我恰巧是从越剧团到音乐学院来进修的,当然就想从越剧入手创作一点他们熟悉的东西。
【回复】这是他们做的中国风融入到交响乐的课题研究,当时是一个团队在做的论文答辩,就是这个《梁祝》。
【回复】看看人家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再看看我的[doge]
一口冰激宁:
真不知道那些刷向往的生活的什么意思,作为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的传统音乐都要通过一个综艺节目来了解,真不知道有什么脸在这里说。

【回复】回复 @麒麟九九零 :常识这种东西和谈优越?别人都知道的东西你不知道不应该自愧不如吗,为什么还这么理直气壮。。。搞不懂
【回复】回复 @麒麟九九零 :初二音乐课上有的,还是说你小学刚毕业啊,弟弟
【回复】回复 @麒麟九九零 :要这是其他曲子你这么说好像还成,但这可是梁祝诶。。。。梁!祝!懂我意思吗?就是我说我不知道梁祝,周围人会目瞪口呆看我;我说我没听过梁祝,别人会肯定地告诉我我自己绝对听过。
Dolce米洛林:
梁祝本来就是一首原生西洋交响乐小提琴协奏曲,神TM用中国乐器演奏更好

【回复】回复 @神谷浩史的小娇妻mua :古筝在民乐团或者大型乐团是不可能主调的,声音太小,只能负责垫音刮奏之类的,但是独奏就会好很多,小提琴二胡都适合在乐团中占主调,所以按协奏曲来说肯定是小提琴好
【回复】好的音乐就是用来欣赏的 不是用来比较的
【回复】如果用古筝来弹奏梁祝我觉得应该没有小提琴那种韵味吧
许日沁:
这歌是1958年创作的,作者当时才20多岁,和民国有关系?

e的iPad次方:
民国的大师要么是清末培养的,要么是留洋成才的,就算是民国自己培养的大师,也多是清朝的世家大族、书香门第,和民国的人才培养机制关系不大,所以一直在弹幕里说民国的人们,该醒醒了,民国如果那么厉害,咋就GG了呢?更何况《梁祝》这首曲子和民国没有什么关系……

【回复】民国的大师跟那个时代中国闭塞,文盲率高的关系很大。很多在国外连大学文凭都没拿到的人,回了国直接就是教授,大师。那时候的文人们为了拯救国家会经常出现在媒体上。演讲台上,传播广。现如今很多大师都在专心学文。加上咱们的文化生活早就不像民国那样贫瘠。对这些大师的关注度自然就没民国那么高。
【回复】民国完蛋应该是政治和外敌的原因,跟它高产大师有什么关系?
梵高死了画才珍贵:
我就好奇了,弹幕里的,是民国的也好,新中国的也好,不都是中国的吗,新中国就没有好艺术家吗,就没有好老师吗,要不是建国以后的好老师,哪能培养出“你们弹幕里的这群睿智呢”,袁隆平的失败啊,吃多了,撑得难受[无语]

慈诚99:
这种视频里讨论政治本来就是很没品的事,讨论的内容还是泼妇骂街式的高下长短,像群白痴。

catcatmug:
王平仲 1988年在遥远的异国他乡第一次听到这首曲目,那一霎那不知为何竟泪流满面,莫名的感动。至此之后我真的相信艺术不分贵贱贫富和阶级,建筑、音乐、美学各种艺术都是我们内心追求的一种至真至善的美好。不论你相不相信,贫穷不是理由,富贵不等于高雅,每个人的内心或许都深藏着一份美好

【回复】艺术是最接近人性柔软地方的一片圣地
星若_:
说实话我真的觉得梁山伯与祝英台比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唯美多了,而且有思想解放的意味

菲尼克斯太阳:
这弹幕十条有八条不知所云,看得气笑了

【回复】在YouTube看过这个视频竟然比这里还干净,外国评论都是感叹好听的,什么其他的声音都没有,在这b站也发现了同样的视频我还兴奋了一下,结果一开弹幕……
【回复】回复 @笑嘻嘻小涛 :B站这些大多都不是因为欣赏音乐来的,他们可能是因为那什么综艺来的,就跟JOJO粉刷爆摇滚圈一个道理吧[doge]
蘭蟬:
听个梁祝都有弱智果粉,民国那战火连天的能给你搞这种歌?民国的音乐是什么?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这才是民国的

【回复】红梅赞,珊瑚颂这些优秀的歌曲多了去了,有些人连陈刚和何占豪啥时候出的梁祝都不晓得,就在那舔民国,我真的服了。
【回复】回复 @我叫周大强 :就是被小清新影视剧祸害了,以为民国很美好,就跟那些说喜欢汉服实则爱好戏服的异曲同工
【回复】回复 @嘻嘻嘻嘻嘻88 :简单地说就是国民党粉
方天画戟-chen:
1958年,为迎接国庆十周年,上海音乐学院在时任党委书记孟波的倡议下组建了“中国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希望将西洋乐器与中国传统地方戏曲文艺结合。绍兴土戏与越剧世家出身的何占豪24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到《梁祝》的诞生只有一年。实际上,在《梁祝》之前,何占豪已经自己根据越剧曲调写了一个弦乐四重奏《梁祝》,但只在上音校内引起了一定反响。直到来自西洋音乐世家的作曲系学长陈鋼参与何占豪组织的“中国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接触到《梁祝》旋律后,陈钢意识到这是一座源于民间艺术的“超级富矿”,全身心地投入编曲创作。到了1959年5月4日,从确定主题开始不到半年,《梁祝》的创作即告结束。1959年5月27日在兰心大戏院进行首演,小提琴独奏为上海音乐学院学生俞丽拿。首演一举征服所有观众,不得不全曲返场,当日就成为重大新闻。同年巫漪丽改编成钢琴曲并成为首演者。1960年,中国在莫斯科举行国庆11周年音乐会,也是中国首次海外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专场,《梁祝》是重头曲目。诞生仅一年,《梁祝》就确立了中国文化代表作的地位。时至今日,《梁祝》已经全方位覆盖了中国社会,上至国家级音乐会、下到小学生音乐课,乃至音乐贺卡和街头宣传车的背景伴奏,《梁祝》的旋律几乎无所不在,覆盖了所有阶层和地区。《梁祝》是一部传统与现代交织、高雅艺术和民间戏曲共生、中西文化结合的作品。 “中国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的何占豪和丁芷诺还是《二泉映月》从单纯地民族二胡器乐转为现代音乐的最早的改编者和演奏者。

她比冠绝更难上:
梁祝27分51秒版。采样率:176KHz,比特率:8467kbps。总大小1687.5mb。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tJXta4QKKsUDweew3RhS4g 提取码:aycy

请把管泽元ban了:
其实比较喜欢小提琴版本的,二胡虽然更凄惨更能表现主题,但是太过哀伤,缺少了一份高贵的美感

【回复】高贵的美感…不过二胡的确是没有小提琴音域高
【回复】回复 @3539aads :三四层楼那么高啦[脱单doge][脱单doge]
你能删我心里的贴吗:
把野蛮人带入现代是需要代价的,弹幕就是。

苏打奶盐甜菜根:
看弹幕不知所云,我觉得有人根本不配听到这么美的音乐。建议关闭弹幕保智商。

合奏 音乐会 古典音乐 民谣 小提琴 纯音乐 现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