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最好的碑文!再更正一下断句!碑联太有学问了!

作者: 放我疏狂分类: 出行 发布时间: 2024-02-03 21:47:09 浏览:33671 次

目前最好的碑文!再更正一下断句!碑联太有学问了!

放我疏狂:
更正:人憐中节哀文伯,我忆据床叹敬姜

白衣挽楚鸣:
这文章真是写尽了一位母亲失夫丧子的凄凉晚景,才写“陆橘是供、伯埙仲篪”母慈子孝、兄弟和睦之景,紧接着就是“何乃随父而同等鹫岭,何乃引弟而共上缑山”,先丧夫,接着长子随夫殁,而后次子又随长子殁,生命中的三个男人都逝去了,老年无人侍奉汤药,孙女出嫁无人主事,人生苦短,如蜉蝣之须臾!母子相期,重订来世这句读来真是潸然涕下,彼苍天者,曷其有极!

【回复】这真是篇少见的好文章,情真意切,字字泣血
【回复】真是潸然泪下,不忍卒读!
【回复】回复 @白衣挽楚鸣 :建议全文背诵[doge]
读史明志止于善:
华夏汉文,是人类古代文明最优异的精粹祖产。不懂古文、不识正字,是自弃于文明、自堕于野蛮。今时居上者多不文,民尤宜自儆;识繁书简、立德立伦,为文明的赓续尽匹夫微光。感谢作者亲历田畴,为我们带来如此多不见载籍的大作。

【回复】识繁书简,这个建议好,有了输入法之后,还可以识繁输简
【回复】回复 @花木隶 :中华传统耕读传家,知识获取有教无类、尊师重道,社会制度以选拔和科举为伦材大政。在人类史上,耀眼地、独一份地让平民哪怕是赤贫者,都有机会深入参与文化受教并受益于文化教养,拥有出将入相的门票。今天举目世界,达成此一成就的,也没几个。随手翻下史籍,青史留名的就多如牛毛,不要拿自己的不足去腹诽你的先人。五四那些跳梁小丑们,近百年后,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胡适的晚年自述和蒋氏所赐挽联,很能说明问题。
【回复】回复 @不凶的骑士 :那只是世人还没有意识到失去了太多无比珍贵的东西。随着社会文明日益进步复兴,自然会明白正体字所蕴含的文明信息与能量,是无法代替的。
赵无何:
文伯敬姜,典出春秋鲁国敬姜教子的故事:《烈女传》记载,敬姜嫁给鲁国大夫公父穆伯为妻,生下公父文伯。通达知礼,德行光明。匡子过失,教以法理。仲尼(孔子)贤焉,列为慈母。 这里中节,中,合也,贴合节义。踞床此处就是坐床的意思,并非取东晋伊桓典故,见“据胡床”一词。这句意思是人们怜惜早逝的文伯德行贴合节义,我想到了那个经历丧子之痛的敬姜独自坐在床头垂泪。

sunrise_zqh:
看了这段碑文,似乎突然理解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养儿防老。碑文深深体现了中华渊源跟西方文化的不同。奈何,现在大多数人都是为了五斗米,哪里顾得上文化传承,都是被生活压的直不起腰。该怎样去减轻大多数人的负担,重拾中华文化血脉传承和发扬光大的责任?

【回复】这是不穷的人家,讲究啊,其实当年的平、贫民,想法应该和你也差不多
【回复】有没有可能你只看到了现代的大多数人,却没有看到以前的大多数人。因为以前的大多数人甚至为了买一口棺材而发愁,更别说还有闲心去立碑作文刻字了。 另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部分其实一直有人在传承,只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化很大,社会运作方式也变化很大,所以以前的文化和现在有一些脱节,日常生活中体现不出来。 文化是一直在变化的,现在的每时每刻所形成的大众习惯都可能成为文化,你我本身就是文化的众多缔造者和参与者之一,过分地追求以前文化是不客观的。
【回复】没文化怨生活所迫,玩手机也是生活所迫呗
赵无何:
这篇碑文在何处?如果是他人代笔,直接忽略墓主的生平介绍和歌颂,着重写母亲的丧子之痛,于文学艺术而言则非常成功,但有时主人家未必高兴碑文写的如此哀怨凄婉。

【回复】这位老妇人的丈夫和两个儿子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连去世,你说哀不哀
【回复】这应该是十里八乡 读书人写的,普通百姓也写不来这玩意啊
【回复】回复 @青杧果mango :我以为我理解错了,原来真是两兄弟都没了
相去离别情:
呜呼!人有儿以奉养母,我为母而修墓。儿,我心何伤!我命何舛!念昔也,尔为长子,送尔读书;尔即成人,備尔完娶;谓尔能孝,陆橘是供;谓尔宜兄,伯壎是奏。何乃随父而同登鹫岭;何乃引弟而共上缑山。尔母老年,谁持汤药?尔女適嫁,谁主陪奁?……太多了[doge]

【回复】回复 @红色再续 :大概一千多字[doge]我一个字一个字打的[doge]
【回复】好厉害[支持][支持][支持]
太极六脉刀:
人物补充:敬姜,典故自列女传等古籍,她是一位春秋时期齐国的贵族女性,嫁给鲁国大夫公父穆伯为妻,是历史上著名的贤良淑德、教子有方的典范。《列女传》记载,敬姜在儿子公父文伯成为朝廷重臣后,仍坚持亲自纺织劳作,以此教育子女及家中妇人,即使身居高位也不可忘记根本,不可贪图安逸生活,应保持简朴勤奋的美德。这个典故后来被广泛引用,作为赞美那些不论地位如何变化,都能保持勤俭持家、不忘初心的高尚品质的象征。 公父文伯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他是敬姜的儿子,在历史上以孝顺母亲、从政清明著称。文伯主要典故有以下两个方面: 1. **母教子孝** 公父文伯十分尊敬和孝顺母亲敬姜,完全遵从母亲的教诲。在“敬姜犹绩”的故事中,当公父文伯看到母亲年事已高仍亲自纺织劳作时,他试图劝说母亲停止劳动享受生活,但敬姜却借此机会对他进行了一番深刻的教育,教导他为官之道和持家之本,使其深感敬佩并更加尊崇母亲。 2. **谏止奢侈** 自《左传》记载,鲁哀公时,公父文伯曾参与朝政,对于当时王室及贵族中的奢侈浪费现象深感忧虑,他多次进谏哀公要崇尚节俭,反对铺张浪费,这对于稳定国家经济、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体现了他的贤良品质与高尚人格。

【回复】对联引用的是敬姜子死不哭典故(《韩诗外传》)和刘邦据床典故(《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广西岭上松:
老是有人说我们广西是文化沙漠,可是我看他们的墓碑不也只会写“某某与邻居关系和睦”?

【回复】回复 @千峰耸峙欲遮月 :广西民间碑文保护得很好的。因为年年有后人去扫墓,就算无主之碑也不会有人乱动
【回复】广西碑文是有很多的,还有人专门研究过。
YWZ5779:
再更断句:呜呼!人有儿以奉养母,我为母而修墓儿。此处儿不应断开,其意实为我为母而修儿墓,为对仗上句奉养母而变通成为修墓儿

【回复】修儿墓还差不多。修墓儿,与文风不协调。
【回复】回复 @伯狐 :唐代开始就已经开始摒弃了!词藻堆砌,华丽无用。
胧嚞隅:
墓文完整版来了:呜乎!人有儿以奉养母,我为母而修墓儿。我心何伤?我命何舛?念昔也,尔为长子,送尔读书;尔即成人,备尔完娶;谓尔能孝,陆橘是供;谓尔宜兄,伯壎是奏。何乃随父而同登鹫岭?何乃引弟而共上缑山?尔母老年,谁侍汤药?尔女适嫁,谁主陪奁?痛祖典之犹存,而克諲杳杳;伤熊丸之尚在,而迪教沉沉。呜乎哀哉!母子相期,重订来世。

【回复】这家绝后了 家谱还在,但是没人继承了 也不知道女孩嫁哪里去了
太极六脉刀:
"人怜中节哀文伯":这里的“中节”依然可能指公父文伯在人生中途遭遇不幸或者去世,人们对他英年早逝感到深深的同情与哀悼。文伯以孝顺和清明从政而闻名,他的早逝无疑会触动人们的悲悯之心。 - "我忆据床叹敬姜":这句表达了对敬姜晚年境况的感慨与怀念。敬姜虽年至高龄,需依靠床榻生活,但她的勤俭持家、教子有方以及始终保持独立自主的精神风貌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叹”字,既有对敬姜晚景凄凉或体弱多病的惋惜,也有对她坚韧不屈、品德高尚人格的赞叹。 通义千问帮我解答的,据床就是生病或者年迈体衰只能卧床不起的意思,没有典故啊!哀哉——

oliverqueenic:
母子相期,重订来世 这位母亲真是位有学问的人

【回复】回复 @好狗狗万岁 :这肯定不是一般的,母亲显然读过书才能以我表达这么情深,没有切身体会外人始终是外人
【回复】一般来说,这样的墓志铭应该是找人写的吧。
-景晦:
桓伊弄笛的典故啊,人家姓桓啊[笑哭]咋能叫成伊桓,把人家姓和名给读反了

生活记录 文化 毛笔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