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猫丨把减柱移柱造做到极致

作者: 古猫丨陪你去看博物馆分类: 人文历史 发布时间: 2024-06-21 16:56:46 浏览:51140 次

古猫丨把减柱移柱造做到极致

-両儀四季-:
其实要实现减柱的目的应该改革桁架结构的,如果古建筑在明清时期可以成功完成结构上的进化,中国传统建筑是可以在近现代平稳过渡的。

【回复】回复 @鹿那察尔斯基 :但中国其实是有木桁架结构的应用的,但主要应用在桥梁上。光绪大婚时临时搭架的太和门也有应用,但就是不肯下决心去改革传统屋架。乾隆修辟雍的时候就强烈要求殿内无柱,既有需求,也有技术基础,但就是没迈出那一步。
【回复】清朝官式建筑已经开始采用弹性梁了,但距离桁架还是有距离的
【回复】指望一个封闭的地区永远领先在概率学上几乎不可能,与其说“平稳过渡”,倒不如说吸收西方技术融会贯通,成为近代建筑的先驱,不过在闭关锁国的时代肯定是不可能的
我是巨猫huge-cat:
其实在金代到元代以及一部分明代建筑,他们喜欢使用这样的大木料。一方面是视频里的原因,另一方面呢也和当时的大木资源枯竭有关系。当事人可能普遍存在一种“我有这么大的木料你羡慕吧”这样的思想来构建大型建筑,比如说同为元代的洪洞白石三官庙,仅有的一根巨木作为了大殿最前面的横额,里边的梁架用材都是比较小的。而且这种大料在山西本地按照空间分布来算,晋东南和晋南是最多的,尤其以晋南地区,这一片本身人口稠密,金代大木料即接近枯竭,后来受到元大德大地震的影响灾后重建,大量的木料被消耗,到了明代生态彻底崩溃,以后再无大料。晋东南的平原地区也是大量的使用大梁也和这有关,而山地生态还行,比如灵空山山区还有大量合抱之木,可能没有完全产生“大料即正义”的审美,所以较少使用。而自然生态比较差的晋北地区,大木时代终结的更早,大约金代中期之后就没有了

【回复】万历三大征里播州反派杨应龙就是给皇帝送了70根大木料起家的[笑哭]
【回复】补充一点,之前忘了。在晋南和晋北大料彻底没了之后,当地还是保留了对大料的渴望,不过成了一种自我安慰式的,一根也没多粗的木料整个当做横额,保留了之前的做法,但是没有木料,只能说尊重祝福[doge]
【回复】的确是这样,元代建筑全国各地都有,做法并不都像山西元代建筑。Up主太一概而论了。
我是巨猫huge-cat:
大同浑源永安寺传法正宗之殿 大同云冈石窟新建仿北朝佛塔 朔州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 大同?(没看出来是哪但应该是晋北的) 太原晋源晋祠圣母殿 朔州朔城崇福寺弥陀殿(三圣殿) 大同平城善化寺普贤阁 晋城壶关真泽二仙庙牌楼? 又是崇福寺 又是应县木塔 大同平城大华严寺新建普光明殿 又是云岗 ? 云冈石窟 忻州五台南禅寺大佛殿 朔州应县净土寺大殿

爱古迹的一拾:
要说元代移柱造和减柱造的代表的话,山西以外,峨眉山飞来殿,也是很震撼的

bili_77734119571:
早期屋顶使用没那么多规矩,拿庑殿顶做山门都有 另外减柱的极致是佛光寺文殊殿,是个金构

_____北冥有鱼_____:
去年国庆去了晋北一饱眼福,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印象尤为深刻,殿内空间之开阔直击灵魂

【回复】真的,被这个空间击中了!当时在地上坐了好久
bili8ilid:
中国传统建筑没有产生桁架和减重屋顶实在可惜。

【回复】回复 @龙门阵规划院 :西方传统民居也是土木结构,墙体有了斜构件,就是原始的桁架。中国传统建筑不知是不是文化的影响,不喜欢斜的东西。
【回复】应县木塔有类似结构,有斜撑。
【回复】回复 @B-K-night : 观音阁的暗层也有斜撑结构
叫啥名呢烦:
我老丈人家就在绛州大堂旁边,我媳妇上小学就是在绛州大堂院里[打call]

十六夜-九卫门:
元朝,蒙古贵族,他们能盖砖瓦房就谢天谢地了,以前都是住帐篷(蒙古包)的

城中痴儿:
科技树点歪了,之后的一代代就只能抱残守缺

Snact:
只要梁够高 柱够粗 就没有做不到的大跨

闻易weniyei:
减赞移币大法,启动!! 回头就推广到白朴法式里头[doge][doge][doge]

四二年的贪吃蛇:
霍州署也很不错,同位元代建筑,至今也没有加过柱子。

【回复】霍州大堂相比之下体量小的多,并且明代拆改较大

历史 人文历史档案馆 古建筑 山西 古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